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三国人物之死(权臣篇)——诸葛恪之死

三国人物之死(权臣篇)——诸葛恪之死

时间:2022-03-17 02:59:08

相关推荐

三国人物之死(权臣篇)——诸葛恪之死

诸葛恪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臣,是蜀丞相诸葛亮之侄,东吴重臣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从小就以神童着称,深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为东宫幕僚领袖。曾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陆逊病故,诸葛恪领其兵,为大将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临终前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吴国军政大权,初期革新政治,并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颇孚众望。然而此后诸葛恪开始轻敌,大举兴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军后为掩饰过错,诛杀异己,更加独断专权。最后被宗室孙峻联合皇帝孙亮设计杀害,惨遭夷灭三族的结局。那么身为首辅的诸葛恪为什么会惨遭杀害?这背后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了弄清真相,我们还给从历史出发。

我们先看看诸葛恪是什么人。诸葛恪是东吴重臣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是琅邪阳都人,属于流亡北士的一员,尽管不是江东的名望士族,但凭借其自身的才干,他在东吴集团还是顺风顺水,仕途平坦。早年间,由于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一直负责吴蜀的外交,为吴蜀联盟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晚年官至大将军,成为东吴高级将领,深得孙权信任。而作为“官二代”的诸葛恪因为他父亲的缘故,能得以出入东吴宫廷,参加一些高级别的宴会,并受到孙权的接见。年少的诸葛恪反应机敏,十分聪明,可谓辩论应机,莫与为对。由于,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诸葛恪得驴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更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的父亲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亲更优秀。”孙权听罢大笑,便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先已有了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的劝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年九十,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部队作战,还没有告老退休。如今军队上的事,将军您跟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军您总被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敬老人?”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后来,蜀国有使者到来,群臣集会。孙权对蜀国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感到奇怪,问他:“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诸葛恪说:“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以上这类事情,都表现了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因此,他也深受孙权的喜爱与赏识。

在公元2(黄武元年),诸葛恪弱冠后即被拜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成了太子的宾友。后来,诸葛恪又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之后,孙权提拔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让他去平定山越的叛乱。诸葛恪到任后,采用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的方针,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大获成功,有效地稳定了东吴政权的内部局面,更加受到孙权的重用。在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更是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成为东吴政权的上游的负责人。

由上述可知,自黄武初以来,诸葛恪进入太子东宫宾友集团,并成为其中的领袖人物,以至赤乌间位列大将军,其地位上升之快、权位之重,一帆风顺,令人侧目。何以如此呢?这显然与孙权的精心设计和具体安排是分不开的,而孙权对诸葛恪的奖掖、提携则有更深层的政治原因。因为孙吴自立国以来,其统治集团主要由三种势力构成:一是孙氏宗族势力;二是江北流寓人士;三是江东本土大族。尽管孙氏家族通过与江东士族合作,进行江东化,取得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但孙氏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特别是孙权晚年,感觉江东士族形成一定势力,威胁到其孙家的统治,所以,他借着太子之争的事件,狠狠地打压士族的力量,甚至逼死了名将陆逊,在此过程中,他却与流亡北士结成政治联盟,因为流亡北士多半是靠孙策、孙权兄弟起身的,他们对孙氏家族的依赖性和忠诚度,自然比江东士族要高。所以,为了稳定孙氏统治,他借此大肆提拔流亡北士的政治地位,而诸葛恪则因其才能及其家族地位,成为孙权的重点培养对象。在这一背景下,诸葛恪在上升过程中,为贯彻孙权的政治意图,必然要与江东大族代表人物发生矛盾冲突。据《三国志》恪本传记载,赤乌中,诸葛恪在用人标准等方面与陆逊产生分歧,陆逊特转言批评,诸葛恪则回信解释以消除矛盾。诸葛恪何以与位隆权重的陆逊相抗呢?恐怕这里面也是有执行孙权的意见的意思。

在官职上一路高升的诸葛恪,又迎来了历史新的机遇,那就是在被孙权临终前,被任命辅政大臣的第一位。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在临终前选择门第、背景都不深的诸葛恪为首辅呢?因为,在东吴政权里孙权与江东士族一直存在矛盾,他始终认为江东士族会威胁到他孙家的统治,所以,所以在选择辅政大臣时,江东士族是被排除在外,而诸葛恪是属于羁旅之臣的家族背景,在东吴地区的根基不深,也没拉帮结派形成势力,完全是靠孙权的提拔上来的,他不会威胁到孙家的统治,忠诚是没问题的。而且,诸葛恪自幼是,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在东吴上下,有口皆碑,也深得孙权的喜爱、信任,这几年也得到了孙权的大力栽培。此外,尽管孙权也曾担心诸葛恪有些刚愎自负,但在宗室孙峻的积极劝说下,他最终还是任命诸葛恪为辅政大臣的第一人。

公元252年(神凤元年),孙权病危,又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努力消除孙权晚年的痹症。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钟会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之后,在东兴战役中,他率领军队大破魏军,取得东兴大捷。那小皇帝孙亮更是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此时的诸葛恪,无论是官职,还是声望,都可以说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无人能及。

俗话说,物极必反,老子也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当诸葛恪的权势达到顶峰的时候,他的许多错误的政治举动,一步步将自己推向的死亡的边缘。他先是有迁都之意,但此事影响极大,涉及方方面面,难以落实。之后,在取得东兴战役胜利后,诸葛恪却志满意盈,让为曹魏势力不过如此,打算发动了针对曹魏的北伐,想通过建立军事业绩来提高声望,进而加强权力。公元253年(建兴二年)春,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他的好友丹阳太守聂友,也写信劝阻,可诸葛恪却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同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整个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也开始渐渐失去民心。战争的进展,果然十分不顺利,魏将张特死守新城,吴军苦战月余,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仍不能攻克。加之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面对不利的局面,诸葛恪没有好好思考整个战争形式,反倒认为军官们说假话,扬言要把他们杀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

之后,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将军朱异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于是他策马投魏。魏国得知吴军疲病,于是命司马孚、毋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土卒受伤染病,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敌人捕获,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诸葛恪率军在江渚住了一个月,后又想到浔阳去屯垦,直等朝廷召他回去的诏书一封接一封地送来,他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北伐失利,损失惨重,从此,百姓对诸葛恪大为失望,怨恨的情绪产生。此时,的诸葛恪不但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安抚军民人心,却采取排除异己,打击政治对手的措施,他把自己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治威严,动不动就对人横加责备,进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他还改换宿卫人员,用他亲近的人来担任,扩张自己的权势。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他的叔叔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采取的措施,两相比较,就可以知道孰优孰劣了。当时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利。退回汉中后,他通过斩马谡、赏王平、贬赵云、自贬三级等措施,稳定了北伐失利带来的政治的影响,迅速地安抚蜀汉人心,同年冬天,诸葛亮能得以再次出军北伐。而诸葛恪却背道而行,反而把罪责推给属下,大肆处置异己,不但没有稳定局面,反而引发他与东吴小皇帝、宗室和臣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来大,把自己推向政治的孤立局面。而关于诸葛恪此次北伐,不仅吴国上下一致反对,就连魏、蜀两个国的有识之士,也认为诸葛恪此举是自取败亡。当时魏将邓艾就对司马师说过:“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蜀将张嶷在与诸葛恪的堂弟、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书信中,也说与:“东主初崩,帝实幼弱,太傅受寄讬之重,亦何容易!亲以周公之才,犹有管、蔡流言之变,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昔每闻东主杀生赏罚,不任下人,又今以垂没之命,卒召太傅,属以后事,诚实可虑。加吴、楚剽急,乃昔所记,而太傅离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虽云东家纲纪肃然,上下辑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虑邪?”他们都认为诸葛恪辅政不宜安抚人心,笼络东吴宗室,发展内政,革除孙权晚年的弊政为先,反倒是一味炫耀武力,建立功名,自然是取败之策。可是诸葛恪却是当局者迷,刚愎自用,看不清问题的所在。

诸葛恪北伐失利,严重损害东吴宗室和士族的利益,之后,他又独把朝政,打击异己,这引起了东吴宗室不满与不安,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甚至连小皇帝孙亮也对诸葛恪有些不满了。可此时,大权在握的诸葛恪却丝毫没有发现问题,也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自保措施。之后,宗室孙峻想与诸葛恪争权,便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同年十月,孙峻与吴主孙亮定下计策,置酒请诸葛恪赴宴。尽管诸葛恪在前一晚感觉异常,当天,他的属下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也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可犹豫一会的诸葛恪还是在太常滕胤劝说下,觐见吴主。在酒过数巡之后,吴主孙亮起身回内殿,孙峻假托如厕,脱掉长衣,换上短装,出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张约从旁边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孙峻也随手砍断了他的右臂。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杀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而之后,孙峻更是派人于将诸葛恪三族夷灭,其外甥都乡侯张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诸葛瑾一族在东吴也从此绝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诸葛恪虽然聪明,但那些都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他做为首席辅政大臣,没有统领全局的能力和眼光,在性格上也刚愎自负,过于急切,不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没有处理好与皇帝、宗室、同僚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具体的政策上,他没有认清当时三国之间的实力,以及吴国内部的问题,不仅没有以安抚人心、团结宗室同僚、发展内政,革除孙权晚年弊政为先,反倒强基于化自己的权力,树立威望,并且倾全国之力贸然发动北伐,引起孙吴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对,于是最终导致兵败于外,政亡于内,其家族也在敌对势力的政变中遭到覆灭性的打击。毫无疑问,诸葛恪之死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此外,在以知人善任为称的孙权在其晚年,在明知诸葛恪有着巨大的性格缺陷的问题同时,还将其任命为首辅大臣,的确不明智,这些引起在他身后吴国政局连续动荡,最终造成了吴国一步步走向了灭亡的道路。以上就是诸葛恪之死带给我们后人的教训与经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