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多彩的书体 美妙的乐章

多彩的书体 美妙的乐章

时间:2021-02-16 17:23:46

相关推荐

多彩的书体 美妙的乐章

在适应社会发展,方便学习和书写的原动力催生下,汉字书体演变,走过了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演化,基本点画和衍生点画由繁向简演化,由简化点画向省代演化三个阶段。演变至魏晋已诸体皆备,宏观的书体演变已告结束。

在书体流变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百余种书体,经过历史的淘汰、优化,最终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系统,凡十余种。按书体出现顺序和传统分类方法,篆分大篆、小篆;隶分秦隶、汉隶;楷分晋楷、魏碑和唐楷;行书分二王行书、颜体行书和魏碑行书; 草书分章草、今草(小草)和狂草(大草)。

我把历史上出现的诸多书体,分为古文字书体、官方通用书体、民间实用书体、纯艺术书体、个人独创书体五大类。

一 、古文字书体

古文字包括甲骨文(又叫龟甲文字)、 金文(亦称钟鼎文)、 大篆(或叫籀文),主要在商至秦初使用。古文字处于由图画向抽象符号演化阶段,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书体,但已呈现书体的雏形。

1、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4000年的历史。1899年开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陆续发掘出土,已知的单字总数4600左右,其中已识别1700多字。

2、金文,亦称“钟鼎文”,即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铭文。通行于商、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代,约200多年。金文本身也在随着时代逐渐演变,殷代金文和甲骨文相近,周朝初期逐渐整齐雄伟,到战国末期则和小篆类似。

3、 大篆,也叫籀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官方通用书体

每种书体的演变都经历一个漫长的量变到质变过程。每一种书体确立之前,都会出现若干类似的书体,只有具有普遍审美价值且被官方认可的书体,才真正成为一种新书体。如篆书,就出现过几十种大同小异的形态。

每一种书体的演变过程都有众多人的参与,在加工整理过程中,总有其代表人物。人称李斯为小篆鼻祖,钟繇为楷书鼻祖,程邈为隶书鼻祖、张芝为草书鼻祖,刘德升为行书鼻祖, 只是对其卓越贡献的膜拜。

在秦以前的古文字时期,书体单一存在。秦之后,出现了多种书体共存现象。如短短38年国祚的秦代,就有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书体共存。大篆,小篆和隶书是秦不同阶段的官方书体,“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五种书体都是以小篆为基础,变化后用于不同用途。如虫书就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

秦代之后,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历代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都把一种字体作为通用字体,我称之为“官方字体”。如秦之小篆,汉之隶书,三国以后的楷书。官方书体体现的是规范、庄重,而不是艺术,所以历史上又把“篆、楷、隶”三种书体统称为“正书”。

1、小篆,也叫秦篆,秦代通行文字。字体是籀文简化,形体匀圆齐整。

2、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抽象的笔画。始于秦代,盛于汉魏,历400年。

3、 楷书,也叫“真书”。楷书减省了汉隶的波折,使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通行到现在,是长期被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

晋楷: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魏碑:《晖福寺碑》(局部)

唐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唐楷: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唐楷: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三、民间书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书写不需要那么庄重、规整的文书时,便用一种比较随意快速的写法,如隶书快写形成的“简牍体”和“章草”,楷书快写形成的行书,这些书体书写起来自然、流畅、简便,最受欢迎并被广泛使用。我称之为“民间书体”。

1、简牍书

2、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

4、民间艺术字体——“梅花篆字”

梅花篆字是将篆字与梅花融为一体,达到“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字体刚劲”的艺术效果。由于梅花篆字亦字亦画, 识辨困难,能写梅花篆字的人寥若晨星。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字体,毕竟也存在了两千多年,也算一朵奇葩。

四、艺术书体——草书

为了快捷书写,隶书快写后形成章草,行书再快写形成今草,今草再快写形成狂草。草书随着快写的程度不断加大,辨识困难,艺术化的倾向越来越强,因而我称之为“艺术书体”。

书法史上,除了“书圣”王羲之,另外被尊为圣人的就是“草圣”张旭。历史上 没有“篆圣”、“隶圣”和“楷圣”,而有“草圣”,正是因为草书是艺术化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书体。

1、章草

2、今草

3、 狂草

唐张旭《肚疼帖》

唐怀素《自序帖》(局部)

五、个人独创书体

1、蔡邕所创“飞白体”

相传,飞白书是东汉蔡邕受到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

2、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书”

该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 “天骨遒美,逸趣霭然”。 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夏日诗贴》《怪石诗贴》《牡丹》《风霜》《大观圣作碑》《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瘦金体草书千字文》等。

3、清代金农创“漆书”

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是为“漆书”。

4、郑板桥所创“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创出这种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的字体。由于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郑燮戏称自创体为“六分半书”。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状,章法上形成疏密错落、揖让相谐的“乱石铺街”状。

书法艺术发展至晋唐,行、楷、草等书体的艺术成已达到难于逾越的高度。唐后书法家所创的几种书体,虽然不能成为主流书体,但毕竟是被逼无奈后的绝地反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魏晋以来,在书体的百花园里,每一朵花都在中华文化乳汁的滋养下,竞相绽放。对每一种书体的传承、培育、改良、创新,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我们自豪着,享受着,前进着!徜徉在书体百花园里,欣赏的是千娇百媚,感受的是荡气回肠!

(图片来自网络)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