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门外谈诗》之第三十五:写诗要用“诗家语”(十一)

《门外谈诗》之第三十五:写诗要用“诗家语”(十一)

时间:2019-11-07 15:52:54

相关推荐

《门外谈诗》之第三十五:写诗要用“诗家语”(十一)

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十一讲:见智见仁,各臻奇妙(上)

江西的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它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尤其是那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竞相媲美,这一切就自然而然地组成了庐山的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仅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

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的歌咏诗篇。“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这首《望庐山瀑布》,虽然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的六月,五十岁左右的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的就是这条“开先瀑布”,诗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年,李白在隐居庐山时,写下《望庐山瀑布》两首,其第二首为七言绝句。这首七绝《望庐山瀑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首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面的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用得好!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首句和次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本句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二字,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末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字,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诗人李白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这首《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之范例。

据史书记载: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此诗一出,立刻传诵人口,妇孺皆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绝句,他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到了约90年后的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曰: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首句“虚空落泉千仞直”。写出了千仞山壁,飞泉直落,气势显得十分震撼壮阔;更令人震撼者是第二句“雷奔入江不停息”,此句从声音上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汹涌澎湃、入江归海;奔腾不息、雄伟壮阔的气势。接下的“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三、四两句,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一条白练,牢牢地镶嵌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新奇和柔和风格,的确是大有可圈可点之处!

当然,徐凝的诗没有李白那种意气飞扬、自然流畅、天然浑成的气质,但是,徐凝的诗视角独到,气势雄健,完全够独树一帜的资格。“雷奔”、“界破”等词坚定有力,“白练”、“青山”色彩鲜明。较之李白,“雷奔”二字在诗情画意之外平添了听觉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尤其是“白练”的比喻,完全可以和李白的银河相篦美。全诗一气惯之,声势夺人。所以,徐凝的《庐山瀑布》是很受白居易所称赏的。

平心而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徐凝的《庐山瀑布》这两首七绝,其艺术成就各有高下。简言之:

从语音平仄来讲,李白的诗更加流畅,朗朗上口;从诗的气势来看,李诗“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奇异,气势磅礴;徐诗的“白练”“破青山”虽有夸张,却无显然不如银河的气势足。

从艺术特色或者修辞学来讲,两者各有千秋,分别受到苏轼和白居易的欣赏。

李白的语言整体生动无比,徐凝的“白练飞”“界破青山色”也是难得的佳语,尤其是一“破”字,可谓把语言用活了。

当然,徐凝《庐山瀑布》这首仄韵七绝,较之李白的平韵之作,声名黯淡得多了!如果不是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加以轻贬,则知之者定然会很少。

宋元丰七年(1084),被黄庭坚称为“两谪仙”之一的苏东坡道经庐山,读到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后,心极轻之,便写了一首七绝,大肆讥斥。

苏东坡的这首七绝,题目很长,诗题为:

“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诗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后苏轼旧事重提,又作一文云:“仆初入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开先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云。”(见《东坡志林》)自此,李、徐二家“庐山绝句”之优劣,遂成为一桩“人人乐道”、但又是“人云亦云”的文化公案。

对于这桩文化公案,愚以为:从宋至清已有数百年,诸家评说也不少。但是,真正就李、徐两首“庐山绝句”诗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的却很少。严格的说是没有的。很多人不过是片言只语,或附和苏轼,或稍作辩解,就连像龚颐正、袁枚等文化“大家”,也都是语焉不详,未能作出深入、细致的艺术辨析。有鉴于此,老朽不揣谫陋,在广泛吸取当代诗词爱好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写诗要用诗家语”的角度,拟从“比喻”、“用典”和“结构”这三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对比、剖析一下李、徐两家“庐山绝句”之优劣,试为此公案作一“公判”。谬误之处,一定很多,恭请方家批评指正!

首先,从“比喻”方面来说。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的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比喻的优劣,往往见出作者才能之高下,同时也是决定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说过:“善于使用隐喻是有天赋的一个标志,因为若想编出好的隐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间可资借喻的相似之处。”亚里士多德的见解,一直为后世学人们奉为圭皋。

比喻手法的高下,可从两个方面来检验:

第一,“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明显的、本质的差别,其差别愈大者愈佳。

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早就指出:“相比间距离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见昆体良《演说术原理》)。如果我们借用清代人王应奎的话来说,那就是:“须以不类为类乃佳。”(见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

根据这个道理,愚以为:李白“庐山绝句”的末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其“喻体(银河)”而言应该是劣于徐凝的。大家知道,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银河”、“天河”或“河汉”,其间流淌的都是“水”。《古诗十九首》不是就有“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的诗句嘛?那么,李白笔下的“瀑布挂前川”的“瀑布水”,“疑是落九天”的“银河水”,这不就成了“以水喻水”了嘛?这样的比喻这有什么新意?其实,唐代人皇甫湜就曾指出过“凡喻必以非类”。由此看来,李白的“庐山绝句”的确有“以弹喻弹”之嫌。

[未完待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