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道德经与树形哲学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道德经与树形哲学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时间:2023-01-02 17:14:27

相关推荐

道德经与树形哲学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可久,而况人者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

听之不闻曰“希”,在道德经第十四章里用来描述“道”。所以希言自然就是道法自然啊!

为什么某个行为自然而然会产生某个结果,从没有例外?老子认为因为这是“道”推动的,道的推动是无可违逆的,所以某个行为产生某个结果就具有必然性。同时万千之道无所不包,又使得这种必然性无有例外。这就是希言自然的全部含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可久,而况人者乎?”

所以飘风吹不满一整个早上,骤雨下不了一整天。刮风、下雨是谁的所为?天地刮风,天地下雨,刮风下雨是天地的行为。

天地都不能为所欲为,都不能想吹多久吹多久,想下多久下多久。道推动事物的这种必然性,天地都不能例外,更何况是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得到“道之果”的人一定是因为他之前秉道而行。得到“德之果”的人一定因为他之前秉德而行。得到“失之果”的人,一定是因为他之前秉承“失之道”而行。换句话说人想要得到什么果,就要走上什么道路。人只能主动往道路上走,道路不会自己跑到你脚下来。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既然是人同于道,而非道同于人。那么当人向某条“道路”靠拢时,“道路”本身又是怎么对待人的呢?——乐得之

行走在能得到“道之果”的道路上,能得到“道之果”的道路也不拒绝你。行走在能得到“德之果”的道路上,能得到“德之果”的道路也不拒绝你。行走在能得到“失之果”的道路上,能得到“失之果”的道路也不拒绝你。各条道路本身从来都不拒绝任何人,它也不主动跑到谁脚下去迎合谁。道路就在那里,从来没动过,任何人来之也不拒,去之也不留。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福祸无门,为人自召。”你走在取祸的道路上,你按照取祸的方式行事,那么你自然会得到“祸”。得“祸”的道路是你自己走上去的,你走上去它不拒绝,你离开它也没拉着你不让你走啊。

所以本章上半段是阐述你得到了什么“果”,一定是因为你走在了什么道路上。一根生一果,一个结果对应一条道路,先有根然后才能有果。你抱怨苦果之前,想没想过是自己先种的苦根。你种苦根,得苦果,这就是“希言自然”啊!天地都要遵守的规则,人当然也不会例外。

下半段阐释你种苦根时,苦根不拒绝你种它,你种甜根时,甜根也没拒绝你种它。但是另一方面,选择种什么,不种什么却是你自己决定的,道从不对你的决定表示拒绝也不会表示欢迎。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有不让人信任的行为”是“信不足焉”的根,有根自然生果。因为众人不信任你,反而去抱怨众人,不是很可笑么?众人不信任你,是因为你做了不让众人信任的行为,所以自然有了众人不信任的果。解决问题不应该从事物的根上着手么?

全文总结:

所以说纵观全文,“希言自然”四字提纲挈领,讲“道之规则”无根无母,自然而生。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可久,而况人者乎?”以天地举例,阐述道推动根果转化的不可违背性。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就是在阐述这个不可违背的道之规则是什么。——你得某果,必是因为你做了某一事。先有根,才能有果,所以反过来说你得了某果,必是已经种了某根。在根果结构中,如果“根”已经存在,那么就一定会产生对应的“果”,这种必然性是不可违背的道之规则。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在阐述完根果的结构中,哪些是不可违背的规则后。此句就开始阐述根果结构中哪些又是人可以自由决定的。人不能让根不生果,也不能让苦根生甜果,甜根生苦果。但是人可以自由决定种什么样的根,种或者不种这个根。(我由此知道人的行为逻辑要分两部分,也明白了老子为什么要在第十六章阐述“情”)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从理论再返回现实,谈完理论后,再开始用实际的例子就行举例说明,方便大家理解。

这么看老子的说明文逻辑结构还是挺规范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