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话剧《怀疑》观后感 话剧《怀疑》心得体会

话剧《怀疑》观后感 话剧《怀疑》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02 09:08:01

相关推荐

话剧《怀疑》观后感 话剧《怀疑》心得体会

话剧《怀疑》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戏剧作品,它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信仰的困境。这部作品通过展现一个牧师和一位年轻女子的故事,引发了大家对于信仰、偏见和真相的思考。以下是有关话剧《怀疑》观后感的内容。

话剧《怀疑》观后感1

这只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毕业、沉浮于创业和商海中的人偶尔追求高雅看了一次话剧之后为了对得起朋友送的票而写的中学生作文式的观后感,你不能期待太多。而我,必须抱着“直觉才是最可靠的”,“粗粮才最健康”之类的想法,硬起头皮,不去想职业剧评人会怎么评价一个戏剧,才能使自己能坚持把这些写下来。要知道,距离我上次看话剧已经很久,大概一年多了吧,看的是《喜剧的忧伤》,这也是我会在剧后问那个问题的原因。

阿罗西斯修女演得最好。人物和演员几乎融为一体,天衣无缝。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年轻的女性,拥有美好的生活、丰富的’社交的女性,怎么能把一位50年前修道院里典型的虔诚而刻板的修女演得那么神似,气质那么贴合,对我来说真是个谜。

詹姆斯修女让人感觉是毫不费力的本色演出。如果不是剧后的交流,我甚至认为阿罗西斯修女也是本色演出――所以我说文小影演得最好。如果让观众感觉是“本色演出”,我觉得至少说明演得不落痕迹。

穆勒太太演得很流畅。我没看过剧本,如果没猜错的话,穆勒太太应该是位非裔美国人。她对整件事的态度最初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但是听到她的叙述之后才能了解到她那套实用主义哲学是使自己能够承受住生活的苦难的唯一方法。表演者的流畅表演甚至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蔡教授如果敢于与这位表达能力超强的表演者产生争执……我只能对蔡教授遥致祝福,深表同情。如果还有机会当面致以安慰的话,我会说:“从小就以口才着称的蔡教授啊,你也有今天!”

弗林神父的表演者在剧后交流中提到他对人物的四种设定。我根据全剧的表演做出的判断是,这次演出是按照第三种设定来演的――以前有,这次没有。()当然,这个判断很主观,完全是个人感受。这个人物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从剧中延伸到剧外,从五十年前延伸到十年前再延伸到现在。他被怀疑,试图挣脱怀疑,他几乎就是《怀疑》这出戏本身。我敢说,无论是谁,非“非职”也罢,着名演员也罢,这个人物的表演都会是个挑战。

我看过焦晃演的《钦差大臣》,北京人艺的《茶馆》、《蔡文姬》、《小井胡同》、《甲子园》、《窝头会馆》等,七八部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怀疑》这样的剧目,让我感觉与当代对接起来了。这非常难得,尤其在这个“戏剧是自由的”只能作为目标的时代。坦率地说,像《甲子园》这种在最后来一番歌功颂德的剧,没的让人恶心。北京人艺要是有能耐应该给《茶馆》加个第四幕,都不用动太多脑子,前三部的套路都不用变,具体情节从《天注定》里面随便拿过来一段就可以。批判、反思、怀疑才应该是戏剧或者艺术的使命和天职(此处可以加一个“之一”)难道不是吗?歌功颂德算哪门子的艺术?!

扯远了。最后,我要对”非职”的成员们致以由衷的敬佩。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要说,“非职”成员们这种追求人生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是多麽值得过啊!

话剧《怀疑》观后感2

这只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毕业、沉浮于创业和商海中的人偶尔追求高雅看了一次话剧之后为了对得起朋友送的票而写的中学生作文式的观后感,你不能期待太多。而我,必须抱着“直觉才是最可靠的”,“粗粮才最健康”之类的想法,硬起头皮,不去想职业剧评人会怎么评价一个戏剧,才能使自己能坚持把这些写下来。要知道,距离我上次看话剧已经很久,大概一年多了吧,看的是《喜剧的忧伤》,这也是我会在剧后问那个问题的原因。

阿罗西斯修女演得最好。人物和演员几乎融为一体,天衣无缝。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年轻的女性,拥有美好的生活、丰富的社交的女性,怎么能把一位50年前修道院里典型的虔诚而刻板的修女演得那么神似,气质那么贴合,对我来说真是个谜。

詹姆斯修女让人感觉是毫不费力的本色演出。如果不是剧后的交流,我甚至认为阿罗西斯修女也是本色演出——所以我说文小影演得最好。如果让观众感觉是“本色演出”,我觉得至少说明演得不落痕迹。

穆勒太太演得很流畅。我没看过剧本,如果没猜错的话,穆勒太太应该是位非裔美国人。她对整件事的态度最初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但是听到她的叙述之后才能了解到她那套实用主义哲学是使自己能够承受住生活的苦难的唯一方法。表演者的流畅表演甚至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蔡教授如果敢于与这位表达能力超强的表演者产生争执……我只能对蔡教授遥致祝福,深表同情。如果还有机会当面致以安慰的话,我会说:“从小就以口才着称的蔡教授啊,你也有今天!”

弗林神父的表演者在剧后交流中提到他对人物的四种设定。我根据全剧的表演做出的判断是,这次演出是按照第三种设定来演的——以前有,这次没有。当然,这个判断很主观,完全是个人感受。这个人物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从剧中延伸到剧外,从五十年前延伸到十年前再延伸到现在。他被怀疑,试图挣脱怀疑,他几乎就是《怀疑》这出戏本身。我敢说,无论是谁,非“非职”也罢,着名演员也罢,这个人物的表演都会是个挑战。

我看过焦晃演的《钦差大臣》,北京人艺的《茶馆》、《蔡文姬》、《小井胡同》、《甲子园》、《窝头会馆》等,七八部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怀疑》这样的剧目,让我感觉与当代对接起来了。这非常难得,尤其在这个“戏剧是自由的”只能作为目标的时代。坦率地说,像《甲子园》这种在最后来一番歌功颂德的剧,没的让人恶心。北京人艺要是有能耐应该给《茶馆》加个第四幕,都不用动太多脑子,前三部的套路都不用变,具体情节从《天注定》里面随便拿过来一段就可以。批判、反思、怀疑才应该是戏剧或者艺术的使命和天职(此处可以加一个“之一”)难道不是吗?歌功颂德算哪门子的艺术?!

扯远了。最后,我要对”非职”的成员们致以由衷的敬佩。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要说,“非职”成员们这种追求人生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是多麽值得过啊!

话剧《怀疑》观后感3

《怀疑》是美国剧作家约翰▪尚利的名作,自首演后,斐声剧坛,先后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等二十多项大奖。由此剧改编的电影《虐童疑云》也风靡全球。今天下午,我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赏了此剧,深感这部严肃话剧思想深刻,在创作方法上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怀疑》全局只有四个人物,情节也不复杂:位于纽约的教会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凭着职业敏感,感到神父弗林对12岁的学童穆勒过分亲昵,因而怀疑弗林有恋童癖的劣行,但是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为了证实自己的怀疑,阿洛西斯修女先从负责穆勒所在班级的詹姆斯修女(相当于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到弗林神父一星期前曾把穆勒单独带到神父寓所密会,穆勒出来后行为反常,上课时口中还有酒气。接着阿洛西斯修女向弗林神父当面直接提出了这两个疑问,却被弗林神父巧妙地搪塞了过去。然后,阿洛西斯修女叫来了穆勒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怀疑,希望穆勒母亲提供证据,没想到穆勒母亲认为“教会本来就是这样”,神父是在“关心、鼓励、指点”她儿子;穆勒母亲反过来劝阿洛西斯修女要“接受、宽容和理解”这种现实。另一方面,弗林神父指责阿洛西斯修女对他的怀疑是“毫无根据的”,是“企图摧毁我的名誉”,并威胁要向主持神父汇报,“撤除你学校校长的职务”。最后,阿洛西斯修女使出“杀手锏”:谎称她已调查到弗林神父在以前的教区里就有过这种虐童劣迹的前科,从而使弗林神父终于软了下来:主动辞职走人。

《怀疑》在情节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在于:

首先,阿洛西斯修女对弗林神父的“怀疑”,自始至终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最后称弗林神父有虐童前科也是一种说谎——那么她的这种“怀疑”是不是一种无端猜忌和中伤?剧作家到底是在赞扬,还是在否定这种“怀疑”?

其次,弗林神父辞职以后,被主教任命为新的圣杰罗姆教区神父,这明显“是一次晋升”——教会上层此举是在证明弗林神父的清白,还是在有意包庇他的劣行?

在研读剧本、观看演出后,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和思考就会得出结论:约翰▪尚利创作《怀疑》是要提醒人们:即使是对“高、大、上”的教会,也可以,而且应该“怀疑”。只要这种怀疑符合逻辑推理,就应该把“怀疑”进行到底。因为“这是一个蜕败的年代,信仰已开始坠落,伪善则取而代之”(约翰▪尚利语)。怀疑、质疑而不是盲从,使我们能更看清人的本质,看穿世间的真相。怀疑就是探索真相,怀疑才能产生追求真理的冲动。正如约翰▪尚利在《怀疑》的前言中所说:“怀疑比信仰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精力;是怀疑改变着世界”。“自由的精神,就是时时保持着怀疑与质疑的精神”。

在戏剧创作上,《怀疑》是继易卜生《玩偶之家》后,又一部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问题剧”。它有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第一,悬念的设置既引人入胜,又催人思考。在《怀疑》中,弗林神父究竟有没有性侵穆勒?这个悬念贯穿全剧,在破解悬念过程中,剧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展示,剧情也一步步引入高潮。然而直到剧终时,这个悬念依然没有明确答案——这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层的思考,促使人们怀疑世间的所有假象。

第二,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加强了主题的思想深度。《怀疑》的戏剧冲突集中在阿洛西斯修女要证实自己的怀疑,弗林神父则竭力否认——这一“攻”一“守”的主线上,剧中四个人物的关系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没有其他的冲突情节安排,显得非常紧凑。这一集中紧凑的冲突安排,更凸显了“是怀疑改变着世界”的思想深度。

第三,戏剧高潮时的精彩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魅力。《怀疑》的语言,总体来讲具有简练、充分揭示人物心理的特点,而第八场冲突高潮时,阿洛西斯修女的宣誓性语言尤为精彩——当弗林神父提醒阿洛西斯修女:“你对教会负有责任!你没有权利涉足教会之外”时,阿洛西斯修女毅然响亮地回答:“只要需要,我就会跨出教会大门。即使那大门在我身后关闭!只要需要,我就会做,神父,哪怕是我被罚入地狱!你必须明白,不然你就看错了我”。这一铿锵有力的语气和话语,使我联想到《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名言:“从今以后,我不能一味相信大多数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儿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把阿洛西斯修女与娜拉这两段著名台词对照来看,有异曲同工之美,使人久久回味。

自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1879年问世,到约翰▪尚利《怀疑》的首次上演,两者相隔了125年。经过一个多世纪后,社会问题剧仍然在世界剧坛大放异彩,这充分证明了反映社会生活、揭露鞭挞社会黑暗或弊端的社会问题剧、严肃话剧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也应该是我们今后戏剧创作的努力方向。

话剧《怀疑》观后感4

“怀疑”比信仰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精力;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个无限,它是一个激情的运行(约翰·尚利)。

关于《怀疑》一剧的创作动机,尚利说:“是怀疑改变着世界。当一个人感到疑虑时,当他踌躇时……正是他成长之时……当你无言灵魂的震撼力冲破了思想的藩篱时,生命出现了。而怀疑恰恰是重新进入现实的一个契机”。

《怀疑》这部剧正是一部关于怀疑与信仰的戏剧,它试图写出我们的两难困境和迷茫,并试图告诉迷茫的人,你并不孤独,“不管我们的感受是何等的痛苦和恐惧,是怀疑与质疑为我们赢得了自由”。

整部剧具有较强的哲理性,看完之后我也陷入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怀疑之中,既是对剧中的人物,也有生活之困,有一种奇妙的动荡不安的心灵反应发生在我身上,这或许就是作者想传递的“怀疑”的力量,“怀疑和信仰同样有着强大持久的凝聚力”,信仰是一种寄托和“歇脚处”,而怀疑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与勇气。

它意味着不再盲目,意味着变革与自我更新,我想这部戏,在中国持续演出的一大价值,在于它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

《怀疑》发生在1964年纽约的一所教会学校中,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她靠着怀疑使尽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父,由此,整个故事围绕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构成的核心关系展开。

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两人在教育上俨然是完全不同的立场:一个代表着经验与规则,另一方代表着仁爱;两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学校中唯一的黑人学生,观者在看时不禁也会陷入两难,到底该相信谁?

阿洛西斯修女凭借着怀疑的信条,找来了“目击者”年轻单纯的詹姆斯修女以及黑人学生家长穆勒太太,可是她没有获取到任何确切的证据,甚至在她与穆勒太太的谈话之后了解到黑人学生是同性恋之后,天平的一方似乎偏向了弗林神父,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戏剧情境正是在没有明确答案甚至两难的双方越来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生发出了更强大的力量。

在看这部戏的时候,我正好也在面临着现实中的两难选择:相信自己、质疑经验主义,还是选择怀疑自己 、相信他人 。

因此,整部戏看下来,我是比较有代入感的。

我觉得过去的自己,很像朝气蓬勃、虔诚单纯的詹姆斯修女。

詹姆斯修女在本剧中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傻白甜”角色,只是在呈现形式上大概出于典型化刻画人物的需求,会往这个方面倾向。

起初,她迫于校长阿洛西斯修女的压力之下,在一个比自己更加权威的人的苛刻责难和批评中,她开始以怀疑的目光看待世事和众人,因此她感到不安和痛苦。

一开始,她也怀疑过弗林神父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要以怀疑的态度处世,因为这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后来她有了自己的判断与立场,而不是一味地顺从自己的上司阿洛西斯修女,她选择了相信弗林神父,甚至大胆质疑詹姆斯修女是因为讨厌弗林神父所以才控诉他,她还质疑詹姆斯修女一开始对自己工作上的苛责,她说“如果你就凭这断定我是个不合格的教师,那就随你发落”,在我看来,詹姆斯修女,是剧中有所成长,也是最可爱的角色。

一向固执、冷面的阿洛西斯修女在剧中有两处动人的地方。

一处是,她在与穆勒太太的谈话后了解了黑人男孩比她想象中生活得更困难、弗林神父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温暖时,她有一个短促地压抑着自己颤抖的动作,如果此处可以处理得更悲悯一些,可能会更动人,因为我觉得是人就会有动摇的时刻,哪怕是再坚定的人,不然很容易成为一种教条和规则的化身。

第二处是,结尾时,阿洛西斯修女让弗林神父辞职了,可是她却失去了以往的精神气,非常颓丧以至于悲怆地说道“我真是怀疑啊!我真是太不确定了!”结局以一个将怀疑贯彻到底的人开始怀疑自己收束,非常妙,有一种怀疑的力量绵延在剧场之中。

没有人知道《怀疑》这部戏的真相,但是看完之后,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话剧《怀疑》观后感5

《怀疑》是一部社会剧。由于它触及了当代人灵魂深处隐秘的问题,从而受到重视。演出之后,一年内获得三项大奖。在国内,此前,我曾看过国家话剧院版本的演出,观众反响强烈。本次由山东艺术学院丁建军教授执导并任主演的新版,突出的看点则是导演对此剧的新的解读。

在原剧中,情节的主体内容是:弗林神父在教区学校任教,很受学生欢迎。一次他约一位黑人男生到神父寓所谈话。该生回到课堂时表现反常,引起校长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这位修女以对学生的安全负责的名义,怀疑神父与黑人学生有不正常的关系,虽无实据,却一意孤行,誓将怀疑进行到底。最后,她采取了某些策略手段,竟然达到了既定目的:将弗林神父赶出了学校。透过女主人公行动的动机及其影响,我的感悟是:她对神父弗林的怀疑原出于某种病态心理,这种怀疑是破坏性的,对人的尊严、对正常的人际关系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剧本正是在这一层面提示了当代人灵魂深处潜在的病症。

不过,剧中修女的表现只是“怀疑”的性状之一。由于生成的动机以及主体的境遇不同, “怀疑”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剧中弗林神父布道时,借用一个水手的故事,喻示人们在“道路不明”的困境中的“信仰危机” :再如,“怀疑”也可以是建设性的,成为人类求新思变的动力和改革与创造的前提……

丁建军教授为了把这部剧作奉献给中国观众,对“怀疑”的内涵注入了他的解读。正如在演出“导言”中所强调的:在我们这个深刻变革的时代,“那旧有的一切,是坚守还是抛弃,是坚信还是怀疑?这两难的抉择,拷问着人类每一个灵魂。 ”或许,这样的解读更能贴近当下观众的心境。

我还注意到,在演出中导演更着力于一个层面的探索:演员的表演艺术。在戏剧表演艺术水准滑坡的现状下,无疑,这方面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话剧《怀疑》观后感6

这只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毕业、沉浮于创业和商海中的人偶尔追求高雅看了一次话剧之后为了对得起朋友送的票而写的中学生作文式的观后感,你不能期待太多。而我,必须抱着“直觉才是最可靠的”,“粗粮才最健康”之类的想法,硬起头皮,不去想职业剧评人会怎么评价一个戏剧,才能使自己能坚持把这些写下来。要知道,距离我上次看话剧已经很久,大概一年多了吧,看的是《喜剧的忧伤》,这也是我会在剧后问那个问题的原因。

阿罗西斯修女演得最好。人物和演员几乎融为一体,天衣无缝。一位生活在当代的年轻的女性,拥有美好的生活、丰富的社交的女性,怎么能把一位50年前修道院里典型的虔诚而刻板的修女演得那么神似,气质那么贴合,对我来说真是个谜。

詹姆斯修女让人感觉是毫不费力的本色演出。如果不是剧后的交流,我甚至认为阿罗西斯修女也是本色演出——所以我说文小影演得最好。如果让观众感觉是“本色演出”,我觉得至少说明演得不落痕迹。

穆勒太太演得很流畅。我没看过剧本,如果没猜错的话,穆勒太太应该是位非裔美国人。她对整件事的态度最初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但是听到她的叙述之后才能了解到她那套实用主义哲学是使自己能够承受住生活的苦难的唯一方法。表演者的流畅表演甚至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蔡教授如果敢于与这位表达能力超强的表演者产生争执……我只能对蔡教授遥致祝福,深表同情。如果还有机会当面致以安慰的话,我会说:“从小就以口才着称的蔡教授啊,你也有今天!”

弗林神父的表演者在剧后交流中提到他对人物的四种设定。我根据全剧的表演做出的判断是,这次演出是按照第三种设定来演的——以前有,这次没有。当然,这个判断很主观,完全是个人感受。这个人物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从剧中延伸到剧外,从五十年前延伸到十年前再延伸到现在。他被怀疑,试图挣脱怀疑,他几乎就是《怀疑》这出戏本身。我敢说,无论是谁,非“非职”也罢,著名演员也罢,这个人物的表演都会是个挑战。

我看过焦晃演的《钦差大臣》,北京人艺的《茶馆》、《蔡文姬》、《小井胡同》、《甲子园》、《窝头会馆》等,七八部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怀疑》这样的剧目,让我感觉与当代对接起来了。这非常难得,尤其在这个“戏剧是自由的”只能作为目标的时代。坦率地说,像《甲子园》这种在最后来一番歌功颂德的剧,没的让人恶心。北京人艺要是有能耐应该给《茶馆》加个第四幕,都不用动太多脑子,前三部的套路都不用变,具体情节从《天注定》里面随便拿过来一段就可以。批判、反思、怀疑才应该是戏剧或者艺术的使命和天职(此处可以加一个“之一”)难道不是吗?歌功颂德算哪门子的艺术?!

扯远了。最后,我要对”非职”的成员们致以由衷的敬佩。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要说,“非职”成员们这种追求人生各种可能性的生活,是多麽值得过啊!

话剧《怀疑》观后感7

《怀疑》于11月首演于美国纽约外百老汇的曼哈顿剧社。一时间,剧界喝彩,观众如潮。次年3月《怀疑》转入百老汇,公演于西四十八街的沃尔特·科大剧院,随之该剧连获普利策戏剧奖、托尼最佳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等二十余奖项。出演《怀疑》一剧的四名演员均获得当年的托尼戏剧奖最佳表演的提名;扮演阿洛西斯的女演员琼斯获得了托尼最佳女演员奖;扮演穆勒太太的歌舞剧女演员丽奥诺斯荣获了托尼最佳女配角奖;该剧导演休斯还获得了托尼最佳导演奖。后来,由话剧改编的电影《怀疑》也风靡全球,无独有偶,电影中的四位演员又全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女演员的提名。

6月,笔者在纽约完成了《怀疑》一剧的中译稿。7月初,中国国家话剧院便决定排演《怀疑》 ,由著名导演汪遵熹执导。当年11月,国话的《怀疑》便与北京观众见面,创下了北京与纽约百老汇新创剧目同年上演的纪录。 《怀疑》并非只是一部社会问题剧,它的副标题“一则寓言”是激起人们的自由思考的明证,而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探索,尚利称之为“激情的运行” 。

《怀疑》的故事发生在1964年一座位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的圣尼古拉天主教堂及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便使尽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父。剧中提出了一个始终未能回答的问题: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对弗林神父性侵犯学生的指控是否成立?这是否是守旧的阿洛西斯修女对主张宗教世俗改革的神父的报复?在《怀疑》一剧中,尚利把宗教神学深深地融入了人性之中。怀疑与信仰体现在阿洛西斯修女分裂的内心深处。该剧的戏剧张力与魅力恰恰在它的两难困境:渴望安宁的信仰和怀疑现实的不定,深刻地表现了人类真实的体验。

9月24日,山艺版《怀疑》首演于山艺实验剧场。启幕:凝重、简洁而写实的舞台,教堂的回廊,暗影中的教堂矗立的后墙、庭院、蔷薇……一个故事,四个人物,没有幕间休息,一气呵成的90分钟,体现了尚利原剧以浅显喻深刻,以小细节喻大真理的艺术风格。

在校长室,阿洛西斯修女追问弗林神父为何单独与唐纳面谈,弗林解释是因为唐纳偷喝了祭酒。当明白到阿洛西斯修女所设的圈套后,他大怒而去。于是,阿洛西斯修女请来了唐纳的母亲穆勒太太。出乎她的意料,穆勒太太承认儿子的同性恋倾向却否认弗林对唐纳的性侵犯并拒绝指控弗林,她也不同意让唐纳离开学校。她的理由是——弗林神父是“唯一关心爱护唐纳的人。 ”阿洛西斯请求穆勒太太采取行动,但自尊而坚忍的穆勒太太却忠告她,“你也许认为你在行使正义,但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我不知道你我是否站在同一边。我将站在我儿子和善待他的人这一边。 ”

而后一场也是全剧的高潮发生在弗林与阿洛西斯的对峙中。弗林神父声称要向主持神父报告并建议撤除阿洛西斯修女的校长职务;阿洛西斯修女则谎称通过另一教区的修女已了解到弗林神父有过前科。她威胁神父,她将不顾一切地追查和指控他。“只要需要,我就会跨出教会大门。即使那大门在我身后关闭!只要需要,我就会做,神父,哪怕是我被罚入地狱! ”而此刻的阿洛西斯修女已完全背叛了她竭诚捍卫的宗教道德。百老汇《怀疑》的魅力之一便是琼斯与奥本所扮演的阿洛西斯与弗林的对手戏,这两位天才演员之间的戏别人是很难替代的。但山艺版《怀疑》饰演阿洛西斯修女的国家一级演员康群智老师与丁建军教授的对手表演同样令人折服,令人叹服。

下一场戏则独创性地加了一场神父与教众们道别的戏。神父在布道时刻含泪向教区的人们告别,无从言说,无法解释,唯有沉默的道别。神父走下舞台,与前排的人们一一握手辞行。这是让《怀疑》贴近中国观众心灵的一幕,作为此剧的译者,我为导演丁建军教授和文学顾问吕双燕教授独具慧眼的创造喝彩。

在作者尚利看来,怀疑的开端正标志着智慧的起始。因为在世人的文化中有一种观念:怀疑是一个弱者的标志,是无能的表现。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谬误。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那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从不否认自己存在着疑问。尚利认为,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强的力量。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个无限。

话剧《怀疑》观后感8

“在这堂历时两年余的实践课堂中,我们走近戏剧的世界,走进《怀疑》。极具力量感的台词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将伟大的真理蕴藏在固执的追逐中,用社会矛盾、种族问题轻轻叩响人们沉睡的心灵,焕活群众的意识。信仰的固执,对真相的解读与还原,《怀疑》用极高的审美标准让观众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观众带来心灵的思考。”马晓灿深情地回忆这段难忘的指导、排演经历,由此

她更深刻了解到话剧中人性特点和人生哲理,她认为就像编剧尚利所说一样:“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精力;因为信仰是一个歇脚处而怀疑则是个无限———它是一个激情的运行。”

马晓灿进一步深入地阐释她对于《怀疑》的理解:“阿洛西斯修女从善出发疯狂捍卫的过程,直至以谎言结尾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由得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最初的真实。怀疑信仰,怀疑所坚持的,在对抗中找寻平衡,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追逐的并不是所谓的真相,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审视自我内心的过程,以图发现隐藏在灵魂深处的自己,这才是怀疑所带给我们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怀疑》是百老汇戏剧作品,曾获普利策、托尼等多项国际奖项。本版《怀疑》由北京电影学院历时两年打磨,20xx年6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首演,系北电首台登上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的学生实践戏剧。10月20日—25日在校园内第二轮演出,广受好评。本轮系该剧第三轮演出,也是北电毕业大戏首度走出校园,以商演形式面对观众。

话剧《怀疑》观后感9

一个好的剧本总是能给导演提供多种的舞台实施方案,排演过程中也总是能给舞台工作的各部门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话剧《怀疑》的选择与排演并非因其获得的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而是因为该剧透过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一所教会学校追查性丑闻的故事构架,进入了现代人类灵魂深处生存困惑的探索,从而引出并超越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当下人类诉求,以后现代有机哲学且具有东方哲学整体观思维模式为基础的人文关怀视角,对现代性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弊端的揭露与深刻反思后的一则寓言。

剧中,校长阿洛西斯修女为了自己内心的怀疑而取证,甚至可以背叛她竭诚捍卫的宗教道德。 “只要需要,我就会跨出教会大门,即使那大门在我身后关闭!只要需要,我就会做,神父。哪怕是我被罚入地狱! ”而当得知弗林神父升迁后,阿洛西斯修女陷入了痛苦的内心分裂。“ (激动的弯下腰来)我真是怀疑啊!我真是太怀疑了! ”剧作对这一形象的塑造,无不让读者和观众深刻地体验着人类今天的生存状态。正是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奠定了话剧《怀疑》排演的设计方案。

以人为本体的演剧原则其理论基础是谭霈生先生所提出的情境本体论。话剧《怀疑》的排演也是对这一戏剧理论的实践与检验,从演剧的角度看,它的逻辑模式则是动机与情境的互为主体性,情境中对于人物动机把握是解读人的一把钥匙,而对于人物动机的开掘则是丰富戏剧情境的个性化解读。基于此,在旅美学者胡开奇先生剧本翻译的基础上与原文对照,根据我们对人物的理解进行了剧本的结构调整。如弗林神父在阿洛西斯修女办公室窗前的出现、弗林神父与穆勒太太在雨中相遇、由九场增加为十场弗林神父的道别演说以及人物台词的删减与重译。在深刻体验人物动机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舞台演出的整体性与统一性,舞台上一切综合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揭示和表现情境中人物的深层动机服务,在凡演出必大制作的今天,我们更强调舞台的简约,更尊重观众的想象。

话剧《怀疑》观后感10

本剧作者约翰·尚利在序言中有一句话—“是怀疑(往往被体验为弱点)改变着世界。当一个人感到疑虑时,当他踌躇时,当辛勤积累的知识在他眼前蒸发时,正是他成长之时”。很多人或许会对此抱有异议,怀疑如何能改变世界呢?这部剧的副标题“一则寓言”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剧情非常简单:在美国有一个教会,老修女阿洛西斯对新来的弗林神父横竖看着不顺眼。神父很新潮很和蔼,他对教会里的一位黑人学生尤其“关心”,引来了老修女的怀疑,认为他们有不正当关系,于是想方设法要证明这一点,却苦于没有证据。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最后,老修女靠“撒谎”赶走了神父,但真相依然没有揭开。

大多数评论会根据剧情将本剧的主题归纳为“理性之重”:老修女因为盲目的怀疑,而在自己的脑海中画地为牢,于是逐渐丧失了判断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沦为一个反面角色;与此相对,讨人喜欢的神父则以正面形象示人,修女对他的怀疑改变了他的人生,因此怀疑是具有破坏性的心魔,非“理性”不能加以节制。这样的评价是有道理的,怀疑的破坏性正是本剧所要展现的内容之一,但却不是全部,因为它的背后不是“理性”,而是“相信”。“怀疑”与“相信”这对反义词如同硬币的两面,前者是对后者的解构,也是后者的结果。老修女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她笃信原教旨,甘守清规戒律,因此神父的和蔼可亲在她眼里就变成了玩世不恭、不剪指甲就是不修边幅、酒后上课就是对上帝不敬。这种眼光固然迂腐,但苦行僧一般的老修女确实穷其一生恪守着教会的准则,当一个新潮的神父闯入到她所领导的教会中时,两者必然产生冲突。老修女之所以会怀疑神父,正是因为在她所深信不疑的教规之下,神父的种种行为明显带着“有罪”的色彩—她不是要依自己的好恶党同伐异,而是要挺身而出保护教会不受侵蚀。这样一来,老修女仿佛又成了正面人物,“怀疑”更像是一面护盾,它所带来的破坏力其实是其保护欲初衷的产物。

在法律界有一个术语叫“疑罪从无”—简单来说就是,仅仅怀疑而没有证据,应当按无罪判决。如此说来,我们似乎应该谴责老修女、保护神父。但倘若事实确如疑虑所示呢?剧作家曾在演出时将“神父到底有没有伤害黑人男孩”的事实真相告诉过扮演神父的演员,对其余角色则三缄其口。让我们假设其回答是“有”,并借着这个“剧透”站到上帝视角—因为这正是阿洛西斯修女所笃定的—寻找在没有决定性证据的前提下为神父定罪的可能性。这个时候,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抽丝剥茧的理性思辨,而是一往无前的感性直觉—如老修女这般选择顽抗到底,到最后不惜借撒谎来达到目的。剧中最后一剧台词,阿洛西斯修女激动地连说两遍“Ihavedoubts”,实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潜台词:翻译家胡凯奇将之译为“我真是怀疑啊”,指出了第一层内容,即直到剧情最后,阿洛西斯修女看似战胜了弗林神父,但真相仍未揭开,她依然对弗林神父的所作所为保持高度怀疑;第二层内容,则是向来虔诚的阿洛西斯修女一方面不齿于自己的撒谎行径,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以这种“怒犯天条”的方式才能捍卫教会,在这种分裂的两难之中,她的内心已不向过去那般笃定,催生出了信仰危机意义上的“新怀疑”。从结局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惨胜,但从人物的内心旅程来看,仍不失为一个勇敢的选择。

契诃夫说过:“只有正确地提出问题才是艺术家必须承担的。……审判官应当正确地提出问题,然后让陪审员各按各的口味去解决问题。”依此标准,《怀疑》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它对于许多观众所必然执着的真相问题采取了回避态度,从而刺激观众参与其中—它的寓言性就体现在这里。当我们受到剧中刺激而进行思考的时候,或者我们的思辨力或者同理心就在发酵了,而那就是尚利在本剧前言中所提到的“成长”。所以剧作家才会悬置真相,只留下一个巨大的困惑,借此把怀疑的权力交还给了每一位观众。不要忘记,布鲁诺在17世纪元年因为日心说而殉道,他破坏了天主教的基石,但也促进了文明的进步,谁说怀疑不能改变世界呢?

《怀疑》所获得的最高奖项是美国普利策奖。该奖自创立以来就以“美国作家”所创作的“美国故事”为入场准则,尽管这个标准在近年来相对拓宽了一些—美国作家的身份可以是多元的,美国故事的面貌可以是多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两者延伸出的“美国精神”仍是个中核心。而这个“精神”,往往指向西方世界所推崇的普世价值。《怀疑》诞生于新千年,内容取材自60年代,人文观照却辐射到了当下乃至未来,以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怀疑的价值,把这样一个情感元素作为理性精神的内在尺度确立起来,使之成为一体两面。作为一个故事来说,《怀疑》是特别的,但内蕴于其中的精神却是永恒的。这种“当下性”与“永恒性”的结合,是《怀疑》能够获奖的重要原因,也是经典作品能够成立的重要准则。

话剧《怀疑》观后感11

话剧《怀疑》由美国戏剧家约翰·P·尚利编剧,讲述了1964年纽约市的一座天主教堂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随即展开的一场怀疑与信仰、意志与情感、教会与现实社会的复杂纠结的故事。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无端怀疑该校神父弗林引诱班级内男孩并可能有性侵犯,原因是弗林神父对这个唯一的黑人孩子关怀过多,尽管詹姆斯修女竭力解释、弗林神父百般辩白,但阿洛西斯修女仍坚信自己的怀疑,并采用种种手段逼迫弗林神父认罪。最后弗林神父虽然没有承认所谓的罪行,却请求调离,并被晋升为另外一个教区的教区神父。弗林神父离开后,阿洛西斯修女却心情复杂,依旧陷入“我真的是怀疑,我真的是太怀疑了”的痛苦中难以自拔……该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主要有中国国家话剧院和上海话剧实验中心两个舞台演出版本。

由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主办,山东艺术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交流会议于9月23日至26日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台湾艺术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23所加盟院校参会。本着对戏剧艺术本体的坚守,对“戏剧人学”的坚守和对戏剧艺术现代性与本土化的追求,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排演了《怀疑》作为本次联盟会议展演剧目。 《怀疑》由山艺戏剧影视学院院长丁建军教授导演并主演,特聘山东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话剧金狮奖”获得者康群智主演,山艺戏剧影视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参与全部演出工作,突出学院派艺术特色,彰显了该校作为历史悠久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厚重文化底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10月19日,该剧应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邀请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剧场为近200名海内外与会专家专场演出,也获得了充分肯定与赞誉。

《怀疑》无论在思想层面和剧作风格中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剧作充满着对信仰与真理的执著探求的精神,具有可贵的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辨品质。山艺演出的《怀疑》 ,着力于对现代人的灵魂状态与精神世界的关注,对剧作哲学精神的准确把握和鲜明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对戏剧本质的信仰与坚守。

导演丁建军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面向中国当代观众,深入研究并努力开掘剧作深层内涵,对剧本结构做了调整:山艺版的《怀疑》原作多了一场神父告别演说的戏。演出后引起了一定的争论,更多的是肯定。原剧翻译胡开奇先生充分肯定了这一改动,认为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另外,导演丁建军还结合中国当代文化语境,对照原文重新校订中译本,查阅大量资料,将剧本中难懂的西方思维语言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使台词更加准确流畅、真实易懂。很多观众谈到,这次看中国演员演外国戏,毫无间离感与生硬感,自始至终都觉得舞台上的人物和场景就是美国剧作家笔下的真实环境中的神父、修女和黑人母亲。

舞台演出风格朴实而严谨,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没有任何夸张和喧嚣,每个人物都自然真实地展现出其性格的独特性和内心的复杂与微妙。对人物深层动机的准确把握和自然呈现,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将观众带入所有人物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与思考,以致落幕后仍是难以走出人物情感,难以停止思考。著名剧作家何冀平看完演出说:“你们的女主角太棒了,演得太好了! ”布景、灯光、服装、音效、化妆、道具等各艺术部门与表演的配合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具体微妙到音效音乐,呼应演员的呼吸,灯光的明暗强弱观照到情绪起伏……总之,整场演出完整严谨、情境逼真、气氛浓郁、人物鲜活生动,表现了创作者严肃扎实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追求与功力。谭霈生先生这样赞叹道:“戏处理得非常干净。 ”

参加“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的武汉大学教授邹元江先生说,“这个戏很切合这次会议” ,谭霈生先生戏剧理论的基石与核心,就是对戏剧本体的强调和深刻阐述:戏剧情境中人的生命运动。山艺戏剧影视学院多年一直坚持“戏剧人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从专业教学与理论建设上非常注重关于戏剧本体的深入研究,获得了很重要的成果,如丁建军教授对演剧艺术本质的研究:演员与角色的互为主体性——动作本体论;动机与戏剧情境的互为主体性——动机本体论;演剧与文本的互为主体性——导演的文本解读、艺术表现与风格;演剧与剧场的互为主体性——剧场艺术的整体性与批评建设性等问题,就从本体论角度阐述了现实主义演剧艺术的创作原则、过程、方法与境界: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动机与动作融为一体,再现性叙事与表现性情境熔铸为一体,体验与表现融为一体,个性的鲜明性与个性的复杂丰富性融为一体。特别是关于情境创造力是演剧艺术的核心或本质的结论,突破了以往演剧艺术理论的某些片面和局限,批评了当下戏剧创作中的概念化或观念化、肤浅化、纯形式化等现象,发人深省。在山艺版《怀疑》的演剧实践中,从主题开掘、人物塑造、场景设计与情境创造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对戏剧本体的深刻体悟与表达。

另外,该剧曾于7月在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剧场连演九场,后应青岛广播电视总局的邀请,于8月在青岛演出两场,观众踊跃观看,反响强烈。

话剧《怀疑》观后感12

《怀疑》一个获得了很多重量级奖的剧本,一直在上演。国内也有好几个版本。既有国话版,也有上话版。它的主题很诡异,一方面作者特别强调怀疑对世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剧中的老修女却又充满了偏见。剧情就在偏见与怀疑之间产生了张力。而悬念的结局虽然没有“罗生门”那么充满不确定性,但开放的结尾让观众加深对剧中真相的反思,继而反思怀疑“怀疑的本身”。

说起结局,正常情况一部戏有会四种结局:一是悲剧性结局,二是喜剧性结局,三是正剧性的结局,四是开放式结局。不同的结局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主题意旨。《怀疑》选择开放性的结局是与它的主旨有关的。试想,如果《怀疑》的结局是明确的,神父有罪。那么,老修女的怀疑偏见就会被观众肯定,即为了怀疑一个事实可以把自己的偏见带进来,甚至可以不惜说谎。这不是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只会滋生了另一种潜在的可怕之处。如果《怀疑》的结局证明了神父是有罪的,那作品的思辨性与深刻性立刻会大打折扣。那结局能不能是神父是无罪的?不能。如果是这样,首先编剧本人就不写这个剧本了,因为怀疑是没有用的。其次,人物的刻画就更没有力度了,显得很脸谱,很简单,整个剧表现了一个偏执狂的修女以莫名其妙的怀疑来陷害正直高尚的神父。反过来,正因为《怀疑》的结局是悬念的,它的主题和人物就深刻了,甚至具有了哲学上的意味—怀疑是否达到真相?怀疑能否改变世界?当怀疑逐渐走向“刑讯逼供”是否合理?同时,修女表面上的偏见和神父表面上的正直,就显得丰富。比如,我们不再那么觉得修女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她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而怀疑,我们能理解她的动机和手段。可见,悬念性的结局对于一个戏来说,是很有效地提高思辨性与深刻性的技巧。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开放性结局都有这样的效果。前提是,这个戏本身就有深刻性和思辨性。故弄玄虚的悬念结局不会有太大的艺术效果。

谭霈生老师写过一本很著名的戏剧理论书,叫《论戏剧性》。里面对情境的论述十分经典且有用,我们就两个方面谈谈《怀疑》的情境构置。一是人物的自觉意志,二是危机情境戏剧动作的反复推进。

一般情况,节奏紧凑、冲突激烈的戏,都是因为具有一个强烈自觉意志的一号人物。正是他的自觉意志所激起的欲望,使得他对于他所面临的世界有所求,有所执著。弗林神父不是一号人物,詹姆斯修女不是,阿洛西斯修女才是。因为正是她的强烈的怀疑动机,使得整个戏有冲突,有节奏,有高潮。她提倡传统,要求苛刻,但同时她也是一位真正经历过生活的成年女性,她有过家庭,经历过亲人离散的痛苦,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修女。全剧自始至终,阿洛西斯修女就像一位坚强的斗士,对怀疑倾注了极大的信任与坚定,面对弗林神父各种理由的逃脱,面对詹姆斯修女的逃避与胆怯,阿洛西斯修女极其顽强地怀疑到底。

所谓的危机情境,指是的一出戏剧当中,在特定事件和特定的人物生存状态基础上,人物关系产生急剧的变化,从而给人物的命运带来危机或突转的戏剧段落。这是通往戏剧高潮的必由之路。《怀疑》的危机情境在于:阿洛西斯修女借口商量安排圣诞晚会,把弗林神父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和他进行了一场冲突的对话。弗林神父没有很好地回答阿洛西斯的质疑,反而请求后者放过孩子。阿洛西斯见自己的疑团没有解开,心中的怀疑燃烧得更炽烈。

戏剧不仅是构置了一个巧妙的危机情境,还在于让危机情境中戏剧动作的反复推进。《怀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紧接着的一场人物交锋,是在阿洛西斯和穆勒女士之间展开的。阿洛西斯修女请来唐纳的母亲,希望从她那儿证实自己的怀疑。但穆勒女士表示,自己不能因为卷入她与神父的争斗而耽误了儿子的学业。阿洛西斯与弗林的决战是全剧的高潮。修女深陷在怀疑的泥潭里无法排除,为了固守信念违背基督教戒律,向弗林神父撒了一个谎,说她做了调查,证实他有前科。自此弗林神父开始讨饶,并最终主动离开这个教区。当然此剧在危机情境构置之前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詹姆斯修女的事,个人觉得略显有些长,因为这个戏的核心不在詹姆斯修女。

话剧《怀疑》观后感13

“沟通成了不同意志的竞赛,公共讨论开始不真诚、令人不适。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在这些喋喋不休深处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时隔后,经典话剧《怀疑》再度回归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今晚起至26日倾情上演。此次复排由吕睿执导,宋忆宁、刘鹏、刘苡辰、宋茹惠主演,目前演出票已所剩无几。

冰冷的水泥四壁和温暖的舞台灯光形成鲜明对比,舞台上寥寥数件道具,这是一部非常考验演员实力的戏,四位演员靠精湛的演技和精准的爆发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坚持冷峻与思辨的纯粹作品。

没有打情骂俏、没有侦探悬疑、没有刻意搞笑,《怀疑》是严肃的。“生活中虚构的故事或许比真实事件更有阐明理念的价值”。这是编剧约翰·P·尚利的创作动机之一,这部作品曾在连获普利策戏剧奖、托尼最佳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三大奖项,由话剧改编的电影也风靡全球。

话剧《怀疑》中文版曾于、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由胡开奇任译作、文学顾问,“上海可-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周可任导演,、四轮演出均是在小剧场为观众带来一场激辩。这样的近距离令观、演都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观众不仅在看,同时也在体验舞台的每一个细节。

制作人告诉记者,《怀疑》每一轮复排都颇受欢迎,不禁令人欣喜严肃话剧在上海话剧市场的分量。故事发生在1964年一座位于纽约市的天主教堂及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便使尽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父。剧中提出了一个始终未能回答的问题: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对弗林神父性侵犯学生的指控是否成立?这是否是阿洛西斯修女对神父的报复?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宋忆宁和刘鹏分别扮演剧中两位核心人物——阿洛西斯修女、弗林神父。两人在剧中有着大段的台词,仅靠言语间的对峙便将整个剧情步步推向高潮。刘苡辰饰演詹姆斯修女、宋茹惠饰演穆勒太太。《怀疑》的整部剧虽以对白来推动,但透过四位演员的细致独到的表演,使舞台充满戏剧表现力。

“什么是怀疑?”编剧尚利说: “当一个人感到不确信,当他开始踟蹰,当辛苦觅得的知识在他面前蒸发时,他即将成长……当灵魂的能量冲破思维的惯性时,生活在真正开始。怀疑是重新进入当下的机会,怀疑需要比确信更多的勇气和能量。”

话剧《怀疑》观后感14

我看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怀疑》首演版本,这个版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舞美。和大家看到更多的国话版本不同,上话的《怀疑》整体是极简风格,实景比较少,舞台就是被黑色包裹起来的状态,只有正中间剪影出的一个十字架,在暗场的时候,以及弗林神父布道的时候,灯光投射出十字架。这里黑色的、极少的舞台道具在视觉会给人压抑的感觉,让我们接受到了修道者减低世俗欲望的信息—在这个黑色的囊里面,外面世俗的欢愉就与他们无关了。而当十字架亮起灯光时,就有了聚焦、向上、此时此刻聆听上帝的对比感。舞美在这点表达得很充分。

我讲一个已经很知名的花絮,编剧约翰·尚利在排练话剧和拍摄电影中,他都只和弗林神父的扮演者讲了他自己对弗林神父是否作案的观点,其他演员并不知道,也都是依靠自己的认知来完成自己的角色。这也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我的看法—我们在看这部戏的过程中,信息是如何影响了你的判断。你相信谁?你是否怀疑,从什么时候产生怀疑?当我们回想这个戏的情节线索,你会发现自己的信念会摇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信念、态度、经验、动机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怀疑》的剧本用人物和情节的布局来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剧中的信念—宗教信仰、态度(不好亲近的修女和亲切的神父)、经验、人物的动机。

剧本设置了詹姆斯修女这个角色,让观众从她的视线进去来观察整个故事的进程,并且同时受到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给予的信息和态度的影响。想象《怀疑》就是一个游戏,如果我们把詹姆斯修女当作我们自己,你作为詹姆斯修女去完成任务,就会发现,编剧对于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两个主要人物的处理是不同的。在这部戏中,我们对阿洛西斯修女的认知是体验式的,剧中詹姆斯修女和阿洛西斯修女有多次对话。

阿洛西斯修女是严肃、认真、她是保守派的神职人员,认为要和世俗保持距离,并且在教育、精神和道义上始终保持警惕。(心是热的,而你的脑筋必须是冷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她的认知结构—经验主义,生活的经验让她已经归纳出了自己的一套模式,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极权主义的自我”,而阿洛西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她非常坚定于自己的信念。她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使其与自己已有的信念和态度相符合。比如说,她向詹姆斯修女问询弗林神父和穆勒的情况,不是为了说一旦新信息比原有假设更有说服力,她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她是确认式的,得到新信息以确认她的认知。电影中,编剧给阿洛西斯修女安排的这句台词就更明显了,当弗林神父说,新时代要有新气象。阿洛西斯修女引用圣经里的这句“太阳底下无新事”。来回答。

我们可以发现,阿洛西斯修女基于经验主义的判断,所以她对詹姆斯修女的态度是认可、教导、交予任务。阿洛西斯修女对弗林神父的态度就是怀疑。(基于经验,她始终怀疑弗林神父,甚至是他的布道)在确认了詹姆斯修女的善良之后,阿洛西斯修女交给了詹姆斯修女任务。那么詹姆斯修女在接受阿洛西斯修女的批评后,有没有受影响?有,她关注了阿洛西斯修女给予的信息,于是发现了阿洛西斯修女指出的班上几个老油条身上的事是真的。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她对于阿洛西斯修女提出的对弗林神父的怀疑在心里发了芽。因此,她对穆勒与弗林神父交往过甚产生了负面的联想,这也让她发现了穆勒喝酒这件事。

现在我们来换一个视角看看詹姆斯修女(观众)对弗林神父的认识。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剧中弗林神父的场景大部分本身是中性的。弗林神父单独出现,只有他一个人,不是直接和他交谈,而是由我们去观察,由我们自己来判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几场呢?一次关于迷茫产生怀疑的布道、上体育课,一次关于不容忍(导致的后果流言)的布道。所以我们对于弗林神父的profile,就要看观众自身的认知了,是否之前就有经验性的认识?(比如社会新闻、天主教的知识等),或者是看了前面的几场戏,是否会因为阿洛西斯给予信息的影响有所变化?编剧为了不只呈现阿洛西斯修女的判断和一些客观事实(比如穆勒喝酒,与弗林神父交往密切),于是也给了弗林神父呈交信息的机会。

最后一场有态度的场景就是与詹姆斯修女的对话,詹姆斯修女在接受了这次信息之后,是否受影响?是,最后她表达了对神父的相信。剧中有两次阿洛西斯修女与弗林神父的交锋,我认为也都是中性的。一次是三人对话,詹姆斯修女在其中的存在并不干涉到情节的走向。还有一次是在和穆勒的母亲谈话无果之后,阿洛西斯修女与弗林神父的对话。詹姆斯修女不在场,同样的,也不干涉情节的走向。在这个过程中,让詹姆斯修女(观众)同时接受两边的信息,在情节设置上,“左右逢源”,保证两边都有机会去论述自己的观点。

话剧《怀疑》观后感15

被三色幼儿园刷屏了吧?朋友圈里满是愤怒到要烧了幼儿园的爸爸和生气哭泣到发抖的妈妈。我什么都没发,但几乎是刷了24小时微博。从昨天傍晚到现在,也在微信群里和朋友们讨论着。

我们这个群6个人,五个妈妈,一个我。妈妈们关注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是不是遭受了性侵,而我关注的点始终在性侵主体是谁,因为有聊天记录和手机备忘录笔记都提到了令人听闻发指颤抖的对象。很多人在听风就是雨的舆论里,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部队军人。但恰恰是这个爆点,最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也更是毛骨悚然的。

可想而知,大家震惊了,“最可爱的人”变成了“地狱恶魔”,没有人顾得上追究真相,早早默认了尚未得到证实的传言,情绪早已不受控制,肆意蔓延。

我一直在群里说,这太可怕了!这太可怕了!这太可怕了!话剧《怀疑》从一开始就提出问题:你是否被不确定所困扰?现实中的人们却一个比一个自以为聪明地“坐实”着每一个不确定的“怀疑”,推波助澜也好,煽风点火也罢,殊不知——怀疑比信念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精力。(《怀疑》序言)

百老汇经典、托尼奖话剧《怀疑》整个故事和这几天的热点令人相似。故事情节简单明确,一座位于纽约的天主教学校,校长阿洛西斯修女怀疑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正受到任课教师弗林神父的性侵犯,她利用一切手段追查和指控弗林神父。而她所掌握的证据,主要来自詹姆斯修女含混不清的所见和自己内心猜忌的所感。弗林神父是真的有娈童癖?还是无辜地成为阿洛西斯修女迫害和追捕的牺牲品?

编剧约翰·P·尚利对他的读者说,也许可能从他的剧中读到的是世事不定,而人们更想要的是确信。他告诫他的读者,别在乎这种感情。我们必须学会在一个充满不定性的世界中生活。结论并不存在。这就是我们时代强音之下的无言与沉默。

5月,南通首家民营小剧场——进剧场,上演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就是《怀疑》。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纷纷发来观后感。进剧场看了它的第一场剧《怀疑》,我没有事先做功课。一个半小时,全靠演员的台词和表演,在全部四位演员谢幕时,我顿时恍惚了,其他观众似乎也是,全都坐在没动!我怀疑了:我该信谁?老修女?还是神父?前半场我还在心里埋怨阿洛西斯修女的无端猜忌,随意诽谤,到结束时我竟然也有些怀疑了:难道弗林神父真的做了??这是令人脑洞大开的一部百老汇经典悬疑剧,它揭示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不确定性。作为普通人,我喜欢美好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虽然我也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生活的真实远比道理更加复杂!

《怀疑》是一部充满张力和思考的戏剧,它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观看这部话剧的过程中,让人不仅感受到了故事的紧张和悬念,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反思了自己对于信仰和真相的理解。希望这篇话剧《怀疑》观后感内容对你有帮助。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