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母亲手里那支火把丨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第三期)——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母亲手里那支火把丨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第三期)——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时间:2021-07-06 17:16:49

相关推荐

母亲手里那支火把丨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第三期)——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丨第三期

//////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

母亲手里那支火把

万绍碧在涪陵上高中的第一年冬天,特别冷。

母亲要去学校看女儿。出发前夜、她切了整整一夜的榨菜、然后挑在肩上,顶着清晨的风霜雾气,赶往三十多里外的涪陵城。

整整一天,榨菜卖完了,母亲手里攥着沉甸甸的6块9角钱。很快,这钱就变成了万绍碧身上的新棉衣天色已晚母亲要连夜赶回家,但她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坐不了车母亲从空担子里拿出火把,点燃,跟16岁的女儿匆匆道别,便转身而去。她要沿着峡江边的山路步行三十多里回家。

那支小小的火把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夜色里。

母亲的榨菜,是万绍碧童年最熟悉的食物,也是她学费的来源。

涪陵两江环抱,是著名的茎瘤芥(俗称青菜头)产地。在亚热带季风与降雨的抚慰下,青菜头有了致密紧实的组织结构和肥美鲜嫩的独特风味。

万绍碧从小就在榨菜架里捉迷藏,在榨菜地里挖蚯蚓,不过做得最多的正事,是在榨菜作坊里穿菜头。

7岁,万绍碧刚上一年级,放学写完作业后就会坐在堆成山的榨菜里,

用冻得发红的小手穿菜头。每个青菜头都要先用刀剥去菜筋,然后用两米长的竹丝把菜头穿成串。这样一串菜头有将近20斤,作坊收购价每串1分5厘,万绍碧一天差不多能穿八九串,挣到1角钱。

所以万绍碧从小就明白,这些绿得像翡翠一样的青菜头,能让人看到希望。

『 起源 』

□□□□

涪陵榨菜的历史延续了一百多年。《涪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涪陵商人邱寿安将青菜头风干脱水、加盐腌制,经榨压除去卤水(盐水),拌上香料,装入陶坛,密封存放。他送了一坛给在湖北宜昌开酱园的弟弟邱汉章,邱汉章在一次宴会上取出请客人品尝,举座皆惊,争相订货。

第二年邱寿安便开了个作坊,原来毫不起眼的青菜头从此有了一个新名字—榨菜。这道奇异的美味很快风靡中外,拿下了20世纪初“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自此,涪陵变成了“中国榨菜之乡”。

榨菜之乡的核心区域,就在沿长江、乌江两岸不超过200公里的狭长地带。这里家家种榨菜、人人做榨菜,万绍碧的母亲就是其中的高手。而父亲万兴忠,则是一个传奇了。

20世纪50年代,万兴忠进榨菜厂,师从涪陵榨菜第五代传人,干了大半辈子。六十多岁的时候,他不幸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神志不清,有时候连家人都不认得。但每到榨菜制作季节,老人必定清醒过来,剥菜筋、穿菜头、腌制压榨、拌料装坛,每个程序一丝不苟,每种配料精确无误。

『 你说,这榨菜是不是跟他的呼吸和心跳一样,不需要思考也能完成?』

□□□□

患病的十多年里,他每年都要亲手制作十多坛榨菜,直到完全丧失行动能力。你说,这榨菜是不是跟他的呼吸和心跳一样,不需要思考也能完成?

父亲母亲的一生,都和榨菜血肉相连。那么万绍碧呢?她时常默念这样一首诗:

种撤白露间,移栽寒露田。经冬蕴采厚,春获翡翠千。习风送露走,腌榨土窖坛。育得百味长开坛万家香。

这是在讲榨菜的生命之旅。

白露下种,到寒露时移栽到菜田,经历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直至立春、惊蛰,榨菜200天的生长周期大多是在低温寒冷、浓雾雨雪的日子中度过的。成为丰美饱满的青菜头之后,又要经过剥筋、淘洗、晾晒、腌制、压榨、拌料、装坛、发酵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去到土坛中静默嬗变。等到夏至之时,鲜香脆嫩的涪陵榨菜便会绽放。

万绍碧进榨菜厂时17岁。四五米高的菜架,她一个人扛;150斤一担的菜头,她一个人挑;清洗菜坛,盐水浸到手脚上痛痒难耐,她10个手指都磨破,还是一声不吭。尤其是下菜池抱榨菜。寒冬腊月,池底的盐水咬皮蚀肉,冰冷刺骨,万绍碧和工友们每人二两白酒

一口闷掉,然后纵身跳进菜池。

风干、盐渍、压榨、发酵……榨菜的颜色渐渐由翡绿变成玉黄,其间有着说不完的艰辛。

风干青菜头用的菜架需要在长江边搭设。菜架竖立在江面沙滩上,呈人字形,由两根圆木的顶端固定后构成,左右间距七八米。圆木之间从上到下缠上一层层竹绳,几百个架子动辄绵延几公里,蔚为壮观。

榨菜必须搭在这菜架上,靠江风脱水风干。风干完成后,下架进大池腌制的工序也非常繁琐。头道盐腌7天,再用竹器囤压。二道盐腌制15天,再用竹器囤压。三道盐再腌30天,配料、拌料之后,就可装入土坛。每装好一层榨菜,必须用竹挑将其压榨紧实,最后用榨菜叶封好坛口,倒立陶盘加上清水,形成一个密闭空间。

在这个密闭空间里,二十多种香料和调料共同作用、反复浸润,通过发酵产生大量水解植物蛋白,慢慢滋生出众多乳酸菌,最终形成传统手作榨菜独有的酱香风味。这场华丽的变身,前后共需要180天。

『 当年的那支火把,其实从未消失在夜色里 』

□□□□

将近40年过去了,万绍碧从一个青涩的小厂妹变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掌管着庞大的涪陵辣妹子集团。如今,她既喜欢穿着漂亮的旗袍上台走秀,也能跳下盐腌池抱榨菜;她既喜欢读稻盛和夫、李嘉诚、褚时健的传记,也喜欢蹲在江边菜架下观察榨菜风干的成色,看它们是不是全身柔软、手摸无硬心、外观现皱纹。捏完、看完她还要直奔谈判桌,把战略投资引入集团公司。

不管每年的制菜季节有多忙,万绍碧都要亲自动手做坛榨菜。12道工序,一道一道慢慢走,选料、淘洗、剥筋、风干、腌制、压榨、配料、拌料、装坛…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

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纪念。母亲当年打着的那支火把其实从未消失在夜色里。

本文来源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重庆宝贝·美食》 作者罗磊、华勇,摄影师晋毅。摘选时略有删减

本文旨在分享,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严禁作为商用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