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初学周易词汇汇总(新手必学)

初学周易词汇汇总(新手必学)

时间:2019-10-27 12:58:20

相关推荐

初学周易词汇汇总(新手必学)

国内合法正规国际易学联合会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欢迎各位易学人士加入!

关于“玄学”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道家(道教)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玄学又称新道家,亦称形而上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关于“易学”

易学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

自春秋以来,中国学术总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所以自孔子赞易起,中国易学开始分为三支”。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后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它起始于筮占但高于筮占。《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分为道家易与儒家易、筮术易,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三易在先秦有专门的经师。

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与孔子。

易理

易理是建立在易经基础上,以易经为思维公式,在包括易经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的理论延伸。《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也就是说,《易经》图式的思想核心是变易,但是“唯变所适”并非没有确定性的基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易象

易象,是中国古代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象主要是通过对天、地、人、物等形状的摹拟,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从而推求和印证某一现象与结论。“ 据《简易道德经》里所述:“易,上则日象,下则物象,有日万物显现,则易之象也。”说明了易字在人类的文化中地位。只有易象人们才能打开视角,只有易象人们才能观察。

注:易象,这是源自早期人类,看到事物或景象,在记忆中开始回忆和理解及其对现场同类的理解和再分析判断。

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着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易象”是《周易》的早期名称,它的基本内容与今本《周易》相似。

“易象”之名,首见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年:“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韩起)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公所以王矣。’公享之,季武子赋《绵》之卒章。韩子赋《角弓》。”按照晋代杜预的解释,《春秋左传》所云“易象”,就是今本《象传》上下两篇的概称:“易象,上下经之象辞。

数术

古人将自然界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结合起来,认为两者有某种内在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术数来归纳、推理。于是,术数便用来推测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吉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方面列入术数范围。《中国方术大辞典》把凡是运用这种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占卜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

基本四个概念:

1、盘概念:大六壬,奇门遁甲,太乙式,紫微斗数。

2、卦概念:六爻法,梅花易数。

3、干支概念:四柱推命,河洛数理,风水术,铁板神数,演禽法。

4、形式概念:面相、手相、骨相、字相、风水术。

这四种概念中,除了形法外,其他三种都与干支密切关连。中国古代预测方法中,其核心为六个字:阴阳、五行、干支。阴阳是吉凶的依据,五行既是阴阳的具体状态、又是作用变化,干支是阴阳五行结合的具体表示,是方位、时空与周期,其既是阴阳、五行的具体细致表示而其本身又含有丰富的象的内容,所以内容最丰富,也是占的具体演算内容,也最神秘。干支数为一个整体,加上纳音、阴阳之分,时差旺衰之象,干支成了高信息含量的数理模型。

阴阳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道家五行学说最早,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有区别,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纳音

指在古代中国术数预测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取数的方法,它对应的数理已经被六十甲子纳音明确规定下来,其基本的意义还是用“五行”来阐述的。“纳音”的“音”,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根据不同音阶确定的五音。五音是古人对大自然声音规律得高度抽象概括。

纳音数相传为鬼谷子所创,由东方朔定名。

五行之数由生数至成数至老数:土生数五成数十老数一,火生数二成数七老数三,水生数一成数六老数五,金生数四成数九老数七,木生数三成数八老数九。纳音为人本命之数,古取老数。《五行大义》

五音

五声音阶,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 2 3 5 6 宫 商 角 徵(zhǐ) 羽。唐代时使用“合、四、乙、尺、工”。

五声音阶,古代文献通常称为“五声”、“五音”等。中国传统乐学理论对“音阶”这个现代概念,常分别从“音”、“律”、“声”等不同角度揭示其内涵。

堪舆

堪,天道;舆,地道。堪舆即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在中国民间亦称之为风水。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分,曰:罗经、玄空学、葬法及形家。

风水学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对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宗教、思想、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之后的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释家

释家,释门、佛门的意思。[2]犹于人们常说的道家、儒家。

释--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释家是信仰佛教的僧侣居士的统称,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受佛教信仰所主导的。

易家

易家是除儒,道,法,名,杂,农,墨,阴阳,纵横,小说家这10家之外的一家,只由于先秦时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所以可以称为易家。

先秦时,人们对《周易》的研究蔚然成风,千百年来,易家辈出,学派林立,着述浩瀚,学说繁多,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自先秦开始,无论是儒、道、释抑或其他学派,无论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还是宋明理学等,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大多精通易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易学的滋养。尤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更是直接通过对《周易》的创造性诠释,来阐发其哲学观、人生观、政治观及伦理观等。如魏晋玄学鼻祖王弼以《老》释《易》,令玄学之风盛炽数百年;唐初儒学领袖孔颖达首次折中汉易与玄易,构筑了汉学玄学走向宋明理学之桥梁;道学“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二程及张载同开以易言理之先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重象数倡义理,使以易言理之学风盛行至清初;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立足于易学的哲学创新,标志着宋明道学的终结。总之,易学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居士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道家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寅自称六如居士,孙越自称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现于儒家《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印度佛教传入后,又被用翻译入佛经。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皈依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

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宝的加持。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

加持

加持:梵语adhis!t!ha^na,巴利语 adhit!t!ha^na。音译作地瑟□曩。谓互相加入,彼此摄持。原意为站立、住所,后转为加护之义。又译作所持、护念。佛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

梵语地瑟娓曩,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

开光

开光,又称开光点眼,多用在神像或者宗教艺术品上,乃是透过宗教仪式,请来神灵以灵力进入神像或宗教艺术品内。主其事者通常是僧侣或者道士,在台湾,也常由民意代表、高级官员或者门阀闻人为之。其仪式大略是在念诵各种咒语或者吉祥话后,以朱砂笔点神像或艺品之上。

法事

实际上,这是一种与神沟通的仪式。道教认为祈福禳灾,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人力所不及的事情都能通过这种形式求得神的威力而得以实现。据记载,武当山专为皇帝举行的“金篆大醮”时间长达四十九天,皇帝的命臣及武当山的法师、高功、经师等上千人参加。

在斋醮等法事活动中,音乐贯穿始终。明成祖朱棣营建了武当道场后,从全国各大道教名山钦选四百名精通经典和道乐的高功道人来武当山办道,使武当山道教音乐荟萃了道乐精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嘎玉撞金,鸣丝吹竹,击金鼓镗*,鸣玉*琅琅……”这段来自古人的描写,是说武当山道教音乐美妙得象是从仙国云端飘来的天籁之音。

符咒

符咒,在道门(道家、道教)修炼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什么叫咒?《说文解字》中载:“祝者咒也。”在黄帝时代祝、咒是不分的,黄帝时设的官职祝由,又叫咒由。符咒中的咒语起源于古代巫师祭神时的祝词。《尚书·无逸》 说:“厥口诅祝”,疏云:“祝音咒,诅咒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说明最初的咒语就是用语言告诉神明要求惩罚恶人,并向神明赌咒发誓现代符咒之术几近失传。

道家 的符咒咒语,就是起源于古时的巫祝。道家的咒语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并且也符有密切的关系,画符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作一切法都有一定的咒语。咒语成为施法者精诚达意,发自肺腑的声音,才能保证一切法术的奏效,祈祷时,咒语都是一些赞颂神灵,和祈诉如愿之词;治病时,咒语是要求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辞;修炼时,咒语多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灵帮助等语。道家的咒语每句结尾一般都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解释道:“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3]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说明这句词是从汉代经张天师传下来,要符到就灵验的意思。

内丹

内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注重周天火候炼药,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习。是宋代至现代主流的修行方式,主张内炼成丹(内丹),外用成法(雷法)。从中华道教宗祖轩辕黄帝求道于广成子记载算起,内丹已经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丹道祖经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列子》、《苏东坡集》、《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内丹一词常见于道教。如道教全真派便是以修内丹而闻名天下。

外丹

外丹相对内丹而言,又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等,是近代化学物理前驱。指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以之为载体,用有招无,把阴捉阳。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炼丹术在我国起源甚早,约产生于上古,汉武帝时最盛方士李少君“化丹沙为黄金”以作饮食器,就是烧炼金丹。东汉魏伯阳着《周易参同契》,用阴阳论述金丹,被誉为“万古丹经王”。道家外丹黄白术在中国盛行了近两千年。我国着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认为:炼丹术是近代化擎的先驱,它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虽然道家外丹黄白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纵观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一样,在东方,道家外丹黄白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实验中孕育出来的,在北宋时期率先应用于战争之中。而道家外丹黄白术中的金丹思想在中国古代化学思想史上则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有关道家外丹黄白术对中国古代化学思想的贡献,可参阅今人盖建民着《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等相关书籍。

彖传

《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着。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与《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统称为《易》之十翼。旧说为孔子撰述。今人考定谓非一人所作。

象传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哲学专着,为解释爻、象之辞,也称《易大传》。旧说为周公所作,或说出于孔子。

《周易》大传(即《十翼》)中的上下两篇共450条。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64卦,每卦6爻辞,共384爻爻辞,此外再加是用九、用六二爻,共386爻爻辞。)。解释卦名﹑卦义的都以卦象为根据解释爻辞的也多以爻象(包括爻位)为根据因此题其篇曰"象"。也称象辞。

爻辞

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 易经 》 八卦 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在《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叫阴爻。

卦辞

卦辞是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

“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

共有六十四条卦辞,内容主要有:(1)自然现象变化;(2)历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为得失。(4)吉凶断语。或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三类(李镜池《周易筮辞续考》)。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例,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具体可分为:先叙事而后断吉凶,先断吉凶而后叙事;单叙事而不言吉凶,单言吉凶而不叙事。或叙事、断吉凶,再叙事,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涉及到狩猎、旅行、经商、婚姻、争讼、战争、饮食、享祀、孕育、疾病、农牧等内容。还记载西周初期以前的历史事件,如离宗伐鬼方、帝乙归妹、康侯用锡马蓄庶等故事。据研究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生活。不少卦辞具有深刻的哲理。

系辞

《系辞》是易学类着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易传》宇宙观的表达。《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着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八门

八门在奇门遁甲天、地、人格局中代表人事,所以在奇门预测中极为重要,特别是用神所临之门,以及值使门即值班的门,与所测人间事物关系很大。八门在五行上各有所属,开、休、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杜门、景门中平,预测时常以它们落宫状况,即与所落之宫的五行生克和旺相休囚来定吉凶、断应期。

四象

四象,是指天空中东南西北四大星区。我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又指《易传》中的老阳,少阴,少阳,老阴,易传四象与星宿四象相互融合,青龙表少阳主春,白虎表少阴主秋,玄武老阴主冬,朱雀太阳主夏。四象又衍生出来了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

两仪

两仪在古典哲学中指“阴阳”。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在《易经》中指阴(- -)阳(—)。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八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但通常都是指阴阳。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阴阳也是天地出分之时,清气向上为天。浊气向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古人概之为:阴阳。

八卦

八卦,见于《周易》,由伏羲创造,用它“作结绳而为网罟”。八卦是一种原始记事与创造应用系统。“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八卦生自太极、两仪、四象中,“四象生八卦”。

它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其深邃的哲理解释自然、社会现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八卦成列的基础是易象,重卦的基础则在于爻变,“爻在其中矣”便是易道周流的内在动因。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

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医里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部位的总称。八卦代表易学文化,渗透在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

太极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关于“太极”迄今可见文献最早出自《庄子》。太极图式说是《庄子》“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就迄今所见文献看,初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之后,后世人们据《《周易·系辞》相关“太极”的论述而逐渐推演成熟的太极观念,着实吸收了庄子混沌哲学的精华。

同庄子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无极

“无极”出自《道德经》,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

一种连中心点都没有的状态,那里没有边界可言。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

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这与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的抽象理解不谋而合。(古圣先贤把这种抽象理解的混沌状态称之为“无极”。)

小成图

《周易》文辞古奥,不同于一般文史着作,遣字用辞,别具奥义。“小成”一辞,源自《系辞》“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八卦而小成”之句即“小成图”命名所本。盖应“小成”与“大衍”相对,相对而又相成。“大衍数”是用天地数之总数五十有五,十有八变筮得一个六爻卦体,“小成图”是将大衍数所筮得的一个六爻卦体,包括有无动爻在内,共分列成八个单卦排列成图,故名“小成图”,名似分小,实是放大。也即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未尝不可以说此文即是对“小成图“称名也小的赞颂!何其吻合如此!真可谓天衣无缝也。

《庄子.齐物论》中有言:“道隐于小成”。庄子通易,故而有易已道阴阳之说,与《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论类似。由此可见,小成图法是一种筮卦方式,古已有之。只是其推演方式已更迭失传,虽有提及,但大都不系统。

少阴

少阴,有多种含义。在《易》中,以八为少阴;用三枚铜钱测六爻,出现两个背面一个正面就为少阴;少阴也是中医学经脉名。

现代紫微理论将老阳、少阴、少阳、老阴这四种紫微主星类型以现代观念重新定名、释义。

少阳

少阳,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hǎo yáng或者为shào yáng,东方、东宫,《易》“四象”之一。少阳也是中医学经脉名。

《易》“四象”之一。《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邵康节)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兑、离、震为阳,巽、坎、艮、坤为阴,乾、兑为太阳,离、震为少阴,巽、坎为少阳,艮、坤为太阴。”《易》以七为少阳。卦象为上爻为阳爻,下爻为阴爻;春季即为少阳。

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

老阴

《易》四象之一。详“老阴”。

用三枚铜钱测六爻,出现三个反面就为老阴。

旧指妇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那少年男子不敌两个中年老阴,几年之间,得病而死。”

释义:《易》四象之一。《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或谓九为老阳。

老阳

老阳是指《易》四象之一。出于《易传》,《左传注疏》引《易》云:说者谓七为少阳,八为少阴,其爻不变也。九为老阳,六为老阴,其爻皆变也。

纳甲法

匠师建造房屋时,计算梁架高低宽窄尺寸吉凶的一种方法,乾卦纳甲,坤卦纳乙,巽卦纳辛,艮卦纳丙,坎卦纳癸申子辰,震卦纳庚亥卯未,离卦纳壬寅午戌,兑卦纳丁巳酉丑。再以天父及地母算出合于吉祥的尺寸

兼方位(兼字)

堪定方位时,恰界在二个坐山之间时,要用兼字。例如坐癸向丁,兼丑未,壬子壬午分金;二重先啬宫,坐甲向寅,兼寅申,内庚内申分金;坐艮向坤,兼丑未。

尺白

一种凶吉尺寸之论断法,以九星来算,计有贪狼、巨门、碌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其中有吉星,也有凶星。

寸白

以九星凶吉为尺度之计算法,可算出寸的数字,一白水、二黑土、三碧木、四绿木、五黄土、六白金、七赤金、八白土、九紫水其中有吉也有凶。

合字(有字)

合尺白或寸白上的吉祥字,称为合字或有字,反之则称为无字。

天公(天父)

指一座建筑物中脊的高度,因系垂百高度的尺寸,被尊为天公尺寸,天公的尺寸要略大于地母。

地母

建筑物地面的宽度与深度尺寸,因系地面上的尺寸,称为地母。

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被视为自然界的五大元素,五行之间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以相生或生人、克出为佳,比和亦可。

五行相生

指五行相合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建屋的尺寸、房屋的方位皆有五行可对应,两者应形成好的关系才能求吉纳祥。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建屋的尺寸、房屋方位或山播形式皆应有良好的五行关系。但生入与克出被视为吉,生出与克入被为凶。

五势

龙脉山形有以圆、直、曲、尖、方五种,来判别山形之优劣。并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台闽粤地区的建筑屋顶山樯有以五势之形式来设计,通常以金生水、水生木或水压火较为普遍。如果将金与木并置,则可再加火或水来平衡。

八卦

伏羲所创,最早见于《周易》,易有太极,生两仪,再衍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多绘在中脊梁上,民俗认为可避邪。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

其位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束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宋代学者认为八卦系源于伏羲氏,故称为伏羲八卦。

文王八卦(后天八卦)

传说周文王将伏羲八卦的次序调整,乾坤不在子线上,其方位为: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四南,兑西。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寺庙的前殿多用文王八卦,但正殿使用先天的伏羲八卦。一般定方位多用文王八卦。

堪舆九星

堪舆用语,指一贪狼、二巨门、碌存、些文曲、五廉贞、六武曲、七破军、八左辅、九右弼。其中一、二、六、八、九均为吉。

紫白九星

用于寸白的堪舆用语,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逢白为大吉。

二十四山

风水堪舆术语,民宅依八卦及天干地支共分二十四个方向,八卦的三百六十度分二十四个方位,每个有十五度,因此每卦包含三个方位,称为山,即一卦管三山。如:乾管戌乾亥,坎管壬子癸,艮管丑艮寅,震管甲卯乙,巽管辰巽巳,离管丙午丁,坤管未坤申,兑管庚酉辛。

大游年法

古代工匠建屋时,所用来订定建筑力位的方法。其引人玄学、命理、运气及星相,故常令人不解。古人认为地气纳天光,天旋地转,天地相感应,而人居于天地之间,所以天、地、人三者有一定的关系。天有九星,地有九宫,八卦也用来定方位,多用后天周文王八卦定九宫方位。属于风水学的三合派。

点穴相宅

指堪定吉地并安排分析宅第的风水,古时建屋必经之程序。

结穴

看风水时,龙脉在特定位置停蓄,所谓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即结穴。

龙穴

山的气脉集结处,形成明堂,适合建阳宅或阴宅,也有如人的穴位或各种动物之穴,如虾穴、蛙穴、蟾蜍穴。

案山

明堂前面的小山,有助于界气与蓄气,形勿平坦称为案山,有如桌子。如果山形起伏,则称为笔架山,主文运昌隆。

朝山

明堂正前方之远山,与宅第背后的祖山相对。

水口山(水口砂)

风水理论认为一处结穴之地,背有祖山,左青龙、右白虎,前为水口,水由此流出去。为求具有收束界气作用,水口应有小山阻拦较佳,故称水口山。

龙脉

山的形势,依据龙眼、鼻、额、角、腹、足及尾来查度山形,有完整之形即有生命,产生气脉。

青龙白虎

风水吉穴左边的山称为龙,右边的山称为虎。寺庙及住宅的左右也分别称为龙边与虎边,两边拱卫,使吉气不外流。

放水

即建筑物地面排水的方向。如何将中庭的雨水集中,导流排放至屋前,是一种受到道教影响的建筑设计,使得地下排水与天上星辰互有对应。要依据八卦九星核算,使水道形成折线,俗称暗藏八卦,设七星池放水。

放水路

古时住宅与寺庙,将中庭的雨水排出外院的地下排水道,常设计曲折的形式,以符合风水之说,不同角度的水道可以引来吉利之灵气,使财丁两旺,福寿双全。水道的走向,民间也俗称为踏七星步,踩八卦路。

放水法

建筑物的一种排水法,从后流至前,按照风水理论,多以弯曲路线为佳,不可直流,通过门之下时更以曲折的七星及八卦走势设计水路,认为可求吉纳祥

走七星步

屋内地下排水沟的方向角度有一定法则,其法谓走七星步,取细水长流之意。

暗藏八卦(暗八卦水道)

建筑物内之地下排水道处理手法,水道经过多处转折再流出屋外,其方向系经过匠人以罗经定出,或谓能趋吉避凶,镇宅辟邪。

过白(见白)

古时从正堂神案看出中门外,可以看到天空,不受第一落屋顶遮挡,称过白,白指天空;前后两落之间的距离若太近,则正堂神案的牌位将看不到天空,谓之小能过白。此为民宅设计准则。

凳斗(包护龙 免现脚)

为使三合院的左右护龙不向外张,故意向中庭内斜,中庭前后宽差两寸上下。同时正堂平面也作内宽外窄之微调,约差一寸五分。后厅宽度大于前宽度,后落包前落,俗称后包前,不可犯前包后之禁忌。凳斗即指外窄内宽之房屋。

负阴抱阳

所谓负阴,即建筑物背面有凹入的山势最好。建筑物有如人张开双手,向前拥抱平坦开阔之地,即抱阳。为中国古代总结出的最佳格局。

前弓后箭

屋顶前后两面长度不同,前为阳坡,短而高。后为阴坡,长而低。因此前面能照到较充足的阳光。因前屋檐较弯曲,后屋檐较直,故俗称前弓后箭。


裴翁风水基础视频教育系统即将上线,通俗易懂,为您打开周易之门!

报名联系胡秘书微信:180 333 70711 (手机同号)

往期掠影:

更多热点

【风水活动】山西风水宝地学习考察游学团

(山西团9月3号出发,学风水、鉴风水,以史为镜)

诚邀全国易学学者加入!国际易学联合会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政部注册登记,社科院主管,国际易学组织)

长按扫描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易经风水资讯!

戳“阅读原文”进入秘书处对外服务窗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