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七夕节到了 在古代七夕不是情人节?和牛郎织女无关?

七夕节到了 在古代七夕不是情人节?和牛郎织女无关?

时间:2022-06-14 00:22:30

相关推荐

七夕节到了 在古代七夕不是情人节?和牛郎织女无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这首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七夕节时牛郎织女才会熬过一年的“异地恋”,相聚在一起。而这个美好的传说更是满足了人们对爱情及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追求。那为什么七夕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呢?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节。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哦。小编就系统地介绍一下七夕节的来源和演变过程,以及比较有争议的七夕节究竟是不是“中国情人节”。

一、七夕节的历史渊源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七夕祭”。

七夕节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天上的织女一日移动七次非常繁忙,但即使如此却没有织出好布帛。而那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却不能用来拉车辆。

①:这也是七夕节的雏形,暗示了在农耕社会下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中对女子心灵手巧的愿景。

②:七夕节也与古人天象崇拜有关,古人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天象体系和观星文化。

二十八宿中“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因为牛郎星和织女星位置的特殊,人们就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但那时还没有牛郎织女的传说。

③:除了自然崇拜,七夕佳节的日期,还代表了古人对于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而七夕节后就是立秋。对于农耕社会来说更是重要,“七七”体现出时间的阶段性。

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不断的战争和动乱,人们都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比比皆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也开始广泛地传播,人们既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牛郎织女的美好故事中,又以此逃脱艰难困苦的现实生活,得到心灵的慰藉。

在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男男女女们,所以人们选在七夕节的诸多活动中来纪念他们。

二、七夕节的习俗和活动

①:穿针乞巧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女子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②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等为主)放在果盆上,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③祭拜魁星:在以女子为主的七夕节里,男子也有活动参加:因为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说魁星主文事。

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这也是读书男子要参加的活动,以求功名。主要是祭拜魁星,用香案贡品来祭拜偶像等等。

三、七夕节内涵的演变

其实七夕节又称“女儿节”,是常年在深闺的女子们难得可以出门游玩的日子。与爱情无关。

现在的营销手段

七夕节只是女子的乞巧节,只不过在现代的商业营销中,才有了“中国情人节”

的文化内涵,媒体也不给公众正确导向,让公众都认为七夕就是“中国情人节”

反观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留下来的很少很少,现在的七夕被商业勒索,只是成了西方情人节的东方模板,可悲又无奈。

当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试问大家失去的有多少?而真正留住的精品文化又有多少?

参考文献:《诗经·小雅》《荆楚岁时记》《东京梦遗记》《七夕印记》

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关于七夕节的看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