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以智能化为引领 奋力实现浙江水利现代化

以智能化为引领 奋力实现浙江水利现代化

时间:2023-06-10 17:01:29

相关推荐

以智能化为引领 奋力实现浙江水利现代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构想。起水利部开始进行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陆续开展流域、省级区域和城市三个层次的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江苏、浙江等省均制定了一系列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并提出了现代化指标体系;2月,水利部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浙江省水利厅于组织编制了《浙江省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和《浙江省水利现代化推进方向及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又印发了《浙江省水利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至,建成布局合理、功能综合、保障可靠、适度超前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管控有序、运行高效的水利管理体系,至2035年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

然而,何为水利现代化?目前仍没有清晰的、明确的、一致的定义,似乎更多层面上是一种愿景。报告总结分析了水利现代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并提出了“以智能化为引领,奋力实现浙江水利现代化”的工作思路。

现代化是一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需要而应景出现的一种动态变化的发展状态。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省水利建设与发展由增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注重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和优化综合治理体系。目前对于水利现代化的认识仍没有完全跳出以工程建设为主的思想束缚;从水利的职责来看,“兴利除害”是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但目前以建设为主的水利工作多以“防”和“治”为目标,而水利现代化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兴利除害”,必须以“管”和“控”为重点。

从“管”“控”的角度出发,水利的工作可以分为“感知”和“响应”两部分。所谓感知就是能实时掌握与水利相关的一切信息,如降雨、水位、流量、水质等与水相关的自然属性信息(水情),工程沉降、位移、渗流等工程属性信息(工情)以及生产生活需水量、生态需水量、水质需求等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信息(需情)等。响应指根据感知信息做出反馈,如洪水调度、水资源调度、工程维养,此外预警预报等相关技术工作可理解为感知的延伸,也可理解为响应的基础工作。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以“安全”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水利行业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明显不足。“大数据”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已先后撼动了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教育、经济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而水利的数据似乎尚未完全“发声”;“信息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处都流淌着信息化的影子,而水利信息化的优势仍未显着发挥效用;“物联网”使普通的设施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如“智慧交通”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成功应用到整个交通系统中;“人工智能”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智能家居随处可见、智能机器人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上路,而水利的先进技术应用似乎路途遥远,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并不广泛。

因此,我们认为新时期水利现代化内涵应该是:在工程体系基本完备的基础上,以“智能化”为引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灾可控、利尽兴”为目标,全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利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水利现代化可实现“灾可控”,在遭遇水利自然灾害时,有效做到防灾、减灾和控灾,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水利现代化可实现“利尽兴”,通过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水体自然属性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实现浙江省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完善是基础,感应体系建设是主要内容,以智能化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则是最重要的技术手段。要在“完善的工程体系”基础上,实施一套标准、一个平台、一张底图、一个数据库、一批模型、一项提升和一支队伍“七个一”行动,全面建设水利智能感应体系,引领浙江水利实现现代化,有效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工程体系建设方面,浙江省相继开展了“百城防洪”“千库保安”“千里海塘”“万里江堤”“万里清水河道”“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山洪灾害防治”“基层防汛体系建设”等行动,初步建设了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的工程体系。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河道防洪工程体系有待完善,平原地区排涝体系有待提升,水资源时空调配有待加强,水环境整治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水生态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防洪排涝方面,继续以“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工程安全体系;水资源保障方面,以“提质”“扩容”和“引调”为手段,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时空调配,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整治与水生态保护方面,以“河长制”为纽带、“美丽河湖”行动为契机,开展河湖系统治理,充分考虑河湖自然属性,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河湖资源优势,支撑产业发展,满足便民需求,此外还需注重挖掘、总结和宣传水文化,注重文化传承。水利工程安全方面,开展“堤库安防”行动,全面评价水利工程安全状况,并持续做好堤塘闸坝的除险加固工作,确保所有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感应体系建设方面,我省水利在感知和响应方面开展过一些工作,但与现代化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感知方面,主要包括“水情”“工情”和“需情”感知。“水情”感知方面,全省已建成水雨情信息遥测站4000余个,基本形成实时水雨情采集网络;但基本流量站网、水质监测站网密度偏低,泥沙监测站点少,土壤墒情、城市水文和水生态监测等站网建设滞后;“工情”感知方面随着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有了一定积累,大中型水库和部分小型水库已设置了沉降、位移和渗流等观测设施,但与预报、调度与管控的需求差距尚较大;“需情”感知目前处于宏观层面,未来提升空间很大。

响应方面,主要包括预报、调度与管控三个方面。预报方面,针对河道洪水预报,目前以新一轮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为抓手,希望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洪水风险图在防汛指挥、预警预报、洪水风险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针对水库预报,大中型水库和部分小型水库已基本建成了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但是受制于感知信息量的短缺和预测技术的限制,整体预报水平(精准化、实时化等)尚不足以满足决策与调度需求,此外,水资源、水质、水生态和水土保持等的预测预报工作还很不完善。调度方面,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有各自的调度规程或原则,部分工程的联合调度也在研究和探索;但工程操控多以电动控制与人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考虑因素不够综合、调度范围不够宽广,操作手段原始、传统,不够先进。管控方面,针对防洪排涝问题,持续开展工程建设,加强洪水调度,开展防汛体系建设,加强避灾管理,针对水资源保障问题,进一步加强跨时空水利调配,针对工程安全问题,持续开展工程维养、安全鉴定与除险加固工作,针对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积极开展相关整治工作;然而目前管控手段落后,管控能力较弱,譬如河湖管理界限不清、职责不到位,河道湖泊违填偷排时有发生,跨时空调度能力薄弱,工程巡查质量不理想等。

综上可见,目前的水利感应体系尚不完善,先进水利科技应用不够,自动化程度低,相关技术与能力体系建设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要根据水利“管”“控”需求,全面建设水利智能感应体系。首先,管理要有标准,要有据可依,要持续完善水利法规、制度、标准、规程规范和预案的编制与实施。其次,全面建设智能感知体系,动态感知水利相关信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建设集智能预报、智能调度与智能管控为一体的智能响应体系。

建设水利智能感应体系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依托“一套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章立制,规范智能感应体系的建设依据。

系统梳理、认真研究,持续完善水利法规、制度、标准、规程规范和预案等的编制,使得水利管理的每个行为都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如智能感知方面要明确感知内容、数据精度、更新频率等,智能响应方面要规定预报内容、历时、发布频次与范围,研究落实跨时空调度规程与相关管理办法,对于水利管控空间要明确管理内容、形式与措施等。

依托“一个平台”“一张底图”和“一个数据库”的建立与制作,全面建设智能感知体系。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改变现有系统多而散,数据不共享、标准不统一,水情、工情、需情零散不全等现状,打破各类数据的管理藩篱,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步实施。要统一数据库标准,建立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制作一张管理底图,将所有水情、工情和需情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河湖堤防、管保线等相关信息还需与国土、规划等衔接统一,以便于后续的预警预报与调度、管控等工作的开展。

依托“一批模型”的建设开展智能预报工作,全面提升水利预警预报能力。

充分依托高科技手段,在智能感知的基础上,开发一批预报模型,逐步实现预报模型的自适应与自我更新,持续提升预报精度,不仅能感知、而且可预知,共同为兴利除害决策提供依据。

依托 “一项提升”(智能化改造)工作,全面建设工程智能调度系统。

充分发挥物联网、远程控制等相关技术,全面开展水利工程智能化提升改造工作,增加工程的远程控制和智能控制等能力,逐步实现工程无人值守、自动响应的智能化操作。

依托“一支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智能管控措施。

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管理要提升,素质是基础。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逐步将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工作进行智能化改造,做到自适应、自反馈、自运行;要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懂管理、懂水利、懂技术(智能管控)的队伍,全面落实智能管控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大刀阔斧开展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倒逼行业基于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型发展,逐步建立科技引领、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代化水利管护体系,推进水利发展迈入新时代。

作者简介

韩海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战略发展规划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战略研究与发展规划。

金玉: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战略发展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现代化。

刘立军: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战略发展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规划。

智江南公众号

编辑:文燕

来源:科技传播中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