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这届高考满分作文得主不当影评人真是可惜了

这届高考满分作文得主不当影评人真是可惜了

时间:2020-03-30 18:45:36

相关推荐

这届高考满分作文得主不当影评人真是可惜了

——区区十八岁,运用得一手好文体,说影评人是客气了,干很多翻来覆去阐释的人文学科他都是一把好手了。

写这篇文章让我有种背叛的隐忧。

我曾经学了七年电影,就在刚刚我翻出了我的硕士学位证,确实是电影学硕士(本科也学电影但学位证写的是文学硕士)。这让我感到一种来自电影学学者们集体凝视注视和窥视,这种凝视注视和窥视使他们成为我这篇文章中缺席的在场,让我在八月的酷热中感到了一种无言的威慑的力量。

但我还是想讲讲。

先看看文本。

读这篇高考作文,第一遍自然是没看懂:想说啥?

但在定睛一看,那学生时代折磨我的感觉就又来了。

这是属于我们学科的专用文体啊。

这篇作文所对应的高考题目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意再清晰不过,如何看待个人目标与家庭期待社会定位之间冲突。

读了三遍我明白了作者的中心思想,是正统的毛主席思想:

我们想高于生活,但不能一味高飞。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但还是不要忘记努力超越。

就这么件事儿。

OK,那么你要向大家展示这个观点,该怎么写?

你会如何用论证和例证来说明这个观点?

其实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生道路高中课本已经都给出来了。

难为考生们,目前我们不能写发现社会家庭的期待和个人理想的不一致,我们就去革命起义,造反有理,把课本上所学的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到解放军如何做的全写一遍。或者对敌人口诛笔伐,棒打落水狗,鲁迅也是好榜样。但技巧性地写写,还是可以,毕竟都是课本上盖棺定论的。

如果你想表达当我们发现不一致就躺平,当一条咸鱼,这个看似比较消极的观点,你也可以把这个思想写得比较积极。

陶渊明不得志隐居于南山、苏轼被贬泛舟于赤壁,这种自得其乐、乐天知命的态度,课本上也是给予高度肯定的。

如果你想说这个也不如你意,人间不值得我想死,我不死也迟早被你们逼死。

那你可以写一篇殉道者合集,举世皆浊我独清,屈原沉于汨罗江,芳心一片徒悲壮,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所以自杀也可以有技巧地写。

或者你觉得,活着已经没意思了,死又不敢死。

这种骑墙主义也有官方说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朝堂,身在江湖。

有一种在我国属于做了不犯法,说出来不合适的生活方式,别写。

你想要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人生,一直生活在路上,你要小心点儿了,你必须谨慎绕开跟毒品性解放相关的生活方式。

或者你要第欧根尼式的人生,活在木桶里,这也难免消极。

生活在路上、生活在别处的这一类人当中,我觉得远离城市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卢梭,选择回归原始劳动的活法是比较安全的,比较符合高考价值观的。

至于和家庭的期待不一致,例子更多了,不是家庭想让你干嘛,你就得干嘛。

五四时期的人,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愚忠不愚孝,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都可以写。聚焦到现代,大多关乎职业选择,无非是选择仰望亮还是俯身捡起六便士的那些老生常谈。余华的父母曾想让他当一辈子牙医,侯孝贤的阿婆想让他当一名大官,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结果我们看这位高考满分作者提了啥观念?

他的观点是:生活在树上。

正常人是不是该描述一下什么叫做生活在树上?比如凯鲁亚克写“在路上”,就是一路搭车,回归颓废野性自由。

那么生活在树上,和我刚才所列举的一二三四五,反抗躺平自杀骑墙自我放纵到底有何不同?

作者只在第四段写了一句话:

生活在树上的柯西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

所以呢?这种生活是什么生活?

能展开一下吗?

他没写。

他除了提出了这一句话,通篇都在写这个命题为什么是不成立的。

下面我破解一下他的行文大意。

在第一段概述了一下探讨的背景是“颠覆传统的现代社会”,并提出“生活在树上”之后。

第二段他把题目中的“期待”直接强行拔高了两级,拔到了“有所期待就容易走向否定一切意义的虚无主义”的高度,紧接着接着否定了这个“否定”;

第三段中,他指出,人们之所以提出“家庭和社会”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把一个主体给“符号化”了,“客体化”了,就是不够实践的。

——高,实在是高,凭你的破题能力,把题目范围往前推两步,否定之否定,再往后退一步,否定一下这个命题本身,硕士论文的前一万字不用愁。

然后他用一种宽容的高姿态表示,虽然这题目出的就不对,尽管人不应该有所期待(容易走向虚无,走向达达主义),社会和家庭也不应该被抽象地如此命名,但本人还是勉强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在社会与家庭中,感悟自己的期待。

我艹,还没回答问题,先聊这个问题,三百字过去了。考官为什么被骂了还不能愤怒呢,因为考生尽管用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否定题目,但所采用的方法论是毛泽东的实践论。一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说,这个题目过于符号化,抽象化客体化的原因正是因为“不够实践”,他提出的生活在树上的观念就是足够实践的,一副洋人的外表,内里是一颗红心。

——实在是高。

好了,你来说,你的生活在树上如何实践?实践途径呢?

第四段,一句话带过,“生活在树上的柯西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

没有展开。

第五段,继续质疑问题本身。在说了问题符号化的之后,又批判问题的角度偏狭。考官你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的视角狭窄。

比如,当你问我,你的理想是赚一百还是赚一亿呢,我翻了个白眼,反问你,谁说我的理想就是赚钱?低级。

这位考生不仅如此,他随后又用一种宽容的姿态第二次拉踩了该题目。

“尽管问题视角偏狭过时,但我们要批判的不是这种偏狭过时啊。而是批判你们这些制造廉价批判、并具有反智倾向的批判者!”

接下来两个例证,狮子和孩子,陈永年,你以为举例的目的是在论证为什么要“生活在树上吗”?

不,他在举证为什么这些制造廉价的批判者值得批判。

短短一段话,他先批判了出题人傻逼,又批判“仅仅肤浅地骂句傻逼的人”才是他要骂的对象。我们应该不忙着骂傻逼,而是要看看这种傻逼问题怎么来的。

——这种行文在学术文章中非常之常见。

对了,我为了让大家不被绕晕,还略掉了一个层次。

考生最终批判的还不是这种“肤浅的批判者”,批判的是“这种肤浅的批判者的产生的肤浅的批判”——厉不厉害?对事不对人,装甲十分的完备。

读者稍有不慎逻辑就会掉线。

(然并卵,这逻辑厉害吗,随便一道理科大题秒杀。)

第六段,继续追杀题目,认为这个题目不可能成立。不仅很难描述出什么叫做期待之间的落差,就算在实践活动的领域,哦,他叫“场域”,也是难以讲清楚这种差别到底是啥。比如你当官了,你说这是理想实现了还是失落了?

哟,厉害了,禅宗的机锋都整上了。你说你得到了一个东西,我说你其实失去了一个东西。你问我为什么,我拈朵花看着你。

然后,他要收尾了,收尾牛逼啊,“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反正这问题都说不清,咱们就先体验吧,先别逼逼了。”

有两个收尾我觉得万能,一个就是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对不可言说的事物咱们保持沉默吧。”

然后你通篇就可以论述为什么这个事物不可说——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一切都不可说,所有的题目都可以被攻陷。

今天你跟我让我说家庭社会期待和个人社会期待的落差,明天你让我说中国该往哪儿走,后天你让我说新冠肺炎给我们什么启示,我通通告诉你这些题目本身都是错的。

按照该浙江考生的逻辑,你不要问,问就是在怀疑一切,走向虚无主义。

你问了,我就要告诉你,语言都是要讲定义的,定义这个定义的词汇依然还是语言,还要继续定义,讲到最后,追本溯源,我们谁都不知道谁在说什么,最好闭嘴。

还有一个收尾也特别牛逼,在这个人看来显然不够高级,但凡人也可以一用: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很多人点评此文思想空洞,我想他当得起这个评价。

空洞的意思就在于,这一套行文的模式,可以套用任何一个问题,质疑问题本身就完了,而回避了这个具体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一篇思想空洞的文章是如何做到让人觉得似乎很有内涵深度,读不懂是自己的浅薄的?

很多人聚焦于“嚆矢”,“滥觞”这几个词汇,平心而论至少“滥觞”在媒体上已经用的很多了。

我还特意看了几个词,比如“孜孜矻矻以求”,我在想那个“矻矻”是干嘛的,想抓他个不通,结果人家用的没错,典出于韩愈《争臣论》。

无意中看到了一首王安石的好词《雨霖铃 孜孜矻矻》,给展示半阙: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

所以,他用典肯定是经得起推敲了。

像不像七言格律发展到穷途末路的状况?

句句都要用典,用得佶屈聱牙,用到觉得诗人与自己必有一个是文盲,最后发现文盲是自己。

一般人到这里就缴械了。

考官查了一番字典,考据了一番之后,发现是自己文盲,就快缴械了。

不过,用典用词生僻但准确从来都不是评价文章好的标准。

行不义之举的人往往会把罪状露在言语上。比如杀老婆的那个丈夫会说出“她凭自己一个人绝对出不去这个小区”。

我们看看考官陈建新的评语:“它的文字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陈考官真的在凭良心打分吗?

什么时候“晦涩”是个褒义词了?

晦,涩,拆开来就不从来不是褒义词,合起来更不是个褒义词,为什么晦涩值得高分?

这让其他行文流畅说理清晰的考生情何以堪?

当然,仅仅只是用词的替换,还不足以让考官缴械,奉上满分。

正如替换了几个词汇不足以让我恭维他“文体”运用得好一样。

我们互联网人从来不惧词汇的运用:“打法=策略”、“垂直=细分”、“勾兑=沟通”、“私域流量=朋友圈”,而我们从小学习英语,也早已踏平各种倒装、翻译腔。

这种文体的驾驭难度远在翻译腔的难度之上。

而这种文体,正是我十分熟悉的,电影学者的分析文体。

请看一位学者关于电影《花样年华》的一段分析。

“表达故事中不仅是婚姻身份和位置的错位,更是一种关于真实与想象,关于道德谴责的力度与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间的错位,是一个不断持续的多重层面的错位所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和缠绕。”

为这篇不值一哂的作文费这么多文字,皆是因为它戳在了我的痛点上,那一字一句都是我为了读懂这种文章所虚掷的青春。

这种语言,你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很难在第一时间看懂,但再读就能明白,哦,是说影片表达了一种身份和位置,真实和想象,道德和情感的冲突,所有的冲突纠结在一起解不开。

——所以呢?把一句废话掰开了揉碎了陌生化了拧巴着呈现出来,目的何在?

连文言文都比这读着通畅。

但这样写作的效果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受到了学术界和影迷界的追捧。

它不说道德和情感的冲突,要说“道德谴责的力度和情感追逐的力度”之间的“错位”。

要用短语充当主语或宾语。

最后一句话一定要学。

你以为这个段落精髓在于这个“不断持续的多重层面的”这个长形容词吗?

错,在与最后这个“解不开的谜团和缠绕”。

注意这个“缠绕”。它是个动词,但是一定要当名词用,才能达到这种抑扬顿挫的让你第一遍很晕的效果。

回到该考生的措辞,将这种短语充当主语、倒装句式、和被动句式、自创词语的方式用到了极致:

“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

这句话的意思=“就算期待和秩序不一致也不能越矩”。

但他要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这种短语做主语,让这句短语有了自己的动作“张本”,画风便一下子抽象了起来。

这一句就比较low了:

“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社会角色的觉感与体认。”

这句的意思是: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在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社会角色。

这个“底料”二字,如果没有出典,这里真的是在化用火锅底料的含义了。是文章中为数不多给人带来通感的词汇。

感受要说成“觉感和体认”。

还有刚才的“领域”要说成“场域”。这几处,私以为他不必如此紧张,用力过猛。

“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否定了某种定式之后又制定了某种定式,那么我们否定了过去,也没建构新的好的东西。

——“祓魅”和“赋魅”,真是汉语的耻辱。那个字念fu,放着现成的“祛魅”不用,还和生造的“赋魅”来个押头韵。有这样的脑力,偏不用到正道。

这篇文字流传开来后,大众仅仅觉得是在装逼掉书袋子,都有想给打39分的冲动,但这都不是问题关键。

关键在于去掉他的用典和生僻词后,依然形成了阅读门槛。

这种文体在学术领域非常常见,它仅仅靠一些生僻名词的使用,一些新词的创造,一些句式的倒装,短句便长句,动词放在名词的位置上使用,最终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

就足以让外行感到,我不配理解这么学科。

人文学科的研究其实是有护城河的。

符号学、精神分析、现象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等各种领域交叉互相借鉴,引用一些大众不知道的学者观点是很容易的。

但有些人不满足于此,还创造一种学术文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本就不容易说明白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晦涩化……

——为了生存,我理解。

——为了高分,你赢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