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师生共读写 青音话理想——“青音”读写社优秀打卡

师生共读写 青音话理想——“青音”读写社优秀打卡

时间:2019-11-23 23:59:06

相关推荐

师生共读写  青音话理想——“青音”读写社优秀打卡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徐应林

扎根新网师,让坚持长成享受

在期待中,我们迎来了新网师的第二次授课。本次听课,其实内心是惭愧的,因为最近学习上的懈怠,因为我总也读不懂,不知该说什么而好久没敢打卡……不管怎样,新网师的学习,在我心里的重要地位从未改变,尽管我是那个坐在新网师教室里虔诚的听课的后进生。两个多小时的学习,受益匪浅。

上课之前,组长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大家的困惑,安排了优秀作业分享,为以后的作业如何完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一个非常贴心的环节。真心感谢!

课前的预热,郝老师谈了关于学习的话题,指出以省力的方式进行的浮光掠影的学习,貌似学到知识,实则没有什么收获,是一种假学习或轻佻的学习。真正的发展必得经历深度的学习,新网师的学习标准—挑战不可能:不仅是对深度,长度的挑战,更是对意志、习惯的挑战。只有通过深度的学习,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在倾听对话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上课伊始,郝老师回顾了上次授课的内容:润泽的教室,主体性神话,被动的能动性。最有感于润泽的教室,郝老师再次指出:润泽的教室,强调关系的融洽,过程的丰富、紧凑与和谐。营造润泽的教室,首先是在倾听基础上的应对,用自然的声音表达,其次是让学生有安全感:学生发言不担心被嘲笑,被批评;教室扎实宽广的学科知识,课堂上注意力的焦点在学生,而不是知识。能灵活的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与困惑。润泽的教室,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在教育教学中最希望实现的理想。其中,两点给我的启发最深:一是自然的声音。课堂其实在我的潜意识里,是严肃的,紧张的,从第一次走上讲台起,这样的感觉一直没变,如今才发现有问题,自己都是这样的感觉,学生又怎会不感到压抑?每次走进教室上课,都会不由自主的提高了声音,全无平时交谈的亲切自然,这应是为什么在课堂上总觉得我与学生是疏离的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力的焦点是学生,而不是知识。我想,对于这点,我们平时的课堂中,仍是悖离的。我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知识上,这节课的目标落实了哪些,还有哪些环节没有完成,完全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尽管也在有意识地改变,课堂也是学习并不断成长的地方,但还需不断的战胜自己长期以来的一些习惯,方能实现润泽教室的目标。

今晚学习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是关于知识。郝老师强调,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可以朗读出来的知识。知识,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没有探索,就没有学习。知识是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妙,以及发现这种奥妙的方法和过程。是一个创生、复活、探究、对话的过程。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大多数时候,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立足于把知识从书本里运到学生的脑海里,以让学生知道,懂得为目的,至于过程,则尽可能省时高效,那些看上去较难掌控,又收效甚微的探究,对话,多数时候都是草草收兵,学生知识的获得简单粗暴,是名词意义上的知识,而教师,则如搬运工,教与学都感受不到知识的魅力。我想,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自己理论学识的不足。如果在课堂上,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给予适时适度的点拨和引导,知识的收获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二是关于交往与学习的本质。佐藤学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新教育认为,学习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它的核心永远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没有探究得到的是信息,是呆滞的知识。所以,佐藤学强调组织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的促进交往。回到前面的话题,润泽的教室,是学生学习时交往可能发生的前提和保障。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彼此的倾听又是最重要的,没有真诚的倾听,就没有促进学习真正发生的交往。学习的本质不是交往,但交往是学习发生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学习的本质是发掘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怎样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今晚的课程,不仅让我对《静悄悄的革命》相关内容的解读更深入,还让我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误区,更重要的,我觉得,郝老师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们知道怎样带领学生学习才能让学习发生,才能保证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一堆呆滞的毫无意义的知识,而是充满无限探究乐趣的学习旅程—引领、对话、点拨、思考、收获。听课,也是一个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

授课结束,我们了解到,郝老师是推掉了很重要的见面来给我们上课,并把义务在新网师授课当成最重要的事!郝老师的“十年了,我还在”深深感动了我。十年的坚持,每次几万字的讲义,唯有更专注地努力学习才是对这种精神最好的应对!十年,把坚持变成了享受,在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中,遇见了最好的自己。人生短暂,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拓展生命的长度和深度。疲惫了,懈怠了,想放弃,我会提醒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

最后,我想用郝老师的这段话来勉励自己:不让麻木控制自己,而是让心灵处于警觉状态,对习焉不察的日常教育教学给予持续的省思与改进。

1、只要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有一个问题学生没改善,就念念不忘地琢磨之;

2、不断地努力地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不在无价值的或低价值的事务上消耗过多时间;

3、以问题为核心,不断地阅读相关资料寻求支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考建立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

4、能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期的跟踪探索(有时候要长达数年),并根据自己的思考结果不断地设计新的策略尝试解决之;

5、战胜消极情绪,不让失败感长久地笼罩自己,既巩固战果,也善于向失败学习。

谢静

读写社第二次共读有感

时光飞逝,繁忙的九月即将结束,《静悄悄的革命》也已陪我走过20余天。回想起第一次参加读写社的共读活动,心里忐忑不安,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怕″,怕自己跟不上节奏,怕读不懂,怕不会写。但当时姜老师说的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坚持下去,那就是:怕什么就去做什么吧!来到这个学校已经是第六个年头,回头看看比自己年轻的同事,成长的特别快,再看看比自己年长的同事热爱阅读、热爱生活,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于是我鼓足勇气递交申请加入了读写社。

9月27日晚上,青音读写社开展了第二次共读活动。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让心中的疑惑渐渐清晰起来。这也许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在你迷茫的时候,有人给你引导与提示,激发你的思考,找到一种学习的方法。

在共读中,我对一些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是教学的形式主义。在书中佐藤学教授提到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之“手势″教学。“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了人为的游戏。反观自己的教学,这样的形式主义也不在少数。我们总是追求热闹的课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表面上看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整齐洪亮,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较好,可是再看看我们提的问题,都是一些无效或低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文本的解读又有何意义呢?孩子在这样热闹的课堂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其次是关于教师的倾听。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在上课时,我们最怕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按你的预设走,投来的都是很差或很偏的球。一方面老师怕扯太远,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老师需要有足够深的知识积累才能接得住偏球、差球。所以一旦在接球中有什么偏差,或者老师根本没办法接球,学生以后恐怕也不敢再向你投球。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倾听,倾听什么呢?佐藤学教授说: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产生共鸣,心心相印。如果真的能做到这点,我想我们的评价语就不会只是:“嗯,你说的很好!″了吧,老师跟学生的心灵也将靠得更近,那样,离“润泽的教室″也就不远了吧!

杨寅

轰轰烈烈的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第二次共读活动结束了,围绕导读老师的提问,我对书里的一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一、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这种“倾听的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

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学生的看法,而并不是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预期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室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

其实,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倾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做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创成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我们都应学会倾听,倾听他们的话语,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梦想。

二、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这个题目读起来就很绕口,内容我也读得不是太透彻。不过,通过导读老师“打乒乓球”的生动解释,我知道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这一点我是很认同的。

三、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是指一种气氛、一种心情,但包含的精髓、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与润泽的教室相对而为的是另一个极端的教室,是由那些缺少人情味的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构成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感谢遇见《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让我对课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思想决定行动,我会认真啃读,吸取书中的精华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文字:徐应林 谢静 杨寅

图片:徐应林 谢静 杨寅

编辑:杨寅

审核:赵明辉

点击了解公众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