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李清照与赵明诚如何相识相知相伴的

李清照与赵明诚如何相识相知相伴的

时间:2021-08-10 20:36:05

相关推荐

李清照与赵明诚如何相识相知相伴的

在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知毁掉了多少古代男女的幸福生活。但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却是为数不多的美满姻缘。

于是,我们就很好奇,在不能自由恋爱的大宋朝,这两个有缘人是如何相知、相识、相恋、相伴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相识前的社会背景:

当时,宋神宗在位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启用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变法。但是,这场改革受到以苏轼为首的旧党极力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朝廷内部,新党与旧党之争就从未停止过。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生,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坚决拥护者。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的吏部侍郎,官居三品,是新党王安石的拥护者。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两人是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关系的。

但是故事的逆转过程,首先要从李清照十六岁那年说起。

那年,父亲升任礼部员外郎,清照随母亲来到汴京城与父亲团聚。当时,父亲李格非常在家中举行文人之间的聚会,与当时的社会名流们论时事谈诗文。聪慧的李清照,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更加伶俐敏捷。

父亲也不去束缚她,乐意让她自由展现自己的才华。

所以,这位十多岁的小女孩的言谈,甚至于政治上的观点,让当时大宋朝的才子们惊叹。她的才学,甚至于让这些当时的文人才子自叹不如。

图片来自网络

李格非有位好友叫晁补之,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非常欣赏李清照的才华,经常在诗词方面提点清照,也经常将她的词作拿出去给文人们欣赏。

于是,清照的词女之名很快在汴京城传响。“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她的词作,也传到了当时的太学里。

太学里有一个年轻人,叫赵明诚,他是吏部侍郎赵挺之的第三子。当李清照的词传到太学里时,他被深深打动了,在词的字里行间一遍一遍追寻着这位女子的一颦一笑,久久不能忘怀。

太学里还有另一个年轻人,叫李迥,他是李清照的堂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赵明诚是如何磨着着人家的堂兄与李清照见上面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赵明诚首先看中了人家姑娘,两人也是私下见过面的。

在李清照的词中生动地展现了两人见面的场景: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从词中少女娇羞的模样,我们揣测,这首词应该是描述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小姑娘应该对赵明诚也是一见钟情。

但是问题又来了,赵明诚的父亲与李清照的父亲,在政治意见上的极度不和谐,人家肯定不会把女儿嫁给这样一户人家的。

后来的故事,相传是这样发生转机的:赵明诚有一天跑去给父亲说,我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念了一首诗,醒来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拔草。”父亲一听,想了一下笑着说:“这不是说你将要取一位能作词的女子啊。言与司,合起来是‘词’,安上已脱,是‘女’芝芙拔草是‘之夫’,合起来不是 ‘词女之夫’四个字吗?”

聪明的父亲怎能不明白儿子的心思。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神宗已驾崩,哲宗即位,改革失败。新党渐渐失势,旧党开始重新受朝廷重用。赵挺之也想借儿子的婚事,缓和一下和旧党的关系。

赵明诚父亲这边的问题解决了,那李清照父亲那边是如何松口的呢?

这要感谢小伙子的兴趣爱好。赵明诚虽身在新党赵家,却是赵家的的叛逆者,对政治不感兴趣,却醉心于金石,好读书。北宋诗人在《历山居士集》中有这样的记载:“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这里的“苏黄”即苏轼、黄庭坚,他们可都是旧党的中坚力量啊。赵挺之的儿子是用行动在拆老父亲的台呀。

所以,恰恰是这样的行为,让李格非认为赵明诚是有别于他父亲的年轻人,竟然也答应了这门亲事。

最后事情终于像我们众所周知的方向发展了。

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一年,她十八岁,他二十一岁。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