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精选19篇)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精选19篇)

时间:2019-07-15 07:20:34

相关推荐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精选19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的深入思考和阐释,能够拓宽思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提炼出对作品的独到见解。来看看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有助于你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一

读完这篇赋后,了解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有贴切生动之比喻,有动态描写,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二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dryden)这样的诗句: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gray)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始可能固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时,我也写过文章,不以为然。圆明园既然已烧毁了,我们就应记得它持废墟的状态,使它成为民族耻辱的永恒纪念物。在耻辱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耻辱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

因此,当我听说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时,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超级馊主意。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要去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没有读过《阿房宫赋》。杜牧当年就已写过,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三

牧的《阿房宫赋》一出世,就引得士林惊叹,争相诵读。杜牧秉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经纶世务,针砭时弊,突破了六朝以来赋文日益骈俪化、声律化、形式化的趋势,开创了我国古代赋体的新体式散赋。《阿房宫赋》文句奇偶错落,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述、描写、议论于一体,全文洋溢着史论的理性风采,又焕发着诗画灵动的光芒。纵观全文,以下三点作者独具匠心,历来被人们所景仰,所称道。

首先,文章对阿房宫的铺陈描写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开首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韵急峻,先声夺人,突兀有力,让人有泰山压顶之感,不仅简捷地交代了阿房宫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个国家兴亡、朝代更替的视角与高度。接着,作者采用了现今所谓的摄像技术,多角度地带动读者的视觉去感受阿房宫建构的宏大与精致之美。覆压骊山两句高空俯瞰,极绘阿房宫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廊腰一句属仰观,重楼叠阁,长廊高檐,气势非凡;盘盘焉一句把镜头拉长、拉阔,以宏观的角度去远看一组组的亭台楼阁;长桥复道两句则让读者的视野随镜头而推转,把读者直接带入缤纷画图之中。这里,作者先总后细,由远及近,虚实结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宫的宏伟豪华,内外奇观与丰姿盛态。

其次,观照现实,立意高远,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代,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是借古讽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统治者应充分认识到荒淫无度必然导致民怨沸腾,国亡族灭的道理,表现出了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旷世济俗的情怀。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描写与铺陈,分别从宫室建筑、宫中美女和宫中珍宝三个方面详细叙写了秦朝统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着重说理与议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更是犹如巨钹洪钟,永远响彻在历史的天空,回荡在人们的耳际,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

第三,多种修辞手法的纵横交错运用,更是的突出特点。作为散赋的开山之作,突破了骈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长短不一,骈散结合,句与句之间有相当的跳跃性,具有散文的意脉,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式,使文章带上了散文、散文诗灵动多变的特点。特别是在修辞上,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比喻、比较等多种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几种修辞纵横交错糅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凝练简洁,新颖奇特,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长桥复道两句整体上看用了对偶,单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诘喻,对偶使前后句子整齐划一,诘喻则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桥梁与复道的奇丽壮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六句整体上看用了排比,单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强喻,强喻中又暗含比较、夸张修辞;这一段正是因为把排比、比喻、比较、夸张等几种手法综合起来交错运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宫内供统治者享用的各种物品之多,从而说明了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张等多种修辞,特别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体放在本体前边,突出喻体,先给人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出现本体,唤起读者的丰富想像,加深了读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宫美女之多,间接地揭露了秦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艺术风格上摆脱了纤细、绮靡的文风,一扫六朝旧习,有着极大的独创性;在意趣和识度上,一反千古谩嗟荣辱的悲叹,站得高,看得远,借古讽今,寄意遥深,《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是恰如其分的。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四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和散文家,其文学主张是"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比较正确地认识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唐朝是个诗歌盛世,最为著名的诗人是"大李杜",即李白和杜甫;很著名的诗人是"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由此可见杜牧诗名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杜牧擅长于七言绝句,诗作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格悠扬,艺术上别具特色。春花秋月、春雨秋叶,是诗人们十分喜欢的意象,杜牧就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一首是描写春天,带着淡淡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首是描写秋天,勾画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散文也很有名,代表作是《阿房宫赋》。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晚唐统治者发出警告,既体现了作者出众的政治才华,又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后人评价"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有人给予"诗人之赋"的美誉。汉朝辞赋大家扬雄认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意思是,诗人写的赋不仅文词优美,而且意义严正;而辞人写的赋,不过是徒具外表的华丽而已。显然,《阿房宫赋》思想艺术俱佳,全文五百一十三字,分为四个自然段。前两段是描写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后两段是议论秦王朝的灭亡教训,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夸张而不淫靡,议论而不干枯。第一段浓墨重笔描写阿房宫的气势,尤其开篇四句,写阿房宫之由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气势雄健、含义无穷,音节紧凑、撼动人心。其中前两句,只有六个字就写出六国相继灭亡,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后两句是写兴建营造阿房宫的浩大声势,一"兀"一"出"对比鲜明,用意极深,暗示砍光了秦陇一带的树木和四川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第二段是着力描写阿房宫宫女的美丽和珍宝的繁多,指明这些宫女和珍宝是从六国来的,揭露秦王朝的荒淫靡费。写宫女,既夸张地写她们的美丽和化妆的讲究,又写出这些宫女的悲惨命运,其中"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即有的宫女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中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更谈不上宠幸了。写珍宝,既言其贵重和六国收藏之不易,又言秦王朝挥金如土,不知珍重和爱惜。第三段用"嗟乎"一词转折,由前两段夸张描写转为后两段正面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议论中,作者对秦王朝的残暴奢靡,满怀悲愤之意;对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充满同情之心。第四段是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骄奢淫逸、民不堪命,才被起而"族"之,目的是警告晚唐统治者。

品读《阿房宫赋》,不能不佩服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不能不佩服杜牧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文字驾驭能力。首先表现为繁简适当,恰到好处。文章繁处,不惜笔墨描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读来非但不觉冗长,反而觉得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简处,则是惜墨如金,只用六个字概括秦灭六国的历史,读来不仅没有淡乎寡味、瘦硬枯燥的感觉,反而能获得言约意丰、尽得风流的意象。其次表现为比喻新奇,夸张大胆。比喻和夸张,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形象、勾人心魄的重要修辞手法。文章以拟人的手法比喻阿房宫亭台楼阁的形状,即"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其中腰、牙、心、角都是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用来描写亭台楼阁,生动逼真、情趣盎然。文章的夸张更是大胆而奇崛,如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则说"覆压三百余里";绘阿房宫之高,则云"隔离天日".再次表现为骈散交织,韵白兼行。《阿房宫赋》既状物叙事、抒情言志,又重视音韵节奏、辞章优美。总体分析,铺叙、描绘以骈偶句为主,议论、抒情以散文句居多,用韵不拘骈散,而是随意造词、因词就韵。具体而言,第一、二段错落有致地运用骈偶句和散文句;第三段则是散文句中间插骈偶句;第四段都是散文句。全文语言风格看似骈散杂用,实则和谐协调,令人感到新鲜和耐读。最后表现为用语凝练,珠圆玉润。《阿房宫赋》多用叠字、双声和叠韵来描摹事物,叠字如"溶溶"、"盘盘",双声如"檐牙"、"蜂房",叠韵如"独夫"、"戍卒",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悠扬动听,而是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同时,注意声调平仄的搭配,如"各抱地势"是四个仄声连用,继之为"钩心斗角",则转为"平平仄仄";又如"歌台暖响"是"平平仄仄",继之为"春光融融",则转为四个平声。这种四连平、四连仄的用法是极其大胆的,从效果上看,音调变得抑扬顿挫,节奏更加流畅明快。

《阿房宫赋》直接抨击了秦王朝的骄奢淫逸。《史记》记载,公元前2,"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对照《阿房宫赋》的描写,历史事实与文学描写有着很大差别,其中一个差别是秦始皇修阿房宫的原因主要是咸阳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宫殿不能满足扩张需要,而杜牧却将兴建阿房宫归因于"秦爱纷奢".第二个差别是秦始皇只建了阿房宫前殿,并没有完成全部工程。即使完工,也不像杜牧所说的有"覆压三百余里"的规模。后来的考古发现,秦王朝并没有建成阿房宫,仅完成地基而已。第三个差别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只有两年时间就去世了,这与杜牧所说的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差距甚大。指明以上差别,并不是想掩饰秦王朝的骄奢淫逸,而是想说明《阿房宫赋》是文艺作品,想象和夸张势在必然,我们不能据之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进而线性地评论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但是,《阿房宫赋》批判秦王朝的纸醉金迷、腐败堕落,却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文章写阿房宫的高大气派,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咸阳是指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川指渭水,发源于甘肃省境内,樊川为渭水支流灞水。这是概述阿房宫的全貌,具体描写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和气魄,让人想象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幅员之广大。写阿房宫建筑之堂皇,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从而对亭台楼阁极尽描绘之能事,把楼阁之众、走廊之曲、檐牙之奇写得精妙如画。写阿房宫中人的梦幻感觉,是"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意思是,盘旋而上,曲折而下,天井像蜂房排布,瓦沟如旋涡相绕,层层叠叠矗立而起,真不知有几千万处院落。长桥飞渡水面,天上万里无云,为何有蛟龙横卧?复道高架空中,并非雨后放晴,怎么会有彩虹辉映?身在宫中,只觉此高彼低;扑朔迷离,不辨东南西北。写阿房宫的歌舞升平和醉生梦死,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意思是,台上歌声悠扬,歌喉吐暖,温暖如春光融融;殿中舞袖舒展,徐徐生风,清凉似风雨凄凄。在一天的时间内和一个宫殿里,竟然有不同的气候冷暖。虽然文学想象不能代替真实历史,但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是不争的史实。还是《史记》记载:"隐宫徒刑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两千万,动用七十万人修建阿房宫,如此巨大工程,如此浩繁靡贵,必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史记》就不止一次提道:"天下苦秦久矣,此其一端。"。

《阿房宫赋》间接抨击了六国和晚唐王朝的骄奢淫逸。杜牧在文章中既写秦国又写六国,主批秦王朝,次批六国统治者。文章写阿房宫美人之多,因为这些美人是从六国掠夺来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六国帝王之妻妾及其宫女和王子皇孙,告别故宫楼阁,乘车来到秦国。早晨献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宫人。那么,这些美人在阿房宫怎样生活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一连用六个"也"字状写这些美人的奢华生活,即美女洗漱倒掉的残脂剩粉,使渭河水面泛起层层油腻,焚烧的椒兰香料,使骊山山坡烟雾弥漫。其实,这既是在批判秦王朝的奢靡,也是在批判六国的奢靡,秦王朝奢靡不过是六国奢靡的继续和延伸。同时,文章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因为这些珍宝也是从六国掠夺来的,而六国的珍宝是经过多少代、多少人,从老百姓手中掠夺得到的,即"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这些珍宝到了秦国之后,秦人并不珍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意思是,宝鼎被视为铁锅,美玉被当作石头,黄金被看成土块,珍珠被认为砂砾,随意丢弃,遍地可见。秦人见此情景,并不觉得可惜。《阿房宫赋》批判秦人对待珍宝的态度,实则也是批判六国对待珍宝的态度。六国统治者与秦王朝一样,都是挥金如土,弃之如敝屣。应当指出,杜牧写《阿房宫赋》,主要目的是警示晚唐统治者,拿他自己的话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宝历就是杜牧其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因而文章明批秦王朝,暗批晚唐王朝。史料记载,李湛十六岁即位,昏聩失德,荒淫无耻,不可一世,既"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殿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李湛在位不到一年就病亡了,继任者文宗清算时,就将"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还废了"教坊乐官、翰林待诏、伎术官并总监诸色职掌内冗员者共一千二百七十人".这说明晚唐统治者的荒唐行为绝不比秦王朝逊色。杜牧年轻时就怀抱"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志向;《阿房宫赋》运用委婉的言辞表达作者观点和题旨,对晚唐统治者进行暗示、告勉和劝诫,以期能够幡然醒悟、重新振作。文章所写秦王朝的宫殿、美女、珍宝,字字句句实则锋芒所指是晚唐统治者。当然,杜牧的批判不是希望唐王朝的覆灭,而是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重振大唐盛世。而史实恰恰与杜牧的愿望相反,在他死后数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大唐王朝就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塌。

《阿房宫赋》指明了骄奢淫逸必然亡国的道理。杜牧在前两自然段中极力铺陈描绘阿房宫之雄伟、宫女之奢华、珍宝之繁荣,其实是为第三、四自然段的正面议论造势和作铺垫,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必然亡国的道理,给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古文观止》在编选《阿房宫赋》时评论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隋广指隋炀帝杨广,叔宝指魏晋南北朝陈后主。这是很有道理和见地的。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全面议论了秦王朝的灭亡过程。首先批评秦王朝统治者不懂民心、不知节俭,掠夺财物时是锱铢必较,使用财物时是挥霍无度,"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其次用比喻手法,评论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劳民伤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意思是,修建阿房宫的结果是,使支撑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使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妇女还多;使闪亮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多;使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上下的线缕还多;使纵横交错的栏杆,比全国土地上的城郭还多;使嘈杂的乐器声音,比市场上嘈杂的人声还乱。再次是指出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心背离,揭示统治者与劳动人民的尖锐矛盾。"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最后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用了三个典故,概括了秦国的灭亡和阿房宫被毁。一是戍卒出身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二是刘邦率兵首先攻入函谷关,使秦王朝灭亡;三是楚人项羽领兵来到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对六国和秦王朝的灭亡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文章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不能爱护体恤人民,挥霍无度、骄横敛怨。否则,六国可以抗秦而不致以灭亡,秦可传位于万世而不致以二世而亡。"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围绕骄奢淫逸必然亡国,《阿房宫赋》直抒胸臆、情绪激愤,警示晚唐统治者以及后来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亡国的教训,秦人是来不及为自己哀痛了,后人可以为秦人哀痛;后人如果仅仅哀痛却不引以为鉴,那也会使后人的后人再来哀痛后人呀。《阿房宫赋》这最后一段话,诚如子规啼血,一叫一回肠欲断,谁能不为杜牧的忠诚之心感动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中国二十四个封建王朝,由于骄奢淫逸亡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般而言,封建王朝都经历了由盛入衰的历程,其转折点就是骄奢淫逸。开国者环境艰辛,尚能做到节俭,与民休养生息;继任者则是条件优渥,容易不惜民力、恣意挥霍,逐步走上亡国之路。因此,《阿房宫赋》以讽喻手法,极尽比喻和夸张,启示执政者要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顺应民心、珍惜民力。因为骄奢淫逸,必然搜刮民脂民膏。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公权力、公共机关是不创造财富的,其收入和消耗只能由纳税人承担和老百姓付费。执政者挥霍越多,老百姓负担越重。一旦老百姓不堪其负,忍无可忍,就会揭竿而起,执政者就会丧失民心,国家就会风雨飘摇。因为骄奢淫逸,必然加剧贫富分化。即如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所言:"奢侈与财富不均永远成正比。一个国家里,财富分配如果均匀,就不会有奢侈。"骄奢淫逸与生活贫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些人骄奢淫逸,另一些人肯定是生计无着、艰难度日。这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裂痕,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为骄奢淫逸,必然败坏社会风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执政者对于社会风气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如果骄奢淫逸,就会使社会物欲横流,民德趋薄,败坏风气;如果节俭朴素,社会风气就会淳朴清正,民心就会平和顺畅,国家就会长治久安。长治久安,这不正是执政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吗?!杜牧作《阿房宫赋》,执政者鉴之鉴之。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五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六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著名文章有《樊川文集》一书。其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

的大气之势。此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采用铺陈夸张之法来写秦始皇的荒淫无度,后半部分有一番抒情色彩的议论,两者互相结合,将古今王朝的政治格局分析的井井有条。

文章的好句有下面几句:

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二、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烟雾横斜,焚椒兰也。

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初读此文之时,对文中感悟颇深,杜牧在唐朝晚期因作文《樊川文集》而名声大震,此文采用了借古讽今之法深刻揭露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古人通常以身边的事作为生活素材,以时事为基调来作文。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回为卫兵。是强调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文章的气势和形式是为内容来做铺垫,他的文章《阿房宫赋》就完全符合这一点,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谢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文中多用散句,骈句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来凸显秦朝的灭亡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警示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文章中多用修辞手法,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这句将宫中的妃子们使用的胭脂水粉的繁多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渭水河上浮的一层油光才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阿房宫中的妃子之多,花费之大。也衬托出秦始皇在为时是如何的骄奢淫逸,大家可想而知,妃子们用的化妆品的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收刮民脂民膏,也体现了秦始皇的凶恶不体恤民间疾苦,杜牧写出此文我想他所处的社会与秦王朝相差不大吧。同时作者的目的也在于此,他希望唐朝的统治者能专心朝政,不能胡乱放纵自己,否则到了祸起萧墙,国破家亡这时,就会悔之晚矣!

作者的文章能受到大多数人的亲睐,也在于他的文章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描写的阿房宫很是雄伟,气势非凡。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百字,但将阿房宫的丰姿盛态完全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杜牧的文章功底毅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转念回想自己的祖国,现今国内四海生平,四处一片和平景象,这是国内都感到骄傲的事,因为中国有深明大义,敢为民请命的领导人在,在此我希望领导人能居安思危,因为中国在世界还不是很强大,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增强国力。我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起来!

最后,看完《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之后突现灵感,特作诗《记阿房宫赋》,诗的内容如下:

《阿房宫赋》巧天成,牧之文采亦飞扬。

骈句如兵寒光射,雄伟建筑尽满目。

靓丽修辞如妙笔,佳人珍宝跃眼帘。

言虽简约意尽现,秦朝荒度尽皆知。

含沙射影讽时弊,敬戒君王重国是。

良苦用心独为国,可怜忠言君不知。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七

读完这篇赋后,了解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有贴切生动之比喻,有动态描写,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腐败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把我们的工作和言行都要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致,真正做个“三个代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真正做到反腐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八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统一大业。贵为天下苍生的主宰,独裁者的思想让他的野心无限膨胀,他要用无尽的财富与权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于是,一处宏丽雄奇的建筑开始动工,历时六年,直至咸阳城被攻破的那一天仍未竣工。只可惜楚人的那一把火,火势冲天,照亮了远处的那片星辰,熊熊燃烧,三月不熄,让一切瑰丽化为灰烬。无数工匠的心血在这一刻化作翩翩飞蛾,消失在天际。

天上的星仍注视着九州各朝各代的兴衰盛亡,长江日夜不止,奔流不息,东流入海,一去不回。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浪花涛涛,数不尽英雄人物。当唐也要重蹈秦的覆辙时,一位勇者按捺不住了,他挺身而出,写下了字字珠玑的《阿房宫赋》,这是对秦的悲歌,亦是对唐朝统治者的劝谏。

透过眼前的颓垣断壁,杜牧依稀看到了昔日阿房宫的精致奢华:亭台楼阁鳞次栉比,渭水樊川缓缓流动,时间似乎也被凝滞。卧龙般的长桥横亘在水面上,彩虹似的复道悬挂在天空中。宫内朝朝暮暮,歌舞升平,宫女穿梭如云,往来如织,一颦一笑,眸中波光流转,动人心魄。然而这一切,如今均只剩下眼前的这片焦土,物与人俱往矣。

昔日的繁盛沦为了一片废墟,杜牧又怎能不心生感慨?更何况当代的皇帝也欲大兴土木,杜牧心中的焦虑不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无可复加,呕心沥血,成就了这篇泣血之作,只为能唤醒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被权利和金钱蒙蔽了双眼而是天下百姓如草芥的统治者的,那颗隐匿于江山社稷的心。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王朝经历多年战乱,人心惶惶,政权岌岌可危,摇摇欲坠,大势已去尚在苟延残喘。唐自马嵬兵变的那一刻起,就已在走下坡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再多的修补也只是暂且延缓这一进程,且不论杜牧的良苦用心能否为皇帝接纳,唐的衰亡已成定局。

可怜杜牧留下的那片赤诚之心,随着国家的覆灭,一同燃烧殆尽。不知他在人间飘荡的英魂,是否感受到了一个朝代倾亡的极大震荡,又是否载着无尽的悲歌,游离于世间。

天苍苍,海茫茫,历史的车轮仍承载着整个时代的重量嘎嘎向前。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古人用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告知了我们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唯有以史为鉴,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迎风远航。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九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 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x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千二百年前,杜牧在文章结尾时的感言可谓振聋发聩,读来锵然!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dryden)这样的诗句:

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gray)也写道:

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而要呵护繁荣,一定要有一切为民的基本态度,始可能固运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讳的则是好大喜功,穷极奢靡,通常这都是泰极否来的主因。

而在人类史上,古代由于王权浩荡,几乎重要的时代都会出现"建筑物主义"价值。统治者为了证明他的能力,都喜欢在他的任上大兴土木,动员民工,致力于文献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谓"文献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权时代和以君为神的皇权时代,动员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庙、陵寝、宫殿和园囿,在上古和中古时代,每个古老的文明都盛行这种劳民伤财的建筑。这种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驰道、港口、运河及城墙,这种文献式建筑就像历史中的一篇华丽文章。华丽的代价是国穷民弱,注定了废墟的下场。

因此看着人类的许多废墟,它除了令人发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对古人的专制奢侈引以为鉴。这些废墟是一个个令人伤感的活见证。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嘱世人,不要像它一样,走到废墟的苍凉之路。

正是因为如此,前几年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时,我也写过文章,不以为然。圆明园既然已烧毁了,我们就应记得它持废墟的状态,使它成为民族耻辱的永恒纪念物。在耻辱上面重建繁华或者遮盖掉耻辱的伤痛,它只会膨胀出我们的自大,有自大就会有新废墟产生。

因此,当我听说西安打算斥资人民币380亿在古代阿房宫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宫时,我觉得那真的是一个超级馊主意。今天的中国百务待举,有太多的正事等着去办,却要去废墟之上去重建奢华。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没有读过《阿房宫赋》。杜牧当年就已写过,为政者要恤民务实,不可虚耗资源,追求奢华!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一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腐败有关。人心向背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腐败——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腐败;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腐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腐败,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腐败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腐败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二

《阿房宫赋》在艺术上是一篇文词优美的作品,在意义上是揭露和讽喻秦朝统治者娇奢暴虐最后走向灭亡而告诫后来统治者的一篇谏章。这篇赋既可从艺术上去欣赏,更重要的是从意义上去领会。

阿房宫是秦时代即公元前二一二年开始建筑的一座庞大华丽的宫殿。到公元前二0六年还没建完就被楚霸王兵入咸阳后一把大火给烧毁了,十分可惜,这毕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唱。

文章分四段,为便于理解,下面分段解读一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讲的“六王”就是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蜀”是四川一带,两川指谓川和樊川两条河。大意是:六国被消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一带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雄伟的阿房宫也就出来了。往下是:它在地面上有三百多里长,高得与天日相接近。建筑从骊山的北面开始,曲折向西,一直到达咸阳。谓川、樊川溶文流入宫墙内。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曲折像丝绸一样回环,房檐尖耸,像禽兽在高空伸嘴啄物。这些建筑各自凭着地势环抱其间,参差错落,结构复杂,宫里的楼阁,回环曲折。远望天井,密如蜂房,天井当中,各有瓦沟,水从高处的屋檐上千滴万滴地滴落下来,长长的大桥卧在水波上,天上没有云,哪里来的龙?复道伸展在半空中,不是新雨初晴,哪来的彩虹。这些复杂的长桥浮道,让人迷惑难辨别它的高低西东。歌唱台子上,声响歌唱得像春光一样暖和。跳舞的大殿里,舞袖飘飘,好像刮风下雨一样的凄冷,在一天的时间内,一个宫殿里,气候冷暖竟然不同。这一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宏伟和豪华,以及宫室之美。

接下来第二段原文的大意是:六国的王家眷属,一旦国破家亡离开了家乡,来到秦国,早晨唱歌,晚上奏乐,成了秦始皇的宫人,当这些宫人们梳妆镜已打开,就灿若星光万点,她们早上梳头的时候,头发好像绿色的云朵;她们泼下的洗脸水,油腻腻的连谓河都为之水涨;她们焚烧椒兰的时候,烟雾纷纷,一团团香气;宫车过时,声若雷霆,车声越响越远,杳然不知道到哪儿去了。她们伫立在那里,老远的注视着,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宫人太多,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里,没能幸运见到他一面的大有人在。这一段不仅写了宫人在宫中讲究的修饰生活,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这些宫人悲惨的命运。

从宫室写到宫室里的人,又从宫室里的人写到珍珠宝玉,进一步揭示了秦国统治者的骄逸和奢侈,下面一段是这样写的:燕国、赵国所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所经营的宝物,齐国、楚国所保有的精华物品,都是这些国家多少代,多少年从人民手中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一旦国破家亡,都被运到这里来,宝藏像饭锅一样多,美玉象石头成堆成垛,黄金像土块一般不值什么,珍珠像沙粒一样多,这些宝贵的东西,沿路抛弃,秦国的统治者看着也不甚爱惜。

接下来作者发出了他内心的嗟叹,写到:真令人嗟叹呵!人同此心,一人的心,也就是千千万万人的心呀。秦国统治者喜欢豪华、奢侈,而广大人民各自怀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在掠取宝物的时候一点也不遗漏,而在使用时却像泥沙一样不值钱呢?浪费人力财物建设这样大的一座阿房宫,负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南边地里劳动的耕夫还要多,架梁的橡子,比在机上织布的女工还要多;钉头高出,比仓里的粮食米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周身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竹萧丝弦呕呕哑哑的声音比集市上人们的言语声还要喧闹。由于高压的统治,使得天下的人,口里不说,心里怒火燃烧。秦始皇这个独夫,却一天比一天娇奢顽固,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刘邦率兵进入了函谷关,项羽放起一把火,可怜费尽千万劳动人民心血建造的这座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读到这里:才明白了,上面那些动人的描写,原来都是为了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而描写与议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每一句动人的描写都是对残暴骄逸奢侈的秦朝统治的控诉。

最后发出了沉重的慨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灭六国的是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灭秦国的就是秦国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民,唉!真可叹啊,如果六国的统治者都能爱惜他的百姓,就可以抗拒秦国,保卫好自己的国家;如果秦国统一天下后,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继续三世以至万世都可以为天下君主。谁能毁灭它呢。秦国的骄奢淫逸,不恤人民的凄惨后果,秦国的统治者们顾不上自己哀叹,后来的统治者却为它哀叹了,但是,只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再后来的统治者则为后来的统治哀叹了。

这一段是作者发出的议论,也是这篇赋的中心内容,旨在劝告后来的统治者能引以为戒。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不仅从优美的文词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从作者深刻的哲理中领会到了文章真正的含义。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人民永远是公正的。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终将被人民所推翻。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三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四

杜枚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这样写道:“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显然,这是他自己道出为何要写《阿房宫赋》的根本原因,真可谓用心良苦。重温这篇辞赋,我掩卷深思,感触颇多!

《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的是秦始皇修阿房宫,实际上是在讽刺唐敬宗的大修宫室。它通过阿房宫兴废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秦统治者荒淫奢糜、苛敛百姓的罪行,为后代统治者指出了秦王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这对我们今天同样很有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失人心,当然与有关。人心向背与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传到第二世,秦就灭亡了。这里说的正是——人心向背——秦亡的问题。

因秦的“奢”,引发;因秦的“奢”,造成人心背向;因秦的“奢”,最终导致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纵观我国几千年史,因奢而亡的例子实在太多。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津津自得于所谓既得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与批判的。如我省原省委书记,原交通厅长卢万里等,他们就是社会的分子,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们现在的下场。

想想现实,国家重申提出,“反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这主要是针对近几年党内出现越反越腐的现象而提出的,真可谓重视与及时。因为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能走秦朝的路子,要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悲哀,更是全中国人的悲哀!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五

最近我在编辑本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巡礼》画册时,看到去年我的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写的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段,不禁怦然心动,遂找出原文又读了一遍,掩卷之际,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这篇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杜牧二十三岁。

过秦之文多矣。而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一个曾经踏平六国、雄心勃勃的秦王朝,一个曾经统一中国、叱咤风云的秦王朝,顷刻间,竟然那么容易地坍落了,毁灭了,一切竟然都转瞬即逝。这巨大的历史悲剧,激起后代多少人的思索,多少人的慨叹。杜牧也正是从这样一种列强的悲剧感中去体味、去把握秦王朝毁灭的内在原因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十六年,但它的确曾经极为强大,极为昌盛,然而一旦毁灭,又何强之有?何盛之有呢?这种由极盛而极衰的悲剧,极大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古语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兴邦、失民心亡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教训在什么地方呢?得到天下的人,往往就骄横起来,不仅穷极奢华,而且欺压百姓,最终失掉民心。决定政权存亡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下台,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尽管各自原因很复杂,但说到底,人心向背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对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我们切要明鉴。在《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中,一个很深刻的观点就是,一个政权的兴衰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政权腐败了,瓦解了,背逆民意,祸害人民,垮台是必然的。对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党始终是引为镜鉴的。从党的性质来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就公开申明,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取得政权以后,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我们党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肌体受到社会上的腐朽思想和消极因素的侵蚀,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这些行为与党的宗旨根本对立,必然被人民所唾弃。

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甚至垮台。不解决好这个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就没有保证,更谈不上“社会和谐”,甚至有亡党_国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一定要牢记,我们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符合的就坚决地干,不符合,就坚决不能干,在“人心向背”这道考题面前取得好的成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六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有“小杜”称号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诗人。这首《阿房宫赋》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写时他才二十三、四岁。这本身让人对他的文学才华赞叹不已。此篇在语言上骈散相行,韵律鲜明,词彩瑰丽,是唐代诗人中的杰作。

关于《阿房宫赋》的了解,我还是在念大专的书中见到的,那时由于情况不同,觉得紧张多一些,此时学习的心情就轻松的多了。再加上黄部长的讲解引人入胜,我们听得更是津津有味。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造的,其宏伟瑰丽的程度可以说是历代建筑都不能企及的。但是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有人说太可惜了,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不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吗?其实,几千年的风云变换,即使不被项羽烧掉,也会被其他的人给毁掉。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古人有关阿房宫的描写来想象一下它了。

传说阿房宫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处殿阁。有长桥横卧,有复道高架置身其间,方向都难以辨清了。里面还聚集了很多从各国云来的的美女,每天在那里等待着君王的临幸,有的等了三十六年,也不见君王的样子。而宫中珍藏的宝贝更是成了“粪土”了。宝鼎当作破锅,美玉贱如青石,金子像泥块一样,珍珠如沙砾一样到处丢弃,可见其生活靡奢到了何种程度!

虽然秦国很强大,但人民的口中不敢说心里却是恨之入骨的。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最后杜牧畅叙了暴取民财,终至灭亡的道理。“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人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灭族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回顾历史长河,哪朝哪代的兴衰不是应证了这个道理呀。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七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结尾以区区八十九字,道出了中国历史似乎不可逾越的“周期率”。黄炎培到延安时也和毛泽东探讨过“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也很警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危险。从西北坡进京时决不做李自成的旦旦信誓到枪毙张子善刘青山;从三反五反和后来的社教,到最终不惜发动wenge来斗私批修,防止特权、贪腐、和平演变。最后怀着对他深爱的人民,对未竟事业的眷恋,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两袖清风,离开了这个世界。应该说毛泽东时代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确定的,民主监督是到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时代。理所当然,毛泽东也应该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老百姓最认同的公者,是当之无愧的无产者!是当之无愧的无产者的领路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雷洁琼到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时曾留言:“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八个字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从黄炎培提出周期率,到雷洁琼的提词,是否可以说也是一种问答式的默契呢?可见大多数民主人士也是忧国忧民的。他们比那些拿着绿卡来代表和忽悠中国人民,强奸民意的出口转内销的政客要高尚的多。

私则必贪,贪则必腐,腐则必奸,奸则必祸国殃民,祸国殃民则必恶贯满盈,恶贯满盈则必民怨沸腾,民忍无可忍,终将揭竿而起必除之而后快!陈胜吴广对起义时就对将士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客观上,就是对私有政权,家天下的怀疑和挑战!

所以,只有公者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只有公者才能真正把自己定位为公仆,而不是以救世主自居;只有公者才能认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真正改变和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才能尊人民群众是活菩萨,是真正的英雄,高呼人民万岁!而决不会一朝权在手,便对孔夫子顶礼膜拜,以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一套腐朽的愚民政策来瞒天过海,偷天换日,营私舞弊,忽悠老百姓,中饱私囊;只有公者才能真正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和人民群众维系一种彼此相依的鱼水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置于漂浮在水面上的孤舟和老百姓水火不容,以孤家寡人的统治者自居。所以,既非舟水,何以覆舟?人民永远不会反对那些真心实意为自己服务的公者和真正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权益的政权。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八

读完这篇赋后,了解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有贴切生动之比喻,有动态描写,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

阿房宫赋读后感500字篇十九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著名文章有《樊川文集》一书。其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

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案例。含沙射影般的写出作者当代朝廷的用乱不堪。此文擅用散句,对偶十分工整,凸显文章的大气之势。此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采用铺陈夸张之法来写秦始皇的荒淫无度,后半部分有一番抒情色彩的议论,两者互相结合,将古今王朝的政治格局分析的井井有条。

文章的好句有下面几句:

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二、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烟雾横斜,焚椒兰也。

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初读此文之时,对文中感悟颇深,杜牧在唐朝晚期因作文《樊川文集》而名声大震,此文采用了借古讽今之法深刻揭露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古人通常以身边的事作为生活素材,以时事为基调来作文。杜牧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回为卫兵。是强调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文章的气势和形式是为内容来做铺垫,他的文章《阿房宫赋》就完全符合这一点,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谢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文中多用散句,骈句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来凸显秦朝的灭亡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警示当世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文章中多用修辞手法,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逆,弃脂水也”这句将宫中的妃子们使用的胭脂水粉的繁多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渭水河上浮的一层油光才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阿房宫中的妃子之多,花费之大。也衬托出秦始皇在为时是如何的骄奢淫逸,大家可想而知,妃子们用的化妆品的钱从何而来呢,还不是收刮民脂民膏,也体现了秦始皇的凶恶不体恤民间疾苦,杜牧写出此文我想他所处的社会与秦王朝相差不大吧。同时作者的目的也在于此,他希望唐朝的统治者能专心朝政,不能胡乱放纵自己,否则到了祸起萧墙,国破家亡这时,就会悔之晚矣!

作者的文章能受到大多数人的亲睐,也在于他的文章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描写的阿房宫很是雄伟,气势非凡。虽然只用了寥寥数百字,但将阿房宫的丰姿盛态完全呈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杜牧的文章功底毅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转念回想自己的祖国,现今国内四海生平,四处一片和平景象,这是国内都感到骄傲的事,因为中国有深明大义,敢为民请命的领导人在,在此我希望领导人能居安思危,因为中国在世界还不是很强大,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增强国力。我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起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