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别再吃红枣补血了!10大补气养血的食材 你一定想不到

别再吃红枣补血了!10大补气养血的食材 你一定想不到

时间:2022-04-20 19:26:18

相关推荐

别再吃红枣补血了!10大补气养血的食材 你一定想不到

你知道气血和长寿的关系吗?养生堂研究发现长寿村的长寿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气血好。

冬天到了,很多人不仅容易手脚冰凉,还容易看起来气色不好。我们说这很有可能就是你气血不足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血充足?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补气血呢?

本文指导专家:

张春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杜宏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消化科主任

你的气血充足吗?

1面容衰老、睡眠差

专家提醒,气血不足的人往往容易长皱纹,看起来面色苍白。而且晚上容易睡不好觉,四肢乏力。

2月经减少长期以往人体免疫力下降,女性还有可能导致月经量减少。

3脱发

气血不足还会导致阴血虚脱发,常表现为头发稀疏、谢顶脱发,甚至须发早白,也就我们常说的少白头。

4手部信号气血亏虚的人表现为手指甲床变淡和手脚发冷。

5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脾胃问题。脾胃虚弱、气滞导致:腹胀、恶心、打嗝、反酸、便秘、腹泻6血瘀体内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常表现为:面色晦暗、舌唇紫暗、甲床色暗,有瘀斑瘀点。

7眼睑色淡眼睛内眦颜色淡白,说明气血可能不足,如果气血充足,内眦颜色应该是红润的。

如果您出现了以上症状的话,就要注意补气血了!

10大补气血食材

很多人一说到补气血就会吃红枣,但是节目现场专家带来一个宝贝,补气血的功效比红枣可好多了~

小厨还为大家列举了10大补气血的好食材,赶紧看看都有哪些吧~

1、龙眼

这个补气血的宝贝就是——龙眼。

龙眼益心脾,补气血。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

张教授还将其配伍,做了一碗龙眼羹汤。

补气血羹汤

食材:龙眼4克 枸杞3克 银耳1朵 冰糖适量

做法:

1、龙眼剥壳,不用去核,可以带核一起煮,龙眼核也是一味药有行气的作用。

2、龙眼、枸杞、银耳加凉水开锅后煮制20分钟,即可食用。根据个人情况加少许冰糖。

2、葡萄干

中医认为葡萄具有“补血强智利筋骨,滋肾益肝好脸色”的功效。葡萄干富含铁,含铁量是新鲜葡萄的15倍。每天吃一小把葡萄干,可以缓解手脚冰冷、腰痛、贫血等现象,提高免疫力。

3、红衣花生

养生堂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陈文伯陈院长给我们带来一个补血的宝贝——红衣花生!

花生衣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营养价值要比花生高出许多,有补血止血的功效,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注意:花生衣也有凝血作用,血瘀、痛风人群不建议吃花生衣。

4、赤小豆

古代李时珍把红豆称作“心之谷”,有养心补血、健脾胃的功效。

5、枸杞

枸杞味甘,性平,有养肝、滋肾、润肺明目等功效。主治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

6、红枣

红枣是可以补气血的,常和其它食材一起配伍做成补气饮。

周老用红衣花生、赤小豆、枸杞、红枣、红糖,带来一碗补气血的五红汤:

五红汤

食材:大枣30克 红衣花生30克 赤小豆30克 枸杞15克 红糖适量

步骤:

1、红豆洗净,浸泡半小时,然后放入锅中熬煮

2、红豆快煮熟时,放入红衣花生米、枸杞和大枣

3、专家提醒,大枣一定要掰开、去核,才能让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4、食材熬煮软烂即可出锅,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少许红糖即可。

7、莲子

对于那些血虚的人来说,大枣与莲子搭配食用,有很好的补气血功效。

8、山楂

山楂有健脾胃、消积食、活气血的功效。

杜主任将山楂和“补血圣品”阿胶搭配,带来一碗醪糟鸡蛋。

醪糟气血饮

食材:醪糟50克、鸡蛋1个、阿胶5克、山楂5克

做法:

1、阿胶打碎,加开水洋化。

2、另起一锅,加入水和山楂煎煮,开锅15分钟后,取出山楂,倒入醪糟小火煮开。

3、打入鸡蛋液,洋化好的阿胶,搅匀即可盛出食用。

9、黄芪

黄芪被称为“补气之长”。中医认为,在生活中多喝黄芪水,会补气、增强免疫力。

国家级名老中医郭维琴郭老带来活血化瘀方:黄芪和山楂泡水,代茶饮的小方子。

黄芪山楂饮

食材:黄芪10克,山楂15克

做法:

1、黄芪切段,更易泡出成分,功效佳。

2、山楂用冷开水冲洗后,和黄芪一起放入保温杯用沸水400毫升冲泡,半小时后即可饮用。

服完可再加沸水,共可冲泡两次。

10、当归

当归不但补血,还能活血。

老年人容易气虚血瘀,将黄芪和当归合在一起,就有益气活血、养血的作用。

补血汤

【药材】当归15克、黄芪30克

【做法】用凉水浸泡15分钟,大火烧开,煮10分钟,转小火慢炖20分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