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特级教师观点||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评析

特级教师观点||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评析

时间:2024-03-15 11:52:12

相关推荐

特级教师观点||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评析

妙手着己文,铁肩担道义

——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评析

【浙江卷】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突出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其核心指向是讨论“为人”“为己”的人生价值观,是独立特行还是充分顾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观照。

一、明辨题意

对于“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我们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两分法:“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而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面,阅世越浅,性情就越真切 。显然,这两种不同创作观并无高下之分。

但纵观全题,明辨题意,我们对对于“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却不须多理会。作文题中“作家倾听读者”“作家坚持自己的想法”两种不同的观点是作为作文材料的“引子”,且仅仅是“引子”,绝不是让考生写“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审题重在最后一句——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 “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而这句话又是一个隐喻,我们将其一一还原:

“作家”——我(己)

“作品”——生活(人生价值)

“读者”——他人(群):父母/亲友/民众

还原之后,我们会发现,题目引导考生如何确立人生价值观。“活着”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倾听自我的声音,还是活成社会诸多“读者”意见左右下的“成功者”?若是他人价值评判里的“我”,又如何保有“真我”?此两难何解?

再进一步细化“他人”若理解为父母亲友的期望、教诲自是扣题,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类,立意为接受他人的评判,却不被他人所左右。若能理解为“民众”,则理解“人”活着的意义——为人处世当“利我”还是“利他”?我们该如何界定“群己利益”?

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听从他人的意见。

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坚持自己的方向,做自己。

在“精致的利已主义者”盛行的当下,作文题隐含的价值导向无疑是契合时代精神的、也是显然的——保持自我同时能够服务大众,要求超越个人和个人归属的小团体的私利,自觉地守护社会的核心价值。我不妨改明人杨继最负

盛名的“妙手着文章,铁肩担道义”为“妙手着己文,铁肩担道义”,“我”的“创作”要倾听自我的声音、表达自我,但又要关注公共事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思辨表达

守护社会的核心价值,并不是要求考生弘扬时代主旋律、宏大价值观里一味宏阔滔论奉献自我成就辉煌人生之话的高歌猛进式作文。恰恰相反,我们提倡“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成为自己”,何况,只有“为己”好了,才能更好地“为他”。“为己”客观结果也能“为他”。当然,价值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对国家、社会、民众的高度社责任感价值观应该弘扬。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题跟浙江高考题“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立意方向有一定的相似性——“为己”乃人之本性,本身并没有错。每个人依照本性活出自我才是硬道理,燕雀之志是“志”,鸿鹄之“志”亦是“志”,我们可以反着说“鸿鹄安知燕雀之志”。不同的个体根据个人的禀赋、喜好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本无高下之分,近日杭州小学生“学渣厨神”引发广泛讨论即是明证。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个体差异如同鸿鹄燕雀之别,让擅长的烧菜的孩子成为“厨神”,理应这个社会树立的价值观,容许每个人成为自己,“定乎内外之分”,坚守自我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而不是一个“模子”里要求高飞:学习者必学霸,从业者必精英,管理者必高层。

同时我应该认识到“成为自己”成为某些人放任自我的标榜,不负责任的借口,也可能是懒惰哲学的表征。自大自负、自以为是、自我封闭、自我标榜、自我逍遥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佛系”活法的依托,“宅”“丧”“废”随之而来,显然这已在“成为自己”之路上愈走愈远。

可见“活着”不仅仅是遵循自己内心声音即可,光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能是“偏信则暗”,可能是一条路走到黑,可能是目标、方法、道德准则有违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遵循自己内心声音是受人的“社会性”框束规约的,是基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师、为民官……“自我”与生俱来的是“责任”。

细究之,还可以深入思考:如何在“读者”误解时依然前行?如何不随大流、明晰坚守自我即是为“读者”?如何倾听辨析各类“读者”的声音——是褒扬,是批驳,是促进前进的呵斥,是诉求的呼声——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作品”?

反向而论,每个人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但也是他人作品的读者。鲁迅曾说“独有喊叫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是为最大的寂寞”,唯理性地倾听、客观地发声,促寂寞者前进,亦使自己不成为那个寂寞者。

三、追根溯源

从纵深去剖析追溯中国的文化精神,我们会发现,顾及他人的声音,“多倾听读者的呼声”的脉源其实是中国“士子的精神”:

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虽千万人,吾往矣。”

屈原:“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鲁迅:“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与我有关。”……

正是听从了“读者”声音、顾及他人之需求,他们一代一代的沿袭着为苍生为社稷的担当,将个人价值最大化,才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他们在喧闹中慨叹,在热烈中冷观,他们清醒而警醒。这些不被理解的痛苦、不受肯定的彷徨因为有坚韧的灵魂做砥柱,这股“为人”力量反而愈加坚定。“大写的人”写就“大写的作品”,他们最大的推进了人类文明史、发展史。考生可从自身角度观照传统的精英知识分子的价值感,结合时代下自我使命感、责任感,表达在精神谱系上秉承自觉姿态和意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