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一种阻燃抗菌面料的制作方法

一种阻燃抗菌面料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1-01-15 03:43:48

相关推荐

一种阻燃抗菌面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抗菌面料。

背景技术:

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纺织业也步入快速发展的道路,在保持传统纺织产品和加工方法的前提下,大量纺织新面料,新产品产品和质量更高的纺织面料不断涌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普通布料的作用,还需要更多功能性面料来满足人们对生活、工作的需求。功能单一化的产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对频繁的火灾、工作生活环境中的细菌真菌、防辐射等,人们对面料的阻燃、抗菌和防紫外线等功能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专利(cn102154845a)公开一种防水透气涂层布,包括基材布、底胶涂层、面胶涂层,所述底胶涂层设置在所述基材布上,所述面胶涂层设置在所述底胶涂层上,该专利具有一定的防风和防水性,但是阻燃性和抗菌性较差,适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兼具有阻燃、抗菌、抗辐射、防静电等功能性的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其具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包括上侧涂层面料、上侧阻燃层,抗菌层,抗紫外线层、下侧阻燃层、下侧涂层面料,所述上侧涂层面料设置在上侧阻燃层上侧表面,所述上侧阻燃层设置在所述抗菌层上侧表面,所述抗菌层设置在所述抗紫外线层上侧表面,所述抗紫外线层设置在所述下侧阻燃层上侧表面,所述下侧阻燃层设置在所述下侧涂层面料上侧表面。

优选地,所述上侧涂层面料包括阻燃涤纶基层、上侧涂层和表面涂层,所述上侧涂层涂覆在所述阻燃涤纶基层上表面,所述表面涂层涂覆在所述上侧涂层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上侧阻燃层通过粘结剂粘结在所述上侧涂层面料下表面,所述上侧阻燃层由芳纶纤维和碳基纤维混纺制成;所述芳纶纤维为芳纶1414,所述碳基纤维纱线细度为40~50/2nm,所述上侧阻燃层密度为1.3~1.6g/cm3。

优选地,所述抗菌层缝制在所述上侧阻燃层下表面,所述抗菌层由经纱和纬纱沉浮交织而成,所述抗菌层克重为80~100g/㎡。

优选地,所述经纱的纤维原料包括银纤维,所述纬纱的纤维原料包括甲壳素纤维或海藻纤维。

优选地,所述抗紫外线层粘结在所述抗菌层下表面,所述抗紫外线层为银胶涂层,所述银胶涂层的克重为30~80g/m2。

优选地,所述银胶涂层为纳米银粒子银胶涂层。

优选地,所述下侧阻燃层粘接在所述抗紫外线层下表面,所述下侧阻燃层与所述上侧阻燃层材质相同。

优选地,所述下侧涂层面料粘结在所述下侧阻燃层下表面,所述下侧涂层面料与所述上侧涂层面料材质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获得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阻燃抗菌面料结构简单,阻燃、抗菌、抗辐射、防静电、性能好,制造和使用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

2)本实用新型阻燃抗菌面料的阻燃层采用芳纶纤维和碳基纤维混纺制成,通过利用芳纶纤维抗阻燃性强和碳基纤维导电性强的属性,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即拥有优良阻燃性,又具有良好防静电性;

3)本实用新型阻燃抗菌面料的抗菌层将含银纤维的经纱和含甲壳素纤维或海藻纤维的纬纱交织制成,通过银离子交换的方法以及银离子不易流失的特性使得该阻燃抗菌面料具备持续长久的抗菌功能;甲壳素纤维或海藻纤维的使用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在确保抗菌效果前提下,有效降低了银纤维使用量,进而有效降低了该阻燃抗菌面料生产和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阻燃抗菌面料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阻燃抗菌面料的上侧涂层面料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侧涂层面料,2-上侧阻燃层,3-抗菌层,4-抗紫外线层,5-下侧阻燃层,6-下侧涂层面料,7-阻燃涤纶基层,8-上侧涂层,9-表面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实施例1

根据图1所示,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包括上侧涂层面料1、上侧阻燃层2,抗菌层3,抗紫外线层4、下侧阻燃层5、下侧涂层面料6,该上侧涂层面料1设置在上侧阻燃层2上侧表面,该上侧阻燃层2设置在该抗菌层3上侧表面,该抗菌层3设置在该抗紫外线层4上侧表面,该抗紫外线层4设置在该下侧阻燃层5上侧表面,该下侧阻燃层5设置在该下侧涂层面料6上侧表面。

根据图2所示,该上侧涂层面料1包括阻燃涤纶基层7、上侧涂层8和表面涂层9,该上侧涂层8涂覆在该阻燃涤纶基层7上表面,该表面涂层9涂覆在该上侧涂层8上表面。

该上侧涂层8由聚氨酯、人造沸石粉和dmf溶剂按配比配制的涂层剂制得,该上侧涂层8占该阻燃涤纶基层7重量16%。该表面涂层9由聚氨酯、人造沸石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按配比配制的涂层剂制得,该表面涂层9占该阻燃涤纶基层7重量32%,该上侧涂层面料1厚度为0.3mm。

该上侧阻燃层2通过粘结剂粘结在该上侧涂层面料1下表面,该上侧阻燃层2由芳纶纤维和碳基纤维混纺制成,该芳纶纤维为芳纶1414,该碳基纤维纱线细度为40/2nm,该上侧阻燃层2密度为1.3g/cm3。

该抗菌层3缝制在该上侧阻燃层2下表面,该抗菌层3由经纱和纬纱沉浮交织而成,抗菌层3厚度为80g/㎡,该经纱由高强聚乙烯纤维和银纤维混合纺制,通过银离子交换的方法以及银离子不易流失的特性使得该阻燃抗菌面料具备持续长久的抗菌功能;该纬纱由阻燃聚酯纤维和甲壳素纤维混纺制成,采用银纤维和甲壳素纤维联合抗菌,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在保持良好抗菌性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该抗紫外线层4粘结在该抗菌层3下表面,该抗紫外线层4为银胶涂层,该银胶涂层为纳米银粒子银胶涂层,该银胶涂层的克重为30g/m2,通过利用该银胶涂层良好反射和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以增强该阻燃抗菌面料抗紫外线能力;又由于该纳米银粒子具有良好抗菌属性,进一步增强了该阻燃抗菌面料抗菌能力。

该下侧阻燃层5粘结在该抗紫外线层4下表面,该下侧阻燃层5与该上侧阻燃层2材质相同。通过在该阻燃抗菌面料上侧和下侧均设置阻燃层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具有更佳的阻燃性,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该下侧涂层面料6粘接在该下侧阻燃层5下表面,该下侧涂层面料6与该上侧涂层面料1材质相同。通过在该阻燃抗菌面料上侧和下侧均设置相同涂层面料,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使用时不必区分正反面。

实施例2

根据图1所示,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包括上侧涂层面料1、上侧阻燃层2,抗菌层3,抗紫外线层4、下侧阻燃层5、下侧涂层面料6,该上侧涂层面料1设置在上侧阻燃层2上侧表面,该上侧阻燃层2设置在该抗菌层3上侧表面,该抗菌层3设置在该抗紫外线层4上侧表面,该抗紫外线层4设置在该下侧阻燃层5上侧表面,该下侧阻燃层5设置在该下侧涂层面料6上侧表面。

根据图2所示,该上侧涂层面料1包括阻燃涤纶基层7、上侧涂层8和表面涂层9,该上侧涂层8涂覆在该阻燃涤纶基层7上表面,该表面涂层9涂覆在该上侧涂层8上表面。

上侧涂层8由聚氨酯、人造沸石粉和dmf溶剂按配比配制的涂层剂制得,该上侧涂层8占该阻燃涤纶基层7重量17%。该表面涂层9按照聚氨酯、人造沸石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按配比配制的涂层剂制得,该表面涂层9占该阻燃涤纶基层7重量33%,该上侧涂层面料1厚度为0.4mm。

该上侧阻燃层2通过粘结剂粘结在该上侧涂层面料1下表面,该上侧阻燃层2由芳纶纤维和碳基纤维混纺制成,该芳纶纤维为芳纶1414,该碳基纤维纱线细度为45/2nm,该上侧阻燃层2密度为1.4g/cm3。

利用该芳纶纤维和该碳基纤维良好的阻燃性,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具有优良阻燃性,同时利用该碳基纤维良好导电性,使得该上侧阻燃层2具有良好的防静电性,进而扩大该阻燃抗菌面料适用范围。

该抗菌层3缝制在该上侧阻燃层2下表面,该抗菌层3由经纱和纬纱沉浮交织而成,抗菌层3厚度为90g/㎡,该经纱由阻燃聚酯纤维和银纤维混纺制成,通过银离子交换的方法以及银离子不易流失的特性使得该阻燃抗菌面料具备持续长久的抗菌功能;该纬纱由芳纶纤维和甲壳素纤维混纺制成,采用银纤维和甲壳素纤维联合抗菌,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在保持良好抗菌性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该抗紫外线层4粘结在该抗菌层3下表面,该抗紫外线层4为银胶涂层,该银胶涂层为纳米银粒子银胶涂层,该银胶涂层的克重为60g/m2,通过利用该银胶涂层良好反射和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以增强该阻燃抗菌面料抗紫外线能力;又由于该纳米银粒子具有良好抗菌属性,进一步增强了该阻燃抗菌面料抗菌能力。

该下侧阻燃层5粘结在该抗紫外线层4下表面,该下侧阻燃层5与该上侧阻燃层2材质相同。通过在该阻燃抗菌面料上侧和下侧均设置阻燃层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具有更佳的阻燃性,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该下侧涂层面料6粘结在该下侧阻燃层5下表面,该下侧涂层面料6与该上侧涂层面料1材质相同。通过在该阻燃抗菌面料上侧和下侧均设置相同涂层面料,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使用时不必区分正反面。

实施例3

根据图1所示,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包括上侧涂层面料1、上侧阻燃层2,抗菌层3,抗紫外线层4、下侧阻燃层5、下侧涂层面料6,该上侧涂层面料1设置在上侧阻燃层2上侧表面,该上侧阻燃层2设置在该抗菌层3上侧表面,该抗菌层3设置在该抗紫外线层4上侧表面,该抗紫外线层4设置在该下侧阻燃层5上侧表面,该下侧阻燃层5设置在该下侧涂层面料6上侧表面。

根据图2所示,该上侧涂层面料1包括阻燃涤纶基层7、上侧涂层8和表面涂层9,该上侧涂层8涂覆在该阻燃涤纶基层7上表面,该表面涂层9涂覆在该上侧涂层8上表面。

上侧涂层8按照聚氨酯、人造沸石粉和dmf溶剂按配比配制的涂层剂制得,该上侧涂层8占该阻燃涤纶基层7重量18%。表面涂层9按照聚氨酯、人造沸石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按配比配制的涂层剂制得,该表面涂层9占该阻燃涤纶基层7重量34%,该上侧涂层面料1厚度为0.5mm。

该上侧阻燃层2通过粘结剂粘结在该上侧涂层面料1下表面,该上侧阻燃层2由芳纶纤维和碳基纤维混纺制成,该芳纶纤维为芳纶1414,该碳基纤维纱线细度为50/2nm,该上侧阻燃层2密度为1.6g/cm3。

利用该芳纶纤维和该碳基纤维良好的阻燃性,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具有优良阻燃性,同时利用该碳基纤维良好导电性,使得该上侧阻燃层2具有良好的防静电性,进而扩大该阻燃抗菌面料适用范围。

该抗菌层3缝制在该上侧阻燃层2下表面,该抗菌层3由经纱和纬纱沉浮交织而成,抗菌层3厚度为100g/㎡,该经纱由聚丙烯腈纤维和银纤维混纺制成,通过银离子交换的方法以及银离子不易流失的特性使得该阻燃抗菌面料具备持续长久的抗菌功能;该纬纱由阻燃聚酯纤维和海藻纤维混纺制成,采用银纤维和海藻纤维联合抗菌,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在保持良好抗菌性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制造成本。

该抗紫外线层4粘结在该抗菌层3下表面,该抗紫外线层4为银胶涂层,该银胶涂层为纳米银粒子银胶涂层,该银胶涂层的克重为80g/m2,通过利用该银胶涂层良好反射和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以增强该阻燃抗菌面料抗紫外线能力;又由于该纳米银粒子具有良好抗菌属性,进一步增强了该阻燃抗菌面料抗菌能力。

该下侧阻燃层5粘结在该抗紫外线层4下表面,该下侧阻燃层5与该上侧阻燃层2材质相同。通过在该阻燃抗菌面料上侧和下侧均设置阻燃层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具有更佳的阻燃性,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该下侧涂层面料6粘接在该下侧阻燃层5下表面,该下侧涂层面料6与该上侧涂层面料1材质相同。通过在该阻燃抗菌面料上侧和下侧均设置相同涂层面料,能够使该阻燃抗菌面料使用时不必区分正反面。

实施例1~3的该阻燃抗菌面料性能测试

1.按照gb/t20944.3-《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所制备的阻燃抗菌面料进行金黄葡萄球菌(aatcc6538)、大肠杆菌(aatcc8739)及白色念珠菌(aatcc10231)的抗菌效果测试,其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3阻燃抗菌面料抗菌性能测试结果

2.按照gb8965.1-《防护服装阻燃防护第1部分:阻燃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所制备的阻燃抗菌面料进行热防护系数tpp/(kw)、续燃时间/s、阴燃时间/s、损毁长度/mm、熔融、滴落的阻燃效果测试,其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3阻燃抗菌面料阻燃性能测试结果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阻燃抗菌面料进行多次洗涤,测试洗涤20次后的测试样品的抗菌性几乎不减弱,测试洗涤50次后的测试样品的阻燃性几乎不减弱。

如上所述,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整合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中未进行特殊说明或限定的部分,均采用现有技术实施。

技术特征:

1.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侧涂层面料(1)、上侧阻燃层(2),抗菌层(3),抗紫外线层(4)、下侧阻燃层(5)、下侧涂层面料(6),所述上侧涂层面料(1)设置在所述上侧阻燃层(2)上侧表面,所述上侧阻燃层(2)设置在所述抗菌层(3)上侧表面,所述抗菌层(3)设置在所述抗紫外线层(4)上侧表面,所述抗紫外线层(4)设置在所述下侧阻燃层(5)上侧表面,所述下侧阻燃层(5)设置在所述下侧涂层面料(6)上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涂层面料(1)包括阻燃涤纶基层(7)、上侧涂层(8)和表面涂层(9),所述上侧涂层(8)涂覆在所述阻燃涤纶基层(7)上表面,所述表面涂层(9)涂覆在所述上侧涂层(8)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阻燃层(2)通过粘结剂粘结在所述上侧涂层面料(1)下表面,所述上侧阻燃层(2)由芳纶纤维和碳基纤维混纺制成;所述芳纶纤维为芳纶1414,所述碳基纤维纱线细度为40~50/2nm,所述上侧阻燃层(2)密度为1.3~1.6g/cm3。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层(3)缝制在所述上侧阻燃层(2)下表面,所述抗菌层(3)由经纱和纬纱沉浮交织而成,所述抗菌层(3)克重为80~100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的纤维原料包括银纤维,所述纬纱的纤维原料包括甲壳素纤维或海藻纤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紫外线层(4)粘结在所述抗菌层(3)下表面,所述抗紫外线层(4)为银胶涂层,所述银胶涂层的克重为30~80g/m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银胶涂层为纳米银粒子银胶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阻燃层(5)粘接在所述抗紫外线层(4)下表面,所述下侧阻燃层(5)与所述上侧阻燃层(2)材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燃抗菌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侧涂层面料(6)粘结在所述下侧阻燃层(5)下表面,所述下侧涂层面料(6)与所述上侧涂层面料(1)材质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阻燃抗菌面料,包括上侧涂层面料、上侧阻燃层,抗菌层,抗紫外线层、下侧阻燃层、下侧涂层面料,所述上侧涂层面料设置在上侧阻燃层上侧表面,所述上侧阻燃层设置在所述抗菌层上侧表面,所述抗菌层设置在所述抗紫外线层上侧表面,所述抗紫外线层设置在所述下侧阻燃层上侧表面,所述下侧阻燃层设置在所述下侧涂层面料上侧表面。本实用新型面料结构简单,阻燃、抗菌、抗辐射、防静电性能好,制造和使用成本较低。

技术研发人员:刘跃文;臧晓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文正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6.02

技术公布日:.02.1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