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老外真的能拍出连中国人也觉得美的中国风大片吗?

老外真的能拍出连中国人也觉得美的中国风大片吗?

时间:2024-01-07 23:15:54

相关推荐

老外真的能拍出连中国人也觉得美的中国风大片吗?

近年来,进口影片在中国最流行的宣传手段,大概就是在上映前发布中国版海报了。

凭借一张带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海报就能取得大众好感,并带来不错的传播效果,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做法自然得到了各家宣传公司的青睐。

最近引发热议的就有将在6月6日上映的《X战警:黑凤凰》,它们的中国版海报以敦煌壁画的形式呈现,琴·葛蕾化为“飞天凤凰”,既说明了电影内容,又展现了传统文化,一箭双雕,很显新意。

实际上,用西方审美表现中国的文化形态早已成为一种潮流,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电影海报上,在更迭频率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时尚大片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当提到“西方人出品的中国风大片”时,或许多数人还是会产生质疑——毕竟近几年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的案例里,一直不乏过度诠释或是错误诠释的中国风大片。

但是真的没有优秀的案例吗?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将时间线一直拉回九十年代,就已能发现不少由西方的时尚媒体出品的优秀的中国风大片——或是亲切的小镇风光,或是先锋的城市文化,其实正确诠释中国特色的作品一直都没有缺席过。

90年代,西方媒体将镜头聚焦中国就已不罕见。这一时期,拍摄以实地取景为主,媒体偏好用纪实的手法来呈现中国的风土人情。

很多西方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视线投向了富有民俗特征的田园小镇。第一组取得较大反响的这类大片可以追溯到 1992 年——来自法版《Glamour》七月刊。

为这组大片掌镜的 Mario Testino 是时尚摄影圈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国人最熟悉的他的作品应该是《Vogue服饰与美容》十周年的这张封面。

与高调华美的女星群像不同——92年的这组大片记录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影像,山清水秀的风光、田间劳作的妇女、醒目的“中国魅力”,浓郁的地方气息扑面而来。

Mario的这组片子恰好反映了当时西方崇尚的“真实质感”的中国风——不刻意营造冲突,去除掉前沿造型,仅是保留下天然的环境,让模特融入其中。

用筷子、耍大刀、穿传统服饰......一个个中国元素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成片亲切而生动。

说到精彩还原了小镇魅力的时尚媒体,意版《ELLE》也一定榜上有名。意版《ELLE》曾于1996、1997连续两年刊登过中国风大片,且各有精彩——

1996年的这组片子由摄影师 Guido Hildebrand 掌镜,

擅长捕捉情绪的 Guido 将大片拍出了电影质感——脸部特写、黑白色调,镜头拉近便是一篇生动的故事。

97年由 Charlotte Connoley 出镜的这组大片则将焦点对准了当地人文。

摄影师 Gavin Bond 并没有让 Charlotte 上演“独角戏”,而是让当地人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做法和前面的《Glamour》有些相似。

但这组的成像质感更加明丽,西方时装与中国文化碰撞的火花也更为明晰。

除了自然的田园小镇,现代化的城市群像也是广受时尚媒体关注的地方。

1993年,美版《VOGUE》就出品了一组“出圈”佳图。

这组每逢“西方人不懂中国美”的声音出现时,总会作为反例登场的大片由 Arthur Elgort 掌镜,时装编辑是大名鼎鼎的Grace Coddington。

与其说这是一组时尚大片,倒不如将它当作一篇“中国游记”。

出镜的 Linda Evangelista 一反往日的摩登冷艳,以活泼的少女形象出现。就像是一位享受旅行的少女,晨练、擀面、泊舟......开心地尝试着各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事情。

大片浸入了生活气息,质朴又纯净。

Linda与陈凯歌导演同框,两人身置茶楼,品茗交谈,将城市风光一展无遗的同时也不乏故事感。

说到世界知晓的中国城市,还不可不提香港。八九十年代,正值香港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

1997年,香港回归,有心的意版《ELLE》团队便来到香港做了一个《HongKong Tour》的专栏。

《ELLE》聚焦社会人文,利用细节交代当下的时代背景。

如果说《VOGUE》中的 Linda Evangelista 是一位充满新奇想法的游客,那么二度出镜的 Charlotte Connoley 就更像是一位轻车熟路的“当地人”。

穿着旗袍,练着太极、提着鸟笼……虽是西方面孔,却丝毫不显突兀。

以这种方式诠释这个同时交融了中西方文化的城市,做法十分聪明。

同样的做法,美版《Marie Claire》也有使用过,官方更是直接将组图的标题取作“China girl”。

随着 Carolyn Murphy 扮演的这位“中国女孩”,我们可以一并欣赏到地道的中华文化,从旗袍汉服到瓷器佛教……就连传统的餐桌文化都深谙于心。

这场考究的“cosplay”,磅礴认为可以获得高分。

千禧年过后,“冲突感”成为了时尚大片的主流印象。这与当时的时尚风格趋近饱和,创作急需突破的状况不无关系。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了时尚媒体的创作方向,最后的成品往往带给人一种先锋艺术感。

,杜鹃与 Gemma Ward 一同登封法版《VOGUE》的这组大片就是一个典例。

这一次登封为杜鹃的职业生涯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她成为了第一个登上法版《VOGUE》的中国超模,和 Gemma Ward 的“双生花”组合亦是整组大片最大的特色。

大片的拍摄地在上海,比起前面的作品,冲突感明显更为强烈。

对于冲突程度的把握往往是成片的关键,摄影师 Patrick Demarchelier 的把控无疑也是适度的。

造型张力刚好,色调反差到位,在营造氛围的同时,也突出了时装的美感。

,美版《VOGUE》拍摄”Go East!“主题大片时,也曾来到北京和上海。一面是历史古迹,一面是现代工业,很好地展现了两个城市的两派风貌。

中国的特色标语和西方的时装风格,彼此融合,彼此凸显。

整组策划由 Karlie Kloss 出镜,小 KK 还和中国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来了一次互动。

与艺术家徐冰合作的这一张就很有意思,中西面孔碰撞,并自然地融入书法,文化韵味浓郁,冲突感也把控合宜。

乌克兰《VOGUE》在去年也做过一个东方专刊——“EAST MEETS WEST”,依然选择让西方面孔和中式布景进行巧妙的融合。

这组由 Marte Mei van Haaster 出镜的大片,由 Alexander Saladrigas 掌镜。汉字、龙图腾、红金配色......满屏皆是直观的中国元素。

这同样也是近几年西方时尚媒体在表现中国风时的惯用手法——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与明丽的中国元素进行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怪诞的视觉效果。

但这种表现手法并不好拿捏,Alexander选择用胶片渲染出年轮的质感从而弱化视觉冲突,明显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这刊内页还有一组在古韵十足的府邸取景的中国风大片。

为大片掌镜的摄影师 Jesse Laitinen 个人风格绮丽张扬,颇带实验性。但在完成这组片子时明显有所收敛。

尊重中式的含蓄表达,仅仅突出情绪,整组照片仍是合理优质的。

Jesse并没有刻意选取全景,而是空有留白。一缕角落,一扇窗棂,整体画面干净灵巧,留给观众以想象空间。

现代时装和古典环境构成“冲突”,也不失为一种自然的表现手法。

时装品牌的成衣系列也是催生优秀大片的地方。

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美有着一个固有印象,这也就好解释很好地解释了龙凤、旗袍、唐装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秀场的原因。

但这些看似“雷同”的设计里有没有上乘的作品,答案也一定是肯定的。

Tom Ford在 Yves Saint Laurent 告别秀——秋冬系列里便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这些西方人所熟知的中国元素。

而在那一季的成衣大片里,优雅的中国风情也同样成为了主旋律。

大片毫不吝啬地运用着中国元素,从色彩调配到细节布景......既尊重了中式的含蓄美学,也与 Tom Ford 本人的设计理念达成了统一。

Gemma Ward这个西方面孔演绎的中国风,同样别有一番韵味。

以“中国:镜花水月”作为主题举办的 Met Gala 曾引发过一阵热议,众位西方明星借着这场名为慈善舞会实则时尚奥斯卡的盛典展示了她们对于中国风的理解。

#黎女士的蛋饼裙#

而在 Met Gala 开始之前,美版《VOGUE》还为其预热刊登过一组“大牌云集”的时装大片——由 Grace Coddington 和 Pat McGrath 联手打造造型,掌镜的则是时尚摄影界大师级的人物——Steven Meisel。

为了更好地诠释主题,《VOGUE》特意找来了孙菲菲担当模特,并从各个品牌的历史档案里找寻带有中国符号的服饰,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大牌古董”...

根据服饰风格再搭配不同背景,没有过于华丽的构图,仅运用恰当的肢体动作,就让服饰的美感一览无遗。

把时间线拉近,还有 Alexander Wang 在 新春之际发布的这组主题大片。

模特身着的服饰呼应了运用到中式盘扣元素的 Alexander Wang 春夏系列。

Alexander Wang S/S

李静雯, 苏可欣两位新生代人气国模搭配嘻哈女歌手VAVA,出镜阵容就很具玩味。

毕竟是华裔设计师,看得出王大仁在呈现中国风时,还是比一般的西方品牌要更加到位——

既有舞狮这样闻名世界的中国元素;

也有圆桌酒宴这样国人才能理解的文化形态。

把这些或直接或含蓄的中国特色通通带入时装大片中,并用戏剧感的形式做了一个生动的融合。

不尽是直白的符号,从道具布景——山水画折扇,到配饰细节——用玉石和红缨制成的耳坠,都能看出是精心考究后的设计。

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曾如此形容过西方人眼里的中国——

“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西方人对于中国美学形式有所设限的状况一直存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美有着刻板的理解方式,其往往带有偏见,并不趋于真实。

但一直以来,拥有着对东方正确审美的西方人也同样存在。

就拿 93 年美版《VOGUE》的这一组大片来说,这组大片的主创之一 Grace Coddington 一向喜好中国的美学。她曾夸赞中山装的剪裁精良,还受到中国火车上的白色沙发套的影响,将自己家里的英国印花棉布全部换成了白色麻布。

而由 Grace 所创作的这组中国大片,如今即便过去了二十多年,也依然能让很多人欣赏到中国的美。

好的作品,以理解和欣赏作为前提。

好的西方审美也不会曲解中国文化,而是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新鲜而丰富的中国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所有者,文字为博主原创。

本期文字助理:Lily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向来不毒舌,内心充满爱的吉良先生微信公众账号,会精选过去未来从前以后的所有时尚界、美容圈、科技业,以及旅行、美食等相关生活领域里的有趣内容,以不负责任的弹幕式吐槽来添加个人观点。

基本是一个无节操也不靠谱的资讯平台,甚至偶尔偷懒时会以(自认为)迷人的嗓音来跟大家插科打诨。如果这样的人你都感兴趣,那么请记得关注本平台。

三种关注方式请任选:

1.直接点击文章最上方作者名,即可一键关注(强烈推荐)

2.请搜索账号:mr_kira_xoxo

3.长按下图二维码识别添加: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