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最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模板14篇)

最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4 10:15:36

相关推荐

最新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模板1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

《西方哲学智慧》共分为12章,主要是从哲学的起源以及概念说起,由探索哲学智慧的痛苦历程一直到人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并有所总结。这种哲学的源头一直发展到后现代主义。与此相对,中国哲学是主要研究仁、道、法、自然无为等,其研究的主题是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以及身心关系。它的流派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名家等。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是,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产生、形成、演变和衰落的历史。所以,不了解形而上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曾经在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达2000多年之久,虽然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得到了“完成”,也因此而迅速衰落,但是它的深刻影响却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它对思维方式、文化要素甚至存在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开启了旧形而上学的大门,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然在各种哲学流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没有他们的执着探索,姑且不论他们的成果对世界的哲学史造成如何影响,就西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历史,人文的巨大推动力。从混沌到一步一步的启发,总结以及感悟。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财富。

西方哲学智慧不单单是理论上的模糊智慧,相反,它恰恰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型智慧。它不仅仅有利于人们解决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疑惑,而且它又超越生活。它是一种生命的追求,一种人生的感悟。西方哲学智慧是一种生命智慧,它以它特有的睿智与活力赋予人类一个富有意义的生命世界,令人生更加充实圆满幸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二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代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浮夸风和学术盲追风等不良的风气,缺乏脚踏实地挖掘真理,辩证地汲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身为大学生一员的我有时也禁不住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读了《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学习、人生,渐渐从迷惘、浮躁中走了出来,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学之路!

读了《西方的哲学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学的概念并坚定了终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历史课本关于哲学的概念是“爱智慧”,我以为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实我理解错了,哲学中的“智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而“爱智慧”标志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识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们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人类追求智慧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智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哲学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学无限,因此他们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努力着,从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极大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纯粹为智慧知识而活的现代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文化添点砖加点瓦!

读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懂得了学哲学应该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话”。所谓“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就是了解哲学家面临的哲学问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和内在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思想突破,得到创新,因此我们学习哲学就应该把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所走过的精神之路再走一遍,从而选择或开创我们自己的路!这样当我们通过学习和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时,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而我们的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到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呢?首先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辩证地看待哲学家们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刻反思,结合实际总结他们求索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的思考心得,从而通过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得到真理的火花。其次我们要学会从一般现象中挖掘到它们的本质规律,这是哲学的本质所在,我们要有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事物,要有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崭新的思想,才能实现新旧思想的交流。由此看,那些学术浮夸风和盲追风都是要劈除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而我更想要努力着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它让我明确了自己的求学目标,人生追求,让我不至于在一些腐朽学风中迷失了自我。让我在茫茫学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今后要走的人生之路。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坚信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我能不断成长,我也能有所作为!

《西方哲学智慧》共分为12章,主要是从哲学的起源以及概念说起,由探索哲学智慧的痛苦历程一直到人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并有所总结。这种哲学的源头一直发展到后现代主义。与此相对,中国哲学是主要研究仁、道、法、自然无为等,其研究的主题是天人关系,人我关系以及身心关系。它的流派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名家等。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是,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产生、形成、演变和衰落的历史。所以,不了解形而上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哲学。

形而上学曾经在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达多年之久,虽然在黑格尔哲学那里得到了“完成”,也因此而迅速衰落,但是它的深刻影响却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它对思维方式、文化要素甚至存在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开启了旧形而上学的大门,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然在各种哲学流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与坚持,没有他们的执着探索,姑且不论他们的成果对世界的哲学史造成如何影响,就西方国家而言,这无疑是历史,人文的巨大推动力。从混沌到一步一步的启发,总结以及感悟。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财富。

西方哲学智慧不单单是理论上的模糊智慧,相反,它恰恰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型智慧。它不仅仅有利于人们解决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疑惑,而且它又超越生活。它是一种生命的追求,一种人生的感悟。西方哲学智慧是一种生命智慧,它以它特有的睿智与活力赋予人类一个富有意义的生命世界,令人生更加充实圆满幸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三

然而,如果这就成为应该谨守缄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结果就会没有人可以论述某一狭隘的历史片段范围以外的东西了。”读到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个试图以理性客观的语言描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人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性情中人。不是吗,罗素一生曾经两次入狱,一次是因为反对战争,另一次则是因为反对核武器。如此为着自己的个人信仰而奋力力争的人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出世”的人吧。但为何我们总是偏爱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热的有些幼稚的人呢,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类骨子里那种柔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啊,理智固然好,但作为血肉之躯的人,理智只能是“与可感觉的对象相对立的理想对象”罢了,正如对近代数学理论有巨大贡献的毕达哥拉斯,这个集理智与个人情怀于一体的天才一样。毕达哥拉斯是数学和算学的奠基人,可他身上又总能找到神秘主义的影子。例如他的教派里有这样看起来不近人情的规矩:不能吃豆子,不能碰白面包,不要在大路上行走,不要在光亮的旁边照镜子等等。理性的东西和神秘的东西统统体现在毕达哥拉斯教派的身上,让我再一次认识理性和感性这对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摈弃彼此的。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我因此也想到,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四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来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学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分别在每卷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介绍了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重要的人进行大量文字描述,不吝笔墨。同时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历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历史继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时代其他文化背景的社会的影响,思想文化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从微观角度而言,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同的生产力会产生相同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政治。但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同一派别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并且同一个哲学家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与自己相矛盾的哲学观点,这就需要微观分析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对哲学家个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视对哲学家的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纳入到哲学史研究中,在叙述康德那一章中,叙述康德的个人趣事,康德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他的邻居习惯了根据他出来散步的时间来对表,但是有一天他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乱了他的时间表。对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谁对他影响最大来确立他的哲学思想。这其中也夹杂着罗素的个人见解,比如:《英国百科全书》上说:“因为他从来没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单身呢,还是已婚的人。”

哲学史其实就是哲学家的历史,是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结晶的历史,有的哲学家在时间上是重叠的,所以他们相互会相互影响、相互攻击、相互抵制、最后独立出自己派别。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同样以学派或是人物为主要章节,中间穿插着时代背景,如《西方哲学史》(下卷)一书中在第四章叙述完埃拉斯摩和莫尔之后,他插入了第五章关于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第六章科学的兴盛,科学的兴盛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读后感.第七章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必须要了解它的哲学,个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哲学,反过来他的哲学又决定着个体的生活环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入门级哲学教科书,书中介绍各个时期的哲学大家,不仅对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绍,还引申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细致叙述,同时针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评判。他的这部哲学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哲学家的观点和当时时代的精华。

通过学习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西方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哲学整体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益颇丰。哲学应当用哲学思维去学习,试着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辩证法的思想看待这个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

哲学问题永远不会解决,也永远不会消失。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五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能够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资料总是异常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可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礼貌开始,一向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所以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十分深刻的话。我们此刻很多人对于此刻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能够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文档为doc格式。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六

带着对生命的另一份憧憬,无所事事的树叶在秋雨的声声督促中从泛黄的枝干上懒洋洋的飘下,任意涂抹着斑驳陆离的路面。一阵风过,从一个位置挪到另一个位置。

独自漫步在学校附近的小街,来到那个早已声名在外的旧书店。一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跃入了我的眼帘,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书名——让我想起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而让我毫不犹豫的掏出刚从老婆那里“申请的经费”买下它,是因为作者自序中说的一句话:“哲学的课程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我在讲课时总是努力融入自己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激情,按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遵循规范的教条圭臬来讲课。”

本书是根据武汉大学赵林教授《西方哲学史》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的(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书思路清晰,文笔简洁,深入浅出的展示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欧洲大陆理性派直至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内涵和演进历程,清晰的勾勒出各种哲学观点之间传承嬗变的逻辑图景。近一个月的阅读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哲学不应是躺在已逝哲学家的思想青冢中剔精究微、引经据典、沾沾自喜,而应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面对宇宙万象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类命运深切体察——一种性灵通达的人生智慧!我们从事教育,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的科学眼光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如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课时所说:“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知识,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的进行思维。”

它让我明白怀疑精神不应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也不是盲目武断的信口开河,而应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豁然开朗——一种“有教养的怀疑精神”。我们要鼓励青年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因为这是一切杰出人物普遍具有的优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否定柏拉图,康德批判休谟,马克思抛弃黑格尔,莫不如此。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怀疑和批判必须建立在对怀疑对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必须真正懂得了所怀疑的对象,才有资格去怀疑。如果不知道所要批判的观点背后的深刻内涵,一上来就说“不”,恰恰说明自己的无知、肤浅和缺乏教养。所以,对待任何知识不要随意的崇拜或是批判,而要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辩证的去审视、研究和思考,“走进她的内心再出来”。

它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必须把他的观点放在整个历史的思想长河中考量和探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代表着西方哲学发展史重要阶段。许多人认为学习马克思哲学可以不了解西方哲学史,甚至将马克思哲学剥离出来,与西方哲学相对立。这些做法不仅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提升和推崇,相反是一种玷污和贬损。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传统的沃土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得以枝繁叶茂的根本原因。如果将其孤立出来,那它就只剩一堆枯燥乏味的哲学教条了。所以要想真正弄清楚马克思哲学,就必须好好学习研究西方哲学史。

莱布尼茨说:“每一颗露珠都以自己的方式折射出一个世界。”书与读书的人不也是如此吗?已是初冬,书读完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在对这些思想圣贤的顶礼膜拜中,我感受着他们的内心澎湃,体验着他们的深邃哲思。

我突然问我自己获得了什么呢。

我回答,乐观,自信。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七

之前说的高大上的书了,本自道永同学,准确的说,是建议他投的稿哦!

大家有意向的投起吧!投稿投稿投稿!重要的诗说三遍!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1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学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分别在每卷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介绍了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重要的人进行大量字描述,不吝笔墨。同时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历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历史继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时代其他化背景的社会的影响,思想化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从微观角度而言,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同的生产力会产生相同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政治。但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同一派别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并且同一个哲学家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与自己相矛盾的哲学观点,这就需要微观分析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对哲学家个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视对哲学家的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纳入到哲学史研究中,在叙述康德那一中,叙述康德的个人趣事,康德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他的邻居习惯了根据他出散步的时间对表,但是有一天他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乱了他的时间表。对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谁对他影响最大确立他的哲学思想。(fsir)这其中也夹杂着罗素的个人见解,比如:《英国百科全书》上说:"因为他从没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单身呢,还是已婚的人。"。

哲学史其实就是哲学家的历史,是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结晶的历史,有的哲学家在时间上是重叠的,所以他们相互会相互影响、相互攻击、相互抵制、最后独立出自己派别。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同样以学派或是人物为主要节,中间穿插着时代背景,如《西方哲学史》(下卷)一书中在第四叙述完埃拉斯摩和莫尔之后,他插入了第五关于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第六科学的兴盛,科学的兴盛带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七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必须要了解它的哲学,个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哲学,反过他的哲学又决定着个体的生活环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入门级哲学教科书,书中介绍各个时期的哲学大家,不仅对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绍,还引申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细致叙述,同时针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评判。他的这部哲学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哲学家的观点和当时时代的精华。

通过学习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西方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哲学整体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益颇丰。哲学应当用哲学思维去学习,试着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辩证法的思想看待这个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八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九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四、通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一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两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二

哲学作为一个时代思想的荟萃,亦是人们在社会中探索实践的产物,往往能成为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同时也完成了新兴思想的酝酿。进步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旧的封建体制,民族运动成为反抗教廷统治的力量。文艺复兴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自此一批批哲学家以及他们颠覆传统、开辟世界的理论层出不穷。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学说深刻了体制的利弊,甚至早于达尔文数百年阐述了进化论的学说。埃拉斯摩借对愚神的歌颂幻想至高的幸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成为共产主义者的蓝图。科学的兴盛推动了哲学视角的开阔创新,而哲学更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引。有人将哲学理解为科学之科学亦不无道理。近代科学的兴盛,离不开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莱布尼茨、牛顿等人的奠基作用,而这些时代的巨人们亦从各个方面诠释了科学与哲学的交汇进步。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伴随着继承与演进革新。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神秘观,与毕达哥拉斯派纠缠不清。伏尔泰将斯宾诺莎的思想发扬光大,却任何时候都无从否定以绝对的情感排斥理性或以理性而避开感性。巴门尼德影响了两千年后的尼采,柏拉图或许还将影响三千年后的一代代。这或许就是罗素想以纪传体通史记叙下一门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作为一门精深的学问,一个永恒的主题的发展历程的原因吧。鉴于前人,让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向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三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着。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着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能够在这部着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本事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资料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进取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事,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本事。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十四

理性的东西与神秘的东西互相对立贯穿着全部的历史,它在希腊人中间最初表现为奥林匹克的神与其他较为不开化的神之间的对立,后者更近于人类学者们所研究的原始信仰。

最初的因素是纯粹希腊哲学,特别是i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然后由亚历山大征服战争的结果,大量地流入了东方的各种信仰。这些因素利用了奥尔弗斯教神秘信仰,改变了希腊语世界以及最后拉丁语世界的世界观。死而复活的神,意味着吃神肉的圣餐仪式,通过类似洗礼的某种仪式尔进入一种新生命的重生等,逐渐变为异教罗马世界大部分地区中神学的一部分。

从叙利亚、埃及、巴比伦和波斯传来了与俗众分开的祭司制度,他们或多或少具有一些魔法,并能在政治上带来相应的影响。

希腊的宗教终因无法和东方的诸教仪和诸神学相抗衡,而日趋衰亡。

基督教集结了各个方面的有力因素,它从犹太教那里接受了一本《圣经》,和一种认为其他所有宗教都是虚妄而邪恶的教义。但它抛弃了犹太人种族排他性和摩西律法中的种种不便。以后的犹太教已学着相信死后的世界,但基督却给天堂、地狱以及进入天堂和逃避低于的方法,赋予一种新的确实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