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海绵城市]会呼吸的城市 有弹性的吴中

【海绵城市]会呼吸的城市 有弹性的吴中

时间:2020-06-27 01:09:06

相关推荐

【海绵城市]会呼吸的城市 有弹性的吴中

这是一个关于人与水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城市与水的命题。

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文化脉络贯通古今。独占太湖一大片水域的吴中,更是因水而美、与水为友。

建设海绵城市,让雨季泛滥的水资源不再无处安放,让流入河道的雨水清澈透明,更好地保护了这座城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升了生活其间之人的生活品质,让这座城与水与人的故事更好地得以延续。

Tips:我们为什么需要海绵城市?

一下雨就被迫“看海”?

传统城市建设中由于大量采用灰色基础设施,导致城市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而失去了渗水蓄水功能。有数据显示,以来全国20个省市因为洪涝导致2000多万人受灾,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53亿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善“小雨积水,大雨内涝”的现状,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宗旨的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量“释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建海绵城市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暂行)》要求,所有新建、改建项目都要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灰绿结合,通过地块内低影响设施建设,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从源头加强径流控制和污染削减,实现地块内的雨水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吴中区大力推进和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已在建设项目中启动、落实和管控,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据吴中区住建局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吴中区内已建、在建海绵城市项目有20余个,海绵设施部分计划总投资约4000万元,涵盖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水系等多个类别。此外,吴中区已初步建立完善海绵城市项目监管体系,将海绵城市相关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适水规划,与水共存。在吴中,多个有特色的海绵城市项目稳步推进,一个韧性十足的“海绵城市”正在太湖之畔崛起。

保护母亲湖,太湖新城初雨治理工程过半

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吴中的故事,也从太湖开始,就让我们从太湖说起。

近日,位于吴中太湖新城的“太湖新城核心区初期雨水治理”工程进展已过半,总容量为2000立方米的五个雨水收集沉淀池已竣工,初期雨水处理后期工程也已经投入建设。

此项工程可缓解太湖新城核心区域雨水径流对天鹅港及苏州湾的污染,是保护太湖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太湖区域年降水量为1100至1150毫米。吴中太湖新城建成后,启动核心区域内雨水经由雨水管排入天鹅港,并由天鹅港水利枢纽闸阀控制,最终排入东太湖的苏州湾。

雨水径流所携带的污染物以各种形式积蓄在街道、阴沟和其他不透水地面上,在降雨的冲刷下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城市受纳河道中。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如果直接汇入天鹅港,会直接影响区域河流的水质情况及景观生态效果,间接影响东太湖区域水环境质量。对此,吴中太湖新城在天鹅港水利枢纽上游设置了五个雨水收集沉淀池,收集初期雨水并进行沉淀、过滤等预处理后,用于附近绿化的浇灌,或者排入生态湿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让干净的雨水流入河道。

实际上,太湖新城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草地、湖泊、湿地,尽量保留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也尽最大限度做到了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

比如在吴郡绿岛区域东二东三路的建设过程中,太湖新城沿道路两侧因地制宜设置下凹式绿地及生态渗渠,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和渗渠中的积存、渗透及自然净化作用,减少地表径流,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合理补充地下水。当降雨量较大时,渗渠内雨水还可通过透水管进入雨水收集池,进行收集利用,形成生态排水模式及可持续水循环系统。

海绵化改造,让老新村也能自由“呼吸”

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海绵城市”让一座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新建项目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同时老新村也有改造的需求,也想要在降雨来袭时能够自由地“呼吸”。

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东苑新村,属于典型的拆迁保留老旧小区,共11幢多层住宅408户居民。东苑新村问题多而复杂,传统的碎片化改造思路,已不能满足需求,苏州科技大学水环境与安全研究所总工刘寒寒,长期从事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希望从系统化的角度,将“海绵城市、绿色人居环境”的理念和概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中,这与吴中住建局、吴中高新区建设局思路不谋而合,经过调研和讨论,因地制宜提出“绿色、健康、舒适”的综合改造目标,开展吴中区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模式的试点工作,东苑新村就是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的试点之一。

刘寒寒介绍,传统的老旧小区改造重点突出立面出新、排水管网造、道路改建等内容,而东苑新村综合改造项目将海绵城市建设、绿色人居环境理念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系统中,基于老旧小区问题导向,考虑人居需求及城市规划发展,遵循以人为本,体现“户外、自然”的元素,进行建筑、道路、排水、景观等专业综合改造,排水系统重点综合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技术思路,系统化梳理现状,在室外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础上,采用建筑雨落管断接、支管截留、改良式雨水花园、生态停车场等系统化技术手段,优化居住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指数。

东苑新村条件有限,施工时特意选取了易维护、效果好的技术措施,在主干道一侧采用改良型的线性雨水花园,在小区主干道两侧绿化带设置了70余平方米的雨水花园,收集主干道和部分屋顶雨水,并进行有组织的滞蓄,雨水通过开孔侧石进入雨水花园,一部分通过雨水花园过滤层净化后渗透至沟底的盲管排入雨水管道,大雨的时候雨水通过设置在雨水花园内的溢流井溢流至小区排水系统。在小区内部一处设置了全结构透水铺装的停车场,结构层采用EST钢渣透水混凝土,面层采用模框植草砖,雨水不进入排水管,而是直接下渗,保证透水的情况下又增添了绿意。

东苑新村综合改造工程于1月开工,目前项目主体基本完成,海绵设施部分正在有序推进,预计9月底完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故事也许才刚刚开始。

水乡村落太湖之畔,有个“海绵公园”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吴中独占太湖五分之三水域,人水关系是构建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园博园,地处太湖岸线,依托太湖,将江南水乡村落囊括其中,结合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全省村庄整治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在江南水网地区探索和实践海绵城市理念,苏州首个大型“海绵”公园就此在太湖畔诞生。

去园博园里走上一圈,稍作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部分道路两边没有常见的下水井盖,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集雨型生态边沟,利用水流重力净化、输送、收集雨水。园内还有下沉式的绿地“雨水花园”,通过特殊的景观设计,下雨时对雨水进行积蓄、渗透。园博园还把绿地、花园种到了房顶上,这是海绵技术的“绿色屋顶”,通过在屋顶上种植植物,可吸纳更多的降水,减轻建筑下水道和水处理系统的负担,同时房屋夏天更凉爽,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园博园建造时,园区及各城市展园全面围绕“海绵”理念,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等雨水综合管理办法,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探索实践海绵技术在园内的系统应用。当然,在增加雨水滞留、释缓功能的同时,也尽量保证原有的景观功能不缺失、设计标准不降低、园林品质有新意。

据介绍,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海绵示范项目包含园内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生物滞留池,集雨型生态边沟,绿色屋顶等相关海绵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海绵”技术应用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强调雨水系统的专业统筹与系统设计,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作用,强调园林绿地建设的功能性和海绵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海绵”理念的生态技术,在园博园里得到艺术化的呈现。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园博园工程实施中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优化了道路与绿地关系的竖向设计,构建了园路路面与绿地汇水、蓄水的关系,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主要河流、湿地和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同时也结合园博园功能需求对现状部分鱼塘、村庄水系、顺堤河等进行了沟通和梳理,削减径流污染,有效利用了场地雨水资源,恢复自然水文循环,改善生态环境。

相关人士介绍,园博园共实践了海绵技术10余项,水域调蓄容积约13万立方,对雨水实现“收放自如”,对周边区域的雨水径流污染也实现了有效控制。

吴中,因水而美、与水为友。人与水,城市与水的故事还在延续。海绵城市的故事有些已经实现,有些正在进行,会呼吸、有弹性的吴中,更值得期待。

(原载《现代苏州》8月5日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