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英语人物传记 英语人物传记开头怎么写

英语人物传记 英语人物传记开头怎么写

时间:2021-06-24 19:32:43

相关推荐

英语人物传记 英语人物传记开头怎么写

袁隆平院士给妈妈的一封信,看哭了众人!在信中,我还看到袁妈妈对他的教育启蒙。

1.英语

从信中可以看出,袁隆平英语的优秀,得益于妈妈在他小的时候对他的英语启蒙。

2.尼采

信中说,妈妈在他的摇篮前跟他讲尼采,这个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

伟人们的成长历程,会带给人向上的榜样力量。

3.执著和鼓励

无论袁隆平工作如何变迁,袁妈妈一直在执著地鼓励着他,并从大城市到乡下,放弃繁华归于质朴,皆是给他强有力的支持。

这才是妈妈啊,温柔如水,坚韧如水。

袁隆平说:“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们和孩子学习的榜样,袁妈妈更是我们父母学习的榜样。

我们英语不行,给孩子做不了启蒙,但是我们认识汉字!

我们可以和孩子共读伟人自传、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让他们的精彩人生作为“指明灯”,指引着孩子前进的方向。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我就会找到我们能做的事情。

#有趣世界童真无限##袁隆平#

读完的第一本英文书,《Man with a blue scarf》(图一),英国作家马丁·盖富德所写的英国艺术家卢锡安·弗洛伊德的传记,内心一阵阵窃喜,英语学了30多年,一败涂地,报了N多英语班,全都没有坚持下来,都浪费了,但是这次终于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所以,在前行中,其实没有所谓“正确”的道路,都是在不断的“错误”中找到出口。终于看完一本英文书了,虽然每页查单词很辛苦(书中弗洛伊德说话用词很朴实,作者TMD使用各种生词查得我好累),但是书的内容很有趣,看书过程中随时可以看到弗洛伊德人生中各种八卦,包括他和其他艺术家的交往,比如他用“无耻”来形容另一个艺术家兼好友培根,他和女朋友之间不可告人的事情,这涉及到他对毕加索评价的难以理解,他对艺术史上其他艺术家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客观,但是充满乐趣,你总是想知道下一次会遇到什么,连滚带爬读完了,谢谢善波送我的这本书让我有了意外的惊喜。

弗洛伊德的绘画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图三,这张我上学时还临摹过)细致入微,纤毫毕现,有点精神分析的影子,后期明显还是受到了培根的影响(图二,大卫霍克尼的肖像),与前期的拘谨完全不同,用笔开阔(from fine to board),但其实,事实上,表面看起来差异很大,但弗洛伊德的观察方法并没有改变,后期风格的一小幅肖像依然需要大约半年时间(上百个小时的模特时间)来完成,也就是说,依然是事无巨细的观察方式,反复修改,对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吹毛求疵,所以形式的改变是表面的,内在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没有改变。

弗洛伊德和培根,当时英国绘画史上一对艺术家,我其实很喜欢培根,但是看完这本书,我还是对弗洛伊德充满敬意,就像书中所写(图四),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永远不站在流行的一边,无论流行有多么热闹,有多么拥挤,艺术家是(out of fashion)流行之外的人。艺术家是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判断,并实践自己信念的人,也是敢于捍卫,承担风险,为此付出代价的人。我喜欢他的执拗,喜欢他犀利的目光,也喜欢他大浪滔天不为所动。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培根的作品。

据vc.ru报道,法国Oble公司将拍摄马云传记剧集,暂定名为《Jack Magic》。

该剧将根据出版的邓肯·克拉克的著作《Alibaba: The House That Jack Ma Built》进行改编,该书讲述了马云从一名平凡的英语教师成长为可以代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商界巨擘的蜕变历程。

发行日期、导演姓名、经销商及其他细节暂未披露,但据报道,克拉克将作为顾问与Oble公司紧密合作。

浙江高考状元郑恩柏以语文132分,数学144分,英语142分,理综282分,总分760分的好成绩,被北大录取。

他作文非常好,他分享到,“我在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像名人传记、科普类的书籍等我都特别喜欢看,觉得书读得多了眼界自然就宽阔了。”

清华学霸孙婧妍当年在高考中语文取得了148分的惊人成绩,她总结到:“读名人传记能最快得到最有代表性的名人事迹,并且名人大家身上的高贵品质也很适合用在作文中当做佐证观点的素材。”

不止状元爱读名人传记,许多行业大佬也喜欢读名人传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创业之初经常读《曾国藩书信》,马云称自己最喜欢读胡雪岩,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表示在大学里最爱看传记。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也表示:青少年学生应增加名人传记的阅读量。

教育部发布的版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中,也将名人传记列入了孩子的必读书目。

[比心]读名人传记能让孩子寻找到自己的榜样

名人在困难中屡战屡败,在坚持中走向成功,这些事迹不仅励志且激发孩子的志气,也让孩子学到了名人身上不少的思维、经验,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让孩子找到自己成长的榜样。

[比心]阅读名人传记能让孩子的作文增添亮色

想写好作文离不开平时的阅读积累,尤其是名人传记。如果只靠课本中的名人故事,内容难免显得庸俗老套,而扩充了课本之外的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不仅避开了千篇一律的陈旧故事,更能让作文增添亮色,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众多版本的名人传记,如何挑选出适合孩子认知和阅读的名人传记,推荐家长让孩子读一读《走近课本里的中外名人》。

[鼓掌]本套书籍共有5册,中国篇3册,外国篇2册,覆盖了1—9年级课本里的所有名人。本套书籍与教材紧密贴合,并按照时间为主线,梳理好了每一个名人生平事迹,不仅对课堂学习有帮助,也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鼓掌]这套书籍集结了148个古今中外豪华名人阵容,从古代帝王将相、民族英雄到近代的能人异士,文人墨客等,可以给孩子带来超强的多元的榜样力量。

[鼓掌]每个故事大概300字左右,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毫不费力。且书中为每个名人梳理好了“名人档案”、“名人名言”,每一个人物档案和名人名言,不仅清晰简练,更是给孩子提供了上好的写作素材。

5册只需59元,花上一顿外卖钱,能拓展孩子的视野,充实作文素材库,太超值。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点开一看下单。#童书上头条#

A man's face is his autobiography. A woman's face is her work of fiction.

男人的脸就是一部自传史。女人的脸就是一件艺术品。

A woman has got to love a bad man once or twice in her life to be thankful for a good one.

女人一生遭遇两次渣男,才会珍惜眼前的好男人

A wise woman puts a grain of sugar into everything she says to a man, and takes a grain of salt with everything he says to her.

聪明女人对男人总是甜言蜜语,而聪明男人对女人总是半信半疑。(听风)

以前我采访与我同龄的张萌时,觉得同样是同龄人,为什么她既高又白,学历高工作还好,大学就得了全国英语演讲冠军,跟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我在淘宝买东西时,她在和马云握手;我在看希拉里的传记时,她在和希拉里合影拍照。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是不是太大了?——《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这本日记体的人物传记带你了解翻译界的“神雕侠侣”的生活

#书评##读书不止##翻译##杨宪益#

最初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觉得很有年代感。用的装帧方式是那种老式书本线装的风格,书皮也是怀旧的牛皮黄色,封面的图画是用笔勾勒出线条,然后补色,寥寥数笔,画出了本书的人物——杨宪益。

翻开书册,像是在翻阅一本古老的字典,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回忆过往。

作为一名英专生,我在大学就听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大名。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们夫妻二人把我国的经典翻译成外文送出去,让文化发扬光大。比如合译全本《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多部中国历史名著,被称“翻译了整个中国”。

本文作者赵蘅,是杨宪益小妹杨静如(著名翻译家杨苡)的女儿,小名小采。

《我的舅舅杨宪益》的故事,是从舅母离开后讲起。舅母戴乃迭是英国人,和舅舅在牛津相识。

1940年一同回到当时苦难深重的祖国,义无反顾。从此乃迭在中国待了一辈子,这是她的第二祖国。照片中舅母身穿旗袍,亦有东方女性的传统温婉,毫无违和感。

来细数下大师杨宪益吧,他和许渊冲应该是英专生无比崇拜的人了。

作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在翻译界是名副其实的泰斗,曾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不愧为我们心中高山仰止的学者!

他24岁留学于英国牛津,一口气将《离骚》译成英文;

在这里,他结识妻子戴乃迭。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夫妻二人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一生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口从先秦散文到中国古典小说,翻译作品高达百余种:

《魏晋南北朝小说选》

《唐代传奇选》

《宋明平话小说选》

《聊斋选》

《老残游记》

《儒林外史》(全本)

《红楼梦》(全本)

而这本书是杨宪益的外甥女赵蘅用日记、追记、现场速记图及图配文的形式,以平实无华的语言详细记录了杨老生活中的琐琐碎碎。书中作者亲手绘制的现场速记图及彩色精绘图,真实再现杨宪益最后十年的人生风采。

或许是因为从作者日记中辑出,所以这本书的叙述颇有点细细碎碎的感觉,也正是这细碎中透着生活气息和真实的感觉。明明是很细碎的家庭琐事,在她笔下却如此生动细腻,仿佛在翻看邻家女孩的日记,异常舒服真实。

这里多是生活中家人之间闲聊,主题甚广,包括国际关系、电视节目、孩子学业等等,琐碎日常,却也因其不加修饰的平淡而令人倍感真实。

再有就是对旧事的回忆。老人总是怀旧,杨宪益会谈起家族往事、自己的童年、留学生涯,也会讲到翻译事业、解放后的经历,以及与一些文化名人的交往等等。有时也接受采访,谈的也无非旧事。

书中照实记录,简单话中透出经历了漫长人生和时代变革之后的通达。

一直觉得日记是记载一人所经历事件的良好载体,它不如一篇正式文那样需要字斟句酌,也不需要构思巧妙,遣词造句都要完美,它可以是一两句话,简单描述一个小事件,也可以是一篇抒发内心感受的散文。但就是在这种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才最能激发读者的思绪,才最能感悟到作者想传达的情感。

《我的舅舅杨宪益》应该是每位英专生都翻阅的一本书,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作品的精髓。

青年读书正当时 商英学子展风采——商务英语学院大咖传记阅读分享计划之拥书百城

时间:05月14日 点击数:24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专访时,曾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广大青年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经,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商务英语学院于5月12日14:00,在杏花书院表达力大厅举办了大咖传记阅读分享计划之拥书百城。本次活动邀请了商务英语学院李玮老师为大家分享好书。

青年读书正当时 商英学子展风采——商务英语学院大咖传记阅读分享计划之拥书百城

“你知道什么是Face Book吗?”一个问题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序幕。Face Book是一款大众所熟知的软件,但是同学们并不知晓它的具体的定义和作用。因此李玮老师简单的说明了Facebook的定义和用途。并引出今天为大家要分享的书籍——《The Facebook Effect》,这本书的作者近距离的采访了与Facebook有关的人士,包括创始人、员工、投资人等,主要介绍了Facebook如何打造了无与伦比的社交帝国。老师用英语向大家展示了扎克伯格创办社交网站Facebook的经历,动态新闻不仅是Facebook的一次改版,而且还预示着人们交流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彻底颠覆了"正常"的交流方式。

青年读书正当时 商英学子展风采——商务英语学院大咖传记阅读分享计划之拥书百城

Facebook在创建的过程中,基础建设分了几步走,通过对Facebook做法的讲解,冯老师给大家分享了时间管理的方法,李玮老师建议:“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家可以选择性的做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情,将一个大目标分成多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做事。”

青年读书正当时 商英学子展风采——商务英语学院大咖传记阅读分享计划之拥书百城

在老师讲解过后,同学们分享交流了自己的感悟。通过扎克伯格的成功经验,大家明白了在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要过于期待质的飞跃,学术、知识不能只是在嘴上,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此外,要把读书变成日常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境界。

青年读书正当时 商英学子展风采——商务英语学院大咖传记阅读分享计划之拥书百城

本次阅读大咖分享交流,旨在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找准英语学习方向,培养英语素养,为广大爱好英语的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从而带动更多的人热爱英语。

当时,邓丽君与成龙在纽约一家西餐厅吃饭。成龙偶像从未去过西餐厅。他听不懂服务员说的英语或点什么。邓丽君却点了一份第五熟的牛排。成龙恼羞成怒,转身离去,说: “以后不要叫我吃这个。邓丽君出生于台湾1953年云林县。她的祖籍是邯郸大名县。邓丽君原名 “邓丽君”,父亲取 “邓丽君” 之名。父亲是经朋友建议,为了模仿宋代一位女性的宰相: 陌生女子 “孟丽君”,于是父亲给女儿取名 “邓丽君”,后来,由于大多数人总是把 “6月” 读作 “6月”,为了方便,干脆叫邓丽君。邓丽君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的歌唱天赋。年仅6岁的邓丽君已是学校里的 “风云人物”。在各种娱乐晚会和晚会中总能看到邓丽君的身影。作为家里的苹果,邓丽君的父亲也支持女儿的 “爱好”。每天早上,爸爸都会骑自行车带邓丽君到他家附近的河边练习。小邓丽君也很勤奋,所以一遍又一遍地唱歌,天赋非凡。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邓丽君的声音越来越悦耳!努力工作总是有回报的。1963年,机会来了。11岁的邓丽君参加电视台黄梅雕偶像歌唱比赛。出乎意料的是,邓丽君在电影《梁祝》中凭借一首《探访瀛台》夺冠,这首歌是当时红遍港台的影星凌波偶像主演。没想到,刚刚以新人身份出现的邓丽君,却击败了更年长、更有经验的前辈,如杨炎、金陵,为邓丽君日后的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79年,邓丽君出国留学。当时跑马多年的成龙,终于以 "笑拳","蛇形icon","醉拳icon" 走红香港,台湾,东南亚,并收到好莱坞的邀请,前往洛杉矶讨论合作事宜。在异国他乡的街头,成龙与邓丽君在街头不期而遇。村民看到两个泪流满面的眼睛。“我喜欢听你的歌!”“我也喜欢看你们的电影!”两个人互相欣赏!于是,他们并肩漫步在街头,欣赏着美国西部的异国风情。当他们逛街累了,成龙请邓丽君到一家中餐馆吃饭。有一天,邓丽君邀请成龙到一家高档西餐厅吃饭,但成龙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他的英语也不好。成龙坐下后,他觉得很尴尬。邓丽君成熟时点了牛排。成龙愤怒欲与邓丽君对抗,点了熟的牛排。邓丽君说,牛排要配红酒,成龙要喝啤酒。邓丽君优雅地把牛排切了,一个一个吃了。杰基把牛排嚼了三遍,五除以两遍,转身就走了,说: “以后不要叫我吃这个。”成龙非但没有好好吃饭,反而不开心。邓丽君感到非常遗憾。回国后,他亲自到片场请成龙吃中餐馆。看到成龙忙碌,我想了想,没想到成龙竟然和兄弟们聊得热火朝天。他差点忘了他的女朋友。他生气了,对成龙说: “我要走了,你可以和你的兄弟们聊聊天。”结果成龙连回应都没有,这让邓丽君觉得心寒。上车时,他打电话给成龙:“看来我不重要,你应该和你哥哥在一起。”不久成龙被寄去一盘只有1首《还我的爱给我》的录音带。此后,两人便分手了。分手后,邓丽君对成龙经纪人说: “你知道吗,我这么恨他,他根本不懂一个女人的心。”此后,两人没有任何联系。随后,成龙以嘉宾身份颁奖给邓丽君。邓丽君见到成龙,吓了一跳,转身离开。成龙只能追他: “别这样,特雷莎,别这样…… 这真难看……”邓丽君仍不回头,场面实在尴尬。1995年,邓丽君曾打电话给成龙,但成龙在拍戏。邓丽君有时间只好让他给她回电话,可他忙得成龙都忘了。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隔一天,邓丽君在泰国因气喘去世,给成龙留下了终身遗憾。到目前为止,他不知道邓丽君想对他说什么。后来,成龙在自传中写下了他与邓丽君的故事,为自己的青春与无知深表歉意。他说: “我们分开可能是正确的决定,因为从一开始,两个人就有不同的个性,不能为彼此妥协。换句话说,她太好了。”成龙对邓丽君总觉得有点愧疚,但他却对生下女儿的吴绮莉恨之入骨。他以为她是在利用女儿拿走他的钱。所以这么多年,他不管女儿,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

陈洁茹在蒋介石身边时,受到蒋介石的影响和鼓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详细记录了人生的沧桑。

1961年,陈搬到香港后,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决定以此为素材写一本回忆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这本回忆录是用英语写的,由李银生、李世民和陈洁茹共同完成。陈洁茹提供了口头、日记和中文自传手稿。李银生主要写作,李世民负责编制地名注释表。

李氏兄弟是蒋介石的老朋友。20世纪代初,蒋介石和陈访问香港,受到他们的款待。他们在香港住了很长时间。他们的父亲李波是一位爱国的华侨。他大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受到孙中山和江泽民的尊敬。

1963年11月,受陈洁茹的委托,李银生前往美国纽约,寻找熟人希尔担任经纪人,寻求出版他的回忆录。希尔同意了,并与陈洁如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同。

1964年1月10日,希尔获得了回忆录和陈洁如的授权书,并被授权谈判出版。陈洁茹希望这本书出版时能印50张珍贵的照片,并表示将在四个月内出版,否则她将在欧洲找到另一家出版公司。

希尔立即开始促销。一方面,他向美国新闻媒体发布消息,称蒋介石的另一位妻子写了他的回忆录,大力宣传这本回忆录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寻找出版公司。与此同时,希尔还向国民党进行了“调查”,写信给纽约的宋爱玲和新泽西的陈立福,声称“核实”了一些历史事实。

美国的一些报纸和杂志迅速作出回应。1964年4月11日,北美新闻联盟杂志报道了陈洁如回忆录的消息,并发表了一些内容。纽约一家大型出版公司黛比表达了强烈的兴趣,并派人与希尔联系。不久,他们准备与陈洁茹签订合同,并支付10万美元的首付款。

陈洁茹想出版回忆录的消息被广泛传播。这不仅震惊了美国蒋介石和宋朝的亲友,也震惊了台湾的蒋介石父子。因此,蒋经国就任"总司令34,。

1964年2月13日,陈立夫和余国斌访问了希尔,希望他停止所有回忆录的出版和宣传活动,但希尔礼貌地拒绝了。然后,希尔突然在曼哈顿第45街被一群恶棍殴打,公寓里也有小偷。从那时起,希尔就没有做过销售回忆录的工作。陈立福也去了德比出版社谈判,但被开除了。

在香港,陈承受的压力最大。首先,蒋氏家族准备打断她的援助;第二,应蒋经国的要求,陈立福写了几封信“劝说”她。

信中说:"我希望你像过去一样,保持伟大的人格,重视友谊,轻视物质,不被坏人利用。这就是李福对你的期望。”

更为强大的是,姜家族在香港聘请了一名律师姜,直接与陈谈判。蒋一平为蒋介石和陈洁如办理了结婚和离婚手续。他拿了一份文件给陈洁茹和李世民看。根据这份1937年的文件,蒋介石曾向陈洁如拨款,规定陈洁如今后不得透露或写任何关于她和蒋介石的事情。

陈洁茹在巨大的压力下左右为难。得知此事后,李银生警告陈洁茹,她必须保存三种证件,绝不交出:1.她和蒋介石的结婚证;2.宋美龄寄给蒋介石的明信片(宋美龄称为“陈蒋夫人”);3.陈立福的信。

1965年1月后,蒋氏家族决定结束这场麻烦。陈立夫向希尔支付了6.5万美元,希尔交出了他的回忆录和相关材料,并签名表示不会干涉此事。

3月底,蒋一平与陈洁茹和李世民达成了最终协议:蒋家向陈洁如支付了25万美元,陈洁如交出了他的回忆录的三份原件和复印件,以及50张珍贵照片,并书面承诺: 将来绝对要像蝉一样。从那时起,陈洁茹的回忆录就消失了。

1990年,当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阅读张新海的档案时,他惊讶地发现陈洁茹的英文打字回忆录。消息传播后,胡佛研究所没有对其保密,允许学者检查和复制,每次限制为100页。

浙江人张新海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再次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驻葡萄牙和波兰大使。解放后,他逃到美国,于1972年去世。他与陈洁茹有何联系,以及他是如何得到这份手稿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档案中没有任何线索。

1991年10月初,台湾传记文学月刊主编刘少堂突然收到南半球的一封长信。在信的末尾,只签署了“提供者”一词,没有姓名、电话号码或地址。信中说,他有一份未出版的蒋介石夫人回忆录英文手稿。

1991年12月,《台湾传记文学月刊》收到稿件后,于1992年1月开始分期连载,标题为《蒋介石与陈洁如的婚姻故事》,副标题为《陈洁如改变中华民国历史的回忆录》。系列化之后,陈洁茹回忆录的全译本出版,约21万字。

另一种观点是,陈洁茹的回忆录揭露了大量有关蒋介石个人道德的秘密,这导致国民党恐慌,不得不高价购买。然而,民国初年的一些政治事件要么模糊,要么描述不准确,充满瑕疵,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编造历史的责任难以逃避。回忆录也美化自己,攻击他人,为自己争光,等等。它们的可靠性和历史价值是有价值的。

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这是对还是错?这有待历史学家进一步研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