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那些把废弃厂房 破败农舍点石成金的人 有话想告诉你

那些把废弃厂房 破败农舍点石成金的人 有话想告诉你

时间:2020-06-27 11:36:13

相关推荐

那些把废弃厂房 破败农舍点石成金的人 有话想告诉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目光投向乡村;

“乡建”一度成为乡村振兴工作、建筑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的热搜词;

无数人热爱乡村,更多人仍在犹豫:

“乡建”的魅力是什么?困境又是什么?

西河粮油博物馆

从废弃粮仓到微型博物馆

连接乡村的过去与当下

改造后

原建筑是一个建于1958年且早已废弃停用的粮油交易所,所处村落——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位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地带,距今已有700年历史。

这里自然景观丰富,十几个古民居沿河而建,古风犹存,但远离县城、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活力不足,村民以老人和小孩为主,一直以来鲜少有人问津。

改造前

,建筑师何崴带领三文建筑团队来到西河村,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当地材料和建筑工艺对废弃粮库进行空间改造和功能重置,打造出了一座用于收集、修复、展示当地农耕文化历史遗存(手工榨油的油车等农具)的微型博物馆、一处用于接待外来游客、举办婚丧嫁娶等各项活动的特色餐厅和多功能村民活动中心。

微型博物馆

特色餐厅与活动中心

不仅如此,在带动西河村发展活力的同时,他们重新激活了茶油产业。

“西河良油”

此外,传统手工制油的工艺及器具 ,成为博物馆的主题和主要展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有300年历史,还能运作的古法榨油机器

今年4月,何崴再次来到西河村,重新围绕“粮”、“油”两个主题对西河粮油博物馆进行空间设计升级。

在粮空间,分别按照季节布置了以亲子互动体验元素为主的四个区域,有作为农作物知识小讲堂的“春播”;有收纳了夏季虫鸣、蛙叫,可“感知”万物生长的“夏长”;有让“碾磨”等词从书本走向现实的“秋收”,有能让父母、孩子亲手用农产品制作美食的“冬藏”。

粮主题空间

在油空间,围绕原本榨油作坊里的那架古老油车,新布置了半圈坐台,观众可以舒适、稳定的观看榨油表演。

油主题空间

空间的另一端则是商品货架,可以购买到与茶油相关的许多产品,并希望借此将茶油产业延伸下去,让西河村的未来发展集游览、观赏、体验、产品于一体。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带领其团队先后在河南、山东、福建、贵州等交通闭塞、经济条件落后的乡村打造出了一个个优秀乡村项目。

在这些项目里他是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也是策划人、项目运营者,他带着全方位的思维参与乡建,帮助乡村改造外观、内景的同时,规划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王家疃村

巧借地势,设计再造

从闲置民居到精致乡舍

一次质的蜕变

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有着百年历史的王家疃村,原始格局完好,传统风貌明显,是进入里口山风景区的山口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但村中现有的旅游配套设施规模较小且不成系统,大量人口迁出,乡村整体活力不足。

何崴带领团队根据村庄建筑特点,重点打造了拾贰间美学堂、琴舍、白石酒吧等多个空间。结合亲子休闲体验、国学文化的未来业态,以“孔子六艺”“君子八雅”为经营主题参与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服务于未来的旅游休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

拾贰间美学堂

原建筑是典型的胶东民居,瓦顶、毛石外墙,一个六开间、两个三开间,共十二间沿街一字排开。何崴巧妙借用建筑背后极具审美价值的山石,在山石与建筑之间增设半开放亭子和黑色方通格栅,与山石形成天然的内观式空间。

整个建筑也被打通,分成了教室、展览区、阅读区三个部分,教室区域以门分隔,展览区用于展品的布置和展示,阅读区则布置有书架和展桌,用于摆放与国学有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在外部建筑与街道之间的用地被规整,建成了高于路面的平台,供人休息、闲坐等。

教室

展览区

阅读区

琴舍

琴舍是两个毗邻的独立合院,何崴与设计团队为延续“六艺·八雅”这个主题,加入古琴这一元素,融入艺术气息。因此,原建筑空间被重新划分为前台接待区、琴房和五间客房。

接待区

客房

琴舍入口处的红丝带墙,起到遮挡作用的同时成为村中的“网红”景点。

白石酒吧

酒吧前身是位于村口的一座闲置普通民房,何崴在保持原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清理、拆除加建部分,在房屋的东西两侧各增加一跨新建筑,阳台和挑檐之间又加入四个展示窗口。将白色作为空间基底,再加上半通透花砖、水磨石、镂空砖、白色钢网、内透光这些因素的融入,为老村庄输入了新血液,增添了新活力。

白石酒吧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后的白石酒吧,以其独特造型和建筑风格与村里的古老民居形成强烈反差,成为村口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对王家疃村项目的改造,不仅提升了生活环境质量,更激活乡村,拉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在使当地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又能满足精致生活的需要。

韩洪沟

漫漫乡建路

不忘初心

沁源,再启程

位于山西省沁源县东南部2.5公里外的东山角下的韩洪沟村,在抗日战争年代曾是太岳行署所在地,现该村还有太岳行署总部、冀南银行、枪械修理部等革命遗址保留至今。在过去的一年,韩洪沟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红色旅游。到今年,韩洪沟村委加大对革命历史旧址的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红色旅游产品,积极带动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

老城门

窑洞

作为沁源峰会分会场之一的韩洪沟村,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何崴老师将会运用什么建筑方法、设计经验和运营思路投入这个村庄?

老城门、窑洞、革命遗址将会得到怎样的改造?

整个韩洪沟村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面貌?

10月17-20日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上,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将莅临现场并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本文参考及图源:木屋世界、

乐居设计师俱部、知了Home、网络

穿过秋季的花坡和灵空山,乡村复兴论坛·沁源峰会的会场就坐落在沁源县东北部,与沁河镇河西村相邻的一个被废弃的化肥厂旧址上。

作为沁源当地为数不多的工业遗址,化肥厂于1969年筹建,1974年正式投入使用,因此基本保留了上世纪70年代建筑的原有风貌。

廉毅锐及其团队首次到化肥厂旧址,看到的就是一片荒芜景象,杂草丛生,罕有人迹,仅剩下几台锈迹斑斑的暗红色机器,宛若千百年矗立在此的巨兽,见证着上个时代的些许痕迹。

这里承载的是老一辈人艰苦工作的时代记忆,时至今日,不少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沁源人,还记得当年化肥厂机器开工运转的场景。

为什么选择旧化肥厂作为会场改造的选址?

“一直以来,我们做的南方乡村建设比较多,其中隐含了一个地理环境差别的因素。在南方的偏远乡村,传统村落比较依赖于优越的历史和自然条件风光。”廉毅锐说,“但是在北方,我们在近郊的乡村如何能够跟产业结合,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复兴重建就很重要,所以这次我们进行了一个这样的选点。”

从乡村规划格局的角度讲,不要对乡村机理有巨大的改变,那是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村民已然习惯的交往和生活。

多年来,廉毅锐一直在探索建筑设计文化,在特色小镇、乡建项目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实践经验。在此次化肥厂改造项目过程中,他面对的是如何将废弃厂房与村庄建设一体化融合的新挑战。

本次的会场改造主要从“开放空间的再设计”出发,经过对制作周期、功能独特性、落地效果等的专业考量,廉毅锐最终敲定了“新旧融合”的氛围呈现,让工业遗存与当下时尚和谐共生。

确定方针后,团队开始对化肥厂整体进行功能流线梳理,划分出论坛的主要使用空间和辅助空间的,用独特的景观手段提示会场内的主视觉中心和副中心。

其次,最大程度地尊重旧建筑历史,遵从原有建筑逻辑,尽可能保留原有厂区的肌理,采用较轻度的设计、较便携的动工方法、较便宜的建筑材料,通过解决新功能与旧实体之间关系,对原有的空间进行保留、拆除与新建,既满足新功能需要,还保留旧建筑特征。

在空间和功能设置上,目前化肥厂并没有规定的用途,它充当的是一个村庄振兴的基础建设和准备工作,既可以是乡村的公共文化活动,也可能导入一些城市活动的产业进来。

“我们希望把相关片区打造成中国乡村建设领域的一个‘KOL’(关键意见领袖)。”廉毅锐说,“南北方广袤的乡村里都曾有过工厂企业,也有一些现在已经被腾退变成遗址了,为什么一直没有在乡村建设界出现呢?因为我们忽略它、不看它,把乡村建设矮小化到只有村庄、民居、民宿,乡村在我们面前是消隐的,我们这次把它拉回来了。”

房子美不美并非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村民在乡村建筑里居住的生活舒适感是才是改造的终极问题。

按照传统思维,很多人认为乡村就只是发展农业的地方,而乡建就是民居房屋的改建,其实不然。

首先,“乡建”不只是一个概念,它是鲜活的景观实体,是民居房屋的真实体验,应该能够引导村民未来接触更多的文化生活。

第二,村庄缺乡建吗?不见得,有的时候缺的东西并不是建筑改造项目,只是少一个文化广场,或者能在树荫下乘凉下棋的地方而已。

乡村改造中“度”的拿捏一直是廉毅锐在设计中重点思考的问题。改造是为了让乡村里的人生活得更舒适,因此不应完全追‘旧’,还是要赋予一些新的设计特点进去。

但同时,有的设计师又太过于“赋予”,改掉村子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来的街巷格局,恨不得把乡村建筑变成一个表现设计高度的全新事物,就把乡村里熟悉的气质和肌理破坏了。

这种肌理关系到乡村特有的一种情感,或曰“乡愁”。“因为乡村生活是有张家大妈,李家大姐交流习惯的,他们的生活也依赖于这种交流习惯,乡愁怎么建立?在很多时刻通过村庄里面的交流空间,大家形成的人际管理网来建立乡愁,我们不要破坏那个肌理,这是克制性干预。”

对于这个“度”,廉毅锐认为,应当保留原有的空间材料、尺度、气质,把开放空间交还给村民、村、县、城。从村落的精神文化气质中拾取遗珍进行融合、转化和创新,最终将“乡愁”融于其中。

“以前大家坐在‘大槐树’下交流乘凉,让全村人产生了共同的身份认知和纽带。如今除了街道是公共的,其他院落都是一个私有空间,集体交流的空间在逐渐缩小,甚至有的已经消失。由此我认为把村子里面的活动空间交流场所留出来,对这个村子特有的情感保存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

如今似乎我们的城市和工业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了,可以暂时松一口气,将工业文明的益处反哺给乡村。

作为设计工作者,为什么会对乡村产生特别的感情?

廉毅锐表示,虽然在城市里生长,私人成长记忆中关于农村生活的故事很少,但终归前人的血脉都来自于乡村,受农耕文化哺养已深,即便身处城市,设计师的观察思考会经常让他感觉到,工业文明的成就很大部分来自乡村对城市经济建设的支撑。如今似乎我们的城市和工业发展到了某一个阶段了,可以暂时松一口气,将工业文明的益处反哺给乡村。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产业的复兴,就要是重新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产业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同时建立起来的文化关系特征还能保留适合乡村的进行方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