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南京大学考古学考研书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研参考书

南京大学考古学考研书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研参考书

时间:2019-07-02 18:57:06

相关推荐

南京大学考古学考研书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研参考书

大家好,我是小鸿今日给大家大力推荐《南开学报》门槛低,加急审稿,过稿率高达百分之95,社内通道操作。这本期刊影响因子高达1.921,1995年创刊已来的老字牌期刊,被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同时收录的核心期刊,含金量很高,适合硕士,博士评奖评优,毕业结题,也适合老师和教授评职称,

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史,数字经济的现代意义与应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美国研究,中国逻辑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等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南开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1-4667

CN:12-1027/C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6-10

创刊时间:1955

()复合影响因子:1.921

()综合影响因子:1.084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版,版,版,版,版,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

版A刊核心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这酒杯里的酒咋还越倒越多?”南京象山有一东晋古墓,墓中出土了一件诡异的镶金酒杯,不仅造型独特,杯中的酒还倒不完,怎么回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天,南京的文物研究所突然接到了一通举报电话,电话一边的人说自己在象山上挖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怀疑这里有古墓,希望专家们能来此地查看。

考古专家们接到电话后,立即动身前往象山。

经过对所述之地的初步勘测,考古专家们确定这里的确埋有古墓,而且还不止一座。由于当时技术比较落后,考古专家们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将墓葬群挖掘完毕。

期间,一件特殊的古物出土令考古专家们大为震惊。

考古专家们在一个墓主人名叫王彬的墓室中,发现了一件造型十分奇特的酒樽。酒樽的外表看起来像是一个大大的海螺,长14厘米,高为10cm。

酒樽四周用黄金包边,其尾部还做成了兽头半张嘴的形状,兽头上还坐了一个正在驭兽的人。

考古人员随后对酒樽进行清理,却发现酒樽里的水总是倒不完,水位线一直保持在那里,丝毫不受倒水的影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这个酒樽还成精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疑惑,有位考古专家对酒樽做了细细地检查,但并没有观察到什么特殊的地方,无奈之下,只好对酒樽做了x光。

根据X光片的显示,专家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酒樽其实是个鹦鹉螺。

资料中曾记载,鹦鹉螺是世界上一种比较神奇的海螺,存活时间非常长。因为其外壳的形状类似于鹦鹉的嘴,所以被叫做鹦鹉螺。

鹦鹉螺的外壳是由许多的“空室”组成,每个空室按照海螺蜷缩的形状依次隔开,越靠近外边的地方,空室越大,越靠近里芯的地方,空室越小。

当把酒倒进鹦鹉螺时,酒会在扩大空室的位置后被储存在这些空室中,这时将杯中的酒倒出,下方空室的酒就会受压力的影响,自动补充上方的空室,因此会给人一种酒越喝越多的假象。

现如今,这种海螺经过千年的进化,外表已逐渐跟普通海螺相似,但内里仍旧没有变化。

考古专家们在得知酒樽的真相后,用鹦鹉螺按照酒樽的造型也仿造了一只相似的酒杯,经过几次实验,发现酒杯里的酒果然不会变少,和出土的酒樽效果一模一样。

这不禁令文物研究所的所有专家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可真是了不起啊!

作者:木雨田

编辑:木雨田

#头条创作挑战赛##文物#

在江苏扬州曾经被挖出一处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群,据说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墓主人是谁一直是个谜,为了让墓葬群不再受到盗墓贼的破坏,南京的考古研究所派出了专家团队对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那究竟墓地里会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宝贝呢?

考古专家们发现,位于该墓葬群东北角处的古墓竟然是一座西汉中期夫妇的合葬墓,但遗憾的是,墓中双棺早已被盗墓贼破坏了,里面并不见墓主人的踪影,也没有任何大型的随葬品,仔细检查发现只保留着头厢没被盗掘。

经过一系列细致的清理,头厢里的东西也逐渐展现了出来。首先被挖出的是盖板底下的一件贴金的带龙纹漆木器,继续清理泥土后,又发现了一些温明的残骸,那原本应该是用来罩在逝者头上的一种方形漆木桶,而在漆面罩的下方,专家们还发现了一面完整的铜镜。

随着不断地深入清挖,更多的东西也慢慢地呈现出来,其中印有“巨张”字样铭文的多张漆案引起了专家们的热议,经过考古队员的研究与相关史料记载,大家初步断定这个铭文并不是墓主人的名字,而极有可能是漆木器的制作工坊名号。

不但如此,专家们还挖出了各种代表不同身份的人像佣,数量之多几乎填满了整个头厢,这种使用人像佣作为陪葬品是汉代贵族专用的陪葬方式,从这里更能看出墓主人的身份必定是贵族。

当把所有的人像佣都搬出后,一个同样印有“巨张”字样铭文的漆木耳杯又被清理了出来,让专家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杯子里还盛放着一些种子,因为一时无法辨别这些存在了2000多年的种子是什么,所以只能将这些东西运回实验室等待植物考古专家进行鉴定。

历经了数多个小时的深度清理,这个双棺墓的发掘工作基本已完成,而在此次的发掘中,更是收获了很多奇珍异宝,其中最让人惊叹的是一个贴金的奇特鸭头漆木器,它的造型异常漂亮,同样也印有巨张”字样铭文。

可惜的是,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没法破解,但专家们也没有放弃,大家都在期待在接下来的墓葬群其他古墓的发掘中能找到线索来证明该墓主人的身份。

600年了,终于找到了你…也不知道真假,要不要找专家来考古?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不久,燕王朱棣便起兵造反;公元1402年攻陷南京之后,却发现建文帝失去了踪影,那么,建文帝究竟去哪了呢?

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就归隐山林了,但是他究竟后来是什么样的结局就没有人知道了。不过这个说法其实也有待考证,毕竟这一说法的记载仅仅就这么一小段,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要说他是自焚其实也不尽然,要知道当时朱棣可是真真确确派人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了,如果朱允炆真的已经自焚了,那朱棣怎么可能会如此大费周折的去找他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也有可能是朱允炆的确已经死了,但是他并不是死于自焚,而是被朱棣找到并且秘密杀害了,朱棣之所以派遣手下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其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名声,毕竟篡位已经很不好了,如果再把杀害自己侄子的事情公之于众那他就真的会受到百姓和大臣的谴责了。

朱允炆虽然只在位四年,但是这四年里他也是很有作为的,削藩本身并不是一件错事,他错就错在太过于急切,不然的话朱允炆一定可以当一个好皇帝,他或许不如朱元璋和朱棣一样雄才大略,但是他绝对算得上是一名仁慈的君主。

南京象山有一座东晋古墓。墓中出土了一个奇怪的镶金酒杯。不仅造型独特,杯子里的酒也倒不出来。发生了什么事?

五六十年代的一天,南京文物研究所突然接到一个举报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象山挖出了奇怪的东西,怀疑这里有古墓。希望专家能来这里检查一下。

接到电话后,考古学家们立即动身前往香山。

考古人员对现场进行初步勘察后,确定这里确实有古墓埋藏,而且不止一座。由于当时技术落后,考古学家花了五年时间才挖掘出这些墓葬。

在此期间,一件特殊古物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在一个名叫王斌的墓主人的墓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酒瓶。酒瓶外面看起来像一个大海螺,长14厘米,高10厘米。

瓶身包金,尾部形似半嘴兽头。在野兽的头上,有一个控制野兽的人。

考古学家随后对瓶子进行了清洗,却发现瓶子里的水始终无法倒出来,水位一直保持在那里,不受倒出来的水的影响。

“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酒瓶还精制吗?”

为了找出这个谜题,一位考古学家仔细检查了酒瓶,但他没有观察到任何特别之处。无奈之下,他只好对酒瓶进行x光检查。

根据x光片,专家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酒瓶其实是鹦鹉螺。

文献中已有记载,鹦鹉螺是世界上一种神奇的海螺,存活时间很长。因其外壳形似鹦鹉喙,故称鹦鹉螺。

鹦鹉螺的壳由许多“空室”组成,每一个“空室”都是按照海螺卷曲的形状依次划分的。越靠近外侧,空腔越大,越靠近内核。

鹦鹉螺号倒酒的时候,在扩大阵地后,鸡尾酒就存放在这些空房间里。当杯中的酒倒出后,下空室的酒在压力的作用下会自动补充上空室,从而给人一种酒越喝越多的错觉。

如今,这种海螺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在外形上已经逐渐与普通海螺相似,但内部却保持不变。

考古学家得知酒瓶的真相后,根据其形状用鹦鹉螺号仿制了一个类似的酒杯。经过几次实验,发现酒杯里的酒精量不会减少,出土的酒瓶也有同样的效果。

汉武帝即位时招贤纳士,“狂人”东方朔为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将自己的大作连同个人简历,随身携带3000多片竹简来到长安,汉武帝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读完。

竹简文阅读,费力费时,一部书就要上千片竹简组成,它不但体积大,而且重,携带也很不方便,没有体力支持脑力,很可能连一部竹简书都读不完。

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早期竹简,大都是战国时期的,其中最古老的竹简是战国时期曾简和信阳楚简。

在纸发明以前,竹木是最普遍的书写材料,而且在历史上被应用的时间最长。

文字的书写载体不只有竹片,还有木片,被称为“简牍”。简牍,主要是材质的分别,简的材质主要是竹子,牍的材质则是木质。

竹简在制成之前,必须要先经历一番工艺的处理。先将竹子切割刮削,制成狭长的片,再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我们通常所知的“汗青”一词,就是来自竹简的脱水工艺。

竹子被大火烤制的时候,水分蒸出来,在竹片的表面会产生像汗水一样的水珠,“汗青”因此而得名。一根竹简多则十、少则八九个字。

竹简汗青后,一般用三根绳子,分别从竹简的上中下位置来进行固定,把它们按次序编连起来,才能最后成册(策)。

有人认为竹简上的字是刻上去的,其实不是。刀的作用一是用来加工竹简,二是把在竹简上写错的字刮掉,它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橡皮擦。

墨子在《墨子•贵义篇》中说,古圣贤王为了将他们的治世之道传给后世子孙,以便使后世子孙有所遵循,有所效法,就将他们的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将治世之道写在竹简,丝帛上,刻在金属器皿或石头上。

根据墨子的这段话,说明先秦时期的文字并非都是写在竹简和缣帛上的,更有刻出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普遍采用尖状器在各种载体上进行操作、刻画,考古学界将之称为“刻画符号”。如果说这些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尚存争议的话,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甲骨文,肯定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1993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淮之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进行发掘,在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残片上面刻有许多由几何线条勾勒的图案,很可能是古代汉字的前身。

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龙虬庄这层遗址被划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是上古时代帝尧时代的遗物。

到了商朝中期,不仅有甲骨文,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称“钟鼎文”。

到了商朝末期,在青铜器上铸文越来越多,初期只是寥寥数字,多为铸者或其先祖的名讳。到商亡时,才有文章出现,然而当时最长的文章,也只有四十多个字。

到了西周,出现了数字较多的记事铭辞,最多者毛公鼎长达500字,记录了周宣王任命毛公为执政大臣的册命。

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和郑国曾把国家整部法律铸在鼎上,称为“刑书”“刑鼎”。作为“国之重器”,鼎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在鼎上记载法律条文,具有晓谕全国、昭示后代的意义。

到了春秋初年到战国初年,人们开始在鼓形石上刻字,被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是千古之迷,历经岁月侵蚀,上面的文字现存已经非常稀少,难以辨认,现传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些文字记载着秦王游猎时的心情和沿途的美景,描绘了环境优美、兵强马壮、人民生活安定的愉悦景象。

石刻文还有刻在卵形石上,作为铭文与墓葬用。诸侯大夫之间盟誓使用的信物盟书,则刻在玉片或石片上。

到了秦代以后,人们逐渐用石质材料取代了青铜器。秦统一后,碑刻逐渐盛行。在各类繁多的碑刻当中,以记载儒、佛经典的“石经”规模最为宏大,如北京房山区去居寺的石刻佛经,刻石有15000余块,包括佛经1000余部。

文字载体经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石碑文、竹简文后,又出现了缣帛文书。

作为图书载体的竹简和木牍太过于笨重,人们开始在丝绸上写字,也就是缣帛文书。缣帛柔软轻便,便于携带保管,书写时容易吸墨,在纸发明之前,缣帛成为了最佳的书写材料。

因为缣帛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产量少,价格昂贵,所以并不能向大众普及。古代文献中有关帛书的记载,大都是与皇家、贵族藏书有关。

丝织品是一种动物的蛋白,很容易被虫蛀,被鼠咬,遇湿后还容易腐烂,所以缣帛档案难以保存。因此,考古出土的帛书实物极少。

1973年冬和1974年春,在长沙的马王堆3号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有三幅是军事地图,据考证这是汉文帝以前的作品,是我国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同时,还出土了几十种古代著作,共计二十余万字,均是帛书。

经过了漫长的文字载体变迁,终于迎来了造纸技术。

如果纸没有被发现,人类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停留在“学富五车”“韦编三绝”的文化苦旅中,终其一生都也无法体会“读书破万卷”的快感。

史学家白寿彝更认为:“欧洲人之所以能从黑暗时代转入启蒙时代,中国造纸术的输入实在是一个重要原因。”

走进博物馆·了解南京城系列·六朝古博物馆一、二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