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良渚文化】5000年前的良渚 金黄稻穗遍布乡野

【良渚文化】5000年前的良渚 金黄稻穗遍布乡野

时间:2021-10-19 14:09:00

相关推荐

【良渚文化】5000年前的良渚 金黄稻穗遍布乡野

在中国南方人们普遍以稻米作为主食这一饮食习惯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在良渚古城遗址的两个考古发掘地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谷,总量达20至30万斤。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们将会看到良渚时期遍布乡野的金黄稻穗,闻到5000多年前四处弥漫的稻米飘香。

环太湖流域的稻作农业,始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当时人们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少量的稻田由自然洼地改造,面积很小且形状极不规则。

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稻田大量出现,稻米逐渐成为良渚人的主要食物。,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东面20余公里的茅山遗址发现了成片的良渚晚期稻田。

东西向的灌溉水渠和南北向的红烧土田埂,分割出一垅垅整齐的田块,总面积达80多亩。与马家浜时期小块不规则稻田相比,茅山良渚晚期稻田不仅面积广大,灌溉设施齐全,而且田垄齐整,具有明确的区隔管理功能。

水稻播种前需松土耕作,最初的耕作工具称为耒耜,形似今天的铁锹,一插一掀,翻动土层。

崧泽文化晚期出现了石犁,这是一种扁平有孔的三角形石器,使用时需安装在木犁架中,石犁与犁架之间以木梢固定。

崧泽(文化)末期,开始出现石犁,当时的石犁还比较小,它是有一个孔或三个孔的一种石质农具。到良渚早期,(石犁)开始由小变大,由短变长,良渚晚期,它的长度最多能够达到50多厘米。石犁耕作时,犁面斜插在土层中,一人拉动石犁前进,一人手扶犁架保持方向。石犁的出现,将间断式小触面耕作演变为连续的大触面耕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崧泽晚期,还出现了有犁头和两侧犁翼构成的分体式石犁。分体式石犁增大了石犁的体量,耕作面积更大,同时也方便替换损坏的部件。

良渚时期,人们用石镰收割成熟的水稻。良渚石镰的形状与今天的铁镰非常相似,有左手石镰和右手石镰两种样式,收割时,一手抓住稻杆,另一手执石镰将稻穗和稻杆一同割下。直到今天,水稻人工收割还使用同样的方法。

收割后的稻谷需要长时间贮存,据推测,良渚人可能以干栏式建筑贮存粮食。架空的底部有利于隔绝湿气,贮粮的上部方便透气通风。这件良渚陶器盖上的刻符描绘的可能就是一处干栏式建筑的粮仓。

据估算,良渚时期的稻田亩产已达140公斤左右,茅山遗址的80多亩稻田,年产量就达10000多公斤。良渚古城宫殿区粮仓数十万斤的稻谷便来自许多“茅山稻田”的贡献。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正是良渚发达的稻作农业奠定了良渚王国千年繁荣的物质基础

来源:余杭发布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