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4-03-17 14:34:08

相关推荐

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车库的框架,尤其涉及一种简易升降立体车库的框架,属于立体车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简易升降类立体车库一般都是一托二立体车库,即一套运动机构提供两个停车位,地面一个,载车板上一个,通过运动机构带动载车板升降,从而实现立体停车。现有一托二立体车库的框架结构也很简单,仅包括一根立柱,立柱上设置运动机构并连接载车板,通过运动机构带动载车板升降。现有一托二立体车库的缺陷是运动机构的利用率低,一套运动机构只能带动一个载车板,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目前对立体停车设备的研究与改进主要集中在升降设备传动部分与自动化控制方面,往往忽略了对于支撑整个设备的立体停车设备的框架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用于一托四立体车库,实现无避让存取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4根平行设置的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以及连接在左前立柱与右前立柱上端之间的前横梁、连接在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上端之间的后横梁、连接在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上端之间的左纵梁、连接在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上端之间的右纵梁,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与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形成矩形框架;

矩形框架底部设有下导轨,矩形框架顶部设有上导轨,上导轨与下导轨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且位于矩形框架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左短立柱和右短立柱,左短立柱的上端连接有左中间承载纵梁,右短立柱的上端连接有右中间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的前部连接左中间立柱、右中间承载纵梁的前部连接右中间立柱;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之间设有左承载纵梁,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右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右中间承载纵梁、左承载纵梁、右承载纵梁位于同一平面内;

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设置有移动机架,移动机架的下部设有水平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架沿着上导轨与下导轨前后移动,并可在左中间承载纵梁和右中间承载纵梁之间穿过;移动机架的前部转动连接有主立柱,移动机架的上部设有驱动主立柱旋转的回转驱动机构,主立柱上设有载车板提升机构。

上述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中,所述的上导轨与下导轨均向前延伸突出于矩形框架的前部。

上述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中,为了提高其整体的刚性,所述的左纵梁与左前立柱、左后立柱之间,左承载纵梁与左前立柱、左后立柱之间,右纵梁与右前立柱、右后立柱之间,右承载纵梁与右前立柱、右后立柱之间,转接件与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之间,短立柱的下端与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之间,上导轨与前横梁、后横梁之间均设置有斜拉杆。

上述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还可以是下述结构,所述的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左短立柱和右短立柱,左短立柱的上端连接有左中间承载纵梁,右短立柱的上端连接有右中间承载纵梁;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之间设有左承载纵梁,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右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右中间承载纵梁、左承载纵梁、右承载纵梁位于同一平面内。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中,移动机架的上部设有驱动主立柱旋转的回转驱动机构,主立柱上设有载车板提升机构,带动载车板旋转、前后移动、起升或下降,具有下述优点:

1、上层停车不受下层车辆影响,在不需要下层车辆开走的情况下,即可实现上层车辆的存取,而下层停车位相当于一般的自然车位;

2、设备可独立运行,4个车位只需一套运动机构,利用率高,存、取车时各车位不会联动,使用方便、成本低;

3、上层停车司机只需直行,不用拐弯和倒车,即可存、取车,使用简单、方便;

4、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低,无堵车现象,对路面宽度要求不高,一般的路面宽度(4.5米双向行车)即可满足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前立柱,2左承载纵梁,3左载车板,4左纵梁,5左后立柱,6短立柱,7转接件,8后横梁,9上导轨,10左中间承载纵梁,11右后立柱,12右中间承载纵梁,13右纵梁,14右承载纵梁,15前横梁,16右前立柱,17右载车板,18回转驱动机构,19载车板提升机构,20主立柱,21水平驱动机构,22下导轨,23左中间立柱,24右中间立柱,25移动机架,26斜拉杆,27左短立柱,28右短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3,一种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包括4根平行设置的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6、左后立柱5、右后立柱11,以及连接在左前立柱1与右前立柱16上端之间的前横梁15、连接在左后立柱5与右后立柱11上端之间的后横梁8、连接在左前立柱1与左后立柱5上端之间的左纵梁4、连接在右前立柱16与右后立柱11上端之间的右纵梁13,左前立柱1、右前立柱16、左后立柱5、右后立柱11与前横梁15、后横梁8、左纵梁4、右纵梁13形成矩形框架;

矩形框架底部设有下导轨22,矩形框架顶部设有上导轨9,上导轨9与下导轨22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且位于矩形框架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左后立柱5与右后立柱11之间、即下导轨22的后端设有短立柱6,短立柱6的上端通过转接件7连接有左中间承载纵梁10和右中间承载纵梁12,左中间承载纵梁10的前部连接左中间立柱23、右中间承载纵梁12的前部连接右中间立柱24;左前立柱1与左后立柱5之间设有左承载纵梁2,右前立柱16与右后立柱11之间设有右承载纵梁14,左中间承载纵梁10、右中间承载纵梁12、左承载纵梁2、右承载纵梁14位于同一平面内;左中间承载纵梁10与左承载纵梁2用于承载左载车板3,右中间承载纵梁12与右承载纵梁14用于承载右载车板17。

上导轨9与下导轨22之间设置有移动机架25,移动机架25的下部设有水平驱动机构21,驱动移动机架25沿着上导轨9与下导轨22前后移动,并可在左中间承载纵梁10和右中间承载纵梁12之间穿过;移动机架25的前部转动连接有主立柱20,移动机架25的上部设有驱动主立柱20旋转的回转驱动机构18,主立柱20上设有载车板提升机构19。载车板提升机构19通过提升部件、车台板的连接部件与左载车板3或右载车板17相连,本实施例中提升部件、车台板的连接部件采用本申请人59505专利申请中的结构,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由上导轨9下导轨22分为左列和右列,左列和右列的下层停车位相当于一般的自然车位,而上层停车不受下层车辆影响,在不需要下层车辆开走的情况下,即可实现上层车辆的存取,左列上层停车位具体存车过程如下:

1、水平驱动机构21驱动移动机架25移动至左载车板3的中部位置,主立柱20上的车台板的连接部件与左载车板3相连接,载车板提升机构19将左载车板3提升离开左中间承载纵梁10与左承载纵梁2;

2、水平驱动机构21驱动移动机架25移动带着主立柱20、左载车板3向前移动至上导轨9、下导轨22的前端,由于上导轨9与下导轨22均向前延伸突出于矩形框架的前部,这样就为左载车板3旋转提供了空间;

3、回转驱动机构18驱动主立柱20旋转带动左载车板3正向旋转90度;

4、载车板提升机构19带动左载车板3下降至地面;

5、车辆驶入左载车板3,驾驶员停车离开;

6、载车板提升机构19将左载车板3提升;

7、回转驱动机构18驱动主立柱20旋转带动左载车板3反向旋转90度;

8、水平驱动机构21驱动移动机架25移动至矩形框架的中部位置,

9、载车板提升机构19带动左载车板3下降至左中间承载纵梁10与左承载纵梁2上;主立柱20上的车台板的连接部件与左载车板3相分离;

取车时的操作过程为上述步骤中的1-4,载车板提升机构19带动左载车板3下降至地面后驾驶员将车辆驶离左载车板3即可;

如此时刚好有车辆需存放,则重复步骤5-9;如无车辆需要存放,则重复步骤6-9,将空载车板送回至左中间承载纵梁10与左承载纵梁2上即可。

右列上层停车位的存取车过程与左列上层停车位的存取车过程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左纵梁4与左前立柱1、左后立柱5之间,左承载纵梁2与左前立柱1、左后立柱5之间,右纵梁13与右前立柱16、右后立柱11之间,右承载纵梁14与右前立柱16、右后立柱11之间,转接件7与左后立柱5、右后立柱11之间,短立柱6的下端与左后立柱5、右后立柱11之间,上导轨9与前横梁15、后横梁8之间均设置有斜拉杆26,以提高矩形框架的整体刚性。

实施例二:

参见图4,一种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其左后立柱5与右后立柱11之间设有左短立柱27和右短立柱28,左短立柱27的上端连接有左中间承载纵梁10,右短立柱28的上端连接有右中间承载纵梁12,左中间承载纵梁10的前部连接左中间立柱23、右中间承载纵梁12的前部连接右中间立柱24;左前立柱1与左后立柱5之间设有左承载纵梁2,右前立柱16与右后立柱11之间设有右承载纵梁14,左中间承载纵梁10、右中间承载纵梁12、左承载纵梁2、右承载纵梁14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4根平行设置的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以及连接在左前立柱与右前立柱上端之间的前横梁、连接在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上端之间的后横梁、连接在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上端之间的左纵梁、连接在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上端之间的右纵梁,左前立柱、右前立柱、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与前横梁、后横梁、左纵梁、右纵梁形成矩形框架;

矩形框架底部设有下导轨,矩形框架顶部设有上导轨,上导轨与下导轨位于同一竖直面上且位于矩形框架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短立柱,短立柱的上端通过转接件连接有左中间承载纵梁和右中间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的前部连接左中间立柱、右中间承载纵梁的前部连接右中间立柱;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之间设有左承载纵梁,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右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右中间承载纵梁、左承载纵梁、右承载纵梁位于同一平面内;

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设置有移动机架,移动机架的下部设有水平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架沿着上导轨与下导轨前后移动,并可在左中间承载纵梁和右中间承载纵梁之间穿过;移动机架的前部转动连接有主立柱,移动机架的上部设有驱动主立柱旋转的回转驱动机构,主立柱上设有载车板提升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导轨与下导轨均向前延伸突出于矩形框架的前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纵梁与左前立柱、左后立柱之间,左承载纵梁与左前立柱、左后立柱之间,右纵梁与右前立柱、右后立柱之间,右承载纵梁与右前立柱、右后立柱之间,转接件与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之间,短立柱的下端与左后立柱、右后立柱之间,上导轨与前横梁、后横梁之间均设置有斜拉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后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左短立柱和右短立柱,左短立柱的上端连接有左中间承载纵梁,右短立柱的上端连接有右中间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的前部连接左中间立柱、右中间承载纵梁的前部连接右中间立柱;左前立柱与左后立柱之间设有左承载纵梁,右前立柱与右后立柱之间设有右承载纵梁,左中间承载纵梁、右中间承载纵梁、左承载纵梁、右承载纵梁位于同一平面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托四立体车库的框架。包括立柱、横梁、纵梁形成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上设置的上导轨与下导轨均向前延伸突出于矩形框架的前部。矩形框架上设有用于承载载车板的左中间承载纵梁、右中间承载纵梁、左承载纵梁、右承载纵梁;上导轨与下导轨之间设置有移动机架,移动机架的下部设有水平驱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架沿着上导轨与下导轨前后移动;移动机架的前部转动连接有主立柱,移动机架的上部设有驱动主立柱旋转的回转驱动机构,主立柱上设有载车板提升机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上层停车不受下层车辆影响,下层停车位相当于一般的自然车位;上层停车司机只需直行,不用拐弯和倒车,即可存、取车;占地面积小,对路面宽度要求低。

技术研发人员:李诚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克瑞斯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5.07

技术公布日:.02.1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