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高考备考 古诗阅读之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点例结合)

高考备考 古诗阅读之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点例结合)

时间:2021-11-21 04:49:20

相关推荐

高考备考 古诗阅读之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点例结合)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古诗中的形象考察是常见的、重要的考点,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有疑问,碰到这类的题,如何解答才能完整答题?高分答题?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吧: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01

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八种:

诗歌中常见的诗人自我形象

[解题方略]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可由此入手,揣摩把握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雪”“菊”的形象,则极有可能是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用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有些诗词中,作者善于借用典故来塑造人物形象。概括时,要注意从理解典故的用意出发,来把握形象特点。

[答题模板]

(1)总括:刻画了一个人物(特征1+特征2+身份)的形象。

(2)分析: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特征的体现。

(3)评价:指出形象表现的情感和呈现的意义。其中(2)(3)可糅合在一起表述。

【例1】(·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题演示]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属于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②“本诗首联”,界定了答题范围;“请加以分析”,要求结合具体诗歌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02

考点二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诗人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是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解题方略]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

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象的含义挖掘出来

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

很多作品是有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深入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这一步主要是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描写物象的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概括其外在特色,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和精神。

步骤二:链接“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

这一步主要是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

这一步主要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要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

【例2】(高考江西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并简要分析“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6分)

[解题演示]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分析‘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属于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②“概括并简要分析”,要求既要有对内涵的概括,又要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①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②“滋兰九畹”“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词人巧妙地运用这些花草,表达高洁的志趣,突出了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情操。

03

考点三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

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所营造的意境常见特点

[解题方略]

1.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抓住描述景物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景物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物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例3】(·高考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演示]

第一步:全面审题,确定答题方向

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属于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②“简要分析”,要求在概括画面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找准对应,确定答案要点

第三步:根据要求,规范组织答案

答案: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