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修行默照禅法 贰

修行默照禅法 贰

时间:2019-03-09 19:53:09

相关推荐

修行默照禅法   贰

贰 修行默照禅法12世纪,中国有两位非常着名的禅师:一位是临济宗的大慧宗杲(1089—1163年),他提倡话头禅;另一位则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1091—1157年),他提倡默照禅。我自己则正好连接上了这两个系统的法门,当我在跟老师修行着力时,用的是话头禅,在六年的闭关期间,修的则是默照禅。这两种禅法对我来讲,都有很大的利益及效果,直到目前我还是在教授着这两种禅的修行法门。

我初到美国的数年期间,在禅七中指导的是数息观以及参话头,到一九八O年便开始在禅七中指导默照禅,并且讲《默照铭》,到现在已经讲了十多次了。默照是先照后默,但是为何不叫照默,而要叫默照呢?通常在任何状况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叫做照。

譬如说:“我在吃饭,我在胡思乱想,我真烦恼,我真生气,我好快乐…”知道在做什么,是照,但不是在用功修行。因为知道自己痛苦、不舒服、麻烦、高兴、快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不是在修行了。若在修行时,发觉有这种种状况发生,马上终止它,并且告诉自己说:“我不要跟着它跑!”这就叫做默。

因此,默的功夫是对于所照的心境要默,默那些所知、所觉、所想、所受的身心状况,不再被它们影响下也就是默其所照,所以要倒过来,称为默照而不是照默。

照是觉照,是心中知道自己的心境正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如果连对自己当下的心境是怎样都不知道,那就不是在用照的功夫了。有一些人,整天叽里咕噜地讲话,但是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讲?在讲些什么?还有的人身体会像猴子、小狗似的不断在动,他知道自己在动,但不知道为什么要动,这些都是没有觉照的盲动。

照,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也清楚地知道心里所产生的种种反应是怎样的,但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有时候,希望想的事想不到,不要想的事却一直在想。默的功夫,就是发现了这些心里的状况时,马上切断它;知道有诸相,知道有万事,那是照。但是我们的目的不仅是照,而在默照。刚开始用方法时,一定要先默那个照,等方法用得很得力、很成功时,则是默照同时。

方法(一)调身修行的方法,就是用功的着力点。修行的观念指导了修行的原则和方向,修行的方法则是调息、调身、调心的技巧。调身、调心,是从调息开始,先把呼吸调匀了,身体自然会舒畅,心念自然会安静。

调身,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坐姿,让身体感到平稳、舒服、轻柔。打坐姿势的要领是,将身体的重心感,放在臀部和垫子之间,脊椎和后颈是垂直的,后脑、后颈,直到尾椎骨为止,呈一直线。(二)调息正确的坐姿,可以使身体稳定、心念集中,全身的气脉循环更为通畅。重心的感觉,不在头部或上身,而是在臀部和垫子之间,身体其他部分则不去管它。眼睛可以闭着,但是这样很可能会打瞌睡、有幻相、有幻境、有杂念、有昏沉,那么,可以将眼睛睁开百分之二十。但是,睁开眼睛不是要看什么东西,或者用耳朵去听什么,只是睁开而已,眼前的东西不需要去注意它。要练习将我们的心,用来享受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能够如此,心有所寄,就不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了。

每次开始打坐,都要把姿势坐好,这是调身。坐好之后觉得身体很舒畅,然后晓得呼吸,享受呼吸,知道自己的身体在打坐,而呼吸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所有的感觉也都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不需要特别去注意某一或某些部分。

不去特别注意局部或局部的状况,不被身体的状况、环境的状况以及心里的状况困扰,还是保持清明的心,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在打坐,这是“默”;晓得身体在打坐,清楚地知道身体及周遭环境的状况,也觉察到心里所产生的杂念妄想,则是“照”。很清楚地知道身体在打坐,也知道身体上的状况,但是不去管它,这便是“默照同时”。

(三)调心默照修行法有四个调心的层次:

1.收心把心从缘过去境以及缘未来境的状况,收到缘现在境的这一点上。舍下过去境及未来境是“默”;缘现在境是“照”。

2.摄心摄心是将收回的心摄于现前正在用的方法上。也就是把心从过去境及未来境中收回来,只缘现前境之后,进一步将现前境的范围缩小,对于现前境里所发生的种种状况,虽然可能都看得到、听得到,但是不要被它们所影响而生起情绪反应。接着,很清楚地把现在的这一念,既不被杂念、妄想、瞌睡所困扰,也不要跟杂念、妄想、瞌睡缠斗,只要把心轻松而又绵密地用在方法上,其他的问题就不会产生了。不跟杂念、妄想、瞌睡缠斗是“默”,把心用在方法上是“照”。

3.安心是将心念安住于正在用的方法上。此时的心,已经可以不受身心环境的各种状况所影响,平稳、安定、持续地在用方法。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打坐,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已在平稳、安定的状况中打坐。清楚地知道就是“照”,平稳安定则是“默”。

4.无心是放下一切攀缘心,既不执妄境,也不求真境,但仍如常人一般地生活,这便是《金刚经》的“无住生心”,亦即《六祖坛经》的“无念心”、“无相心”。从安心而至无心,是持续用功,不断地放舍诸相,一直到了无心可安亦无相可舍的状况。

在这过程之中,收心的层次要舍过去、未来;摄心的层次要舍杂念、妄想;安心的层次要舍身心环境正在发生的状况;无心的层次要舍妄、舍真,不执有无两边,也不着中间。一如《永嘉证道歌》所说的“不除妄想不求真”,但也不是躲在无事窟中享受安逸,而是随缘摄化,悲智无量。

版权声明:文章|摘自圣严法师《圣严法师教默照禅》江苏文艺出版社图片|网络音乐|马常胜编辑|梓晴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香海禅心|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即可阅读)

征稿刊登│我与香海的故事——香海的格局和境界招聘启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