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 文明礼仪小故事(模板12篇)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 文明礼仪小故事(模板12篇)

时间:2024-01-28 02:07:53

相关推荐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 文明礼仪小故事(模板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一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故事是《张良拾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时候曾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南居住。相传,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走到镇东石桥,看见桥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的老人。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大声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心想:“你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下去却让我去捡,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与你素未谋面,为什么要帮你捡鞋子?但是老人家年岁已大,动作不灵便,走下去捡鞋子难免十分困难,还是帮帮他吧。”这么一想,张良就走下桥去帮老人家捡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招招手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帮他捡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张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了看张良仰天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了。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家远去的身影,心里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竟然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行了个礼说道:“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匆匆忙忙向镇东石桥赶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扭头就走。

过了五天,天还没亮,张良就起了床,向那座桥飞跑过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怒气冲冲的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半夜时分他就哈切连天的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步履蹒跚地走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称赞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啊!”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张良深深拜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当年姜太公留下的兵书!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与他那次捡谢的经历也是密不可分的。

“张良拾鞋”这个小故事被历代传为佳话,它告诉我们:不管面对什么人,无论是犯错误的人,有许多缺点的人,还是自己不喜欢的人,都要以礼相待。“礼貌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以礼待人,既体现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他的内在修养。同学们,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让文明礼仪伴随着我们一起健康成长吧!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三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3.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四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尊师,是一个为学生者应有的基本礼貌,沈从文旷课逃学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所幸的是他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阐述做人应该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责任。还可以用来证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五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过别人。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明白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明白,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那里,“避席”是一种十分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七

摘要:在现代社会,学习和遵守文明礼仪,对于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讲故事 ; 培养文明礼仪

我是六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既上本班的语文又上本班的思想品德。提起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很多教师都感到非常头痛,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做事很少顾全大局。同学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只有符合他们口味的情感体验才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本班,我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经常向学生讲一些故事,使他们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听亲情故事,唤醒同学们的良知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集中表现在危难时刻。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也在关怀我们,可我们对这种关心已经习以为常,有时甚至有点麻木了。我们要唤醒我们的良知,要懂得感恩,不要等到哪一天父母不在的时候,才知道悔恨。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知道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如爸爸下班后,给他捶背;早晨帮妈妈做家务;饭后给爸爸倒茶;吃饭时给爸爸妈妈夹菜等。

二、听身边的故事,纠正逆反心理

小学生小李严重偏科,他数学很棒,每次考试都是优秀,而英语却常常不及格。父母给他请了一位家教,周日还要到辅导班上课,他很累,也很着急,可是妈妈由于着急的原因,经常说他,小李每天一拿起数学书,妈妈就提醒他看英语,每天都要留练习题让他做,使他看到英语就头痛,明知应该学习,可是看见妈妈进来,明明在看英语书,马上摆出一副没有看书的样子。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学会克制逆反心理,有了问题,应主动同妈妈交谈,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妈妈,请妈妈改变对自己不信任的态度,同时,自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想想妈妈是为了谁,理解妈妈的一番苦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妈妈的原有看法,争取学业上的进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逆反心理变少了,能体谅父母了。

三、听传统文化故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孟母为了孩子能安心的读书,搬了三次家,终于找到了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并且孟子最终成了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感慨万千,身为21世纪的接班人,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四、听古人的故事,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门立雪)。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不再和老师顶嘴了,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作业也认真完成了。

像上面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细微入手,从打开学生的心扉入手,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在学校里得到健康的成长,得到全面的发展。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八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四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中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首先就要做文明之人。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找范文就来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我们中学生要做文明之人首先就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想竞选纪律委员。因为我认为我的纪律很好。有一次早操排队时,全班同学都在说话,乱哄哄的。而我却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站在原地不动。因此,我觉得我能胜任这个职位。

如果我当上了纪律委员,我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上体育课时要认真,不随便说话。做早操的时候,手不要没有力气等这些自己纪律比较差的时候,要严格遵守纪律,成为同学的好榜样。

假如我当上了纪律委员,我会管好我们班纪律最差的午休排队。当午休的铃声响起,我便会命令同学们马上,到走廊上排队。如果有同学在讲闲话,我就会提醒这一位同学。只要这个同学被提醒了三次,就要把他(她)的名字登记在《班级日记》上。而且要写“认错书”才能上课。如果不服从我的指挥,就违反了“班规”。因此,要写多一份“认错书”。还要在《诚信存折》中扣钱。

为了我们班级的荣誉,以拿到“文明班级”红旗为目标,我将会带领大家一同前进!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叫xxx,是xxx小学三年一班的学生。我演讲的题目是《养成好习惯,获得好成绩》。

法国作家左拉说:“世界上没有比习惯更专制的了”。一个好的习惯能让生命辉煌,一个坏的习惯能毁灭美好的生命。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从小就看见爸爸总是在看书,他也学着爸爸的样子看书,久而久之,他就喜欢上看书了,后来他大学毕业了,买了好多书给爸爸。爸爸却说:“孩子,你留着自己看吧,爸爸不识字”这个男孩惊呆了:“爸爸,那你每天都在那看书啊?”“我是让你养成看书的好习惯”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语,让男孩泪流满面。好的习惯会影响一生的,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是漫长的岁月沉淀的,好习惯是生命的基石,是辉煌人生的风帆。

我们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是不是也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不爱吃早饭,喜欢看电视,写作业磨磨蹭蹭,上课不注意听讲等等,所以啊,我们一定要改正不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所以,我们要严于律己,尊师爱校,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讲文明,懂礼貌。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我们的成长和未来更加完美。亲爱的同学们,让们一起努力,讲文明,懂礼貌,养成好习惯,因为,养成好习惯,会获好成绩。

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九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文明礼仪古代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

孔子。

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

学习。

哲学。

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

朱熹。

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

尊师。

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文明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素来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礼仪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百里负米的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十一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问:“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孔融从容地回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一向说话算数,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件事气恨不已,要通缉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要夷灭三族。

这时不少人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重金捉拿你,追踪搜查的人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文明礼仪小故事手抄报篇十二

2、“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3、给大家讲个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这一些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这些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这一面试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闲不着,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这一摞,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取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哎呀,这些年轻人一听啊,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想想看,我们哪个家庭、哪个学校,经常进行这样的教育?翻东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好奇。小孩去串门,看到人家的抽屉,挨着个儿地翻。爸爸妈妈下班了,孩子就翻爸爸妈妈的包。但是,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他就是好奇,他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他还不知道要尊重别人。

4、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

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

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想一想,你有过小老鼠这样的举动或心理吗?

5、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