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原创]分封制已被秦始皇摧毁 为何刘邦称帝后仍大肆分封

[原创]分封制已被秦始皇摧毁 为何刘邦称帝后仍大肆分封

时间:2019-11-06 01:06:40

相关推荐

[原创]分封制已被秦始皇摧毁 为何刘邦称帝后仍大肆分封

中国古代的制度史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入手的,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给我们提供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史学史上很多大家都是从制度史研究开始成名成家的。

话题回到您这里。想要搞清楚您的话题,我们就得先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封王?封王有什么用?

分封制是从夏代就开始有的一种统治制度(一说三皇五帝就开始有了,无以为证),到达西周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崩溃,到秦代被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内涵仍然到秦代被消灭了一次,但其形式却以不同的方式保留了下来,直到清末才算作寿终正寝。(后来袁世凯的洪宪闹剧时还是封了一次候)

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上仅仅提到分封制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但是很少提到统治阶级为什么要用分封制来统治人民——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好用。分封制并不是简单地作为帝王对属下的一种“奖励”出现的,而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对统一国家的一种有效统治手段。在上古时期,交通十分不发达,偏远地区发生的时间几乎不可能第一时间传递到最高统治者手中,核心统治阶层的命令也无法第一时间下达到下属那里,一个能够由统治者“直辖”的国家面积很难超过500里范围。这就需要地方有高度自治的权利,在高度自治的情况下,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够在不需要中央过多参与的情况下实现效率最大化,只有地方繁荣了,中央才有可能从地方那里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军事保护。

这就是有的网友说过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这里的“滨”指代的就是国家的边边角角地区,也就是各个诸侯王国。统御国家边疆地区的都是王的大臣。如果您打开西周的古代历史地图,就会发现所有的诸侯王国都是以周天子直辖地为圆心排列的,这些诸侯国可以在地理上成为外来侵略的缓冲区。(晋有一些特殊,因为“桐叶封弟”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偶然事件)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果地方强盛起来了,对中央形成威胁怎么办?好办,就是多搞几个地方,东边不亮西边亮,多个诸侯国可以相互遏制,无法在整体上形成超过中央的情况。

分封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好用的,否则周王朝也不会前前后后延续了八百年时间。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宴席,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各个诸侯国开始膨胀,形成了春秋的形式。这时候的分封制实际上还是存在着的,只不过不再以周天子为核心,而是以每个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为核心。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和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以每个诸侯国为核心的分封制也名存实亡了,各个诸侯国内部实行的都是实质上的所谓“地方集权制”统治方式。如果没有秦的统一,那么中国很可能陷入中古印度那样的长期割据局面。

秦的统一,实际上只是把秦王国一国的“地方集权制”放大为全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统治方式。秦统一六国的意义是把表面上的分封制也最后摧毁了。秦始皇在政治、经济、军事都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唯一较为欠缺的就是文化上的统一,这也是最终导致秦短命的原因之一。

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是紧密联系而又相辅相成的。不过其中也有先后之分,比方说,经济通常情况下是政治变革的诱因,往往是走在历史第一线的。经济的本质变化才能催生相应的政治形态出现,也就说所谓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但文化在三者之中往往是走在最后的一个。

举例说明:现代的摩梭人已经用上了网络,但却始终保持着其母系社族的文化观念。一般来说,文化的彻底概念需要在经济与政治都区域稳定的情况下,再经历一代乃至两代人的适应才能自然过渡。

秦汉之交,正是经济已经彻底概念,政治刚刚适应,文化尚未跟上的一个历史变革时期。所以秦末义军一定要有个六国“名号”,打着反秦复X的旗号才能名正言顺。历史上虽然经常说“汉承秦制”,但这个所谓的“制”并不是全面的,至少在文化上不是全面的。

刘邦称帝之后,承接的春秋战国以来的分封制文化基础,加之事实上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导致刘邦不得不进行分封。这种“不得不”,不仅仅是消极因素导致的,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候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故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番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皆如故。”

这段史料对这篇帖子是非常有用的,基本上给出了汉初几个异姓王的由来。对韩信等人的处理可谓一举两得,其一让他们脱离了原有的根据地,其二让他们平复新封地的问题。其他如英布等人,实际上原本都是项羽封的名号,刘邦延续下来而已。汉初时期,刘汉政权对地方上的实际控制权并不大,各种各样的地方势力仍然强盛,刘邦的分封一方面有奖赏的意味,一方面也是延续了分封制原本的意义,让各诸侯王好好治理地方。

对于建国之初的汉王朝,中央是没有实力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的,让诸侯王平复地方有着实质性的意义,既能让地方平稳过渡,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耗、分散他们的实力——当然,对这些功臣的奖赏性质也是有的——至少是给别人看的。

所谓分封的奖赏意义,在汉代几乎就是摆设了。否则兴汉第一功臣萧何为什么只封了列侯酂侯,要知道,列侯虽然位列第一等侯爵,当时仍然是没有民事治理权的。没有民权就意味着你没有税收权,断了你的财政

刘邦汉初的分封制在目的和手段上沿用了西周的分封制,达到了平复地方,平稳过渡的目的。但在本质上却体现出一种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过渡特点——这一过渡期直到汉武帝时才真正实现。既然是一种过渡的手段,那么其必然是短暂的,是临时性质的,只要其目的达到了,其被其他统治方式取代也是必然的。由此可见,刘邦对异姓王的剪除从本质上来说与谁做异姓王无关,甚至与是否异姓都无关,更与是否有人诽谤之类的细枝末节无关,其过渡性质的制度本身就最终决定了其短暂的命运。

刘邦的分封在政治上给出中央一个缓冲期来落实对地方的实质性统治,在经济上给了小农经济一个相对安稳的恢复期,在文化上给了人们一个适应期,在军事上给了中央一个准备期,给了地方一个消耗期。一旦各方面条件成熟,“过渡政治”必然被中央集权制取代——只不过刘邦没等到那一天,汉武帝才是历史舞台上最终全面实现统一的“角色”。

最后多说几句。分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此后长期存在着,只不过其经济、政治统治手段色彩逐渐退去殆尽,真正变成了一种封赏的性质。发展到明清时期,分封的概念又被套上了另一种政治色彩——防止内斗。明代的王爷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进北京的,就算是妈死了,最多最多也只能到北京城外面哭几声祭奠祭奠。清代搞得更极端,所有王爷没有命令都出不了四九城,连封号中的地名也被去掉了。王公贵胄一辈子只能在华丽的王府监狱中当一辈子“宅男”。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 转自铁血社区 /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