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农开办:关于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开办:关于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09-02 01:04:41

相关推荐

农开办:关于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814更新时间:-7-31

近日,县农开办主要负责人陪同政协领导分赴我县东塘、石塘、白泥湖等乡镇,就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先后召开了由县政府主管领导,县政协、县农开办和乡镇政府负责同志,以及农民群众代表和县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农发项目实施情况的汇报,并实地查看了年产15000吨柠檬酸钠生产线基地项目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自1997年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以来,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逐年增加,规模逐年扩大,内容逐年丰富,为全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力推动了项目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农发机构,调整充实农发队伍,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按照国家和省上下达的建设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均较全面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受到了省、市农发部门的肯定,得到了项目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全县项目区生产条件,增强了项目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项目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加快了农业向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截止,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为23537.8万元,其中:中央、省、市财政资金12527.8万元,其中:土地治理7615.3万元,产业化龙头企业4911.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93万元,农民投工投劳折资6592万元,银行贷款3982万元,各项资金所占比例为:中央财政资金31.2%,省级财政资金13.5%,市级财政资金3.76%,县级财政资金1.82%,农民投工投劳31%。1997年项目财政资金投入276万元,项目财政资金投入889万元,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农业生产能力增强。来,改造中低产田、新增和恢复改善灌面、新增农机、扩大机耕面、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水土蓄水保肥,农业抗灾能力增强。项目区共增产粮食3.76万吨、油料0.33万吨、蔬菜4.59万吨,水果产量达24.1万吨,增长255.4%。

(二)优化项目建设管理,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实行竞争择优立项,严格依照技术标准施工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监管,确保项目发挥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是生态效益。项目区基本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的立体开发模式,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林草绿化覆盖率由15%提高到40%。二是经济效益。项目区普遍培育了增收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300—500元。三是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85.1%,新技术覆盖率达91.9%,科技贡献率达46%。发展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成立了兴科米业、黄龙水产等农民专合组织。改善了农村面貌,项目区排水有沟、灌水有渠、提水有泵、护坝有林、行走有路、运输有道,居住环境整洁优美,乡风民风纯朴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区。

(三)推动了农业科学新技术应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农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升级,科技贡献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65%,通过推广应用暖棚育种、优良品种种植、稻种改良、畜疫防治以及引进优质粮油品种、平衡施肥、种子包衣、良种精选、药剂灭草和食用菌生产等多项农业科技技术,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农民科技培训人数累计达6576人次,通过培训,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生产经营方式,使项目区粮油增产943.58万公斤。

(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挖掘潜力,实行农副综合发展,粮、油产量明显增加,较快地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年直接受益农户1.97万户、农业人口10.45万人,农业总产值年增加9857.9万元,农民总收入增加6947.6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比非项目区年人均收入多增收农民300元以上,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项目区致富步伐加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区域差异影响,开发难度加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开发重点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好的乡镇村社,而尚未实施项目的村社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差,一方面实施开发项目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与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与全县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由于地方财力紧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拨入不及时或不能足额配套,县农开办没有列支专门的事业经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争取和检查验收等工作,也影响了项目区的整体开发效益。

(三)农民群众筹资投劳难度大,不易落实。一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由老人、儿童留守,劳动力缺乏,难以完成投资投劳任务;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后,农户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动力不足,不愿在土地上筹资投劳;三是投资标准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农民难以完成国家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政策规定的35%的筹资投劳比例。

(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管护难。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主要是以财政的无偿资金为主,项目工程验收后,虽然向乡镇、村办理了产权移交手续,但由于乡村干部的责任心不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差,加上维护资金缺乏,使水渠等工程的管护不到位,使用不久就有损坏现象,甚至导致整个渠道不能正常使用。

(五)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不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一直是临时办事机构,以前农开机构由农办代管,以后归财政部门管理后人员变动较大,队伍不稳,从事农发工作的干部不能享受评定职称等待遇,对全县农发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目前,由于体制制约,农开办事机构相对独立性小,难以与农业、林业、水务、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有效协调,形不成开发合力。

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以"农业稳县"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高原特色农产品,实施综合开发、规模开发、特色开发、产业开发和科技开发,提高优势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加大特色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促进项目区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湘阴做出积极贡献。

(一)明确目标,强化组织领导。要立足"三农"工作全局,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对农发项目的宣传和争取力度,将其作为促进农业和项目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力推进,抓出成效。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充实人员,保证正常经费、办公场所和工作用车,落实农发干部的职级和享受评定职称等待遇,切实解决农发干部的后顾之忧。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协调作战,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要加强协调,提升统一作战能力,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解决农开办资金和其它支农资金投入形不成合力的问题,逐步形成投资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相互弥补,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资金投入格局,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把握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一要务,必须常抓不懈。根据我县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水平,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以土地治理为重点,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为关键,着重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突出农田水利、农业良种、优质稻种植、耕地施肥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量力而行,努力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要在加大和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基础上,县政府和县财政部门要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原则,据实安排财政配套资金,将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之中,使县级配套资金有着落,保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足额到位,减轻项目区农民群众的负担。

(五)注重科技,提高项目建设效益。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运行中,必须注重开发实效,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把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作为重要内容,使每一个项目区至少推广一个主要品种和技术措施,不断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努力实现项目的最大投资效益。要研究制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的管护和维修,及时落实管护的主体、措施和责任,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六)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作用,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使其积极投身到项目建设中,主动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关于群众筹资投劳的规定,使农业综合开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一项自觉行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