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洛阳识豫——洛水之北 邙山之南

洛阳识豫——洛水之北 邙山之南

时间:2022-05-01 14:30:33

相关推荐

洛阳识豫——洛水之北 邙山之南

一些朋友说起洛阳来,都带有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来自对历史上一位伟人思想和行踪的考证,这位伟人认为高高在上者即为太阳,而洛阳之“洛”与“落”谐音,似乎去了洛阳,高高在上的太阳就会落下,所以到河南多次也不去洛阳。

这种说法我听了一笑了之,并不在意,但对于洛阳,我必须在意。一是因为我有几个重要的朋友就职于洛阳,二是我想既然十三个朝代都将都城建在洛阳,必然有它的道理。

按照古人的说法,洛阳是一个占尽好风水的地方。洛阳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为建都之必备的双阳之地。另从建都城的安全性考虑,洛阳之西,为秦晋崤之战中活坑万人的崤山天险;洛阳之北,过了邙山,是滔滔漫流、宽约百里的黄

河屏障;洛阳之东,是可阻兵车的虎牢关。自古兵祸多起于北方,所以南方不用作太多戒备,恰洛阳南边是伊水悠悠而来的伊阙,若南门,迎着富饶的南阳盆地,并由南边之淮河直通长江,可将江浙一带的丝绸什物运往洛阳。安有屏障,生有滋养,洛阳城的大数已在上上。从细部讲,洛阳本身为盆地,东西百里,一马平川。冬日凛冽的西北风,被崤山邙山挡了,到洛阳时其力已乏,相对来说,洛阳冬暖。夏来本应炎热,但有洛、瀍、伊、涧四水蜿蜒其间,自然带来许多清凉。春天洛阳城内牡丹盛开,游人如织。秋天洛阳城外稼禾成熟,瓜果飘香。也是民众生存的上上地方。

正因为如此,周、汉、魏、晋、隋、唐等许多重要朝代,都将洛阳作为首都。一些朝代虽未将洛阳作为首都,但却将洛阳作为陪都,可见对洛阳的重视。因此,洛阳在许多朝代更迭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从而聚来全国各地的财力物力,使洛阳兴旺一番。

比如周,周灭商后,远在陕西关中的镐京与中原富饶之地相隔着崤山、潼关天险,来往十分不便,更不便于统治,于是在成王五年,决定迁都洛阳,遂派召公到洛阳实地勘察。《尚书》之《召诰》、《洛诰》记载,召公仔细勘察后,规划出了洛阳的城廓。紧接着、成王又派周公到洛阳占卜,周公分别占卜于洛、瀍、涧三水之畔,卜兆显示洛水之阳、瀍水之东西建都大吉,成王便下令,在该地建设成周。几年后,洛水之阳、邙山之南,便兴建起一个方16公里的城、350公里的廓(外城)。“为天下之大凑(大都会)”,成王自然就住在了这里,甚至将象征着国家的重器九鼎也放在成周。但这时的成周,还处在陪都地位。直到平王即位,才将首都迁至洛阳。由此开始,历时5,二十三王,皆置首都于洛阳。

再比如隋。隋炀帝杨广杀父自立后,即改洛阳为东都。遂到洛阳视察,当他站在北邙山上,俯瞰洛阳盆地中破败不堪的汉魏洛阳城,南望伊水滔滔于其间的伊阙,不禁心动,叹曰:“自古何不建都于此?”耳边立即响起大臣苏威的奉承:“前代留以待陛下。”隋炀帝大悦,于是决定聚全国之财力于洛阳,兴建一个空前绝后的帝王之都,而且派尚书杨素统领监造。据《隋书》、《旧唐书》记载,建城的役工兵丁超过百万。为建高大雄伟的宫殿,所有檩柱附近没有,需要从江西运来,在当时运载工具落后的情况下,三千人齐力拉一檩柱,檩柱下面是滚动的铁毂,由于当时冶铁技术的局限,铁毂并不结实,滚动几十华里,就需要换新的铁毂,为了加快进度,干脆在拉檩柱的队伍后面,跟随着打造铁毂的工匠。就这样,一天也不过行进二三十里。所以一根檩柱运到洛阳,最少要花十万工。虽然如此艰难,由于皇帝特别重视,竟然在一年内完成了都城洛阳的建设。

更有众所周知的武则天,在她千方百计夺得皇后之位后,为防止打入冷宫的王皇后及萧淑妃“春风吹又生”,竟将王皇后及萧淑妃两人各杖一百,再斩断手足,投入酒坛。王皇后至死不发一言,萧淑妃则厉声诅咒:“愿阿武为鼠我为猫,生生扼其喉!”萧淑妃的话深深刺痛了武则天,从此不准在宫中养猫。就这还担心王皇后萧淑妃阴魂不散,干脆娇携高宗,长住东都洛阳。高宗死后,武则天专权,改东都为神都,武则天称帝后,即改洛阳为周都,同时大兴土木,兴建明堂和天堂。明堂以珠玉美画装饰,顶端的铁瓴、金龙高耸入云。后来明堂和天堂毁于大火,武则天又下令重建,而且建得比所毁之明堂更加富丽堂皇,堂顶立有涂了金的铁凤,人们一看即知武瞾皇帝以凤自喻。后来,这个高悬的涂金铁凤毁于大风,武皇又下令改成铜火珠,而在火珠周围,以群龙相捧。此间隐喻,一看即知。随后,武皇又在洛阳端门之外以铜铁铸成高达105尺、直径12尺的天枢,并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遂又以铜铁铸出象征着九州的九鼎,置放在明堂。在洛阳古代的历史上,武则天时期的建设达到了最高峰,城市的兴旺也达到了巅峰状态。

这种兴旺确实使地处洛阳的老百姓得到部分利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展了致富机遇,创造了一系列商机。但是,福兮,祸之所伏。世袭制不可能使一个朝代永远兴盛,改朝换代的时候,最先受到冲击的必然是都城,首先受到打击的也必然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

比如东汉末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曹植在《送应氏诗》中写出了当时的惨象:“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正因为洛阳过于荒凉,不堪为都城,所以曹操入洛阳后不久,即挟献帝移居许昌。

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使洛阳遭到严重破坏。《旧唐书·郭子仪传》如是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并且殃及洛阳周围地区:“东至郑汴,北自覃怀(今河南省武陟县西),经于相土(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仅从这两次浩劫中就可以看出,在达官贵人受害的同时,平民百姓也连带受难。但过去的史书上很少记载平民受害情况,因为极少有史学家出身平民,对平民也就很少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每逢浩劫,平民百姓少了赖以生存的都城,甚至毁了遮风挡雨的房舍,许多平民的家庭成员甚至在浩劫中丧生。这时候,一些依赖都市生活的平民,就随着新都城的建设去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但根在洛阳本土的民众,是很难离乡背井的,是很难离开洛阳这块肥沃的土地的,但是洛阳屡次都毁于火,毁后的洛阳不可能再有建筑的木材,于是生活在平原的民众,就依据洛阳盆地结实的黄土地,挖出一个四方的深坑,再往深坑三面的黄土崖壁上挖出窑洞,而第四面,挖出一条通向地面的斜坡通道,这样,不用一点木材,照样能够修建遮风挡雨的居住地。“远看不见村,进村不见人。低头朝下看,方知有人烟。”而在丘陵地带和邙山一带的民众,就方便了,他们顺着山坡,即可挖窑夯洞。如此安居后,他们再就地耕作,春种秋收,生儿育女。所以,曹植这样的贵族文人,是根本深入不到真正的河洛人家庭的,他们看贯了高楼大厦,看贯了亭台楼阁,在他们眼里,必然是千里无人烟。他们怎能想到,没有房屋,本地民众,照样能够生存下去。

这些人是真正的河洛土著,他们认为到哪里都不如自己的家乡好,生活在哪里都不如在自己的家乡踏实,但也就是这些地地道道的河洛土著,在世世代代的延续中,又不断地遭遇着洛阳的兴衰。洛阳兴,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机遇,但洛阳衰,又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灾难。其实,这些河洛土著,何曾不向往苏州之类的不起眼的小城呢?这些城市和一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中心都相距较远,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过得非常安宁,一日一日平静的日子积累成一个人平静的一生,一个一个人平静的一生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每一个人就是积斗米之财,一代代下来,一个个殷实的家庭就出现了。但是洛阳土著没有这样的福份,在这一代,他们遇上朝庭兴洛阳,他们也随之兴,可能会有三进院落,但到了下一代,很可能挖穴而居,刀耕火种。所以他们不可能有苏州人的自在安宁,他们的生活乃至于生命曲线是大起大落的,若卧倒的S曲线。就是这些置根于洛阳的人民,几千年来,连接了一个一个朝代,连接出了洛阳一次又一次的兴衰曲线,同时,形成了洛阳地区独特的、大起伏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可以出现重置河山的赵匡胤这样的大气派人物,也可以出现耐力极强的挖穴而居的民众。所以,河洛人知道,每一次到达他们跟前的繁荣都是来之不易的,于是就珍惜来到他们面前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并且把它们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比如洛阳的水席。

1976年,我因为写一个电影剧本,和时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张笑天到洛阳去采访,共青团洛阳市委书记杨长春热情地领我们到真不同饭店去吃了一次水席。那时,我虽然到河南工作已经6年,但却是第一次吃水席,感到新鲜而又特别。张笑天是东北人,吃到这样的饭菜更加觉得新奇。但我们都认为这一顿饭是我们近来吃得最有特色、也是最好吃的一顿饭,而且我们两人都吃得额头冒汗。那次一共上了十几道菜还是二十几道菜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记住了水席的重要特征,那就是每一道菜都带汤。而且记得汤菜分甜咸两种,仔细品味每一道甜汤菜,就知甜汤菜的甜味偏向蜂蜜的甜味,蜂蜜的甜味儿不同于白糖,白糖的甜味儿甜得迅速也消失得迅速,似旅途中偶然相识又谈得很投机的人,但随着旅途的结束也就立即结束。而蜂蜜的甜味儿醇厚,吃到嘴里,甜味儿绵而长久,似家里的亲人,似乎平平淡淡,但它却长久地滋润着你。而咸汤菜的主要味道是辣酸咸,辣是胡椒的辣,而不是辣椒的辣,辣椒的辣直接,你还没有吃到它,就可以看见它的容颜,哪怕是碾成粉末的辣椒,一进汤,就用它自身的颜色告诉你它的味道,而且你从辣椒的颜色轻重就可以知道辣味儿的轻重,没吃以前就有了应付它的心理准备,但是水席用的辣料是胡椒,胡椒又分黑胡椒和白胡椒两种,入汤时因汤的颜色而选择胡椒的颜色,白汤即用白胡椒,黑汤即用黑胡椒,这样,汤一上来,食者根本不知道其中辣味儿的轻重,所以每吃一道菜都有一种类似于探险的味道。而且水席的胡椒大都取多不取少,所以辣味儿深刻,几道菜下肚,你就会感到浑身通泰,很快就会觉得每一个汗毛孔都张开了,随后就是汗津津的感觉,而且从头顶到四肢,都有细汗。不象辣椒,发汗大都先在头,然后才到上半身,四肢很少出汗。另外就是汤中的酸味儿,必是在做汤过程中放进的食醋,所以酸味儿藏在汤里,入口有酸却不烈,但酸味儿悠长。如果在汤成之后放醋进去,酸味儿就过于冲,但入口即散。其实咸汤菜最主要的味儿是咸,人说好厨师一把盐,而且人群中,百人百味,这百味中,对咸的要求,是一人一个轻重,所以要让每个人都觉得咸味儿适中,极其困难。看来厨师对咸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在品味的时候体会到厨师取其中,即不咸不淡,再有胡椒之辣和食醋之酸,就会让食客忽略了最重要的咸,忽略了是好事,说明人在下意识里认可了。正因为如此,不但我们外地的客人一吃水席就喜欢上了,洛阳本地人更是爱吃水席,记得那次我们是在包间里吃饭,吃完后发现大厅里座无虚席,和杨长春一同请我们吃饭的朋友告诉我们,不但是饭店,就是夜市的小摊点上,也有水席中人们最爱吃的燕菜、假海参等,而且卖得很快。

这一次吃水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和张一弓先生到洛阳采风,《洛阳日报》总编辑李宗挺请我们到他家里吃了一顿浆面条。其实我在真不同的水席中吃过浆面条,但那是其中的一道主食。而在李总家,我们吃的是以浆面条为主的午饭,对浆面条就有了特别的认识。记得那次吃完饭后,张一弓先生擦着脸上的汗,连说过瘾。后来他对我说,他十几岁就到《河南日报》驻洛阳记者站当记者,深深地爱上了浆面条,因为它不但好吃,还特别便宜,一般人都吃得起。另外,人都容易上火,上火后喝足一顿浆面条,还有退火的功能。

后来我又到洛阳做了深入考察,主要是考察水席和牡丹。这才知道,水席是从浆面条开始的。而且年代可上溯至周。

周灭商以后,将殷商那些达官贵人全部迁至洛阳,称他们为“殷顽”,在洛阳东边划一块地方让他们居住,并以重兵把守,以防他们造反。这些殷商贵人,猛一下成了平民,而且是被重兵看守着的平民,只能以粗茶淡饭充饥,但他们又过惯了贵族生活,平日食惯了山珍海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下子连面条都吃不上,这是他们不能忍受的。而他们要让全家人吃饱,只能买得起杂粮,而杂粮中,绿豆最多也最便宜。因为中原农民种植绿豆的历史很长,一来绿豆可以和任何粮食作物套种,二来在过去生产手段和粮食品种少的

情况下,人们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总结出了倒茬的好处,就是说这片地种了冬小麦,下面就要改种别的作物,否则,连续种小麦,就容易使小麦生病。但如果在小麦刚刚收割时,立即种一种作物,这种作物生长时间短,一收割,又不耽误种冬小麦,地又倒茬了,小麦又不生病了,岂不两全其美?!而这种作物,就是绿豆。芒种时节收了小麦,立即种绿豆,到了立秋,绿豆最早结荚的就已经成熟,开始收摘,到了处暑,最晚开花结荚的绿豆也已经完全成熟。到了白露,所有绿豆都已经收割完毕,尚有十几天的时间将地进行耕耙收拾,然后再种小麦,这样,一来倒了茬,小麦不会生病,二来绿豆的根带有根瘤菌,含丰富的氮,可以肥地,滋养小麦丰收。但绿豆吃一顿还觉新鲜,长期吃,就会觉得很难吃,特别是那些殷商贵族,他们在朝歌当权时,哪里会吃绿豆这样的低级食品,最差也是小麦面做的面条。但小麦是极其珍贵的,价格当然也是最昂贵的,就是买,也只能买得起口粮中十之一二。但殷商贵族们家家都有家奴,家奴中不乏好的厨师。又要让主人高贵的胃和高贵的嘴巴过了瘾,又要省钱,于是厨师们开始打绿豆的主意。他们将绿豆渗水磨成浆,然后让它发酵变酸,用这样的浆把锅涮一下,然后再用油把锅一擦,这时倒入浆,烧到浆起沫时,加入少许油,用筷子搅拌,将沫搅到四周,这时候浆即将沸腾,就在这将沸未沸时,下入珍贵的、量当然也很少的面条,待浆和面条滚起,因为面条毕竟太少了,所以还要加入一些绿豆面汁,使浆呈糊状,再加入炒好的芹菜、青菜、葱花,还可将家中有的青豆、花生米一类的东西放进去,这样做出来,一,显得面条很多,二,面还很稠,三,吃起来根本没有绿豆的味儿,四,面中的东西很多,显得很丰富,不象贫穷人家的饭食,完全是一顿不但吃起来好吃,而且端到邻居面前,更是一碗很给主人撑面子的饭。

还有上面说到的一道菜——假海参,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和绿豆密不可分。绿豆粉条当然很好吃,但价格贵,而粉条的渣和轧粉条时挤在轧床上的残存渣坨,是很便宜的,于是,“殷顽”的厨师们就将这些东西买回去,用水泡开,再挤压成坨,晾至半干,然后切成海参状,或炒或烩,谓之假海参。因为它看上去,和海参颜色一致,味道也相像,很受那些破落贵族的喜爱。

这两样饭食,虽然发明于特殊时期的“殷顽”厨师,但洛阳人,或者说是真正的洛阳土著人,把它保存下来了,而且一直保存至今。试想中间发生了多少次战乱兵祸,曹植所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惨象就发生在有了浆面条和假海参之后。

到了唐朝,武则天定都洛阳之后,洛阳东关下园菜地里长出了一个特别大的萝卜,长约三尺,上青下白,重达二三十斤,菜农认为是吉兆,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龙颜大悦,认为这只萝卜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让厨师将萝卜做成一道菜。这可难为了厨师,因为萝卜是最普通的蔬菜,天子怎么能吃萝卜呢?于是厨师将萝卜切成细丝,经多道工序加工,使其由脆变柔。然后用海参、燕窝等珍贵食品熬成汤,将萝卜丝下进去文火慢煨,再烹成汤羹冒着腾腾热气端给皇上,武则天一吃,萝卜竟然有燕窝的味儿,就高兴地给这道菜赐名燕菜。于是,这道菜也被洛阳人保存下来了,恰恰也是汤菜,就被聪明的洛阳人立即列为水席之首。但民间的燕菜不可能完全和宫廷一样炮制,不可能为了一道萝卜做的燕菜动用燕窝海参熬汤,所以到后来,大部分都以鸡汤或高汤为汤料,只有萝卜丝的做法还保存了当年的方式方法和风格。

虽然安史之乱时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但是燕菜被洛阳的普通老百姓保存下来了,水席不但没有因为动乱被毁,而且有了发展。因为真正的洛阳人知道,洛阳的兴,在意料之中,但洛阳的废,也在意料之中,所以他们把发展后的水席保存下来了,一直到现在。

还有洛阳的牡丹,也和对世道炎凉体会深刻的洛阳普通百姓密不可分。

其实我对花鸟鱼虫一直没有什么爱好,儿时在农村,野花野草见得多了,后来到南方当兵,南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所以部队营房四周,几乎都有花草,特别是我开始所服役的飞机场,空旷平坦的飞行外场上,到处是鲜花,冬夏都有。但我只是把这些作为一种状态记下来了。因为我少年时挨饿日久,眼睛里看到的最美好的东西是食物。一直到从部队转业到了郑州,这种习惯还保持着。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省作协在洛阳开了一次全省农村题材小说研讨会,会议恰恰放在洛阳第一届牡丹花会期间,在洛阳供职的小说家张宇说4月20日是看牡丹的最佳日子,于是就带我们去了。其实我很不想去,但是大家都去,我不去面子上拉不开,就去了。没想到那一天王城公园等几个看牡丹的最佳地方,全都人山人海,给我当时体会最深刻的是,人比花多。当然也扫了牡丹几眼,只留下了一个印象,牡丹花很富态,若满月,若雍容华贵的贵妇人的脸。仅此而已,并未觉得多么好看。

去年春节前,我在洛阳就职的一个朋友送我两盆牡丹,嘱我在年三十晚上浇水,这样,初一早晨,日出花开,丰富节日色彩。我虽然并不珍视牡丹,但珍视朋友的友谊,于是我就将这两盆牡丹放在暖气充足的办公室。一位同事不知此情,看这两盆牡丹含苞待放,叶子却蔫蔫的,就浇上了水。那天下午我到市委开会,走前就见两盆牡丹的叶子舒展开来,绿且肥硕,花苞也开始松动,有绽放的迹象,等到开完会,我一进办公室,就看见两盆牡丹大部分花蕾都开放了,也许是因了朋友的友谊,也许是因了只有我一个人看,没有人山人海的拥挤,也许是这十几年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认为最美好的东西是食物,有了比较广泛的兴趣,所以我一下子被这两盆牡丹花吸引住了。

第一盆牡丹是五根花枝成丛从盆中直接长上来,三枝上的花开了,各开一朵,另外两枝上的花朵似绽未绽,呈羞答答的待放状。开着的三朵花却是三种颜色,一朵是红,红得特别鲜艳,就象在湿气很重的早晨看到的日出,似乎世间最浓重的红色都凝聚在这里。花瓣并不太大,但是很密,团团围着花蕊,却让你看不见花蕊。看着它你会想到“丰富”和“富贵”两个词。另一朵是白色,花瓣很大,大部分呈弧形,每一片花瓣都晶莹剔透,用洁白如玉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中间的花蕊却是黄色的,一丝一丝黄绒绒的,给人一种暖意,就这一堆暖,便使白色的花瓣不显得寒了,而且还给人一种亲和感。还有一朵却是紫色,花瓣小、密,每一瓣都显得特别的娇嫩,中间的花蕊是橘红色的,也是那么娇娇地卧在花团中央,一下子让我想起“怜香惜玉”四个字,让我产生一种必须去呵护的欲望。另外一盆是一根核桃粗的花杆从盆中间长上来,上面高高低低地分出五个枝,五个枝结了五个花朵,而且都开放了,颜色却是黑色,花瓣不大不小,一层层展开来,给我一种特别凝重的感觉。我记得第一次在洛阳看牡丹时,王城公园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那片花圃的中间,有一朵黑牡丹,因为它非常难培育,被人称作牡丹花王,所以怕人偷走,就栽在花丛中间。可惜那天我们看的时候那一株牡丹还没开放。而在今天,我却在我的办公室里看到了它尊贵的容颜,它那么安静地开在那里,让你想到从容不迫,让你想到王者风范。我久久地注视着那五朵疏密有度、高低错落着的花朵,心想,黑色是红黄蓝三原色绝对对等的颜色和在一起,才能产生黑的颜色,而一旦为黑,再想把它分开成红黄蓝,却又难上加难了。所以它的培育,是非常艰难的。怪不得王城公园的管理人员对它那么爱护珍惜。这时候我的整个办公室里弥漫着花的香气,我每走一步,都在花的香气中穿行。花气袭人,真正的花气袭人啦!我在心中感叹。

也正因为这两盆牡丹,我对牡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在去年四月下旬,专程到洛阳看牡丹。

记得那一天下着小雨,但是洛阳街道上还是浩荡着看牡丹的人流,好在现在已大不同于十几年前,洛阳看牡丹的地方增加了许多,甚至在洛阳市主要街道中间的花坛里,都绽放着牡丹。所以我几乎走遍了洛阳所有养植牡丹的地方,每一个观赏地,人都很多,但不拥挤,其中中外游客都有,虽有小雨,人们依然兴趣盎然,不禁使我想起了唐朝刘禹锡的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在这些花中,找到了春节前朋友送我的那两盆花,一问陪同我参观的牡丹专家,才知道那一盆黑牡丹的花名叫黑花魁,而另一盆中开放的三种颜色的牡丹,红的叫状元红,白的叫凤丹白,而那朵紫色的,叫彩云紫。都是名贵花种。

前不久我在洛阳考察时,又找到了这位牡丹专家。他除了给我一大堆和牡丹相关的资料外,还认真地告诉我,牡丹开始栽培,并不从洛阳开始,而始于陕西延安和河北易州(今河北易县)。隋炀帝时,诏告天下,将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洛阳,于是河北易州晋献了二十箱牡丹,而且花色品种各异。从此开始了洛阳栽培牡丹的历史。后来唐朝建都长安后,又将牡丹带到长安。武则天到洛阳定都后,又使洛阳的牡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为唐时,人们欣赏华贵美,比如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以武则天的形象为蓝本,属于华贵型,所以武则天爱牡丹兴牡丹,非常正常。到了玄宗皇帝,更以丰腴为美,于是就选择杨玉环为贵妃。环肥燕瘦,说出了杨玉环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牡丹之美。所以白居易记载唐时人们热爱牡丹的程度为:“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花开时节,“一城之人皆若狂。”“以不就观为耻。”到了南宋,牡丹栽培中心南移,至四川天彭,都城杭州。到了明代,牡丹的栽培中心转移到京城南京,还有亳州、曹州等地。明代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就在这个时期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名剧《牡丹亭》。到了清代,特别是在清康熙到咸丰的200年间,牡丹在北京等地也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真正让牡丹大兴长兴的,还是洛阳。洛阳人不但长久地保存发展了牡丹品种,而且发展了牡丹文化。现在,洛阳所栽培的牡丹质量,是全国最好的,品种也是全国最多的,竟然有400种之多。而且可以做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让牡丹开花,并不是过去的只有在花开时节动京城,现在可以让任何时间都变成牡丹的花开时节。当然,大量的、自然生长的牡丹还是在4月中下旬开花,于是洛阳人就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定在这个时候,由此衍生出和牡丹相关的许多产业,进一步拉动了洛阳的经济发展。

这番话使我感慨良多,我禁不住站起来,走到窗前,看着窗外人来人往的马路,洛阳人啦!我在心里感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的文字出现在我的心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者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其实这是洛阳人的特性,凡发生于或发展于洛阳的东西,他们都特别珍惜。过去的改朝换代,是达官贵人之间的事情,是一个家天下到另一个家天下的过渡,这种过渡使洛阳深受其害。但是洛阳人,特别是欧阳修所说之贱者和负担者,一代一代将牡丹、水席等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保存下来,并持之以恒地让其发展。水席产生于洛阳,洛阳人使它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菜系,就是别的城市将水席的一些菜学习去了,比如浆面条,但其口味很难超过洛阳。只有在洛阳,才能吃到正宗且过瘾的水席。而牡丹就不同了,按说牡丹应该在西安大发展,因为最早将野生牡丹栽培的,就有和西安很近的延安,易州人在献给隋炀帝的牡丹中,就有延安黄。唐玄宗那么爱牡丹,都城就建在长安,牡丹花开时节,竟携杨玉环和朝廷要员赏花、饮酒、做诗。但是古长安人和今西安人并没有使其进一步发展。还有杭州和南京,在其作为首都时都曾兴过牡丹,但是牡丹至今在这些地方只是一个花种而已。最后是北京,清时牡丹在北京兴了200年,至今北京景山公园的牡丹园里,牡丹还长得很好,但也仅仅是一处景观。在解放前几千年的历史中,牡丹随着皇室,兴于各地,但最终使牡丹大兴长兴的,还是洛阳人。因为前面所说到的若卧倒的S曲线的洛阳的兴衰史,教会了洛阳人珍惜、保存、发展来到他们面前的来之不易的、一切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的东西。

离开洛阳后我到了郑州,中午和朋友一起去吃羊肉烩面。吃完之后我突然想到了羊肉烩面在郑州的发展史。开始郑州只有一家羊肉烩面馆,招牌前面赫然写着陕西两字,说明是从陕西引进来的食品。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郑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开起羊肉烩面馆,而且再也不标之以陕西,大小饭馆的羊肉烩面,几乎吃起来都很不错。但当我真正到了陕西,却很难吃到羊肉烩面。即使找到了,口味也大不如郑州。从这一点上说,郑州人和洛阳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这使我油然想到了河南省的简称:豫。《说文解字》对豫的解释是:“凡大皆称豫。”《书经·禹贡》引用李巡的话说:河南地面附著着很密的气,生活在这里即安且舒,故称豫。“豫,舒也。”而《荀子·大略》又记载了对豫的另一种解释:“先患虑患谓之豫。”就是说,曾经受过患难,担心再受患难,这种状态就叫豫。对豫的两种解释,恰恰说明了河南的状态和河南人的状态。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这说明了中原的重要性。但也正因为重要,才使得兵家必争。解放前几千年改朝换代的过程,也是争中原的过程。这个争,是个动词。就因为这个动词,中原人、特别是占中原绝大部分地域的河南人,饱受战争磨难。所以河南的兴衰史也是一个卧倒的S曲线,正因为如此,河南人像洛阳人一样,珍惜来到他们面前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豫,舒也;豫,先患虑患谓之豫。豫,一个相反相成意蕴深刻的汉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