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鱼 我所欲也丨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第八期)——太安鱼烹饪技艺

鱼 我所欲也丨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第八期)——太安鱼烹饪技艺

时间:2018-11-07 14:19:34

相关推荐

鱼 我所欲也丨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第八期)——太安鱼烹饪技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故事丨第八期

//////

太安鱼烹饪技艺

鱼,我所欲也

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那会儿还叫太安乡,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第批私人饭馆。这里紧邻省道每天奔走于川渝之间的货车司机们,就是饭馆的大客户.

一个姓李的饭馆老板请了一个年近七旬的当地老农当主厨。老是老了点儿,可是,你们并不知道老头的来历。

人家民国十几年就入行学艺,抗战后还在重庆的大馆子主过厨,见过大世面,一手川菜功夫简直没话说。虽然三十来年没操练了,但厨师这行,经验就是硬道理。

老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不但手艺过硬,还创出了道新菜。虽然暂时没菜名儿,但过往的货车司机们很快用口碑给它命了名:

那家的“坨坨鱼”,真的黑巴适。

『 起源 』

□□□□

对,很形象,这道菜就是宰成一坨一坨的草鱼或鲤鱼。

老英雄的做法很特别:鱼切块,码盐、上料酒,紧接着勾芡。用红薯淀粉,从里到外勾匀了、码厚实了,不留死角。接着倒入锅中用热油冲炸见每一块鱼肉都呈二面金黄之色,便捞起备用。

然后,从容翻炒豆瓣和泡姜、泡萝卜、泡海椒等。待色香四溢时加水熬汤,汤煮开后倒入鱼块,旋即改用小火煨制。10~15分钟后,来一波大火收汁,投入葱段等辅料,就可上桌了。

这样一盘鱼块,汤汁浓稠,用筷子都能拈成线;鱼块包裹在金黄色的汁液里,看上去颇像酥肉,香入心脾。夹起一块送进嘴里,酥脆的外皮触即溃,鲜嫩的鱼肉破壳而出,麻辣鲜香、层次丰富,爽到要飞起来。

司机们很快记住了老英雄的大名:郑海清,太安乡罐坝村人氏。

『 这一招,憋了三十年』

□□□□

郑海清这大招,憋了三十多年。

川菜里不乏以鱼为主题的江湖菜,食客评判好坏的标准一般就两条一是能否压得住鱼腥味;二是能否保持鱼肉鲜嫩。

解决腥味除了盐和料酒,川菜髙手都会用到独门秘制的泡菜;而保持嫩度呢,就全看选材和火候功力了。

对郑海清来说,泡菜不是问题。潼南嘛,自古就是蔬菜的天堂,尤其是太安罐坝这地方,涪江的支流——琼江三面环抱,水土怡人,从不缺优质萝卜等原料,很多人家都腌得一手好泡菜。

嫩度就难说了,全看大厨心情。有没有办法来加一道保险呢?郑海清想到了勾芡+油炸。但他有机会付诸实践并大获成功,却是在三十多年后,年轻大厨已垂垂老矣、时日无多。

他拍拍刚进店来帮厨的小儿子的肩膀,说:“好好学,将来你能靠这个安身立命。”

小儿子名叫郑长春,那会儿才十八九岁。他进饭馆完全是迫于无奈——谁叫那年高考一脚踩空了呢?

虽然落榜了,但眼下不是改革开放了吗?“那我想进城去当工人,有错吗?”“孩子,你没错,但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留下吧,把我的手艺学过去,再出去闯也不迟。”

家里10个兄弟姊妹,哥哥姐姐们都已各自成家,郑长春这个老么要是执意跑了,老父老母就该孤独终老了。没办法,他听了老爹的话,在最好的年华进了最不想进的餐饮界。

老爹很看重自己这道“坨坨鱼”,因为从前没人这样做过,而他成功了,道新的江湖菜在太安这个小地方诞生了。他迫切希望小儿子能尽快学过去。

太安鱼并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郑长春秒懂其中门道:

油炸,是为了锁住鱼肉里的天然水分,这是保持鲜嫩度的关键所在。不炸就下锅煮的话,水分很快会跑掉,鱼肉要么又松又散,要么又老又硬。

既然要油炸,就只有足够的淀粉才能保护鲜嫩的鱼肉。粉少不得,少了就没用;但也多不得,多就真炸成酥肉了,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油温也很重要。低了,“二面黄”效果迟迟出不来,鱼肉却悄悄被煎熟了,那就要不得了;高了,就成炝炒节奏了,鱼一下锅就完蛋。

冲炸的目的,不是为了把鱼炸熟,而是要让芡粉与肉刚刚好结合,达到一个最佳锁水点。所以油温是100℃还是120℃C,只能靠大厨一次次地尝试,在脑子里形成天然的刻度。

『遍地开花——太安鱼』

□□□□

后面主要就看泡菜了。老家的原材料已经够好了,再选个好坛子,用井水泡上半年,开坛一尝,微酸、微辣、咸中回甜、满口生鲜,就成了。

道理好懂,可郑长春却操练了一年多才出师。1986年,父子俩在太安乡场上开了自家的餐馆。这可是父亲最大的梦想,在他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终于实现了。

1989年,郑海清去世了。太安很多餐馆都已挂出了“坨坨鱼”的招牌,可谓遍地开花。这道菜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太安鱼。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郑长春关掉了饭馆,汇入了浩浩荡荡的外出打工大军。是时候出去闯一闯了,不然这辈子会有遗憾。

他在北京和成都的川菜馆当了十多年主厨,招牌菜当然是家传的太安鱼。在天南海北各色刁钻食客手里滚过一遭,郑长春不再是当年那个随性的乡厨,他逐渐树立了行业标准。

拿最简单的选材来说吧。他只用花鲢,实在没有也要用白鲢。草鱼肉质太粗,鲤鱼味腥且多刺,如何配得上太安鱼以鲜嫩为本的调性呢?

在父亲的时代,常用乡间土鲤鱼甚至小鲫壳烹鱼。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要求更高了。厨子嘛,终究是要为人服务的,对吧?

,厨子郑长春做出了一个重大转型决定:竟选罐坝村村主任。

老爹虽然有梦想,但也只是凭手艺扬名立万、造福家族而已。儿子的格局可高多了:光会做鱼算什么,我还能把全村都做起来,让全村人都发家致富。这才叫本事,才叫为人服务。

他如愿当选了。干了三年村主任后,又当上了村支书,一直干到了现在。在当选村主任的时候,郑长春想过可能要把自己的手艺和生意暂时放放。可没想到,这一放就放到了现在。

8年多过去了,当他真把全村老少爷们带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回头看才发现差点儿忘了一件事:哦,原来我还会做太安鱼啊。

今天,你如果想来一次周末自驾游,可以考虑距重庆主城区110公里的罐坝村,单程一个半小时,不算累。

走到村口,你可能会以为来到了一个旅游景区的大门口。公路与民宿参差错落,蓝天白云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果郑长春有空,一定会开着自己那辆白色长安车给你当向导,带你去参观村里的蔬菜博览园和农业科技展览馆。都很科幻酷炫,像两个巨大的玻璃屋,恒温25℃,栽满了奇花异果。然后他会带你去吃鱼。村里有七八家太安鱼主题的农家乐随便哪家都一样。要他亲手做可能没时间,不过放心,好多厨师都得了他的真传,味道错不了。

吃完饭,他会带你去参观居民小区。对,村民们居住的小区,是清一色的联排别墅。鱼可劲儿地钓,菜、葡萄可劲儿地摘。来都来了,怎么能空手而归?

想多了。郑书记可没这么闲。他这几年的状态就两个字焦虑。

他刚当选的时候感到焦虑,是因为罐坝村实在太穷了,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好吧,先修路。

路通了还是焦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老弱病残幼们没有收入来源,看不到脱贫希望。好吧,搞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把企业引进来,就好办了。

前前后后来了十多家企业,蔬菜基地也搞起来了,村里人只要想干活,一天起码能挣50块。全村人均收入从几千块涨到了一万四千多,按理说可以了吧?他还是焦虑——

这家的安置房水电气不通了,他就得屁颠颠地去跑。那家对新修的市政设施有意见了,他又得赶紧去现场协调。村民们拉他去喝酒,他不敢去,怕挨举报;村民们指着鼻子骂他,他不敢对骂,还是怕挨举报。

如今他更焦虑了。虽然乡村观光旅游农业这条路算是走通了,但太安鱼这块金字招牌却一直没用好。岂止没用好,连“太安鱼”仨字都被四川那边的人给抢注了商标,简直糟透了。

郑长春一直想做一件事:把罐坝村做成一个展示和体验太安鱼文化的窗口。

只有这样,他的人生才不会被分裂成“厨子”和“村干部”这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他才会觉得既对得起父亲,又对得起乡亲。

所谓“不负如来不负卿”,就是这意思吧。

然而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老顾不上这块儿。他曾经想把自家的太安鱼农家乐恢复起来,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地方都选好了,可事到临头又犹豫不决:

鱼,是我想做的,可村里那些事儿,也是我想做的。二者不可得兼,到底该舍哪头、取哪头呢?

□□□□

本文来源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重庆宝贝·美食》 作者罗磊、华勇,摄影师晋毅。摘选时略有删减

本文旨在分享,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故事,严禁作为商用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