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人身装饰玉 玉剑饰

人身装饰玉 玉剑饰

时间:2022-04-01 01:02:38

相关推荐

人身装饰玉 玉剑饰

商代铜器中出现了嵌玉兵器,最常见的是铜内玉戈。这种戈的前部为玉件,极薄,无砍砸痕,是用作仪仗的兵器。西周时期的一些铜质兵器上往往嵌有小件玉饰,1990年河南三门峡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玉柄铁剑,剑柄为铜芯,其外嵌玉,柄中段嵌一玉管,饰绞丝纹。柄的后端,也就是称为剑首的部分略粗,玉制,饰兽面纹。这些情况说明,商周时期便存在着兵器嵌玉的习惯,西周时期的玉剑饰已非常精致。

战国 · 旧玉兽面纹剑首,长4.1厘米

目前发现的西周玉剑饰尚不多,从三门峡出土的铁剑来看,它的嵌玉部位同战国及汉代流行的玉具剑尚有区别。春秋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为复杂的玉剑饰,这些玉饰已初具玉具剑的规模。战国及汉代玉具剑非常流行,常见的玉剑饰为剑柄嵌玉,玉剑格、剑鞘端部嵌玉,剑鞘侧面嵌玉。古代文献称,剑鞘口部也可嵌玉,但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鞘口嵌玉的剑。

战国 · 玉剑, 通长33.6厘米,宽5.1厘米

玉剑饰由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和玉剑珌四部分组成。

玉剑首 剑柄端部嵌玉称为剑首。1972年江苏六合程桥2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玉剑首为春秋时期玉剑首的代表作品,剑首为长方形,立体,较厚,两面微凸,呈弧面。饰蟠虺纹,两侧面各有三道凹槽,顶面亦有三道凹槽。侧面及顶面亦饰蟠虺纹,同类型的玉剑首在传世玉器中常有出现,以蟠虺纹为常见,也有饰兽面纹的。

笔者1982年于北京地区见到一件此型作品,为此类作品中最精致者。其上琢兽面纹,纹饰凸凹有致,主纹饰间又有极其纤细的底纹。战国及汉代的玉剑首多为圆形,有些中部凹下,有些中部凸起,以柿蒂纹、涡纹、谷纹最为常见,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纹饰组合,个别作品上还饰有勾云纹或螭纹。

春秋战国 · 玉柄铁剑

玉剑格 剑柄与剑锋之间的玉件称玉剑格。1972年江苏六合程桥2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玉剑格为椭圆形,外周有纵向凹槽数个,并饰凸起的勾云纹,剑格的上平面饰阴线几何纹。

战国时期的玉剑格多为条形,中部微凸,横截面为菱形,剑格的两面饰勾云纹或兽面纹。这种样式的玉剑格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延续的时间非常长,一直到汉代还在制造。除兽面纹剑格外,较常见的还有螭纹剑格,主要见于汉代作品。

一般造型厚而窄,一面凸雕螭纹,湖南长沙五一路7号墓出土的玉剑格,浮雕的螭纹起凸非常高,头大而方,身细如绳,呈双“S”形,布满剑格表面,是这类玉剑格的代表作品。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1件镂雕剑格,代表了玉剑格的另一类型。这件剑格的长度与宽度近似,下部尖而下凸,同汉代玉器所饰尖嘴螭相似。剑格两侧饰兽面纹,兽面的两侧镂雕鸟纹。这件剑格的雕琢精致,纹饰复杂,不同于那种样式较为统一的格式化作品。

宋、明时期出现了仿古玉剑格,有兽面纹或螭纹作品,纹饰仿汉,但同汉代作品有别,多数剑饰厚笨而琢工不精。元代以后,一些剑的柄部与剑身间以一种椭圆形玉片为格,片中部有一较大的孔,玉片上或琢双螭,或琢谷纹,有人称这种玉片为椭圆璧,认为它是璧的一种,其实并非如此。

西汉 · 玉螭纹剑首,面径5.1厘米,底径4.9厘米

玉剑璏 许多学者认为,剑鞘中部的饰玉便是古文献中所说的璏,这种玉饰在战国时期已大量出现,历经数代而不衰,是目前能见到的数量最多的玉剑饰。

常见的剑璏有两种形状:一种较短,长方形,两侧间琢空,正面弧形凸起,饰勾云纹及兽面纹,兽面纹在顶端折向另一面。第二种略长,表面微凸,呈桥形,下部有一个长方形仓孔。这种剑璏的尺寸长短不一,有的很长,宋代之后的仿制品更为长大。

剑璏以三种纹饰为主。一种为乳丁纹,流行于战国及汉代,有些乳丁纹以阴线勾连呈“T”字形。

第二种为勾云纹及兽面纹,主要见于汉代及后来的仿汉玉器。璏表面勾云纹排列成行,一端琢兽面,勾云纹的制造非常讲究,有其特有的造型特点和组合方式,纹饰凸起的高度也有一定的规律。其上所琢兽面纹同其他器物上所饰兽面纹不同,有较为固定的造型方式,突出眉、眼部,眉呈角形,其上有细阴线组合。

第三种为螭纹,或为单螭,或为子母螭。子母螭即在大螭头前琢一小螭,回首与大螭相对视;小螭多尖凸似鼠,或呈锥状,还有的小螭身有翅膀,似凤。

东周-西汉 · 玉剑璏,高12.1厘米

玉剑珌 剑鞘下端饰玉称为珌。春秋时期出现的玉剑珌样式极不统一,目前已发现的有鸟纹剑珌和谷纹剑珌。战国时期,剑珌出现了较为统一的样式,一般都呈方形、片状,中部微凸,有些边部带有凸凹的齿形边。珌上常饰有微隐起的“山”形纹、“S”形纹或谷纹,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汉代。汉代玉具剑的使用更为普遍,剑珌的数量及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纹饰有如下几种。

谷纹代表作品为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谷纹珌,呈厚梯形,长7.2厘米,上宽1.5厘米,厚1.7厘米,两面纹饰相同,外周饰云矩纹边框,框内饰凸起的谷纹。

“山”形纹,又称云矩纹。纹饰呈“山”字形,正反勾连,但微有凸凹变化。这种纹饰的剑珌在战国时已非常流行,汉代的作品较战国作品小且厚,光泽亦不如前。

兽面纹,一般为隐起法琢出,直鼻、平眉,无嘴,眼较小,眉以下部分约占一半,额以上部分较宽大,有繁密的装饰纹样,多为勾云纹。

动物纹,主要为螭纹,或凸雕,或镂雕,有的螭身出于珌廓之外。南越王墓出土的熊虎相残珌,两面各琢一螭。一螭前身越于珌的另一面,与另一螭相戏,一螭之头似虎,另一螭之头较方,似熊。

东周-西汉 · 玉剑珌,高7厘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使用量减少,玉剑饰更少。作品的基本风格与汉代略同,但局部纹饰发生了变化。北燕时期的冯素弗墓出土的玉剑首,表面有凸起的云水纹,这件云水纹剑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在传世玉器中,有许多剑璏带有类似的云水纹,或有螭自云水中出没,这类剑璏亦为魏晋时期的作品。

隋唐时期的玉剑饰,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一些鉴定家曾确定个别作品为唐代所制,尚须取得同人的共识。在宋代文献看,多有使用玉剑饰的记载,其中多数是将其作为古器收集。《武林旧事》记载进奉宝器中就有“玉古剑璏等十七件”。在这种条件下仿古剑饰应运而生。

几十年来,通过对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人们对宋代玉器的一些纹饰及制造特点有了认识,进而对一些流传有序的传世玉器进行考察,确认一些剑饰为宋代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螭纹玉珌。

宋 · 玉剑首,厚1.25厘米,直径4.4厘米

这些作品较战国、汉代作品窄小,一面浮雕螭纹,螭头或为近似于椭圆的长形,或为宽而短的长方形,大耳,内卷,呈旋状。这些玉珌从螭纹的形状上即可看出为宋代所制。笔者在无锡博物馆见到一件宋墓出土的椭圆形玉片,长7.6厘米,宽5.2厘米,一面雕凸起的勾云纹,另一面凸雕一螭。螭为尖状耳,宽头,身细瘦,尾细长而卷向两侧。中部为一椭圆形孔。

这类器物在明清以后多被嵌于剑柄与锋刃相隔处,此器可能为宋代的剑格,也可能是仿古的椭圆形璧。另外还有一些传世的玉剑璏,制造古朴,雕琢圆润,又带有斑状沁色,似有汉代剑璏风格。璏表面一端为兽面纹,余处饰勾云纹。兽面不似汉代作品有神,勾云又大于汉代剑璏上的勾云,这类作品往往被认为是宋代制造的仿汉剑璏。

圆形玉剑首与方形玉剑珌为常见的明代剑饰,同汉代作品比较,多数明代作品大而厚,其上饰谷纹或“山”形纹,纹饰粗大,扁平。

清代宫廷制造的剑饰主要为剑璏,整体上较汉代作品要大,且更为精致,作品表面光亮,有蜡样光泽。

西汉 · 玉剑格,青玉,光泽莹润,然带深褐近墨色的斑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