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阅读模型理论简介——科学的阅读理论

阅读模型理论简介——科学的阅读理论

时间:2022-10-23 02:38:22

相关推荐

阅读模型理论简介——科学的阅读理论

阅读模型理论简介

有许多的人和事会给你既遥远又切近的感觉。

几年前,有于丹和易中天的《百家讲坛》烧红了整个中国,一场全民性的文学作品解读热方兴未艾;但在今天,这一节似乎又已经非常遥远,于丹和易中天似乎隐身而去。文学阅读热潮的退去成为一种难以挽救的必然,即便是莫言获得了中国人久觉饥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激不起人们多少阅读的激情。

这里不得不说说接受美学。

说接受美学,一般人或许会觉得生冷,但提到一句话,则与文学相关的人几乎都脱口可出——“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这句话在民间几乎可以代替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一种文学理论。早期的文学评论,比较强调对“作者表达意义”的尊重。人们在谈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时,自然而然地会以是否和作者的表达一致为判断正误的标准。接受美学则强调在文艺作品理解过程中接受者(读者)的主体地位。极端的论点甚至提出“作品出版,作者死亡”。接受美学理论解除了作品对读者的约束,解放了读者的思维,直接的结果就是多元阅读的盛行于世。这里的多元指的是对同一文学作品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正是接受美学和多元阅读的最简练精准的例释。正因如此,它成为接受美学在民间最流行的替代语。

接受美学和多元阅读给文学阅读和评论都打开了异常广阔的空间。为“百家齐鸣”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于丹和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当初如彼红火正是得益于接受美学。其实,无论是于丹之于《论语》,还是易中天之于《三国》,以传统标准而论,他们的解读都说不上高大上——既不算专业,更不是权威。但因有了接受美学,而于《百家讲坛》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又因通俗接地气,而被广大民众喜爱,于是,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两人的书籍更是在商业运作的推动下,畅销世界。一时之间,几乎俨然空前无匹矣。

然而,出于对传统阅读理论中过于重视作品本义纠偏目的而出现的接受美学先天不足。它过于强调读者的理解,而忽略作品本义的缺陷很快就显现无遗。

同样是在《百家讲坛》,周汝昌讲《红楼梦》,刘心武也讲《红楼梦》。周汝昌用的是传统的考证、考据的功夫,而刘心武走的是创作心理学的途径。作家刘心武熟悉创作者创作时的思维过程,根据了这经验,用以反推曹雪芹当时的创作过程,正是其优势所在;周汝昌入手《红楼梦》缘起于资料,着重于考证,更因周汝昌视曹雪芹为天人,怎肯轻易偏离其表达,正是最传统的解读法。周、刘两人各有擅长,殊途同归,或者应该是好事。所谓切磋,所谓互补,都是有可能的。但不幸的是,当周汝昌应《百家讲坛》之邀对刘心武的《<红楼梦>揭秘》提出批评的时候,刘心武则在央视的另一栏目说“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其言下之意是,周先生有自己的理解,也得允许我有自己的理解。就这样,央视有意无意安排的,众人期待两位“红学”的精彩碰撞连个火花也没有擦出就结束了。

遗憾的是,不久,九十余岁的周汝昌就驾鹤而去。一场可以期待的精彩对话就此成为绝望。

这不得不归罪于那句“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

它在容忍每个读者有自己的理解的同时,也隔离了不同读者那不同的理解之间的联系。它允许百家“齐”鸣,却断绝了百家争鸣。

早几年,我们经常看到有人用这句“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来隔断争论。比如于丹将《论语》中孔子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以便使这里的“女人”和“小孩子”并列,这样一来,难养就显得娇嫩和可爱,而不是可恨可鄙。这当然是曲解。在央视的访谈节目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结果于丹只一句“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就一切OK。

其实,于丹的曲解是非常明晰的。孔子的原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翻译过来是:“和女人和小人的关系是最不好处理的。和他们太亲近,他们会不尊重你;和他们太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这话一如孔子其他的话语,充满了生活智慧,符合当时的生活情境。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女人和小人都是生活能力较差的,他们依附强者方能生存。当强者和他们关系亲近时,他们会通过狎昵的言行来表现亲近,但这种亲昵可能会令强者不悦;当强者和他们疏远时,他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当然会对强者表现出怨恨。这正是孔子所谓“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的来源。

这虽然是一个不易说清的问题,但也不是一个不能说清的问题。可是,一句“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就让于丹的胡搅蛮缠式的“小孩子”全身而退。

这简直是学术的耻辱。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我们对“有一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的理解是这样的:每一位读者阅读哈姆雷特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这些个不同的理解都是正确的。

其实,这话只对了前一半,后一半完全是想当然。

确实,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文本,所得到的理解因人而异,不会有两个人完全相同。这是事实。但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进而认定这不同的理解全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正确”的,却又必然是荒唐的。

这里涉及到正确的“标准”问题。接受美学的问题就在于它为了强调读者的理解(认为读者的理解结果是阅读中的唯一有意义的)而特意压制甚至是忽略文本在阅读活动中的影响,所以失去了对阅读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接受美学之下,读者的理解各不相同,各以自己为标准,也就没有办法衡量正误,判定高下。结果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自说自话。于是,文学争论就不再存在。于是,文学评论就失去了意义。于是,文坛的死寂之气悄然弥漫。于是,莫言获得诺奖也点燃不起人们对文学的热情。

更为可怕的是,在大学课堂上,有学生对教授的讲解提出异议,由教授就会以“有一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来搪塞,学生于是只好满腹狐疑而去。教授于是可以心安理得地甚至理直气壮地拿着高薪不负责任。他从来不考虑,他凭什么

更为可怕的是,高考试题中已经多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然后标准答案是,同意也给分,不同意也给分——只要可以自圆其说。这里这里已经完全放弃了是非正误。忘记了教育的基本责任,忽略对考生的德性要求。更为荒唐的是完全相对立矛盾的观点也可以共存。比如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我们来看这种神答案,认为为诗中的“人”指的是小人,正确,给分!认为诗中的“人”不是指小人,也正确,给分!这个世界的基本逻辑已经无法限制命题人的思维力了,最基本的逻辑常识——矛盾律已经彻底失效了!

这简直是在教考生以强权逻辑。只要你有话语权,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了话语权,你的哈姆雷特永远正确,无可匹敌;如果没有话语权,你的哈姆雷特只好收拾起来,永远珍藏。至此,“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的最神奇功用出现了——它即是不同意见的庇护者,同时又成为不同意见的压制者。

忽略了文本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接受美学难辞其咎。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模型理论必须应运而生了。

阅读模型理论正是第一次对阅读活动进行全面解读的尝试。

阅读模型理论认为,阅读是读者获取文本信息的活动。阅读活动的前提是有文本意义(文本呈现的意义),而作品的前提是有作者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文本意义是作者表达的结果,但不同于作者意义。作者在表达时即受制于语言表达能力(所谓言不尽意),也受制于自身表达能力(所谓词不达意),不可能将自己所想百分之百地转化成文本意义。读者在阅读时也不能尽获文本意义。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时受制于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偏好、阅读习惯、阅读目的等,必然会对文本中的信息或筛选,或遗漏,或增添、或删减,或窜改、或隐匿,不一而足。这就表明,读者的意义其实并非单一地从文本中来,而是加入了读者自身的影响。这个影响力就是读者自带的影响阅读的主观因素之和。我称之“前阅读”。它在阅读之前存在,并且一直伴随着整个阅读活动,也影响着整个阅读活动。

也就是说,阅读模型理论认为,在阅读活动中存在着四个模块:作者的意义,文本的意义,前阅读,读者的意义。其中“前阅读”是以前的阅读理论所不曾涉及到的,但它在阅读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所以会出现“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的现象,就是“前阅读”在起作用。阅读模型理论认为为,语言表达具有稳定性,文本的意义是固化在文本中的,是基本稳定的。前阅读因人而异,且即便是同一人也会与时俱变。“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体现的正是因人而异的阅读能力造就的阅读结果。换句话说,“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能够证明的恰恰是文学阅读的差异性,也是文学讨论的必要性所在。然而,当今的人们误把“必然”当作“当然”,以现象代替标准,于是阅读上的混乱和无序就无法避免。

阅读模型理论起到的是正本清源的作用。

阅读模型理论从根本上科学地剖析了阅读活动运动的根本规律。

阅读模型理论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基因论来解释阅读这一人类特有的活动现象。它将阅读看作由作者、文本、读者(主要是前阅读)综合运作互相影响的系统;它深知阅读是一种信息活动,信息的耗散的新生都是正常的;它确定前阅读据于阅读的核心制高点上,君临天上;它深信所有优秀的文本都有其基本的核心的信息,决定着文本的内容,得到它,你的阅读才可以说是正确的。

在阅读模型理论看来,“有一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只是一种现象,或者说是阅读的结果。但“有一千位哈姆雷特”这一结果正说明,每一个都在对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误解”,也表明读者的前阅读各异,难免各有偏重,互有高低,它所能够证明的恰恰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不同的读者理解之间互相切磋,互相补充,互相纠偏,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讨论和批评就必须有正误高低的差别。

阅读模型理论解决的还有评判阅读的标准问题。

在阅读模型理论看来,用所谓“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来抵制讨论和批评,所犯的其实是瞎子摸象的老错误,误把自己摸到的那一点当作大象的全部。其实严重的,还有一些瞎子摸到了大树以为是大象的。在阅读活动类似的现象也多有出现。

与其说,阅读模型理论提供了评判阅读的标准,倒不如更简单地认为,阅读模型确定了一个阅读参照——这一参照就是文本意义。其实我们的阅读确实象瞎子摸象。首先,要保证你摸到的是一头大象;其次,在系统论、信息论看来,一头大象包含的信息是无限量的,文本也一样;阅读活动受制于“前阅读”,只能从一个侧面入眼,结果只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想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比较从较多的侧面入眼,然后将所得信息全部综合起来。而这中间难免发生信息的种种变化,从而使你的认知结果远离那头大象。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到你的信息全部是来源于大象的,而不是自己偷偷置换进去的。

当然,要求读者意义不超出文本内容,那是对阅读的限制。阅读的核心意义其实更多的在于通过阅读他人作品激活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文本意义只是“参照”而非“标准”——参照结果的是“是不是”,解决的是阅读结果属于不属于文本内容;“标准”关心的则意味着是非高低。阅读模型理论并不排除读者意义中有超出文本意义的部分,甚至认为读者意义中超出文本意义的部分其实正是创新所在。但这超出文本内容的读者意义的质量高低决定于读者的思维水平以及机缘巧合。

读者意义可以超出文本意义,文学评论可以高出作者意义,但是一定要确定你评论的是文本意义。

阅读模型理论必须大行于世。不能让文学教授再以“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糊弄学生了,不能高考命题专家再毁坏学生的道德信念了,不能让文学评论死寂一片了,不能让再作秀的作者再任人随意蹂躏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