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三下乡丨榕树社会实践队:匠人精神齐致敬 文化传承在少年

三下乡丨榕树社会实践队:匠人精神齐致敬 文化传承在少年

时间:2021-01-16 03:48:29

相关推荐

三下乡丨榕树社会实践队:匠人精神齐致敬 文化传承在少年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激发和强化当地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7月27日,由开平市宗达灰雕中心主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榕树社会实践队承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灰塑公益讲座走进校园”在江门开平市金鸡镇中心小学顺利举行。讲座为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近距离触摸灰雕艺术的机会。

灰塑进校园

伴随《二泉映月》的琴声,实践队为在座的学生简单介绍完灰塑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及重要价值等灰塑知识后,李超颖先生为同学们播放了一部介绍开平灰塑的纪录片。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宣传普及方式,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开平灰塑的文化,还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形成对家乡灰塑知识的系统网络。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远远无法代表整个非遗的内涵,历史、记忆、精神才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最深沉的、最重要的内核。

李达维先生为孩子们讲解灰塑的工艺

“立”石灰塑

立在金鸡小学门口的学校标志工艺品,形似石头,实际却是一座灰塑作品。李达维先生借用同学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以这座标志“黄石头”为例,以设问的方式给予同学们灰塑的初步印象。

小朋友们体验灰塑制作

传承技艺,听不如看,看不如做。要想真正体验到灰塑之美,必得亲手制作一番,让花泥印刻到掌纹。

交流会

李达维先生发表讲话

实践队进行探讨

讲座结束后,队员们转场继续与李达维先生以及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实践团队就灰塑的发展与传承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实践制作

7月28日下午,在李达维先生和李超颖先生的热情接待下,队员们再访开平市锦湖村北闸里希埠纪念馆,开启了一段精彩纷呈的灰塑制作之旅。

队员们在进行灰塑制作

苍翠的榕树下,阳光透过叶隙缓缓散落,洒在灰塑制作的材料与工具上,使之显得别致而有韵味。

队员们在与李达维先生交谈时,了解到实践队的体验制作过程不同于传统工艺制作,李达维先生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改良制作材料和工序,为的是让体验者有更好的体验效果。

“构图——和灰——塑形——上彩”是现代体验者制作灰塑作品的四个重要步骤。创作的灵感少不了对生活的感悟,李达维先生表示,他在创作时必放曲子,身边旋律悠扬,风光如画,灵感自然迸发。

李达维先生为队员们做指导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需要发挥想象力,而灵感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听先生一席话,队员们不禁豁然开朗,抬头发觉,这满树的榕叶、衣服的团徽、“三下乡”的标志等,便是最好的创作素材。此之谓灵感取之于生活,又表达于生活。

随着李达维老师的解说和演示,队员们和水调灰,跃跃欲试。待石灰和好后,便开始思考如何在方形底板上构图。队员们将心中的图景画下,继而用石灰平铺一层。“先做加法,后减法”是塑形的精髓,瞬时间,石灰层层相叠,相互打趣,彼此垒砌成雏形。

着色绘神,宛在目前

最后,队员们用砌刀、刮刀突出表层特征,雕其神刻其态着其色。经过细致地批修,一幅幅栩栩的灰塑作品呈现在队员们的眼前。

一道工序,一份匠心

传承一门技艺贵在学方法、重实践。

队员们秉承耐心、细心的求学之道,细细雕刻,尽全力在每一道工序中都做精、做细,用心践行新时代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行动传承非遗产品的温度、情感与匠心。

队员们拿着自己的灰塑作品合影

榕树社会实践队供稿

文|吴嘉慧 谢丹丹 尹慧欣

图|陈乐 陈斌

指导老师:杨帮琰

微信编辑:不困

“记者站邀你一同成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