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时间:2024-04-20 03:34:14

相关推荐

《门外谈诗》之第二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之四)

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四讲: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续前)

五、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则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多姿;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

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这首词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王安石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

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本词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女词人李清照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六、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比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比较“俗”。结尾两句“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张养浩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

又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语,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语,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七、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之一。“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比如: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结尾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就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则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这种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然而生;一股兴叹之情,沛然流动。

又如:周邦彦《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阙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精巧。

八、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就是婉曲含蓄,“直”就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达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李白那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这首诗中,白居易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作者在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所以,说自己的遭际当是属于“直”,可诗人在表达中又是那么的“曲”,是不讲原委,只诉同感。由之看来,曲折与直率的运用,是与作者的心境有关的,这确实耐人寻味。

九、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这是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

比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人朱庆馀,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所以盼望张籍的帮助。但话又不好直接说出,而采用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可谓隐讳而妙极!

又如,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这首《江城子》中,诗人苏东坡明显地在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十、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这是因为: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采用“离合”的手法,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统一。“侧写”和“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和“直写”,都要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歌达到“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的艺术效果。这种“离合”手法在咏物词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是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词,必须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

比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又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综上所述,诗歌中所采用的辩证表现手法,除了上面列举的这十种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在角度上还为“大小”,在内容衔接上还有“突兀与自然”,在音节节奏上还有“快慢”,等等。我们在学习和鉴赏时,全靠自己的诵读、涵咏功夫。中国古典诗词的多不胜举的辩证表现手法,在经过古代诗人的琢磨和创造后,早已在创作中难分彼此,水乳交融。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很可能同时融合了几种艺术手法,关于这一点,请网友们在阅读和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 (本讲结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