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死亡诗社》影评——电影完美展示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压抑

《死亡诗社》影评——电影完美展示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压抑

时间:2021-02-01 06:05:51

相关推荐

《死亡诗社》影评——电影完美展示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压抑

结构化的思考是一件很疲惫的事情。所以我实在不怎么喜欢批评。无论是新批评,还是其他。

死亡诗社看下来,人脸,人名感觉都一个样,完全记不住。于是我便失去了分析的锚点。

比如说最后死掉的那个是谁来着?我想起来了,他和父亲的冲突确实在一开始就呈示了。这样的解决方法就像——引用卡夫卡的一个例子——听到父亲说你去死吧就像出门倒垃圾一样从大桥上跳下死了的那个儿子一样,又像是月亮与六便士里边的里特里克兰德,又像是爱伦坡笔下吊死黑猫的男人,又像是……想不起来了,我记得自己冒出了一个极佳的联想,可是想不起来了。

像是巴特从自身的感触出发——巴特说过,唯有自己的感觉是不愿意化约的——在林林总总的照片里找到刺点的本质,从上述罗列的那些例子,如果非要找到一个共同点——这是相对简单的作业——答案想必是激情的爆发。

而为什么人对这种描写特别感兴趣呢?想必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心里有一头猛兽,每个人在日常里都唯唯诺诺,只能做做重拳出击的白日梦,以幻想=语言的方式来符号化=消灭那冲动。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明明全片下来气氛明朗,最后却以自杀,以一种非理性化,无法化约,刺点般的方式收场,难道不奇怪吗?所以它到底想表达什么?

一开始唯唯诺诺的一群学生,压抑不仅来自自己的内心,还来自监狱般的校园=外界——正像是现在学生的情况,还来自家庭,来自同龄人的暴力,各种各样的压抑氛围被营造出来——虽然说实话营造的效果有点弱,然后以一个诗学老师为原点,讴歌人的解放——就像是文艺复兴一样。

设想这样一个故事——就像是上面一段所描写的那样,结局可以是这样吗:学生们放飞自我,讴歌青春,然后一路高歌猛进,突入社会,不仅自己登上人生巅峰,还为生锈的体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整个社会焕然一新!有可能吗?

当然,如果是喜剧的话。可是我写不出这样的故事,人很难写出这样的故事,除非意识到并且刻意去写喜剧,人的潜意识不允许自己想象这样的结局。我们期盼这样的结局,但又矛盾的不相信会有那么好的事情。死亡诗社最后的死亡就像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寓言一样。

我喜欢这个故事。我给它打了五星。其实只要是讴歌及时行乐,讴歌激情,讴歌非理性的故事,我都会打五星。可是用新批评的眼光去审视——即使不审视也能有所感觉——故事的架构隐约有些松动,并不是每个部分都十分紧凑有意义。

老师的形象太弱了。就像是一种社会的潜意识——期盼着这样一个老师,却又用学生之死将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扑灭。又像是因为一个理想形象必须保持理想,所以剥夺了他的血肉,让他像一个符号一样完美,又像一个符号一般空洞。

对比一下如今如日中天的英雄电影,个人主义横行,在那个年代,人的解放是一个比起现在更加重要的命题。电影真是了不起,作为观念的传声筒非常高效,而被言说即意味着死亡,正因如此观念的迭代也变得异常迅速——在我眼里,不仅是自然科学,关于人的科学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年代。

最后作为总结,我觉得死亡诗社正是现在的年轻人该看的电影。电影不禁完美展示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压抑,和我们所处的现实所贴合,更重要的是,现在的社会对自然科学投注了过分的热情,导致了人文领域的势微——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无论对人文,还是对自然科学来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