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抑郁简史: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 未必是一件坏事|全民心理狮优选

抑郁简史: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 未必是一件坏事|全民心理狮优选

时间:2022-12-31 10:59:40

相关推荐

抑郁简史: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 未必是一件坏事|全民心理狮优选

↑点击上方“全民心理狮订阅号”关注我们

#“抑郁”遭受的污名化从5000年前便已经开始了#

来源|本文获授权转自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作者:悠悠 / 酒鬼

编辑|全民心理狮品控中心Evan Zhou

图片|网络

加入社群、开白名单、课程推广合作|添加 psy_lion 客服微信

“长期研究发现,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前段时间刷微博,忽然看到“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一条新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到热搜第二。

留言大多在讨论什么呢?有人感叹当今大学生压力真大、活得真难,也有人批判这群孩子真矫情。

看完一圈,我反而认为更值得讨论的一个观点是:发病率逐渐攀升的背后,很可能是因为许多患病学生曾经都是“隐藏病例”。他们过去不敢求助,但如今终于越来越勇敢地接受治疗了。

倘若如此,“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反而是件好事。

要让“抑郁症”真正得到人们的正视,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你也许不知道,历史上人类经过了何等漫长的时间,与抑郁做过怎样的斗争,无数曾经抑郁的人们经历过多少误解偏见与苦难,才终于有了抑郁症去污名化的今天。

早在大约5000年前的古巴比伦,“抑郁”已经出现。那时如果一个人出现抑郁的严重症状,比如嗜睡、突然大哭、自残......便会被看作是不祥之兆,会被当做恶鬼上身。

对这些恶鬼上身的人,周围人们会采用鞭打、挨饿、禁闭等方式把恶鬼从体内驱逐,以此来缓解抑郁的症状,非常魔幻主义。

到了古希腊时期,开始有医生认真思考抑郁的原因,思考人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种“体液理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组成的,黄胆汁,黒胆汁,粘液和血液。这四种体液在不同人身体中不同的配比,造成了人们丰富多样的气质。

如果体内的黑胆汁过多,就会让你躁狂和发疯。

那怎么办呢?放血,调整体液平衡。

所以在一段时间,治疗抑郁的手段主要是“放血“和一些“水疗运动”。国王帕迪卡斯二世抑郁了,医生便建议他与所爱女子结婚,多做一些体液交换运动,以此调节体内的体液治疗抑郁症……

后来,古罗马的哲学家西塞罗站出来表示反对了。

他说,其实,人会受到暴怒、悲伤或者恐惧的情绪影响,而这些情绪又导致了人身体的疾病。所以咋办呢,咱们应该运用哲学思想,思想工作先搞搞好,这才能自我疗愈(也算是早期心理治疗的雏形了)。

不过,到了基督教思想统治的中世纪,事情又糟糕起来。在宗教和神灵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抑郁症状是“触怒了上帝,被魔鬼缠身”的后果。

抑郁症会出现的狂躁表现,更是被理解为是在“和魔鬼对话”。

那段时间,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所有精神疾病都被看作是灵魂犯罪遭到了上帝的谴责,由此,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羞耻感蔓延开来。身患抑郁症的病人们,会被要求离开家人、不能和他人接触、被要求做苦力活洗脱罪责,甚至可能被当做巫师、巫女而受到残酷的迫害。

......这大概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了。

给抑郁者“驱魔”

再然后呢,到文艺复兴时期,抑郁又突然翻身农奴把歌唱,摇身一变成为了浪漫、天才的象征。

这时期出现了许多忧郁而伟大的人物,牛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受他们的影响,气质阴郁成了有深度的标志,而脆弱敏感则是获得深邃心灵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抑郁从此成为了一种时尚,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贵族病”。身上没点抑郁,你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点都不酷。

据说那会儿一个理发师看完《哈姆雷特》抱怨这本书让他感觉到忧郁,立马就被喷了:“啧啧啧啥玩意儿?你忧郁?你个剃头的哪有资格说自己忧郁,忧郁是朝臣手臂上的徽章懂不懂。”

大概就是说,你平头小老百姓的,装啥艺术家。

到了17世纪,抑郁症才终于迎来了一个相对理性的时代。人们开始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为忧郁寻找解释。

16,Robert Burton 出版的《忧郁的解剖》,对抑郁症进行了极度理性的分析。

但这种对理性的崇拜,反而又为抑郁症患者们带来了歧视。他们被看做是失去了理智的人类,被当做放纵自我的异类。

当时还流行一种把人看做机器的理论,使得抑郁症的治疗方式充满了机械般的残忍。

可历史就是一种循环。18世纪末到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抑郁的看法又变了——抑郁变成了一个人具有洞察心的标志。

康德认为抑郁“可远离俗世尘嚣”“以规范为准的美德有个特点,它似乎是要与心灵的忧郁结合才能达到最高和谐。”

一时间,抑郁又占领了时代的精神高地。

终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把我们带到了光辉的二十世纪,迎来了神经药理学的黄金时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大抗抑郁药物,异烟酰异丙肼(Iproniazid)和丙咪嗪(Imipramine)的发现,是人类认识抑郁症的一大飞跃,促使人们开始在神经生物学水平上观察和研究抑郁症,也开始了多种抗抑郁药物的开发。

1988年,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百忧解后的一年间,美国人消化了2469000份百忧解处方。到2002年,这个数字增长到33320000。到,抗抑郁药物成为美国第三大最常见的处方药。

在人们不断研究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理、不断研究抑郁症药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心理治疗是否对抑郁症有疗效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AaronT. Beck发现,抑郁的来访者思维中会频繁出现丧失、失败、无价值感和拒绝等主题,由此他在心理治疗的框架体系下,建立了认知行为疗法——关注抑郁患者的一些核心概念,修正一些使来访者社会功能受损的内在态度(DisfunctionalAttitudes)。

之后在认知行为治疗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内观认知疗法。然后逐渐形成今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互配合的治疗模式。

再到近几年,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抑郁是心灵的感冒”,知道了抑郁症是一种真实的病症,不是矫情,不是“这人脑子有问题”.....然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走出情绪的黑洞。

那,再回头看看五千年以来抑郁症所经历的噩梦,今天无疑是个好时代呀。

为什么要写那么多乱七八糟历史呢,就是希望今天有抑郁症的朋友们,一定要勇敢的站出来去治疗。我们深知,对很多朋友来说,要承认自己的抑郁并走出来接受治疗,已经需要耗费很大的勇气了。

生病本身已经很辛苦了,就让我们生病的环境多一些温暖。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延伸阅读

点击☞《全民心理阅读会试听》,跟随“全民心理阅读会”6月“安全感”和7月“情绪生产力”主题提升自我功能。

订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后于首页选择“心理阅读会”支付即可,选择首页“分享"可生成邀请卡邀请更多朋友加入,获取影响力奖学金!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文章右下底部“在看”,任何想法欢迎留言~

点亮“在看”照亮更多生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