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二战苏联45毫米火炮已无法对付德国装甲 为何还一直装备使用?

二战苏联45毫米火炮已无法对付德国装甲 为何还一直装备使用?

时间:2022-04-26 09:19:15

相关推荐

二战苏联45毫米火炮已无法对付德国装甲 为何还一直装备使用?

众所周知,一战时期诞生了坦克,随之反坦克武器也随之诞生,发展型号也不断增多,其最具代表的是苏联的45毫米反坦克炮和德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构成了大战初期反坦克的中坚力量。最具代表性就是苏联的45毫米反坦克炮。二战开始后,随着坦克不断更新换代,装甲不断增强,可苏联为何一直喜欢用这个45毫米反坦克炮呢?

首先,二战时苏联的45毫米反坦克炮,并不是完全无法应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只是因为随着德军装甲单位的升级,逐步的开始无法有效应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其次,二战时苏联使用的45毫米反坦克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19-K、53-K、M-42,而最终生产到1945年的型号是在1942年才定型的45毫米M-42型。因此,这三种反坦克炮以及这些反坦克炮的设计来历,在苏德战争的各个阶段起到的作用,以及在测试场1000米的距离上测得的穿甲能力分别是什么。

看似不起眼的反坦克炮,威力却不小

19-K型

45毫米 M1932(19-K)型是苏联在苏德战争早期使用的小口径反坦克炮之一。它的来历其实和德军使用的37毫米PAK35/36有关,姑且可以算得上是PAK35/36的亲戚,而且它还有一些法国血统。该型反坦克炮是苏联人在1932年-1934年之间,通过37毫米 M1930 (1-K)的改型炮架,再加上于1932年设计的炮管,而口径的来源是因为在车床上可以将储备的大量法制的47毫米反坦克炮的炮弹通过铣出的驱动频带转换为45毫米口径。

闻名于世的德国PAK35/36

为什么说它和德国人的PAK35/36有关呢?因为它的炮架原型是37毫米反坦克炮,而该炮是19代末期苏联刚刚开始研制反坦克炮时,由于苏联工程师缺乏反坦克炮的设计经验,而军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秘密联系了德国,请求他们的援助。且当时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反坦克炮,因此莱茵金属打着为苏联设计制造的名义悄悄的进行反坦克炮的设计,并于1926年造出了该炮的原型,最终在1930年,成功推销给苏联,并且揽下了一大笔订单。该炮在1934年还被苏联海军改进成45毫米的21-K型防空炮,但没有VT引信且炮弹飞行速度较慢,防空效果不佳。

该炮在1937年时已经过时,进而被将在下文介绍的53-K型反坦克炮所替代。但是由于之前大量的库存,该炮依然参与了苏德战争第一阶段,且该炮以1932年型号45毫米坦克炮(20-K)名称被安装在苏德战争早期的苏联坦克中。该炮的穿透能力在1000米时,APHE弹药的穿透力为32毫米,APBC-HE弹药的穿透力为35毫米,APCR的穿透力为40毫米。而早期德军装甲单位35T,38T,III号坦克A、C(主要是早期型号)等的正面装甲也不过50毫米,甚至还有个位数毫米的。而步兵反坦克炮的战术本来也不是以正面的方向攻击敌方,大多数是采取伏击等战术,因而在苏德战争初期还是能够派上一定用场的。

53-K型

19-K的替代品就是53-K型反坦克炮,53-K型反坦克炮是在1937年时设计的,在19-K的设计师不幸被大清洗处决后,他的继任者米哈伊尔.罗戈洛夫设计改进的。53-K型在本质上是使用现代弹药版本19-K反坦克炮,不过其德国的血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它的炮架系统的根本设计根本没有多大变化,依然是德国的PAK-35/36炮架的设计。

而其他方面的改进包括半自动后膛,瞄准系统,击发系统,稍加改进的炮架,新的火炮防盾和其他辅助的可动配件的重新平衡。但由于其他方面的改动较大,因而被赋予了新的编号。该炮经过一年的时间测试和不断改良后,于1938年投入生产,一直到1943年它的改进型M-42量产一年后而停产。该炮共生产了37354门。

该炮同19-K型一样,都在苏德战争早期服役,但是它们的反装甲能力使其只能与德国轻型坦克和装甲运兵车作战。III号坦克和 IV号坦克的早期型号也只是能在近距离被击毁,同上19-K型,该炮也是大多用于从伏击等战术,而正面面对只会让苏联的反坦克部队处于危险之中。

冬季,雪中火炮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该炮如果放在1938年左右看,并不是十分落后的,因为该炮也被提供给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以及第十五国际纵队,该炮在西班牙内战时表现较好,曾被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英国人理查德.巴克塞尔指出:即使在3千米的距离上遇见重型坦克也能有效击穿。(不过笔者认为这有些过分夸大该炮的作战能力)。该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的击穿能力与19-K相同(笔者认为应该是在测试时两者都采用了现代化弹药所导致的,因为该炮并没有增加火炮倍径)。

M-1942型

关于45毫米炮家族的最后一代,45毫米M-1942(M-42)型,该炮从1942年量产开始,一直生产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对M-42是172厂在53-K的基础上大改而成的。该炮的倍径更长(L66,比53-K炮管长了20倍口径,因此是45毫米/ L66),带有更强大装药筒的炮弹和更厚的炮盾(从原先的4.5毫米,增加到了7毫米),但在炮架上采用了铰链结构进而减少了火炮轮廓,使得防护面积缩小,炮组人员变得更加拥挤,因此需要炮组人员跪着才能使用该炮。为了加快生产速度,172厂还引入了一些小的改动。该炮共量产了10843门。

在1943年该炮量产时,德军以及大规模换装虎式坦克和IV号坦克H型,该炮并不能从正面有效击穿他们,进而该炮又很快地被口径更大,穿甲能力更强的57毫米ZIS-2型反坦克炮大规模取代。尽管他们在对付重装甲单位时显得火力不足,但是在对付轻装甲目标上却显得十分有效,并且该炮可以在侧面有效击穿黑豹中型坦克和IV号坦克H型。在对付德军的轻装甲目标时,例如德军大量装备的半履带运兵车,轮式装甲车等,其装备的高爆弹和榴霰弹可以有效杀伤车内人员,以及对毫无防护的步兵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该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段还被罗马尼亚部队大量缴获,到1943年,罗马尼亚陆军共缴获了709门该炮,其中有486门被修复后装备到罗马尼亚反坦克单位。该炮在1000米的距离上,使用APBC-HE弹药的穿透力为40毫米,使用APCR的穿透力为46毫米。

因此,衡量一门火炮的作战效益,我们不能只看其反坦克方面的能力,还应当注意其在反步兵,反轻装甲单位的效能。而45毫米炮的后期版本M-42型,虽然在反坦克上能力不足,但在反步兵,反轻装甲单位上有着不错的效能,因此被一直量产到二战结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