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3 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3rd中文

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3 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3rd中文

时间:2020-05-23 19:24:33

相关推荐

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3 英雄传说6空之轨迹3rd中文

北马赛道,我们决定跑你30年

北马,到底还是如期举办了,我至今搞不懂它哪来的惊人的魄力,就像许多人搞不懂一个人怎么能连续奔跑42公里。

3年了,许多人盼了3年。它一次又一次命若游丝,一次又一次劫后重生。就在我们所有人都体谅它的艰难决定再等一年时,它竟容光焕发地复出了!是的,不管怎样,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

这就是北马,把马拉松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北马,让人感动并为之痴迷的北马。

小伙伴们笑约,要在北马赛道上一起狂奔30年。说不定那时,我们还能集体出圈儿霸屏。

出发前我一直好奇,从天安门出发,沿着长安街穿越红墙碧瓦,我会不会萌生青山依旧在,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感慨。但事实刚好相反,天安门国歌响起那一刻,热血青年心潮澎湃,只待一声枪响,策马扬鞭。那一刻,只有马拉松的无上荣光。连历史老师都唤不醒的人,也别指望见几片青瓦就能开悟。

我所在的F区是最后出发的组别,也是心态最放松的组别,有人三五成群,有人结伴聊天。路边观众热情高涨,就连志愿者也在热情地呐喊助威。

轻松活泼的氛围让我一开始就摒弃对配速和成绩的执念。本来就是嘛,放空杂念,享受比赛,是对来之不易的北马最起码的尊重。

来北京,我对这座城市依然陌生。很多路段即使路过,大多数时候也是坐车经过,实际上印象全无。第一次用脚步丈量北京城,才感觉真正当了一回游客。

有许多瞬间,我也在欣赏一起奔跑的人群。有不少奇装异服的男女,听说还有穿拖鞋、打赤脚的人。我很欣赏这样的跑友,他们是人群中最享受马拉松的人,有趣的装束之下藏着最有趣的灵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与众不同。能跑马拉松的人,都是特别懂生活的人,也是特别懂得尊重自我的人。

马拉松终究是一段孤独而艰苦的旅程,狂奔的过程,是自我灵魂跟身体交流和解的过程。没有自我的人,轻而易举就会听从身体的召唤,缴械投降。

所以,马拉松也是一群孤独的精神圣徒的狂欢。那么一大群陌生人,只需凑在一起就很快乐,不用开口说话,一呼一吸、一步一频就是语言,你懂我,我懂你,相互欣赏,相互鼓舞。

就这样胡思乱想着,到了知春路,我才对某些路段略微熟悉了一点。奇怪的是,在学院路跑了很长一段我都没有意识到,直到金码大厦,才恍然觉悟。圣熙八号那里,路边会不会有熟人认出我来?那一片志愿者,都是大北苑跑团的人;我的小伙伴们快完赛了吗?我正在吹他们吹过的风,跑他们跑过的路,看他们看过的风景;小章鱼和爸爸正在一边看直播,一边通过佳明的Livetrack看我到哪了……

想着想着就上了科荟桥,传说中的绝命坡。好在状态还不错,很容易就过去了。

大概因为心态放松,补给充分,北马是我跑过最轻松的一场全马,意欲和身体的配合相当默契,只在32公里后小腿肚子酸疼,始终担心抽筋儿。

大约35公里处,我看到路边绿篱边有人端着盘子发西瓜,我突然萌生了啃西瓜的念头。其实不是馋或者饿,更多的是想来点有意思的经历。

3:49:27!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我内心一阵释然,终于没有掉链子,终于,给自己一个交代。

比赛过去快一周了,意犹未尽。每一次全马,都是穿越迷茫,通往心灵自由的旅程。

我很庆幸我有这样一群可以并肩奔跑的朋友,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陪伴。未来30年,我们相约每一次北马赛道吧!#今天跑步了吗# #跑步#

#绵阳头条#李白之谜(198-1)|| 李白与玉真公主有过感情纠葛吗?

李白与玉真公主之间的情感恩怨在民间传得很盛,很香艳,很传奇。那么,李白与玉真公主有可能产生情感纠葛吗?试析如下:

首先看两人的年龄状况。360百科“玉真公主”词条内容如下:

玉真公主(690年代-762年)),李氏,字玄玄(一说“元元”),号“持盈”,法号无上真,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九女,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同母妹,母为窦德妃。

初封崇昌县主。景云元年(7),父亲唐睿宗复位后,进封昌隆公主。景云二年(7),改封玉真公主。入道修仙,尊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

宝应元(762年),公主逝世,安葬于万年县宁安里凤栖原。

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小玉真公主十岁的样子。如果按现在的说法,男欢女爱“年龄不是问题”的话,他俩相遇,仍存在迸发情感“火花”的可能性。

再看他们的活动轨迹存在相遇相识的时间段。一是李白一入长安之时,二是李白应召二入长安作“翰林待诏”期间。

一入长安时,李白三十岁,玉真公主已经四十岁了。李白与玉真公主相遇了吗?暂无可靠的史料支撑。不过,李白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给她写了一首诗,叫《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好道,自十五岁始。玉真公主也是修道之人,道龄当比李白长。

李白首次入京与玉真公主见过面吗?虽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民间传说却活鲜生香、神乎其神。

这首诗写得特飘逸、特浪漫,充分发挥了李白想象丰富的专长。“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之类,乃是一个仙人写另一个仙人的仙人之语,极言玉真公主仙女一般地出入天地、往来仙界凡间,行踪无定,极尽浪漫。字里行间,李白既羡慕,又落寞。“几时”一语,道出了李白不能与之相见、同行的惆怅与失落。由此推之,李白此次寓居玉真公主别馆,没有与玉真公主见面的可能性极大。

这里有个“旁证”材料,即李白在玉真公主别馆写给张垍的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其一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其二

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稷契和天人,阴阳乃骄蹇。

秋霖剧倒井,昏雾横绝巘。欲往咫尺途,遂成山川限。

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

饥从漂母食,闲缀羽陵简。园家逢秋蔬,藜藿不满眼。

蟏蛸结思幽,蟋蟀伤褊浅。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

投箸解鹔鹴,换酒醉北堂。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如果李白在别馆与玉真公主相见,为何还如此愁惨、如此孤独?为何还要向张垍表白援引之意,还要责怨张垍,以致于开罪大权在握的张垍?这是说不通的。且有“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明言他受到了冷落、没有人看重他的“经纶”之才。更为关键的是,李白住在这里,已经“弹尽粮绝”了——“厨灶无青烟,刀机生绿藓”。李白遂以“丹徒布衣”(贫困未遇之士)自喻,并且许下诺言——若得张卿援引提携,将来必定投桃报李,像南朝宋的刘穆之一样酬谢恩人。最后特别强调,自己求仕的目的不为个人荣华富贵,只为建功当世,最后不带走一根草一般地归于山水江湖。

这首诗写了他客居玉真公主别馆时的穷困处境与苦闷心情。这里起码传达了两个信息:别馆已久无人住,以致食物告罄;李白不可能在这里见到玉真公主,正源于此,李白才把一肚子“怨气”发泄到了张垍的身上。有人据此推测,李白客居玉真公主别馆是张垍使的阴招,表面上看是在帮助李白,实际是“冷处理”,让李白知难而退。再读这两首诗,此说不无道理。

如果此次李白与玉真公主相识,互生情感,已经40岁的玉真公主何必要等到50岁才推荐李白呢?

李白与玉真公主相见当在他二入长安期间。

李白的“铁杆粉丝”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写道:“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这篇“序”写于761年,李白与魏颢相见于754年,即李白“赐金放还”十年之后。

当年,唐玄宗下诏,授李白为“翰林待诏”,李白由此名满天下,魏颢极其崇拜。“放还”后,魏颢追着李白的足迹千里追寻,最终见于广陵(扬州),一路同游至金陵。他俩意气相投,诗酒唱和。临别时,李白托魏颢为其诗歌结集。魏颢为了写好诗集的序,肯定要当面询问李白身世等问题,这也是古人作序的惯例。李白肯定会应承相告。也就是说,上面这段引文的内容当为李白的亲口所述。

辩机和尚跟高阳公主的爱情故事,也算是孽恋,一个富有才学,一个敢恨敢爱!

唐僧最有名的弟子是谁啊?肯定不是那只猴子。因为《西游记》本来就是吴承恩在明朝末年虚构出来的一部小说。当然,唐僧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名字叫玄奘。

他西游学成归国。当时皈依在他门下的弟子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最出色的那一位,应该叫做“辩机和尚”。他是一位聚讼风云的僧人,最终获罪而死,只因它爱上了一位公主。

辩机,15岁的时候就出家了,26岁的他成为了享誉长安城的一代名僧。当时玄奘回国,两人是一见如故,于是他们在一起就开展了漫长而复杂且枯燥的译经生活。当时翻译经文没有那么容易,他们需要先从梵文翻译成当时的汉文,在从汉文倒推为梵文,如果有一字之差,有时候他们会争论好几天,推倒重来。

他们两个也非常的默契的共同编撰的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地理著作,叫《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口述在110个国家亲自经历的人文地理风情,而编撰者就是辩机。如果他的人生轨迹按照这样的发展下去,至少在历史上会留下一段关于他专门的传说,可是历史并没有假设,一旦名僧与凡俗女子这样的爱情,无论是在天子的眼中,还是在百姓的接受程度上面,他都是一段孽恋。更何况,他爱上的根本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是唐太宗李世民最钟爱的那一位公主,十七公主,高阳公主。

高阳公主是天上的宠物,因为非常的聪慧,再加上过分美丽,当时就成为了李世民的掌上明珠,对他是恩宠有加。李世民用了他至高的皇权给予了自己的女儿一切他所需要的。而在她的眼中,这世界上只有两个男人是最出色的,一个是自己的父亲李世民,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的兄长吴王李恪。以至于当时他被李世民许配给了宰相房玄龄次子房遗爱的时候,她是百般不满,在他眼中,房遗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男子,空有一生蛮力罢了。

她的璀璨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欣赏,它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花,只有在懂得欣赏她的男人面前,他才会绽放。可是在这世俗之中,又有几个男人能够给高阳带来如烈焰一般的爱情,直到辩机的出现。

一位年轻且富有才学的僧人,他智慧的眼神以及清澈的风骨,都给高阳带来了不同以往的一种震撼。史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俱帐其庐,与之乱。”风水流转千年,我们依然可以想像当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阳见到辩机的那一刻,她就爱上了他。在一个无名的草庵当中,在一个荒野之处,一个年轻的和尚在倚靠着窗口在读着他手中的千经万论,一个高贵的公主就在那一刻暼见了他。

当时高阳就命很多的宫女带来了他随身所带的帐床等用具,并且对着辩机说:“我要跟你在一起”,她就是这样极致的人,他爱的极致,恨的极致,他生的极致,也死的极致。倘若不是高阳公主送给辩机的那一只玉枕被一个小偷偷盗,也许他们就不会东窗事发,也许他们还可以继续过着他们“美好的生活”。可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劫难逃。

这个小偷因为在草庵当中偷了一只玉枕,被官府查获,顺藤摸瓜,自然而然就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的震怒,管他是不是一代高僧,在他眼中,他就是玷污自己女儿的一代淫僧,他就蝼蚁一般,就应该被处于极刑。当时他被关入大牢,在行刑之前,高阳来到狱中探望了他最后一眼。辩机问她:“皇上可曾对公主作出惩罚?”高阳说道:“他让我不要再爱你,这就是最大的惩罚。”辩机笑着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算是皇上最大的仁慈。”吴王李恪也曾经问过辩机:“你为什么要跟公主在一起?”辩机说:“他把他的一颗爱我的心捧到我面前,如果我不爱她,这颗心就会死去。”辩机腰斩前对高阳公主说道:“我爱万物,爱养育了万物的自然,我也爱你。”这是高阳公主第一次听到辩机说我爱你。以前无论他如何百般恳求,她始终不愿意去开口。高阳公主对他说道:“辩机,你要记住骊山,记住骊山的太阳,那里有我们的虎啸狼嚎。

都说长安城的西市门口有一个十字路口,那边有一棵柳树,见证了荣辱繁华,也见证了世间消长。不知那天的人群当中,有多少人是来扼腕叹息的,又有多少人是来嘲讽讥笑。在闸刀即将闸落的那一刻,辩机说了一句:“等一下,他看见闸刀上有一只蚂蚁,他轻轻地把这只蚂蚁拿到手中,放走了他。”最终,他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半年后,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作为他生前最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却没留下半滴眼泪。也许他的心已经随着辩机和尚远去了吧。

后来很多人说她放浪形骸,也许也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曾经在红尘当中与一个叫辩机的男人相爱过。这世间本就没有双全之法,可以做到不负如来,又不负卿。而我们这一辈子本来就很短,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人,一起舒心地走过,往后余生永远都会有更好的,眼下便是最好的,行动不是答案,心安才是。。。。

晒电子书

原创 王纪群 群说 今天

暑热难挨,我躲在家中随意翻看手机里的电子书,“微信读书APP”里陈列了226本我阅读过的电子书和几百篇文章;“超星学习通”里收录了我阅读过的几十本电子书和几百篇文章;“360图书馆”里面还收藏着我阅读过的1000多篇文章。这三大读书软件记录了这些年我的阅读轨迹。

读了这么多书,看了这么多文章,如果让我复述一下,还真想不起几本来。这可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啊。至于那两千多篇文章,我大多都已不知所云。

我读过的书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想到此处,我决定效仿古人——晒书

晒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晒书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古籍《四民月令》对晒书有具体的描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晒书大概就是《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取经归来,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连人带行李落入通天河后,在岸边的石头上晒经书的故事了。由此也留下了“晒经石”的传说。

要说最有趣的晒书,当数“郝隆晒书”的典故。据《世说新语・排调》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郝隆为什么要如此晒书呢?原来,每年的七月七日这一天,当地有晒衣的风俗,各种皮裘锦被琳琅满目置于阳光之下。家贫的郝隆生性狂傲,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别人暴晒衣物时,他却用“晒书”的方式来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你们晒衣裳,我就晒肚皮。晒肚皮者,即是晒书也。后人用“袒腹晒书”的典故来形容富有学问。清道光举人曾省在《漳州四时竹枝词》中是这样描写郝隆晒书的:“晒衣六月蠹能除,酷热金乌燎太虚。此日天门开好晒,郝隆惟晒腹中书。”

大概从明代起,我国很多地方把农历六月六成“晒书节”。清代书画家潘弈隽曾有一首六月六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写的就是六月初六他带领儿女晒书,边晒边翻看,感叹时光空流的情景。直到现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人还有晒书习俗。

也有的地方仍然保留了七夕晒书的传统。在山东新泰,有曝书山。据《新泰县志》记载,山下韩家庄的一位书生屡试不第,后隐居山上,不复出世之望。某日因书籍被雨淋,遂将之放在山顶石板上晾晒,人们遂将此山名为“曝书山”。

七夕,首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启动仪式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启动,许多放置在文物库房中的珍贵典籍如元代的《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清代的《孔子世家谱》,民国的《孔氏祖训箴规》等,都被“晒”了出来。

可见,“晒书”的传统在我国经久不衰。

然而,不论古人,还是今人,晒的都是纸质书,我手里里面的电子书该怎么“晒”呢?总不能把手机放在太阳底下晒着去。

思来想去,我决定对电子书采取重新“归类整理”的方法“晾晒”;对电子文章采取“旧文重读”的方式“晾晒”。

转眼间,我的电子书已经“晾晒”一个星期了,所“晒”之书、文虽屈指可数,但收获还是蛮大的。很多书,如果不重新翻出来,我还真想不起来写的是什么;很多文章重新阅读,我又有了新的感触。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酷暑时节,寻一处清凉地,晒一晒电子书,读一读旧文章,品一品新感觉。不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1974年,江苏几个村民挖灌溉渠,突然挖出两口黑棺,一农民把两块棺盖板搬回家,正准备劈了当柴烧时,却发现盖板刻满神秘星象图!

8月的一天早上,江苏盱眙县东阳村几位村民,前往隔壁的庙塘挖灌溉渠。庙塘又被当地人称为棺材滩,因为这地方有一个大大的土堆而得名。有趣的是,当时庙塘还属于安徽天长市,不过它距离东阳村非常近。为了给水田灌溉,两省交界两个村子便交换了土地。

于是江苏东阳村的村民纷纷前往安徽庙塘挖渠,将水库里的水引到村里。早上8点多,几位村民来到河边挖了起来,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这地方的土质似乎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村民们挖土时感觉越来越难挖,挖出来的土呈方块形,很显然是人为加工过的。看上去曾被轧紧过的,就当几人挖到半米多深时,突然发现情况不寻常,竟挖出几块腐朽的长方形木板,掀开木板一看,却是两口黑漆漆的棺材!

众人震惊无比,随后便炸开了锅,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道如何处置。其中一位村民则提醒,之前这里发现过古墓,于是大伙商量暂时不要动,随后去向村里报告,村长则立即派人前往照看。不过,参与挖土的村民万从华,觉得棺材上的两块棺盖板没什么用,便扛回家准备当柴烧。

由于当时一切以生产为重,灌溉渠仍然在开挖,结果以这个双人棺为中心,东边和西南方向再次各挖出来一处小墓。这天午饭时间,生产队的村民们都去吃午饭,留了张婆婆在现场看管古墓。

附近立新生产队记工分的记工员朱学章,趁这个空档来到了古墓现场,他想在墓坑里找块铜镜去换烟抽。不过,他在墓坑里并没有找到,而是发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铜壶,他偷偷拿了铜壶在庙塘河边清洗干净。

哪知道,铜壶除去泥巴和铜锈后竟闪闪发光,看管古墓的张婆婆见状,还以为是一件金壶,于是立即拦住了朱学章,双方随后吵了起来!两人的矛盾升级到村里,村长一看已经有人跑到墓坑里捡宝贝,害怕局势失控,于是立即派人上报县文化站,并请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马上前来发掘!

这边万从华将棺材盖板扛回家后,先晾晒了几天,这盖板实际上是棺材上一层类似于防护板的木板,因此腐朽的比较厉害。这天万从华得空,便拿出斧头,准备将棺盖板劈成柴火。可就当他竖起盖板时突然发现,盖板内侧竟雕有许多图案。

万从华文化程度不高,只见这些图案有人物和动物,还有日月星辰,雕刻得非常精细,排列的也很有规律。他觉得这些图案既神秘又精美,一时舍不得破坏,于是便把它们摆在院子屋檐以下,用来自己欣赏。

经过对古墓进行发掘,考古队发现这是一处西汉晚期的墓群。古墓里发掘出了一批铜器、陶器、玉器和琉璃器等等,不过这些文物大多数属于民间生活器皿,价值不是特别高,于是陪葬品大多数都收入了盱眙县博物馆。

当考古人员听说还有棺盖板被人扛回家后,本着对文物负责任的态度,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万从华家。考古人员一进他家家门,就看到了摆在院子里的两件棺盖板以及上面的神秘图案。

几位考古人员立即上前查看,发现这竟是罕见的西汉时期星象图。古代人们观察天上的繁星,记录天体的变化,将天体划分群体或联合成象,形成不同的星座,用来指示位置。古人认为星象与地面上所发生的事情有某种对应关系,因此这些星座及变化,全部被记录下来,并绘制在不同材质上,这些绘图就叫作星象图。

星象图大多是在墓葬里发现,一般是古墓里的壁画。从战国时期,就有墓葬星图的风俗,一直持续到宋辽,这些星象图大都是“升仙”主题,意喻着死者死后能登极乐世界。这两块星象图雕刻精巧,内容神秘,绝非凡品!

考古人员立即向万从华说明来意,并表示这两块星象图是珍贵文物,按照规定必须上交,村长也在一旁劝说。万从华万万没想到,这两块朽木板竟是珍宝,但他也只得同意上交,毕竟这是属于国家的。

根据万从华描述,这两块星象图出土时纵向放置在棺盖上,其中一块长1.88米,宽0.45米,厚度在4厘米,这块星象图左边刻着“后羿射日”的传说,上面有太阳和金乌,后面还有8个小太阳,一个人正追着太阳奔跑。右侧则是“嫦娥奔月”传说,一轮圆月里有蟾蜍和白兔,一个人正在追逐月亮,圆月后七颗星辰里三颗连成直线,四颗斜向排列。

另一块星象图长1.88米,宽0.28米,厚4厘米,上面雕刻两条飞龙的左边,有3颗星连成了三角形,右边还有不少星辰。这幅星象图上众多日月星辰、彗星银河有序运动,值得注意的是,它上面还有彗星的运行轨迹,在古代星象图里极其罕见。

经考证,这幅星象图记录的彗星与史料记载的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发现的那次基本一致,运行轨迹由东向西。这幅星图上彗星的尾部被月亮遮住,说明西汉的中国人已经发现了彗星比月亮更遥远的事实。

在这幅星象图出现之前,世界上公认的耶路撒冷彗星图为最早者(公元66年),而此次江苏东阳的木刻星象图比耶路撒冷还早1,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图,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院。

朝鲜战争中,一名志愿军小战士打完一梭又一梭的子弹,不仅没打下敌机还被战友嘲笑,不料,他把枪给拆了,说是枪的问题。

这名小战士叫刘继和,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由于装备上的悬殊,制空权基本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手中。针对这一情况,志愿军开始将防空装备运入战场,组织高炮部队打击美机。

1950年1月,18岁的刘继和加入了光荣的解放军,同年作为志愿军第64军的高射机枪连战士入朝作战,刘继和刚分到机枪连时异常兴奋,因为这是他参军后,第一次见到这种大口径的武器。

因此他在每次学习射击技术的时候,非常认真,刻苦。他的梦想就是早日在战场上用这些高射机枪将敌人的飞机打下来。

然而真正入朝作战后,实际战斗结果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美军的飞机在他的枪口前飞来飞去,枪管打得发烫,子弹一直在不停地消耗,可始终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他甚至都怀疑起了枪的问题。

但是跟他一起入朝参战的班长,却在战斗中击落了一架敌机。这让刘继和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同样的武器班长就能击落敌机尼?不服输的刘继和心里始终憋着一股气。

过了几天,又来了4架敌机。刘继和随着天上的飞机转动枪口,弹药手一箱一箱地换着弹链,班长在身边不断地喊:“弹道偏右……弹道偏左……”子弹打不到飞机,刘继和急得咬牙。

此时,战友刘桂诚又搬上来两箱弹药,平时爱开玩笑的刘桂诚,看见刘继和急得直跳脚,于是,就笑呵呵说道:“小刘,你这枪不会是有问题吧,子弹没少打,怎么一架飞机也打不中啊?”

说着无意,听着有心,刘继和本来就觉得打不中飞机是自己的枪有问题,听刘桂诚这么一说,他更加确定打不准可能是枪出了问题。

战斗结束后,刘继和立刻卸下机枪的所有零部件挨个做了检查,零下十几度的环境,把他的双手冻得通红,可执拗的他始终不曾放弃。

经过大半夜的折腾,他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机枪上的簧销压力偏小,加上自己扣扳机时,心急不由自主地导致手劲偏大,并未垂直的将力作用在扳机上,这才导致枪口在射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这样的偏差下能击中敌机才怪了,于是,刘继和对零件进行了更换,准备在下次战斗时大显身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继和更换完零件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击落了一架敌机,这也足以说明自己之前始终打不中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瞄不准,而是武器本身有问题。

但是没过多久,刘继和发现自己又打不中敌机了。于是,他又拆开了机枪反复研究,结果,他发现机枪没有问题。

刘继和暗道:“既然不是机枪的问题,那么肯定就是自己的射击技术有问题了。”

于是,他开始苦学射击理论,通过学习他发现之所以打不中敌机,和飞机的飞行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飞机飞行速度过快,自己瞄准飞机后在射击,等子弹到达指定位置,飞机已经飞走了。所以想要打中飞机必须预判飞机的飞行轨迹,在飞机的飞行轨迹上开枪。

随后,刘继和改变了自己的射击方法。

1952年的3月5日,4架美国海军P47战斗轰炸机对我马良山阵地实施轰炸,妄图将我志愿军在此的防御工事摧毁。

此时的志愿军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作为临津江西岸的桥头堡,马良山可以轻易地掌握敌人在江东、南两侧的阵地布设,严重威胁联合国军的侧后方。

而刘继和与他的战友们接到的作战任务,就是对来袭马良山阵地的敌机进行打击。

随后,4架飞机依旧如同往常那样嚣张,在空中盘旋调整为一路纵队后便对我军阵地俯冲而来,刘继和立即操纵机枪对敌机予以打击,经过简单的测算风向、距离、角度后,刘继和的机枪就像是长了眼睛般朝着带头的敌机掠去。

首战告捷,刘继和先后击伤两架敌机后,其余2架飞机也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返航了。

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3月30日上午,4架F-80喷气式轰炸机明目张胆从东南方向低空绕飞而来,马达的轰鸣声震得阵地上的松枝直颤,刘继和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敌机上的白五星标识。

正当刘继和进行瞄准时,一颗燃烧弹落在他附近,顿时火苗顺着脚边往上窜。面对呼啸的敌机,刘继和不敢分心,多亏了战友及时将火头扑灭。

但此时的敌机也愈发嚣张,眼瞅着我军阵地上没有火力还击,他们便大胆地低空俯冲对我军阵地进行扫射。

刘继和沉住气,紧紧地将其中一架敌机咬在瞄准具中,手指均匀地按压扳机,一梭子子弹迎着敌机径直飞去。

在全体战友的见证下,这架飞机很快便冒出黑色的浓烟,一头栽倒在地上。眼瞅着情况不妙,其余3架飞机连忙升空飞走了。

在54天的对空战斗中,刘继和共击落敌机3架,击伤4架,创造了高射机枪对空射击的实战记录。这样的战绩竟是由一名新兵创造,战斗结束后,刘继和被记特等功,评为二级战斗英雄,就连朝鲜也为其授予了2枚勋章,而刘继和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又一传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