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原始点最新手册】医疗与保健 姜的应用

【原始点最新手册】医疗与保健 姜的应用

时间:2023-12-04 09:55:53

相关推荐

【原始点最新手册】医疗与保健 姜的应用

医疗与保健

( 一 )、概念界定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而欲达此目的,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必须具有立即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其中内治法是根据辨病的诊断结果配与药物,并用口服、注射、点滴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体内,再经身体组织运作以达到从果解症的目的。外治法则是根据症状或异常形态来判断体伤或患处,然后用按推、刮痧、复健、牵引等非侵入性方法,或针刺、手术等侵入性方法,从因处理体伤,或从果处理患处,以解除症状。外治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内治则否,此为二者之根本差别。

保健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力,以增强免疫力、自愈力,从而达到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其中内治与外治主要是靠药食之内热源与温敷之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合理作息,健身运动如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心态调整如情绪管理、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也不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甚或改善乃至疗愈疾病。所以它无法针对疾病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 二 )、内治法

内治法又可分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属医疗,是40直接针对不同疾病症状进行差异性治疗,虽然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却须以透支热能、体力为代价,所以是从果解症。辨证论治属保健,是通过改善热能来间接改善症状,虽然并不直接治病,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且无伤害体力等副作用,所以是从因解症。但辨证论治中的虚实寒热之辨,不可误以为其中的寒热也属于体质辨证,因为可用于体质辨证的只有虚实,寒热则是用于论治。虚实之辨是为了辨体力之强弱,以辨体寒之程度,故属辨证;寒热之辨则是为了依体寒之程度以选用温热性药物并确定其剂量、同时避开寒凉性药物来改善体力虚弱的寒性体质,故属论治。

在内治法中,即便使用的温热性药物,由于它是通过改善热能间接改善体伤,因而其解症效果是间接的,不具立即性,所以从本质上应属保健。而保健方法中的饮食调理,其作用机制与内治法并无二致,故将其并入内治法来讨论,并将药物、食物合并简称为药食。但若要做到合理饮食、正确用药,就要先了解药食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药食对身体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此处药性仅指药食之寒凉平温热之特性,并从其对人体热能的影响角度来界定)。此二者皆影响热能作用与组织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作用、改善体力为主,属于保健;成分以影响组织运作、改善症状为主,属于医疗。

生活中常利用药食之寒热偏性来调治疾病。从医疗保健的角度深入分析,寒凉性药食虽可影响组织运作,具有治病功效,但因会消耗热能,无法改善体力,所以它是辨病论治、从果解症,并以体力尚佳为前提,其重点在成分而不在药性,且其疗效还必须具有立即性才可以称医疗。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具有保健功效,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所以它是辨证论治、从因解症,且适用于所有体质,其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故属保健。

时下流行的保健医疗之法,诸如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人造维生素,水果酵素,乃至包括疫苗在内的西药等多属寒凉,且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性。其中属医疗者仅有除疫苗外的西药;疫苗及其余诸法则既无立即解症之功,其寒凉性亦无改善体力之效,不仅称不上是医疗,也算不得是保健,所以无法将它们划分为医疗或保健。

温热性药食具有保健功效,进而从因解症,但为何它不是像寒凉性药食那样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为例,先说明治病功效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温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有各种治病功效,但这并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显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系统运转,才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帮助身体将食物吸收转化为热能,是身体各类组织在此热能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热能作用及各类组织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治病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

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帮助身体将食物吸收转化来改善热能,进而使体伤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成分或治病功效。

此理既明,则用药疗疾或饮食养生,若要从“因”改善,以达到保健功效,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从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为求治病功效,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按:此中所谓用温热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个别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像树叶的光合作用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人体的热能主要来自于食物,而不能由温热药性单独提供。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药性犹如助燃剂,可减少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寒凉药性犹如阻燃剂,会增加食物消化过程中热能的消耗,令虚弱者不堪承受。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其辨别规律,经多年观察重症、重病患者饮食用药反应,总结如下。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酒类皆属寒(酒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仰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而衍生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改以增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则应少食甜、酸、酒、冰品、海鲜、生冷蔬果、水果酵素、人造维生素,及寒凉性碱性食物如柠檬、葡萄、西瓜、猕猴桃、茶、醋、海藻等,并少依赖药物,避免接种疫苗。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少转基因食物,多温热性药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温热性药食虽可改善热能,但热能改善不一定能使体伤好转。若体伤不能好转,症状就不能消除,也就是用对内热源,若无按推原始痛点,症状未必会好。此外,服温热性药食若出现症状,其因或由原本身体运作失调,以致所服温热性药食相对过量过强加重体伤而间接造成;或由温热性药食过量过强,消耗热能,以致影响身体运作,间接形成体伤所致。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应原始痛点,症状若解,则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按推配合,或按推无效,则须减量减淡。这也说明从因改善症状,内治法必须配合外治法才行。

总之,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必须透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运作,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就不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作用及组织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等,或产生抗体、抗凝血等,或补甲状腺素、贺尔蒙等,或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都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皆属戏论。

( 三 )、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为了解除症状。在其所有方式中,除温敷的作用是改善体力而属保健外,其余皆属医疗,并可分为从果解症与从因解症两大类。从果解症是直接处理患处,但除非已经确定症状是由本处体伤所致,否则直接处理患处是外治法的禁忌。从因解症则是处理体伤,其关键是要选对导致症状之体伤位置。只有选对位置恰当处理,才能立即显效。然而,不论是从果或从因下手,都会消耗热能,故为巩固疗效,必须温敷,并配合内治法及其他保健措施才行。

所有外治法的手段,同内治法一样,不论是属医疗还是保健,都不能宣称有任何直接治病的功效。比如,当感冒用暖贴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内,不就满屋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又如,当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温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等内治法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果,否则就像在说“汽油”的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一样,明显也犯了“弃因谈缘而说缘治果”的过失。

( 四 )、总结

由于保健对症状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当作医疗本身来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视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不仅疗效难以保障,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更是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无法断除病根。从这个角度看,保健比医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此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让疾病消弭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也应涵盖医疗。故医学的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行,内治与外治互补,不可割裂或偏废。惟其如此,医学才能臻于完善,真正达到守卫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参、附录

一、姜的应用

姜,味辛辣,性温热。因是居家常备之食物,又可外用,故为原始点医学所推荐的一种常用热源。本文介绍几种常见姜品的制作及其应用。

首先澄清两个观念问题。其一,有说“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认为姜皮、姜肉寒热性不同。这是不对的,因为姜皮味辛辣,故性亦温热。其二,有说“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这也是谬见。喝姜汤若出现症状,其因或由原本身体运作失调,以致所服姜汤相对过量过强使体伤加重而造成;或由姜汤过量过强,消耗热能,以致影响身体运作,形成体伤所致。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时皆应按推相对应原始痛点,症状若解,就继续等量服用;若无效,则须酌情减量减淡,或加参、甘草、龙眼干、红糖等(一种即可),或改服红参汤,以減弱内热源之药性,并改善其口感。

( 一 )、浓姜汤

1. 材料制备

(1). 选姜材:一定要精选有机新鲜瘦小土姜或老姜,以确保质量。

(2). 鲜姜片:生姜先去土、洗净、切掉坏的。如用以制作干姜片,则切成 3 ~ 4 毫米的厚片(因薄片日晒或炒制时易碎裂);若直接用以熬姜汤,则可切得薄些。

(3). 干姜片:鲜姜片经晒干(注意:若两天内不能晒干,很可能会发霉)或烘干,再用小火炒约 25 分钟,即制成干姜片。视产地、品种不同,十斤鲜姜片可制成 1.0 ~ 1.5 斤干姜片。

2. 熬煮方法

直接以鲜姜片,或将鲜姜片加少许油、小火炒到金黄色(时间约 20 ~ 25 分钟),再加水熬煮。鲜姜片用量至少为一斤(500克以上);如用干姜片,则按 10:1 比例换算(即 50 克以上)。

(1). 水量:以一升(1000 毫升,约 5 碗)水为基准量。若为了增加姜汤浓度而增加姜片用量,致使一升水不足以淹没姜片,46则须增加水量至姜片全部淹没为止。(不论是用鲜姜片或干姜片,熬煮第一遍或第二、第三遍,皆以此法定水量,但第三遍浓度已淡宜当保健用)。

(2). 熬煮:关键在浓度,姜汤要浓缩到所加水量的三分之一(如加 5 碗水,则熬成约 1.7 碗)。用普通炉灶或瓦斯炉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或用电药壶熬煮,依不同器具约需2~ 4.5 小时不等,但重点不在时间而在浓度,只要姜汤水量熬煮剩三分之一,即使熬不到1小时,亦可关火。期间尽量不要掀盖;若水分太多对重病患者造成负担,可以熬得更浓些。

【以干姜片熬煮的另一种方法】将炒制干姜片过水清洗一遍,置锅中加适量水浸泡约 40 分钟后,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熬煮 45 分钟即可。此法因熬煮时间短,可通过减少用水量来增加浓度。

3. 应用

(1). 内热源:主要作为重病患者的内热源,以补其日常饮食热源摄入之不足。

(2). 外热源:可用棉花棒蘸温姜汤清洗或擦拭患处,尤宜于清洗大面积创口(一天可多达 5、6 次,且可不必再辅以其他外热源)。

( 二 )、姜粉

1. 制作:将上述炒过之干姜片细研成末,即成姜粉。

2. 应用

(1). 内热源:重病患者每天 50 ~ 75 克,分 3 ~ 5 次用少量开水冲服或调成糊状慢慢吞服。

(2). 外热源:姜粉经高温处理(如用微波炉打、锅炒、密封隔水蒸)降温后,可直接撒在各种小面积创口。裸露创口不须包扎,并尽量保持干燥,以加速愈合;非裸露创口则可用药用纱布包扎固定,以避免与衣物摩擦。更换纱布时,要先打湿再缓慢揭开,以免伤及皮肤。

( 三 )、姜粉泥

1. 制作:

用姜粉经高温处理后加少量温姜汤或温开水调成泥状,现做现用。

2. 应用

用作外热源,可敷在无创口的硬结、肿块、皮肤病等患处。姜粉泥如需要可用不织布及纱布包扎、或保鲜膜包裹固定,外层可再用暖贴等热源保持温暖,以加速体伤修复。患者对此类外热源的耐受力差异极大,可从十几分钟至 12 小时不等,尤其前10来分钟最为难耐,若15分钟后仍感严重不适,就立刻拆除,换用其他温暖合适的热源。

( 四 )、鲜姜泥

1. 制作:

鲜姜洗净切成小块,用果汁机(要加适量水)或其他工具打成泥状,再用纱布将汁水挤掉(汁水可用来煮姜汤),现做现用。

2. 应用

鲜姜泥经高温处理(见前述“姜粉”条)、待降至温暖舒适的温度后可用作外热源温敷硬结、肿块、皮肤病、创口(须先用淡姜汤洗过)等各种受损组织。如小面积温敷,可用药用纱布将鲜姜泥包起来使用。用于大面积温敷时,可先垫一层纱布,再敷姜泥于其上,然后在姜泥上铺一层塑料膜隔水,再盖上薄毛巾,最后加盖热红豆袋保温。但因鲜姜泥较刺激,若用以全身温敷,应分日进行,譬如一日四肢、一日躯干,如此交替循环;温敷时间亦须视患者的耐受度而定,多在 20 分钟到 60 分钟之间。

( 五 )、常见姜品的保存:

1. 鲜姜片若不立即使用,需置冰箱冷藏。

2. 热姜汤应存放在保温杯中依需要服用,但不宜久存超过 12 小时,若觉变味,则已变质,不可饮用,最好是当天煮当天用。

3. 干姜片、姜粉须密封,若要长久保存,则要冷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