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沈伟:舞蹈界的新焦点

沈伟:舞蹈界的新焦点

时间:2023-12-28 20:14:25

相关推荐

沈伟:舞蹈界的新焦点

沈伟舞蹈界的新焦点

文 / 沈沿作为一个东方人

还要更好才可以

沈伟舞蹈团《地图》《声希》本周末(12/13日)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现代舞不好懂,然而一旦打开那扇感官之门,往往能感受到意外的、惊人的冲击。沈伟被称为“站在世界舞蹈之巅的中国人”,他的作品无疑非常值得一看,但如何能打开那扇门呢?希望今天的视频和文章,能为你提供一把钥匙。

两年前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我和同事去看了一场沈伟的现代舞演出,两支作品——《春之祭》和《声希》。我还记得演出后灯光亮起,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原因是之前演出中我们始终屏息凝声,不是看恐怖电影那种被剧情牵引,而是一种精神的沉浸——沈伟在舞台上所创造,融合了舞蹈演员的动作、音乐、画面等等,仿佛具有魔力,将人的注意力完全吸住,我只觉得大脑不停在转,在思索,试着去解读,当解读不能时,就只能去努力打开所有的感官来感受,感受美,使劲记忆,生怕眨眼也会错过了某个细节。这像不像醍醐灌顶?美冲击而来,尚不及思索,只能先全盘接受再说。

更有趣的是,通常我和这位同事讨论的一般八卦和生活琐事,而在沈伟演出后,我们“破天荒”的讨论起了“哲学”。我们彼此成长、教育的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但因为沈伟的舞蹈,这一刻,我们开始调动各自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论,去试着讲述自己对于舞蹈的理解。我发现我们忽然间有了更深层的交流,精神上的,而不像以往那样只是动动嘴皮子说说那一地鸡毛。与此同时,我还有些羞愧,羞愧于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其实不太动脑——这就像做数学题,遇到容易“会做”的数学题,其实只是把答案算出来,只有遇到“难题”时,大脑才会转动,去思考如何解答。

沈伟的现代舞当然是一道难题,吸引纽约所有有智慧的人争相去解答。纽约从不缺少演出,但只要沈伟有新作问世,高知阶层们就会蜂涌而至,去见见沈伟又出了什么新题,试着碰撞、解答。就像《纽约时报》对沈伟评价:“如果说当今舞蹈界还有可谈论的焦点,那就是沈伟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的编舞家,其作品带来的无法抵挡的、令人惊讶的想象力。”

《地图》 摄影 / Briana Blasko

“从小我就用身体作为一个’工具’,从九岁专业的训练开始,一直到出国26岁,到30岁的时候我已经觉得自己应该创造一种新的体系。”

沈伟说的体系,就是他研究创造的“自然身体发展”体系。有必要先解释一下现代舞的训练体系,简单而言,现代舞是一场人本主义的革命,其落脚点在“身体”,人的身体不再如古典芭蕾中那样程式化,每个动作都指向特定的情绪和释疑。在现代舞中,人的身体被解放,获得更大的自由。也因此,现代舞发展过程中,许多舞蹈大师都对于“身体”进行研究,并奠定了自己的训练体系,如玛莎·葛兰姆的“收缩与延展”(Contraction & Release),强调人的内在情绪的力量,收缩下腹部肌肉以凝聚动力,再将此动力发放以延伸动作至更远、更高、更长。又如杜丽丝·韩福瑞的“跌落与复原”(Fall & Recovery),以摆荡(swing)与重心转换(weight shift)时所产生的动力为主,形成“起动、滞留、落下、再起”的弧形动作循环,这是韩福瑞用身体来表达宇宙万物间周而复始的现象。

杜丽丝·韩福瑞

(Doris Humphrey,1895–1958)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个舞者将自己对于身体的研究以及所创造的一系列动作和运动方式,以体系的方式命名并奠定下来,他也就能够在现代舞历史上被记录,进入众神的殿堂。所以对于现代舞舞者来说,形成自己的体系就相当重要。

《地图》 摄影 / Briana Blasko

沈伟创造“自然身体发展”体系,是从他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与研究作为起点的。他小时候学戏曲,戏曲有戏曲运动方式,他去琢磨戏曲动作中力是如何运动的,他发现那是一种“内力”——呼吸、肌肉的收缩等内在力量。“我可以把它发展出一种运动方式,把它科学性的分析出来,去训练人,然后训练运动方式,这是一种,在整个自然发展,这是跟人体的解剖学有关。”

沈伟对于身体力学研究扩展开来,他研究地心力,就是物理关系,人和外在力的关系。比如,人的身体与“重心”的关系,人的中心稍许偏一下就会摔倒;“弹力”的关系,任何一个碰撞后,会有一种“回力”;还有“惯性”的关系,“悬”的关系,悬挂的时候,在一个倾斜和转变过程中的关系等等,当然也包括动作和动作连接之间的一些运动关系。“这里涉及到物理学、解剖学等方面的原理,人的关节和肢体的空间、肢体和骨架之间,会产生一种运动力,这种运动力发展出新的舞蹈欲动语汇,展现出来一种感官的沟通方式,这些一直影响我这些年的作品。”

“原理”听起来很复杂难懂,如果以舞蹈作品来说明,就具象很多,也容易理解。比如《地图》,在沈伟看来,并不是指“地图”,而是身体运动的图。第一个图是“拧转”的图,人的身体结构在关节拧转出来的一种运动方式;第二个图是“回弹”的图,像一个球抛在地上会弹起来,人的身体也是,不靠肌肉力量而靠回弹力运动;第三个是“内力”的图,内在力量影响运动;第四个是“每一个人内在力”,每个人都有内在力,可能是肌肉里的,可能是精神里的,来支撑运动;第五个是所有的地图在一起。“第五个以后,其实还有中国的圆力学,看起来很像中国舞蹈语汇出来,地图原来是七个,这次带来了5个。”

《地图》 摄影 / Briana Blasko

另一条轨迹——绘画

《天梯》 摄影 / Mark Murray

沈伟对于现代舞的研究与开发,不只在身体和运动,他的现代舞作品,往往很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有很强的实验性,且往往融会了装置、实景演出(雕塑、色彩)等等形式,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各领域的高知分子来观看,而不只有舞蹈从业者的原因。

比如《连接转换》,舞台是一张灰白帆布,舞者手、脚等各个部位都沾上油墨,在舞蹈时,身体运动在帆布上留下了色彩斑澜的轨迹,而舞蹈完成时,帆布成为了一张“抽象画”。身体“绘画”的延续之作,还有《分与合》,白色舞台分为64格,33位近乎全裸的舞者身体沾满颜料,像失重一样漂浮滑行,脚下地板发出蓝色幽光,心电图、脑电波等影像,与舞者的运动相呼应。沈伟受邀创作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表演的《画卷》可能更为人熟知,15位身着青衣的演员在巨大画布上,以舞蹈书法的方式,用身体即兴完成一幅中国山水画。

《连接转换》

《分与合》

沈伟现代舞作品中显而易见的“绘画”,很容易让人想到沈伟的另一条轨迹。他小时候学画,19岁时曾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专业成绩第二却因英语落榜。在观众交流会上,沈伟展示了他儿童时代学戏时的笔记本,他用简单的人体动作图来记忆扇子舞的舞蹈动作。他也展示了他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油画习作,完成度相当高,那种人物的夸张和变形,很像“F4”的作品。他现在仍在继续绘画,只是画作变得越来越抽象。

《天梯》 摄影 / Mark Murray

绘画不出意料出现在沈伟的现代舞作品中,最初可能是一些舞台元素,如《声希》的舞台布景,他用八大山人的游鱼图叠上了印象派的油画,或者是他所设计的舞蹈演员的服装。而后他更深入,除了身体作画之外,如《声希》和《天梯》,实际上灵感来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的画作。“天梯和声希都是在2000年期间,我当时对梦境、超现实的东西那种感官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保罗·德尔沃的画作跟我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是有相似之处,我在很多方面也跟他在作品里面有对话,他的这种运动方式跟地图完全两回事,因为这个是找意境的东西,而不止是讨论身体语言和结构的问题,这个是讨论身体语言之外感官和精神上、灵魂上的东西。”

《天梯》 摄影 / Mark Murray

你作为一个东方人,还要更好才可以

《声希》 摄影 / Christopher Duggan

今年10月,沈伟最新作品《亦非此彼》(Neither)在纽约首演。《亦非此彼》原是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与美国后现代派作曲家莫顿·费尔德曼1977年合作的这部独唱歌剧,极其艰深晦涩,难以理解,只有16行歌词,反歌剧传统。但沈伟却发起了挑战,如同他曾经挑战过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卡尔·奥尔夫《布兰诗歌》。

但我询问为什么他总是去挑战难题时,沈伟几乎脱口而出,似乎他早已将这个问题思考过千万遍:“我永远觉得自己都在那个边缘,每次都要继续。在纽约,就像武侠小说中最后一台’打擂台’,如果你要在纽约永远保持在那个位置,你就是永远被人家挑战的。当然,我的目标不会想到跟人家竞争,跟人家’打擂台’,我的目标是我怎么继续发展我的东西,所以我每次新作品都有自己新的贡献,才可以保证我在国际上的这个位置。”

《声希》 摄影 / Christopher Duggan

站在纽约最前沿相当之难,来看现代舞演出的不会只是舞者或舞蹈从业人员,作为一个艺术文化作品,他被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域的观众共同审视,因此一支现代舞必须是具有前瞻性的,作品承载的不只是艺术、审美,而是人类自身的思考。如何立足于纽约,沈伟很干脆——“取决于实力,没有别的。”实力不只是舞跳得好,编舞变得好,还包括文化修养、各方面的品位、人生经历等等。“这些都把一个人成熟,一个越成熟越有能量的人,你做的东西就越有深度,别人看你的时候就知道你的东西在那里。你作为一个东方人过去,还要更好才可以。”

《声希》 摄影 / Christopher Duggan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刻画)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欢迎收听《田艺苗:古典音乐很难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