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每日打卡>day22《教育/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心理学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每日打卡>day22《教育/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心理学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1-09-28 19:05:37

相关推荐

每日打卡>day22《教育/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心理学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教育教学知识》

30天每日打卡系列!加油跟我练!

Day2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的含义

(常考题型:选择题)

名词解释

广义:从出生直至死亡,强调研究全程。

狭义:从出生直至成熟(20岁左右)

发展指积极的变化,例子:随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增强,抽象思维发展。

消极的变化不属于发展。

关键期(名词解释)

提出者:劳伦兹 刚出生的小鸭子会把看到的第一个物体认成自己的妈妈,表现是跟在劳伦兹屁股后面走。

人的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考得最多)例子:狼孩的故事

4岁是知觉形状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四五岁教孩子写字

心理发展的含义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顺序性

关键词:从…到…

例子:小孩的思维采用的是动作形式,离开手的动作,思维就停止了。随着思维的发展,脱离动作,借助头脑的形象表象就可以思考。随着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采用抽象符号进行思考,人的思维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教育启示:循序渐进。

阶段性

关键词:年龄特征

“一刀切、一锅煮,把小学生的教育成人化,”违背教育的阶段性。

辨析:一刀切、一锅煮即对不同的人不加区别的对待。把小学生的教育成人化是没区分好阶段。如果不跟“对儿童教育成人化”这句话,只说“一刀切、一锅煮”就既可以阶段性又可以选差异性。如果对同一班学生要求齐步走,就是

违背差异性

教育启示:根据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不平衡性

特点:不匀速、不同时成熟。

例子:人的口头语言,2岁能掌握百分之七八十的口头语言

身高和体重,在婴儿期和青春期发展是最快的。

人的心理不同时达到成熟,人的各种低级的心理活动如视觉、听觉在十岁就能成熟,但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要到二三十岁成熟。这是同一个人进行对比。

教育启示:抓关键期。

差异性

例子:有人早熟,有人晚熟;有人兴趣在文科,有人兴趣在理科。有人能力强有人能力弱。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学中还有互补性:盲人触觉、听觉灵敏

教育启示:长善救失

考查方式:选择、简答

互补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常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童年期

6、7岁到11、12岁,对应小学阶段。

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

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少年期

11、12岁到14、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出现反思思维。

又叫危机期、心理断乳期、暴风骤雨期、叛逆期。

青年初期

14、15岁至17、18岁,相当于高中时期。出现辩证思维。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教育教学知识》

30天每日打卡系列!加油跟我练!

Day2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规律一:顺序性

(一)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二)教材案例

教材案例1:

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

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教材案例2:

身体方面的发展: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

在肌肉和骨骼协调方面:先大骨骼大肌肉在小骨骼小肌肉;

在行为方面:先粗大后精细;在认知方面:先具体后抽象。(劳凯声《教育学》)

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经典例题:

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个体差异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

C.顺序性和阶段性 D.均衡性

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规律B.顺序性规律

C.不平衡规律 D.差异性规律

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注意比较下例5、例6和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但在做题时,如果单选,则优先选择顺序性。我们认为,首先违背的是顺序性的规律。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教育教学知识》

30天每日打卡系列!加油跟我练!

Day2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规律二:阶段性

(一)概念: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与其他阶段相比较会有相当不同的特征。(劳凯声《教育学》)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

(二)教材案例

教科书案例1:根据不同标准对人生阶段进行划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教科书案例2:在认识事物方面:学龄前阶段以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儿童期能够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依赖于具体事物;青年期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是根本特点。(劳凯声《教育学》)

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8.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阶段性

9.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注意:12题可以让我们对比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区别:阶段性强调的是质的变化,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做题时容易混淆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比如例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显然,题目强调的是发展的方向和顺序,因此本题应是顺序性。

可能有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例子在不同的两个规律当中呢?答:强调的方面不一样,认知发展既有顺序和不可更改的方向——这是不断的量的改变,又有不同年龄段的显着特征——这是质的飞跃。

如果题目这么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分别是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那么,这道题就应是阶段性。

体会下两者的不同。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教育教学知识》

30天每日打卡系列!加油跟我练!

身心规律三:不平(均)衡性

(一)概念: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出自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不平衡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年龄期发展速度有差异,在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劳凯声《教育学》)

(二)教科书案例

教科书案例1: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期,童年期发展平缓,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教科书案例2:新生儿(出生1年)与青春期(13、14岁至15、16岁)是儿童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在具体方面,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力往往优于成人,通过学习可以熟练地运用几门语言。(劳凯声《教育学》)

教育要求:抓关键期。

经典例题:

13.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年龄阶段就发展的很好,而有的方面要到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14.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阶段性

注意:例13、例14说明了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的区别。两道题的共同点是,都有“年龄段”。但不同在于,13题中,年龄段并没有被强调,只是作为修饰语存在(“在某某年龄段”这是个状语,非主语),“有的方面”才是主语;而在14题中,题目强调的是“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因此,这两道题答案不同。

仔细揣摩下。

15.在人的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前,生殖系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之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个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

注意:这道题容易和顺序性相混淆。当然,混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各位同学的理解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不平衡性的概念和举例在另外一本权威的书中,是另一番样子!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是这么描述不平衡性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看了这个描述,也就明白:15题就是书上的原例!所以要选不平衡性

在做题时,如果遇到像15题这样的描述,还是要按《教育学考试大纲》来选。把它当成特例!

1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7.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8.“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

19.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二《教育/教育教学知识》

30天每日打卡系列!加油跟我练!

身心规律四:互补性

(一)概念:儿童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以协调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生活环境。这种协调互补性是生理缺陷儿童的重要保障,是对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依据。(劳凯声《教育学》)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教育学考试大纲》

(二)教科书案例

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对人讲话时的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补偿,从而进行沟通。

(三)经典例题

1.我们常常说的,一个人身残志坚,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2.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小李同学的智商水平一般,但是凭借过人的意志力,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流大学,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Day2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规律五:个别差异性

(一)概念: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个具体的儿童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劳凯声《教育学》)

(二)教科书案例:

教科书案例1: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

教科书案例2:同龄的儿童有高矮之分,有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劳凯声《教育学》)

教育要求:因材施教

23.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

2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

两道题中,都有“一刀切”,区别在于:题干强调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儿童”“青少年”这两个词说明,该题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放在了一起,没有“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违背的是阶段性的规律。

而在23题中,题干指明了是“高一(2)班”——同一个班的学生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也就说同一个阶段了。而同一个阶段不“一刀切”,说明班主任能够照顾到班上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这是尊重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24.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注意:问题又来啦:没有其他的信息让我们分辨这里的“一刀切”“一锅煮”究竟是对群体的,还是对个体的,这该怎么选呢?这就是无解的争议题了,我们比较倾向差异性。

2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一说法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的特征

A.顺序性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7.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此,教育要

A.防微杜渐

B.抓关键期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28.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对比这道题和第13题,这两道题揭示了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的区别。

1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年龄阶段就发展的很好,而有的方面要到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在16题中,题干强调的是“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的比较,所以是不均衡性。

而在30题中,“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具备的品质,而应是多个人的品质表现——多个人的不同,即个别差异性。

微信订阅号NTCECN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国家考试政策 / 地方考试公告

笔面试资料/视频课程

教务微信NTCECN1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