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启功大师:古人没有高科技 也能复制王羲之的书法 聪明的很

启功大师:古人没有高科技 也能复制王羲之的书法 聪明的很

时间:2022-12-14 04:18:07

相关推荐

启功大师:古人没有高科技 也能复制王羲之的书法 聪明的很

启功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一位学术成果 丰富的学问家。其二十岁出头就师从著名学者陈垣先生,具有严谨的学术规范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启功先生学术研究涉及范围较广,小学、诗文、古汉语等领域皆有成就,而于书画的考证之学也是其学问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敬读这类文章,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位学人的严谨和深入,其次才是其对书画研究的真知灼见。

启功先生关于书法的考证类文章,题材皆为人们所熟悉、但又存有众多疑问的书法史公案,如《急就篇》、《平复帖》、《兰亭帖》、《书谱》、《自叙帖》等的真伪、传本等问题。启功先生皆以不屈不挠之精神和“ 无征不信为立言行文之根本”(《启功丛稿.论文卷.前言》),耙梳文献,检索史料,以事实为据和综合分析之逻辑方法,澄清前人混淆之说,析解概念之定义,还原流变之始末,列举考索传本之真伪,皆深具现实之意义,为后人正确认识和研究书法史指点门径。

米芾曾有诗说:“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这句诗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到宋时, 王羲之的真迹已经越来越少,唐钩摹的蜡纸本已经受到藏家的重视。二是米芾虽然讽刺收蜡纸的藏家是“痴儿”, 但也隐含了一种无奈,并指出了王羲之书法在后世的一种倾向, 即人们不得不将唐钩摹的蜡纸本当作和王羲之的真迹一样去收藏和学习。因为即使是米芾,也只不过见过王羲之《王略帖》等极少几件真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倾向成为现实,即使在乾隆的“三希”也不免将《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这样的摹拓本收入其中。至启功先生时,能亲睹唐钩摹的蜡纸本已经算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所以,重新认识唐钩摹的蜡纸本的现实意义就成为必然。

在《<唐摹万岁通天帖)考》一文中,启功先生就提

出了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王羲之书法的唐钩摹的蜡纸本的问题。当然,后世的各类摹拓本很多,所以就牵涉到精粗之别。那些历史久远而又钩摹精准的摹拓本,理应受到后世的重视。启功先生说:这类摹拓本当然历代都可制作,总以唐代硬黄蜡纸所摹为最精。它们是从原迹直接钩出,称得起是第一手材料。

很显然,唐时的钩摹本不仅因为年代久远,更重要是因为直接从真迹上钩摹出来,其所用纸质和钩法皆与后代不同,有的直接由专业摹手或当时著名书法家完成,所以其下真迹一等的可信度非后世摹拓本所能比拟。《唐摹万岁通天帖》是武则天命人根据王氏后代王方庆家藏真迹摹出,所以摹拓精美。启功先生说:至于《唐摹万岁通天帖》不但没有误幕之笔,即原迹纸边破损处,也都钩出,这在《初月始)中最为明显,如此忠实, 更增加了我们对这个事本的信赖之心。所以来非尊说它“的法精妙,锋神毕备,而用墨浓淡,不靠纤痕,正如一笔独写”。却是丝毫不夺张的。

现存的(唐摹万岁通天彬)包括了王藏之、王菱、王徽之、王献之、王僧度、王慈、王志的共七人十帖。 它在明清时不被重视,不是因为其钩摹不精妙,而可能只是因为它的上面明明写着“钩摹”二字而已。所以,启功先生考证它,重新认识和评价它,正是要人们看到它的价值。在《唐摹万岁通天帖〉考》一文中,启功先生认为,摹手忠实地再现了王系一门书法的衔接延续和他们精美的书法笔法和精神气度。启功先生说:在这卷中,王荟、王慈、王志的行草,纵横挥洒,《世说新语》中所记王谢名流那些倜傥不群的风度,不啻一一跃然纸上。

这种精妙的钩摹本也让启功先生想到了清中叶以降阮元、包世臣倡碑抑帖的偏颇。所以,启功先生说:近百余年来所论的“南帖”的根据只不过是《淳化阁帖》,《阁帖》千翻百膜,早已不成样子。批评《阁帖》因而牵连到轻视南朝和唐代书家作品的人,从阮元到叶昌炽、康有为,肯定都没见过这卷一类的精摹墨迹。尖笔蜡纸加细钩摹的第一手材料,必然比刀刻、墨拓的间接材料要近真得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