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河北阳原:开阳堡

河北阳原:开阳堡

时间:2019-07-14 23:55:52

相关推荐

河北阳原:开阳堡

续接上节。

这是城内正对着城门的城隍庙,这个城隍庙只面阔一间,有些寒酸,用木栅栏作为山门。城隍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由此,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而城隍爷也就成了城市的保护神。(参考百度)

小庙城隍爷的背饰是莲花,不多见的,台子上有土地爷的牌位。

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始封城隍为王爵。元代文宗天历年间(1328),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

俯瞰城隍庙,屋顶重修过,孤孤零零的一间小庙。

明代,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所以更是推崇有加。于洪武元年(1368)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于是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参考百度)

开阳堡里的残垣断壁,废弃的民居比比皆是,衰败,荒凉。

由上文可见,城隍不是哪里都有的,只能在县城以上的城市里才有。开阳堡里有城隍庙,说明这里曾经也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这是街面上的拴马桩,上面的圆孔被马缰磨得非常圆滑,当初的凿痕已经磨没。

阳原县一带战国时是赵国的领地,疆土辽阔,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中北部和陕西省东北部。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快速增强,北灭中山,打通代郡与都城邯郸之间的道路,并向西扩张,于公元前306年打败了林胡、楼烦,后筑长约1300多里的长城,并设代郡、云中郡、雁门郡等辖区,开发西北边疆地区,也是一代枭雄。

城堡里面的民居,基本保持了原貌,很少看见红砖和彩钢板,树枝栽的栅栏围着自家的菜地。

据载:汉唐时期开阳堡附近森林广袤,水源充沛。唐代初期开阳堡就已现繁华昌盛,由于这里原是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官衙、富户、商贾店铺、客栈寺庙几乎把堡内占满,每逢集市或庙会,更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废弃的民居,古老沧桑,凄冷凋敝。

据专家说,自古,阳原境内因水草丰美,即成为朝廷牧马之地,所以才会有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基础,到明永乐年间,阳原境内的战马已经达到12000多匹。本地区很多村庄的名字中经常带有“皂”字,那以前就是军马场(具体情况在我的博文《祁家皂军堡》中有述)。开阳堡灵龟前面的古水系,也说明了这里当时曾经是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具体情况见上一节)。

清晨中的古堡小巷。

到了北宋年间和明代,阳原县成为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前沿,来回的拉锯战使得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开阳堡西边逐渐开始荒漠化。加上这里的县治早已撤销,失去了行政中心的地位和吸引力,古堡开始衰败。

傍晚时,古堡里的老爷们在闲聊。

据说,到了清咸丰年间(1851~1861),经济凋敝,集市废弃,人口锐减,殷实富户也随之外迁。就这样,生态的破坏和行政中心的外迁,把曾经辉煌的开阳堡变成了关内的“楼兰古城”。

这里的老人们也有这样的说法:都是因为那个术士,钉死了灵龟,才使开阳堡日渐衰落(具体情况见上节)。

这是古堡北墙上的玄帝宫(当地称真武庙),建在一个高台上,为大明嘉靖三年(1524)所建。

寺庙前面有一块残碑,碑额:“玄帝碑记”。前款:“大明国万全都司开阳庄创立”。内文题目:“玄帝宫碑记序”。落款:“大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季春吉日立”。

玄帝宫为面阔三间的尖山顶硬山建筑,殿内四周壁画基本没有了。

碑文中的万全都司的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明宣德五年(1430)由宣府镇总兵谭广凑请“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获得皇帝的批准设立。治所在宣府镇城,借了万全卫的名号,但是规模却大很多。明代这里称开阳庄,属万全都司所辖,从以前的县治变成了庄堡。

玄帝宫脊檩上的彩绘,中间有太极图。

碑文中开阳堡地方官的名称也挺有意思,抄录给大家,一位是:宣府兴和所管开阳庄公务委官百户张羽。另一位:宣府管顺圣川东西二城盐课百户姚淮。

玄帝宫侧面山墙上的壁画彩绘,这些只在高处尚存些许。

关于宣府兴和所,百度解释:明洪武三十年(1397)于废兴和府置兴和守御千户所。治今河北张北县。属北平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直隶后军都督府。永乐二十年为蒙古阿鲁台袭陷,徙治宣府(今河北宣化),原所遂废。

这就是玄帝宫前面的残碑,像个兵乓球拍,上大下小,居然还屹立不倒。

碑文中的“公务委官”相当于公务员,国家正式官员,“百户”是明代的军职,正六品,从品秩上看起来挺高(县令也才七品)。说明当时开阳堡的地位相当于县级,但比一般的县在军事上要更重要。

碑下的蚨座是原配,也是明代老物,和新平堡、祁家皂遗物无二。

碑文中的“顺圣川”,词典网载:即今河北阳原县桑干河支流水沟口河。东西延袤二百余里,地多美刍(草美),明代牧马于此。

玄帝宫东侧的夹杆石。

碑文中的“顺圣川二城”,《阳原县志》:“(阳原)明宣府左卫地,后置顺圣东西二城。”《明史地理志》:”宣府左卫有顺圣川,北有东西二城,东城元为顺圣县,西城元为宏州,洪武中俱废,天顺四年修筑二城,又谓保安右卫,永乐十五年置于顺圣川,十七年徙治西沙城(旧志谓天顺四年),武强伯杨能之请筑,筑东西二城,成化二十年置分守参将。”这里讲了明代顺圣川二城的历史变迁。

在高台上俯瞰开阳堡内,一片废墟。

碑文中的“盐课”,应该是收盐税的部门。在封建社会,盐税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皇帝对管理盐务的官员格外重视。所以管理盐课,皆是肥缺。至于“盐课百户”也许是个收盐税的官名,或是军管盐税的等级标志。

碑文中的两个官员,武官在前是挂名的,税官在后估计是出钱的。

这是玄帝宫西侧的地藏殿(堡内老人刘元说),网上也有叫阎王殿,前后面都封住了,里面的壁画保存尚好,可惜只能在门缝中小窥。

这是网友几年前拍的地藏殿,当时门还没有封住。

地藏殿的后身(北面),接出一个小抱厦,里面是倒坐观音(本堡老人刘元说)。

趴在门缝中拍了一张内景局部,可见色彩艳丽的悬塑山景。

这是网友几年前拍的地藏殿壁画细部。

这是地藏殿东西两堵山墙防止倒塌做的防护,由于用料一致,估计建好当时就发现山墙有问题,用石料和砖头顶住防止倒塌。

这是地藏殿旁边的窑洞,窑洞之间有门穿过,靠着城墙,保暖省工,估计是僧侣的寮房。

废弃的民居里面杂草丛生。

在古堡北面的进车豁口不远有个礼堂,本堡老人刘元说,这是拆了这里的寺庙盖的,门楼上有匾:“规则堂”,说这是拍电影时留下的。

,北京新影联和盛世华锐在此拍摄了一部,以农村题材为背景的黑色喜剧,牛年贺岁片电影《牛村规则》。

这是当时拍电影时,礼堂外面的景象。

这是我们住宿的院落,据刘元老人讲,这里最早是个大户人家,也有说是寺庙的。解放后曾是生产大队部,后来被人租下来办了旅游民宿。

院子里还有一座老戏台,面阔三间,卷棚顶硬山建筑,里面堆满了杂物,由于古建不稳,周围拉着警示线。

戏台整体结构较好,两侧的进出台口还保留着,一般上写“相入”和“将出”。

这是前廊的雕龙雀替,做工精细,飞龙生动。

戏台西侧有小门,做的规矩精致,一看就是大户或寺庙的等级。

院子里还有两块碑额,上面刻着负屃,这是龙生九子的第八子,一般都在碑额上雕刻。这一块的题字是:“重修碑记”,刘元老人说是玉皇阁里那块碑的碑额。

这是另一块碑额,题字是:“免差碑记”,估计是重要人家被皇上免除差役的记载石碑。

古堡里的妇女在悠闲地聊天,看来这里老爷们和婆姨们聊天是分着的,男的一堆,女的一堆,古朴的民风倍感亲切。

这是古堡的角墩,高大结实,有人记载,古堡一共16个角墩和马面,时间太紧没去细数。

这是古堡外面西北角的黑塔,也有叫怪塔的。有网友说是由一组民间乐器形状的圆石雕组合而成:座基和二层为一副大镲,三层为一面大鼓,四层为一面大锣,五层为一口大钟。其实不然,下面是束腰须弥座,上面是一个圆形花饰,上面突出的圆石雕刻着仰莲花瓣,再上面是塔瓶,雕刻的是一口大钟的样子,像是藏传佛教的风格,塔瓶上面应该是相轮,可能遗失了,用水泥砌了一段。最上面是塔刹。

这是须弥座上面的圆形花饰,这里雕刻的是是花卉,绝没有乐器的样子。

这是网友在修复以前拍的黑塔,当时已经倒塌,各种构件散落在地,能看出塔瓶为一口大钟的形象,但是在修复时,这些构件组装的是否正确,就很难说了,所以这个塔就看个大概意思就行了。

再看一眼清晨的玉皇阁,一位妇女老乡穿了一件破旧的连衣裙向我走来,忍不住再拍了一张。

古堡的情况大致如此,开阳堡如果只是随便看看,也仅是感觉其古老沧桑,但是整理了有关它的史料后,感觉的是厚重,能给你丰富的历史遐想,其“关外楼兰”的赞誉,名不虚传。

全文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