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本来只被认为是孔子老师的老子 是如何成为道教鼻祖的?

本来只被认为是孔子老师的老子 是如何成为道教鼻祖的?

时间:2024-02-21 01:13:31

相关推荐

本来只被认为是孔子老师的老子 是如何成为道教鼻祖的?

两汉时期,老子为孔子师的传说盛行于世,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孔子适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己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患。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异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此外,《史记》的《孔子世家》、 《仲尼弟子列传》等篇中对老子为孔子师的传说也有记载。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说:“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 ”除文献记载之外,老子为孔子师的传说也大量地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如山东省微山县微山岛发现的汉画像石荐中,1987年发现的的第三石和第四石原来是一个整块,发现时己经断裂为左右两段。整个画面分为左、中、右三个画框,其中左画框内画的就是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画面上九位人物分为上下两列,上列五位佩剑男子躬身向左而立,当为孔子的弟子,下列共有四位人物。左起第二位的孔子双手捧白为贺礼面右躬身而立,身后跟着一名佩剑弟子,孔子身前,智童项囊面左而立,其后是面向孔子的老子。

另外,1962年发掘的河南省南阳市阳关寺汉墓中出士的汉画像中,其中第一组也是“孔子见老子”图,图中共有三个人物,右侧人物身材高大,长需飘动,腰佩长剑,头戴进贤冠,恭谦地躬身面左而立,当为孔子;左侧人物面右而立,一手前伸,装束与孔子相同,当为老子;中间面右而立、一手前伸的童子应是七岁为孔子师的项囊。综合唐前历代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论语》的“述而篇”即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与我老彭。”老彭当是老子与彭祖。而马叙伦更以为是一人,自即老响。但老子为孔子师的传说应该盛行于汉初。这是有时代原因的,汉代初年,统治者好庄老之学,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被普遍学习、运用,而以孔子及其后学者思想为主的儒家观念一度被排除在了封建正统思想之外。正是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老庄之学压倒了孔孟之道,加之先秦文献曾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事,所以便有了老子为孔子师的传说。

老子为孔子师的说法,流传到东汉,开始出现了老子为国师的传说,东汉末年陈相边韶为汉桓帝祭祀老子所作的《老子铭》说:“以老子离合于温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主农以来,为圣君作师。”其中的“自主农以来,为圣君作师”句,首次出现了老子为圣君师的传说。

这一传说之所以出现在东汉后期,与这一时期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以及东汉以来盛行的谶纬之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汉末年伴随着道教的产生,道教徒对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进一步神化,老子最终成了道教的始祖。而佛教传入中士以后,佛教徒对佛教教祖身世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描写,对老子形象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东汉魏晋时期所译佛经中,屡屡出现佛祖为国师的记载:圣王寿尽,又升梵天,为梵天王。上为天地,下为圣王,各二十六反,终而复始。以度人故,随时而出。(《修行本起经》)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王。或为卿相国师道士。圣王师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妙内篇》佛经云:释迦成佛,有崖劫之数,出法华无量寿,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南史》卷七十五)在佛经的影响下,道教徒也开始进一步神化老子,他们模仿佛经,也把老子说成是帝王之师,如据传为三国葛玄所作的《老子道德经序诀》就说:老子体自然而然,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南北朝道经中类似的说法更是比比皆是。如北周僧人由莺《笑道论》多次引北朝楼观经典《文始传》反驳道教,其中说:又《文始传》云,老子从三皇以来,代代为国师化胡。又云汤时为锡寿子,周初为国叔子。(《广弘明集》卷九)

特别是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刘宋徐氏的《三天内解经》等书,对老子为国师的传说更是进行了铺陈和敷衍。由此可见,老子为国师的传说出现在东汉后期,是道教徒受佛经的影响,发挥创造的结果。认为老子为国师的传说来自老子为孔子师传说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唐前有关老子的传说中,影响最大且引起后世广泛关注的,是老子的宗教传说。据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早在先秦时代,老子就己经成为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进入汉代,特别是到东汉,在佛教的影响下,有人开始象祭祀佛祖一样祭祀老子,《后汉书·楚王英传》就说:“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令天下死罪皆人嫌赎。…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絮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普塞桑门之盛慎。’因以班示诸国中传。”通过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当时上层社会中对道教和佛教信仰的大致情况。到东汉晚期,对黄老、佛教的合祀更加的普遍。汉桓帝刘志就是这一做法的狂热崇拜者。

《后汉书·桓帝本纪》的赞论中就说:“饰芳林丽考灌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斯将所谓听于神乎!”《后汉书·襄楷传》中,襄楷延嘉九年在给桓帝的奏琉中也说:“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续汉书·祭祀志》记录得更为详细:“桓帝即位十八年,好事神仙。延嘉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灌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老子己经被看成是道教的最高神抵之一,成为与佛教教祖并列的道教始祖。由此出现了许多关于老子的传说故事,特别是“老子化胡传说”的出现,使得原本是道教教祖的老子,也成了佛教的始祖,这一传说的出现有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和宗教原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