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公益科研 | 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的思考

公益科研 | 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的思考

时间:2021-11-29 02:01:50

相关推荐

公益科研 | 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的思考

1

编者按:

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资助科研公益项目第一期获资助项目“高中语文原生课堂学生自主设疑自主命题的探究与运用”的成果展示之一。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饶岸老师牵头,本文作者系项目组成员之一。项目成果将在教学考试杂志持续展示。

诗歌剪影里的追问——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高考复习备考策略的思考

贵州 陈芳芳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诗人笔下的世界精彩纷呈,诗歌语言张力无限,情感意蕴深远多重。对于学生来说,尚且无法意会,更何况答题呢?那么,在高考复习备考中,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走出这种尴尬的处境呢?

知己知彼,析问题,找症结

(一)考题现状分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一般是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五个方面命题。笔者对比近三年全国卷发现,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以及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考查频率较高。其中,应该引起学生重视的考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正是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三套全国卷便体现了这一趋势。全国卷Ⅰ考查的诗歌是一首即景(事)抒怀诗,重在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篇章结构、以景结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全国卷Ⅱ考查的诗歌是一首即事抒怀诗,重在考查内容概括、表达技巧(想象、间接抒情)、意象作用分析;全国卷Ⅲ考查的是一首借古抒怀诗,重在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篇章结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生命精神)、语言风格。虽然加大了对诗句内容理解的考查比重,从而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但学生的答题情况依然很不乐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由此,要想走出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答题困境,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当主动思考如何学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全国卷Ⅰ、卷Ⅱ、卷Ⅲ的诗歌鉴赏题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在做题上面临三大困境:第一,无法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第二,无法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第三,语言表达能力弱,语言啰唆而不能切中要害。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准确把握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的灵魂,简洁准确的语言是诗歌鉴赏题得高分的根本。这三大问题不能解决,学生对诗歌鉴赏就只能望而却步、乱答一气。

综上所述,理解诗歌内容是走出困境的关键之一。

觅象绘影,寻解决妙法

中国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不同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有些甚至很难获得清晰的释义。试图解释清楚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句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吗?既然如此,当探寻理解诗歌内容的独特方法。

例如,秋日余晖里,公园长椅上两位相持相扶的老人静静安坐的剪影让人陶醉。即使没有清晰明朗的画面,只有简单的线条轮廓,却依然有色、有形、有声、有味、有情,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这与我们古代诗歌的意境何其相似!剪影,一种简单而内涵丰富、富有想象空间的视觉艺术。其简约、概括、单纯的表现形式和以精练激发读者意会和想象的欣赏形式,与古代诗歌非常契合。篇幅短小的古典诗歌,其意蕴旨趣多通过截取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影像定格来展现,这种影像定格即为剪影。但古代诗歌语言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视觉形象,它只能是介于想象与形象之间的一种媒介。诗人展开神思,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读者便可借助诗人的语言文字进行还原或再造形象。诗歌中的剪影是一种语言艺术,亦是一种意象还原再造的艺术。正如刘勰所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意指意象,思指神思,言指文辞。也就是说,意象产生于神思,在意象和神思的映照下又能产生优美的文辞。那么,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只需逆向而行:透过语言文字找到意象,借助意象勾勒剪影,利用剪影展开想象、体味情思。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一定文化积淀、具备一定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高三学子是做得到的。

例如“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一幅独倚江楼、凄婉含情的剪影,看不到主人公梳洗后的正面靓照,留给读者的只有日暮黄昏这一宏大背景下一个令人伤心的孤独的剪影,一切令人肠断的凄楚绝望则留存在读者心中,自然生成情愫。又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张感动心怀的剪影,几多期待、几多无奈、几多思怀都在那一扇紧闭的小窗里,在那两个紧挨着的人像轮廓里,读来令人感想良多。一首不能用具体的、单一的文字翻译的诗歌在剪影的世界里给一个个独立的、有生命体验的学生留足了想象空间。

设问追问,明影中之情

已具有一定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学生通过定时定量的训练是可以在诗歌中快速检索出重要的意象并勾勒出恰当的剪影来体味诗歌情感的。但高考中古典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感受剪影之美、体味情思,还需要进行具体的表达阐述。这就需要进一步逐层设问、追问以深层次地解读诗歌。例如大家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戴笠披蓑的孤独的背影融于苍凉的天地之中,这轮廓中所蕴藏的气度令人感慨万千。可是,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冷峻而孤绝的渔翁形象呢?他要通过这个孤绝的形象表现什么呢?若不设问,对诗歌的理解只留于表层;若不追问,则无法达到鉴赏的目的,也无法突破命题人设置的障碍。又如,“醉里挑灯看剑”也是一幅剪影,无须看清主人公满心满眼的不甘、不舍、不满,只看那左手执鞘、右手握剑的高大挺拔的轮廓,亦可感受到诗人情绪的起伏、内心的激荡。可是,为什么是“醉里”看剑?“挑灯”的细节又表明了什么呢?展开设问、追问之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以及不被重用的满腔愤懑与落寞之情自可解读明白,或许还能生发出别的鉴赏思路。若想走近诗歌,走进诗人内心,当引导学生学会在诗歌阅读中觅得意象、绘制剪影,在剪影里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形成主动设问、追问的意识,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情感,进而准确地解答考题。

在完成全国卷Ⅰ后,笔者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①第14题D项,七、八句明明又转为描写,为何仍说后半段为感事抒怀?②第14题A项中的“麻衣冲风”是什么?为什么能排解诗人心头的苦闷和抑郁?③可以从诗歌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很明显,这三个疑惑涉及了古典诗歌鉴赏的形象、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而解答这几个疑惑的关键就在于抓住诗歌的核心内容为诗人绘制剪影,并在设问、追问中明了诗人要表达的情怀。于是,笔者回问了学生这样几个问题:

1.设问:读完诗歌后,你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生:拉弓射鸿的画面、迎风立于田间沐着落日余晖放声歌唱的画面、寒风过后柳枝迎着春光在暖风中轻摇的画面)

2.追问:前两个画面中的主体都应该是诗人,请问通过诗句你能清晰地看到诗人的眉眼神态吗?依据是哪句?(生1:看不清,因为诗句中只有前四句写了诗人的动作“射”和穿着“麻衣”。生2:看得清,由五、六句的“屈”“嗔”可见。但是我讲不出来那种感觉)

3.继续追问:无论是看得清还是看不清,诗人的形象都不是具体的、明确的,我们只能远远地为诗人绘一幅剪影。(剪影一:一个能用桑木做的弓射下高飞的大雁的诗人。剪影二:一个穿着麻衣独站在瑟瑟北风中的诗人。剪影三:一个在野地里喝着酒唱着歌的诗人。剪影四:一个期望美丽春天早点到来的诗人)

4 . 继续追问:请将各剪影还原则诗歌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①野地里,能用桑木做的弓射下高飞的大雁的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呢?(生:技艺高超的诗人)用技艺高超来形容诗人恰当吗?(生:射箭技术高能够说明诗人很有才华)

②穿着粗布衣服站在北风中的诗人形象表明诗人的现状如何?(生:不好,落魄)

③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在野地里喝着酒唱着歌?(生:野炊;开心或悲伤痛苦的时候)诗人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想表现哪种情绪呢?(生:肯定是悲伤痛苦。在寒冷的天气中跑到野地里喝酒唱歌,又不搞篝火晚会,有什么可开心的呢?)

④有才华却落魄悲伤的诗人在期待着美丽的春天,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生:心怀希望,不甘现状)

设问、追问到此,学生不但大致把握了诗意,还明晰了剪影所融和的情思,基本能做到分析形象、把握思想情感、明白表达技巧。整个过程中没有对诗句进行直接的翻译,一切都在学生已经建构的语言基础上水到渠成。但追问还不能停止。

化影为真,在真实的生活中追问

诗歌中的剪影是平面的,必然带着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与朦胧性,要想挖掘出更多诗歌背后的内涵、意蕴,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需要教师以生活为本,带领学生继续追问,让它立体、生动、真实并富有生活的气息。毕竟,无论时空如何相隔,古代诗歌所抒发的情理依然是人之常情、常理。

用想象搭建诗歌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接近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仍以全国卷Ⅰ古代诗歌为例,探究如何让“一个穿着麻衣独站在瑟瑟北风中的诗人”的剪影变得立体生动。一切都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为基础,结合想象完成探究。

北风怒号,衣袂随风起伏,直面北风的诗人亦透着一股刚毅,他身冷心热,在寒冬里期盼着春日杨柳飘摇。自与“独立寒秋”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想传达的并非简单的拼搏精神,那么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另一幅剪影源于“枯荣不等嗔天公”,一个“嗔”字暴露了人之常情,“嗔”恰恰是“不嗔”的表现,因为草木荣枯乃是自然常理,而今“落魄”又有何“嗔”呢?

于是剪影与真实的生活交错重叠,这时,学生只要稍加联系诗人李贺的生平际遇即可解答主观题。

其实,通过诗歌内容绘制的剪影包含了诗人当时真实生活的影像,学生以剪影为媒介,正好架构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诗人选择和运用的每一个字、词都能彰显其个性化的特征,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接近真实的生活剪影中推想诗人的生活体验,将诗歌之情还给生活,再在真实的生活中追问,自然能实现从只意会到能言说的跳跃。

当然,这样的追问是以学生为主体且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实现的。

放手学生,从追问到尝试命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版)》明确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在诗歌鉴赏中,学生自主且自动地走近诗歌、走进诗人,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在体悟中去思考追问,远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更有效。学生通过自己寻找诗歌意象,自觉组合、勾勒剪影,自然体验情境,自主设问、追问,自动内化感受诗歌意境情思,最终完成答题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展了个性,提升了思维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话语系统。还原学生的主体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追问,必然能走出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困境。

其实,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命题。学生切换身份,可以从命题人的视角赏析诗歌;可以在解读命题考点中反向思考,找准设题陷阱以训练思维;可以在命题语言的斟酌中训练语言表述的精准,等等。笔者认为,让学生从自主追问到尝试命题,是走出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困境的最佳方式。

教学中,笔者延用全国卷Ⅰ的古代诗歌阅读素材《野歌》,组织学生分小组尝试命题,分享如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寒风”又变“春柳”,旨在抒发春天会来而自己却思绪万千、惆怅满怀之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B.诗中对表达冬天的寒冷虽着墨不多,但寒风的萧瑟却在一个“冲”字上尽显。诗人想借北风凛冽的冬天象征艰难的现实境况,表明人生际遇的不顺。

C.诗中诗人多处穿插场景、环境描写,或实或虚,都与诗人的情感抒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D.诗人即景抒情,诗歌整体由几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组成,每个画面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怀。如“拉弓射鸿”图里是自信与喜悦,“春日遥望”图里是不甘与自勉。

2.诗的前四句描写的场景有何意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虽然学生命题时对考点的关注不够全面,语句表达还不严谨,思考问题较为浅显,但是由此可看出学生的可塑性。

高中语文原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高考复习课堂上应该将课堂自主权还给学生。与其让学生一直在“被问”中徘徊,不如教会学生如何“自助”“自主”。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主设问、自主追问、自主探究、自主命题,一切都在日常教学中水到渠成,以此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突破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瓶颈、掌握答题方法、拿高分,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资助科研公益项目第三期申报已经开始,申报截止日期为9月30日,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申报页面。

教学考试杂志社在投身公益项目的同时,也不断整合全国各地优质教育资源,汇集一线优秀教师,实行线上教研新模式。“优师计划”面向广大教师常年持续招募。具体报名方式如下:

报名通道!

高中教师请加教学考试研发项目报名QQ群:567951603

初中老师请添加QQ群:892087666

打开手机QQ,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跳转QQ进群

长按二维码进群

源于一线教学

回归一线教育

提高教师实战能力

教学考试杂志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