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篆刻 结字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篆刻 结字

时间:2024-04-04 23:33:52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与篆刻 结字

本文乃作者姜莹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结字是把每一个字安排的优美好看。当然,要使字形优美,首先得使点画优美。但只有优美的点画,若组合安排不当,也只等于是一些没有串缀起来的珠玉,不成其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赵孟颊所说的“结字因时相传”,指出了结字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板规格,但也不等于结字可以随心所欲,乱拼乱凑。中国方块字的结构,有一定的基本格式。

结字

以楷书为例,古人把楷书的点画归纳为八种,以“永”字为标本,加以分析说明,这就是所谓的“永字八法”。这八种点画的名称如下:1、起笔的点,名为“侧”。2、次笔的横,名为“勒”。3、第三笔的竖,名为“努”4、第四笔的钩,名为“趋”。5、于第五笔自左向右上方挑起,名为“策”。6、永第六笔左边向下斜撇,名为“掠”。7、永第七笔右边自上向下斜劈,名为“啄”。8、永第八笔右边自里向外斜拣,名为“磔“。

楷书的点画归纳为八种

严格地分析,这八种点画还不能将楷书的点画包括完尽,如“永”字的“遥”是向左提钩的,而“戈”字的钩则是向右提,“永”字的“磔”是斜捺,而“之”字的“磔”则比较平,“包” 字的上下两个拐弯,“互” 字的两个斜等等。不过,这些也只悬方向和配搭位置的差异,如“戈”字的提钩仅是“永”字提钩的反转,“之” 字的“磔”不过比“永”字的“磔”稍微平行一些,“包” 字的两个拐弯是“永”字第二笔和第三笔的联合, “互”字的两个斜拐是“永”字第二笔和第七笔的联合。所以,“永字八法”仍是我们练习楷书点画最好的典范。

永字八法

《书苑精华》载颜真卿的《八法颂》,教人如何写好“永”字的八种点画。他说:“侧、蹲鸱(chi)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努、弯环而势曲。耀、峻快以如锥”。等等如果我们将这八种点画写好了,那么,一切优美的点画就能从这基础上变化出来,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乐趣。

前人对字形结构也做了许多分类说明,这里略举两说作为参考。苏霖《书法钩玄》载隋僧智果《心成颂》大意说:回展右肩。头颈长者向右展,如宁、宣、壹、尚等字。长舒左足,有脚者向左舒,如宾、典、其贤等字。峻拔一角,字方者拾右角,如国、用等字。潜虚半腹,画稍粗,于左右亦须着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如用、见、冈、月等字。间合间开,无字等四点四画为纵,上心开则下合也。隔仰隔覆,并字隔二,噩字隔三,都要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yao)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不可并放。变换垂缩,谓两竖画一垂一缩,并字右缩左垂,斤字右垂左缩。

心成颂

上下亦然等等另一种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依据字形相近加以分类,如:“天覆”。如宇、宙、官、宫等字,上面盖尽下面,于法用上面清而下面浊。“地载”。如直、且、至、里等字。下画载起上画,于法用下面重而上面轻。“让左”。如助、幼、即、却等字。左用昂而右用低,若右边有谦退之象等等。

上面所举这些结字的例子,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各类字形的基本结构,使字形安排的优美悦目。基本字形既熟以后,便可从中变化,创造出许多新理异态。试看历代着名的书法家,同一个字往往能写出多种面目,给人以清新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全文中有二十个“之”字,字形没有一个雷同,这就说明“结字无定法”,而每个字的结构安排又都不失法度,做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于矩。

王羲之的兰亭序

我认为字形当以体式生动,变化自然为贵。形态是多样化的,茂密、清疏、端庄、奇等等各有各的美感,不必强求一律。限制死了,就没有发展创造了。概括地说,中国书法的结构,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以达到高度的矛盾统一,这也就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所说的“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的道理。以上讲的都是单字的结构问题,这里还要说一下。整体安排,如果单字结构很美,而不讲究整幅的安排组合,也会大大影响到它的艺术效果。

书法

简单地说,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之间要上下连贯一气,行与行之间要左右映带,疏密错落,轻重协调,通体给人以完美和谐的感觉。如果上下左右各不相干,仅仅是把所有的字生硬地凑合在一块,那就成了印刷排版或选字本的字帖了。古人写字对于整体布局十分讲究,如明朝的董其昌,他的特点是字与字之间和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甚宽,给人一种清疏爽朗的感觉。我们仔细追寻,他的这种布局特点,是从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中得到启发的。只要我们多细心揣摩古人名迹,自不难从中获得借镜。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