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从“人”的角度来看看灯塔

从“人”的角度来看看灯塔

时间:2022-08-31 23:50:00

相关推荐

从“人”的角度来看看灯塔

大半年前,我把当时灯塔的状况归结为了“战略方向”和“组织形态”两个问题。

(详见《我很好,灯塔也还好》)

现在回看,还是一样。

前面以《从历史和环境的变迁,探讨灯塔该做什么》为题写过我对灯塔的战略方向的思考,

(详见《上篇》,《中篇》,《下篇》)

放下键盘好久,还是要补充完整“组织形态”。

谈论灯塔计划这一公益组织的形态,主要就是义工、全职(或者是秘书处,包括兼职、实习生等受薪人员)、理事会(包括创始人,有时也可以跟监事会一起理解)、会员(机构注册后才有)的角色,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分工。

过 去

灯塔计划发起之初,创始团队(包括三位一般认为的创始人,以及几位没多久就退出了的前期参与者,当时大都在企业任职管理层)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随后一批大学生义工参与了进来,成为了重要的力量。

义工是灯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灯塔的基础,甚至是根本。这不仅仅是因为灯塔是在组织义工去义教,也是因为“义工”在灯塔的运营和发展中承担了相当大的责任和角色,或者在某个角度可以说,灯塔是个由众多义工组成的自组织团体。和“义工”相关的词语,还有新义工、老义工、在校义工、在职义工等不同角度的说法。

一年后,两位创始人由于个人原因退出,灯塔基本上成为了由大学生义工主导和参与的自组织团体。此后两三年,一大批大学生义工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了初创期的很多艰难处境,形成了极好的开放、自由、参与的氛围,义工的参与度极高、归属感极强。

此后,灯塔开始建立每年一届的“义工(代表)大会”,设立理事会,为此邀请了已经退出的两位创始人回来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这为未来几年灯塔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也为灯塔未来长远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灯塔有了第一位正式的全职人员。全职人员的出现,是当时灯塔追求专业化和体量变大的一个结果。此后四年都维持在一个全职人员的规模。这期间,全职人员逐渐承担起了机构的运营责任,也逐渐出现了个别兼职人员,阶段性地承担部分项目工作。但是,鉴于灯塔主要项目的特殊情况,老义工(包括在校的和在职的)仍然在包括项目策划、宣传和面试、培训、新义工团队带领、秘书处日常工作等方面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工作。举个例子,当时的秘书处架构上有几个部门负责人、十几个参与成员,除了秘书长外,均由老义工担任。由创始人、资深老义工组成的理事会、监事会更多承担着指导的角色,而在重大事项上,主要由创始人和个别元老义工进行决策。

灯塔开始有两名全职人员,到开始有三名全职人员。受薪的兼职人员也在逐渐增加,受薪的实习生也从无到有。同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灯塔追求专业化和体量变大的一个结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同行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义工整体能力在下降、义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在下降、大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等原因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全职人员在数量上增加后,也在工作职责上扩大。相比过往,机构运营和项目管理依旧,但筹款、传播的需求在急剧增大,项目内容在技术层面也在深化。也就是说,在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对全职的全能和专业度都有了更高要求。

组织的专业化发展,必然需要更稳定的全职人员承担更多工作,这跟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极大的大学生义工自组织,是相矛盾的。或者说,这两者可能是方向截然不同的道路,而灯塔一直未能有清晰的选择,或者是把两者很好地融合。

受薪团队(包括全职人员、兼职人员、实习生)的扩大,意味着他们承担了更多的工作、更大的责任,包括更多的决策权利和义务。老义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仍然需要参与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更多都是在执行,而缺少了自主性、参与感。长此以往,老义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都在下降,这成了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当受薪团队承担更多责任时,自然对机构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于是需要更多的重大事项上的话语权,从而与仍然自处于指导角色的理事会有了更多冲突。

自底设立理事会开始,理事会的组成基本是创始人+几位年代久远的老义工。灯塔理事会的角色是什么,争议越来越大。纵观各类公益组织,大机构普遍是理事会负责筹款同时有决策权,小机构有的也是这样,有的则是由秘书长/总干事负责筹款同时有决策权,而理事会相当于顾问,简单来说就是权责相当。灯塔理事会远离一线多年,对行业状况知之甚少,根据传统不承担责任却要包揽决策权,可是执行团队早已不是十几年前还没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大学生了。冲突不可避免。

在灯塔注册之前,通过每年的义工(代表)大会来选举理事会、监事会,虽然挺大程度上也相当于是内定的,不过还是会经常出现新面孔。注册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有20名交会费的会员,然后召开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当年把会员的门槛定在了每年要交1000元会费,于是会员就成了完成注册指标、筹集年会经费的工具了,基本把年轻的义工给隔绝了。这个不是问题,问题是,会员是要来干嘛的呢?怎样发挥会员的作用呢?严格意义上来说,会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用好了可以很有价值,没用好就成了工具和摆设了。

很有意思的是,历年来,全职人员、理事、会员几乎全是由灯塔义工担任。唯二的例外,是大约有了第一位非灯塔义工出身的全职人员时(后来只是短暂停留),和出现第二位,但当时都有过一些议论和担忧。而再次的松动,已经来到了。当时理事会换届选举,出现了第一位非灯塔义工出身的理事候选人时(受邀参加),可是还招来了很多阻挠和质疑。

灯塔内部有种强大的排他文化,遇到个人,就会问你是不是灯塔的。矛盾的是,灯塔一直自诩并引以为豪“开放”,但却对人的出身很封闭。这可能是一种幸运,也可能是一种不幸,可能取决于,灯塔追求的是自组织发展,还是专业化发展。

顺便一提,灯塔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上呈现出来的高度自治的形态,可能是中国公益圈少有的,可能是灯塔作为一个草根民间公益组织呈现的一种重要社会价值。

出 路

中学政治书里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是: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个怎样的校长,就会带出一所怎样的学校。同样的,一个怎样的机构领导人,就会带出一个怎样的机构。

什么样的组织形态,取决于对灯塔有怎样的期待。

如果要继续发扬光大灯塔的自组织属性,实现义工的高度参与,追求充分的民主,那应该尽量降低会员门槛,让有意愿的义工都行使决策权。

如果要追求专业化发展,做好一个机构,则需要有个好的领导人,再有个好的团队,然后有合适的分工,才是出路。这个领导人放在秘书长的位置,那理事会就当顾问好了;放在理事长的位置,那就找个能干的执行团队。至于义工承担什么角色,需要什么出身,甚至是否需要义工,都是次要的了,或者只是战略问题了。

有个矛盾的地方是,灯塔是一个做人的工作的组织,需要关注到人,然后就需要关注到人的情感。过去十几年无数的人的情感,也许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也许会成为助力或者就成了目标。

现 状

现在的灯塔,已经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

几位新上任理事和一个同行机构在共同管理着,有三位新全职人员在执行。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内部也在急剧变化。

未来如何?祝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