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4-06-05 18:40:14

相关推荐

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能源紧张,随着节能工作进一步开展。各种新型,节能先进炉型日趋完善,且采用新型耐火纤维等优质保温材料后使得炉窑散热损失明显下降。采用先进的燃烧装置强化了燃烧,降低了不完全燃烧量,空燃比也趋于合理。然而,降低排烟热损失和回收烟气余热的技术仍进展不快。为了进一步提高窑炉的热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回收烟气余热也是一项重要的节能途径。

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除尘装置,焙烧炉尾烟中会夹杂着尘土,尘土会附着在换热片上,余热回收效率低下;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保温装置,尾烟在进行换热时没有保温装置热量损失较大,导致能源损耗加大;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内的换热片大小不可调,不可变的换热片使得换热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余热回收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通过设置过滤管,解决了现有的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除尘装置的问题;通过设置余热吸收内箱和余热利用内箱,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保温装置的问题;通过设置可变大小的换热片,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内的换热片大小不可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吸收外箱和余热利用外箱,所述余热吸收外箱一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烟管;所述第一进烟管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一过滤管;所述过滤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烟管;所述余热吸收外箱一表面固定连通有一出烟管;所述余热吸收外箱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吸收内箱;所述余热吸收内箱内表面阵列有换热片;所述余热利用外箱一相对表面分别固定连通有一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余热利用外箱周侧面固定连通有一出气管和安全阀;所述余热利用外箱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利用内箱;其中,所述换热片一表面贯穿有三个卡块;所述换热片一表面开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换热板;所述第一换热板一表面开有第一限位孔;所述换热片一表面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两个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一表面开有第二限位孔;所述换热片一表面开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弹簧;两个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换热板;所述第三换热板一表面开有第三限位孔;所述换热片一表面阵列有换热孔。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管为圆形结构;所述过滤管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集尘片和第二集尘片;所述第一集尘片一表面和第二集尘片一表面均开有滤孔;所述第一集尘片和第二集尘片之间设有活性炭。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片一端贯穿余热吸收外箱一表面和余热利用外箱一表面且与余热吸收外箱和余热利用外箱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周侧面和出水管周侧面均设有一阀门。

进一步地,三个所述卡块周侧面分别与第一限位孔内表面、第二限位孔内表面和第三限位孔内表面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板外表面与第一滑槽内表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换热板外表面与第二滑槽内表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三换热板外表面与第三滑槽内表面间隙配合,差值在0.1mm-0.3mm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管,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除尘装置,焙烧炉尾烟中会夹杂着尘土,尘土会附着在换热片上,余热回收效率低下的问题,设置的过滤管可以有效的除去尾烟中的尘土,具有提高余热回收效率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余热吸收内箱和余热利用内箱,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保温装置,尾烟在进行换热时没有保温装置热量损失较大,导致能源损耗加大的问题,设置的余热吸收内箱和余热利用内箱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温,具有减少能源损坏的优点。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变大小的换热片,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内的换热片大小不可调,不可变的换热片使得换热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余热回收效率低下的问题,设置的可变大小的换热片可以改变换热片大小,具有提高余热回收效率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换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余热吸收外箱,2-余热利用外箱,3-第一进烟管,4-过滤管,5-第二进烟管,6-出烟管,7-余热吸收内箱,8-换热片,9-进水管,10-出水管,11-出气管,12-安全阀,13-余热利用内箱,401-第一集尘片,402-第二集尘片,403-活性炭,801-卡块,802-第一滑槽,803-第一弹簧,804-第一换热板,805-第一限位孔,806-第二滑槽,807-第二弹簧,808-第二换热板,809-第二限位孔,810-第三滑槽,811-第三弹簧,812-第三换热板,813-第三限位孔,814-换热孔,901-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吸收外箱1和余热利用外箱2,余热吸收外箱1一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烟管3;第一进烟管3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一过滤管4;过滤管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烟管5;余热吸收外箱1一表面固定连通有一出烟管6;余热吸收外箱1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吸收内箱7;余热吸收内箱7内表面阵列有换热片8;余热利用外箱2一相对表面分别固定连通有一进水管9和出水管10;余热利用外箱2周侧面固定连通有一出气管11和安全阀12;余热利用外箱2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利用内箱13;其中,换热片8一表面贯穿有三个卡块801;换热片8一表面开有第一滑槽802;第一滑槽802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803;两个第一弹簧803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换热板804;第一换热板804一表面开有第一限位孔805;换热片8一表面有第二滑槽806;第二滑槽806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弹簧807;两个第二弹簧80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换热板808;第二换热板808一表面开有第二限位孔809;换热片8一表面开有第三滑槽810;第三滑槽810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弹簧811;两个第三弹簧811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换热板812;第三换热板812一表面开有第三限位孔813;换热片8一表面阵列有换热孔814。

其中如图3所示,过滤管4为圆形结构;过滤管4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集尘片401和第二集尘片402;第一集尘片401一表面和第二集尘片402一表面均开有滤孔;第一集尘片401和第二集尘片402之间设有活性炭403。

其中如图2所示,换热片8一端贯穿余热吸收外箱1一表面和余热利用外箱2一表面且与余热吸收外箱1和余热利用外箱2固定连接。

其中如图1所示,进水管9周侧面和出水管10周侧面均设有一阀门901。

其中如图4所示,三个卡块801周侧面分别与第一限位孔805内表面、第二限位孔809内表面和第三限位孔813内表面滑动连接。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板804外表面与第一滑槽802内表面间隙配合;第二换热板808外表面与第二滑槽806内表面间隙配合;第三换热板812外表面与第三滑槽810内表面间隙配合,差值在0.1mm-0.3mm的范围,方便第一换热板804、第二换热板808和第三换热板812滑出。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使用时,通过过滤管4对尾烟进行除尘,通过换热片8将尾气中的热量导入到余热利用外箱2内,设置的余热吸收内箱7和余热利用内箱13有效的保温,防止热量损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吸收外箱(1)和余热利用外箱(2),其特征在于:

所述余热吸收外箱(1)一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烟管(3);所述第一进烟管(3)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一过滤管(4);所述过滤管(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烟管(5);所述余热吸收外箱(1)一表面固定连通有一出烟管(6);所述余热吸收外箱(1)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吸收内箱(7);所述余热吸收内箱(7)内表面阵列有换热片(8);

所述余热利用外箱(2)一相对表面分别固定连通有一进水管(9)和出水管(10);所述余热利用外箱(2)周侧面固定连通有一出气管(11)和安全阀(12);所述余热利用外箱(2)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利用内箱(13);

其中,所述换热片(8)一表面贯穿有若干卡块(801);所述换热片(8)一表面开有第一滑槽(802);所述第一滑槽(802)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弹簧(803);若干所述第一弹簧(803)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换热板(804);所述第一换热板(804)一表面开有第一限位孔(805);所述换热片(8)一表面有第二滑槽(806);所述第二滑槽(806)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弹簧(807);若干所述第二弹簧(807)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换热板(808);所述第二换热板(808)一表面开有第二限位孔(809);所述换热片(8)一表面开有第三滑槽(810);所述第三滑槽(810)内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三弹簧(811);若干所述第三弹簧(811)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换热板(812);所述第三换热板(812)一表面开有第三限位孔(813);所述换热片(8)一表面阵列有换热孔(8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4)为圆形结构;所述过滤管(4)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集尘片(401)和第二集尘片(402);所述第一集尘片(401)一表面和第二集尘片(402)一表面均开有滤孔;所述第一集尘片(401)和第二集尘片(402)之间设有活性炭(4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8)一端贯穿余热吸收外箱(1)一表面和余热利用外箱(2)一表面且与余热吸收外箱(1)和余热利用外箱(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9)周侧面和出水管(10)周侧面均设有一阀门(9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卡块(801)周侧面分别与第一限位孔(805)内表面、第二限位孔(809)内表面和第三限位孔(813)内表面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804)外表面与第一滑槽(802)内表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换热板(808)外表面与第二滑槽(806)内表面间隙配合;所述第三换热板(812)外表面与第三滑槽(810)内表面间隙配合,差值在0.1mm-0.3mm的范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焙烧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涉及烟气余热回收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余热吸收外箱和余热利用外箱,余热吸收外箱一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烟管;第一进烟管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一过滤管;过滤管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烟管;余热吸收外箱一表面固定连通有一出烟管;余热吸收外箱内表面通过安装座固定连接有一余热吸收内箱。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管,解决了现有的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除尘装置的问题;通过设置余热吸收内箱和余热利用内箱,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没有保温装置的问题;通过设置的可变大小的换热片,解决了现有的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内的换热片大小不可调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赵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连正申不锈钢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3.21

技术公布日:.02.14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