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山西晋侯墓出土「精美玉器」

山西晋侯墓出土「精美玉器」

时间:2019-01-04 12:25:34

相关推荐

山西晋侯墓出土「精美玉器」

惟德悦享 第129期

山西简称晋,源自历史上着名的晋国。晋国疆域曾囊括今山西省以及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东、陕西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1963年侯马晋国遗址冬天发掘场景

春秋时代的晋国,从晋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家分晋,共经历了208年。在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马一带)为晋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时正是我国奴隶制度崩溃、封建社会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解放后发掘出的侯马晋国遗址,为我们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鸮形玉佩,西周,长6.9厘米、宽3.8厘米、 厚2.3厘米。浅绿色,玉质透亮,圆雕,作展翅滑翔状。体躯正面羽翼展开近似方形,圆目突睛,双眼之间刻有一排羽毛纹饰,勾喙内弯曲至胸,形成一穿孔,底为圆孔方座,两侧各有一穿孔,可供插嵌,纹饰采用双勾阳线技法,雕琢精细,为玉器中的精品,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西周,玉牛,高3.7厘米、长7.1厘米。黄褐色,玉色温润 ,作站立状,昂首前视,尖角厚耸,尖耳,肌体肥硕,短尾下垂。身体用几条阴线刻划,非常简练, 下唇有穿孔,此器是时代比较早的立式玉牛。

西周在历史上是指武王灭商之后至公元前771年周朝的都城镐京被少数民族攻破,周平王被迫迁都至洛邑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共计269年。

周原是周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出土的玉器大约在千件以上,除去管珠类小件玉器,也有270件左右。其主要来源于墓葬出土,遗址出土和窖藏出土。

玉立人,西周,高6.3厘米。黄褐色,头发部分由碧玉雕琢,正面站立状。头发向四周整齐垂下,发梢齐额,后脑刻有小辫子垂至颈部。此玉人同墓出土的铜方盒子上的人形发式相同,面部细眉杏眼,阔鼻外突,衣领齐肩,束腰,双臂下垂,下端略呈梯形,刻有三角纹,胸前有对称的圆雕纹,玉人有上下直通的穿孔。

玉立人,西周,高9.4厘米。青白玉,圆雕,站立状,背面平整,高冠上有小冠尖,正中有穿孔,密发中分,从耳后下垂,两侧发梢上卷,浓眉, 椭圆形目,宽鼻,大耳朵,斜网格文披肩,弯曲的手臂紧贴腹部。束腰下有尖头形状的蔽膝,腿部分开,脚尖上翘,一腿有穿孔,纹饰均为单阴线阴刻。

玉立人,西周,高9.7厘米。褐黄色,圆雕。玉人呈双腿曲立状,长脸宽额 “臣”字目 ,头发样式为两个前耸的犄角形,螺旋而上,后脑发式为微曲,双臂前举,双手抱拳。宽腰带,腹一侧佩一龙形器,玉人身上饰有卷曲的云纹,斜方格纹。龙体饰有鳞纹,脚下有片状榫头,表明此器可能是插在某一物件上使用的,此器物有商代晚期风格。

山西侯马——曲村晋侯墓地,陕西长安丰镐遗址以及其它区域出土的玉器,均为研究西周玉器的发展演变及用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和重要依据。

山西天马——曲村遗址是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早期的晋侯墓地,较迄今为止发现的其他西周诸侯墓地,墓葬规整,演变序列清楚,且历史上从未被盗。它不仅对西周文化考古材料的年代分期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而且出土的玉器保存完好,同时墓主又都是夫妻关系,男女性别清楚,从而为我们了解研究西周玉器的组合情况,男女用玉制度的差异及等级差别提供了依据。

玉马,西周,残高5厘米、 残长7.7厘米。白色略泛灰,圆雕。作站立状,目光前视,鼻翼翁长,颈上刻有髻毛,胸肌略鼓,臀部腹部结实饱满,以双勾阴线纹就表现马的肌体,纹饰琢刻婉转,表现了马的静态美,耳、尾残缺。

玉牛牲,西周,长7厘米、宽2.2厘米、高4厘米。青玉,墨绿色,玉质较钝。牛置于一平板上,脖套上有绳子与板固定,牛正欲立起,前身昂起,前肢用力,将力度表现于牵牛的绳索上,动感十足,视觉冲击力强, 通体素面抛光。

玉羊,西周。高2.5厘米,长5 厘米。青白玉,圆雕 。回首卧伏状,头两侧大角内卷,圆眼,前后腿均曲踞,以较宽的阴线区分四肢躯体,头部至颈部、背至尾部有隆起的棱脊,是有排列整齐的阴刻斜线。

凤形玉饰,西周,上高5.2厘米、长10.9厘米,下高5.1,长10.8厘米。1对,白色,玉质透亮,有褐色斑纹及黑麻点。两面纹饰相同,凤作伏卧状,圆眼勾喙,花冠后卷,鼓胸,短腿,上翅 、喙、冠尾、胸、爪、尾等处有六个大小各异的穿孔。两件玉凤的玉质文理基本吻合,系一块玉料横剖为二制作而成。

鹿形玉佩,西周,高8.3厘米、长5.9厘米。黄褐色,片雕,呈站立状。鹿角长且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卷成两个大圆孔,鹿头昂首观望,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体肌及后肢前曲,表现了鹿在起跑瞬间时的神态。

牛形玉饰,西周,高2.1厘米、长3.5lm 、宽3.9厘米。青玉,圆雕,整体造型为牛的俯卧状,头部轮廓清晰,身体夸张的伸展开,饰地凸起阳纹直口,至尾有相通的贯孔。

人形玉饰,西周,高8.1厘米、宽3.1厘米。共出土5件。造型 人圆眼大鼻,脑后附着一条龙,龙头朝下,尾上卷形成穿孔,胸部为一蟠曲的团龙,后腰部附着一龙首,比较简略,头朝上,脚下有穿孔,腿作蹲踞状, 纹饰均为阴线双勾加单线。

熊形玉饰,西周,高5.1厘米、宽4.5厘米。青玉,玉色较杂,圆雕,整体造型是熊坐姿。目视前方,竖耳正在聆听,腿曲踞,前爪扶膝,憨态可掬,身饰双勾阴线云纹,膝面至内凹处有一穿孔,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由大量出土资料可知,西周玉器的主要特点是:

(1)材料优良

玉器的材料十分丰富,不但新疆和田玉数量明显增多,出现了不少上乘的优质玉石,而且还发现有岫岩玉、玛瑙、绿松石、水晶、煤晶和天河石等珍贵材料。

(2)图纹流畅

西周玉器的图案纹饰,不见了商代那种规格严谨的抽象符号,取而代之的是卷曲的龙纹,飞扬的凤鸟,奇妙的人龙、人鸟合体纹以及较为流畅的勾云文、重环纹、环带纹、细线斜格纹、鳞纹等。

(3)善用一面坡的技法

对于图案纹饰的琢刻表现手法,西周玉人除了采用单纯的阴刻线以外,还常采用一种“一面坡”的琢制技法。即在器表勾线一侧,再进行斜磨,从而形成阴线一侧出现较宽的斜坡,突出了金线的立体效果。

玉环,西周,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褐色,形制较大,两面纹饰相同,均饰有两条蟠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圆,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双龙之间的空档都有卷云纹。

玉蟑螂,西周,长7厘米。白玉,玉质透亮,造型由一大一小两只螳螂组成。大者在上, 体态修长,大腹宽尾,曲肢斜伸,一爪扶摩着在下的小螳螂头颅。小者躬着身,头尾及地,肢爪屈缩 腹部皆呈现节状,肢体只用几道单阴线表现,风格简约。

玉觹,西周,长7.8厘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玉质白色透明,有黄色玉沁,整体造型为龙形。双面刻纹,近似阴刻,整体挑起,雕琢成螺旋状,一端为龙头,变形“臣”字目,吻下有一穿孔,一端为爪,爪用双勾技法勾勒,并附以极细阴线。

鼓形玉饰,西周,高5.7厘米、宽6.2厘米。黄绿色,圆雕,椭圆形,鼓腔短于鼓面,造型扁阔,便于系挂。鼓腔上部为圆形冠,中有穿孔,两侧各有一立体兽首,兽首有两个瓶形角,鼓底部有三个打通的圆孔,纹饰均用单线阴刻而成,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鹰形玉饰,西周,高10.3厘米、宽4.3厘米。青绿色,局部有褐色青斑,圆雕。作站立状,头上以龙为冠,龙首较大,有斑,“臣”字目,体躯短小,尾上卷, 刻有鳞纹。玉鹰钩喙,鼓胸作展翅状,尾下垂及地,与前爪呈“三足鼎立”状 颈部饰鳞纹, 胸腹饰卷云纹,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玉戈,西周,长36.2 厘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玉龟壳,西周,长5.4厘米、宽4厘米。青绿色,圆雕,背甲隆起,中脊 缘板分明,共刻有33块,腹甲刻作9块,前后镂空,不见头尾,四爪,纹饰均用单阴线雕刻,两端穿孔贯通首尾,腹甲一端有穿孔,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玉罐,西周,高6.2厘米。出土于椁室西北角的一件青铜方盒内,这件方盒盛满各类玉质小件器物,可能是墓主生前的玩物,身体为深绿色,圆雕、小口、圆肩、腹部鼓起、无底、内壁有砣磨棱角、肩部饰阴线凤纹,仿自青铜器。

玉戈,西周,长54.4厘米。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玉覆面、多璜玉佩饰、玉串饰、璧、环、玉戈、人物、动物等。其材料优良,造型丰富,琢磨工艺精细,既有浅浮雕的装饰技法,又有细如毫发的阴线刻划,它对晋国乃至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西周人龙形玉饰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31号墓。置于墓主腹部。

西周人形玉璜 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出于晋侯墓地31号墓。双面纹饰相同,双勾琢刻。

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谢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